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0280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

《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Word文件下载.docx

有人喜欢看韩剧,成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

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

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

二、字词预习检查

礼尚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

)冠冕(miǎn)

孱(cà

n)头玄虚国粹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

《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五、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朗读课文)

1.思考:

“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个自然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个自然段开始阐述的?

(听完录音后回答)

明确:

第2自然段点到“拿来”后,第5、6自然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自然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

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六、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提示:

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

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

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

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

(1)二者是衣钵相传的;

(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3.作者在哪一自然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的。

这是文章第7自然段提出来的。

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4.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自然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

(1)第1、2自然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自然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3)第6自然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

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

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5.文章第8、9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对第8、9两个自然段归纳总结。

文章第8自然段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第9自然段阐明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

至于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要求和重大意义。

六小结

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应学会运用好“拿来主义”,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但要注意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浸染。

七作业

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就“上网对中学生的成长是否有益”,谈谈自己的想法,做好辩论的准备。

八、研讨第9自然段的比喻论证

背景中已介绍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8、9两个自然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

先研讨第9自然段的比喻论证,学生易于接受。

1.同学阅读讨论第9自然段,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

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本段运用比喻论证。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互见部分;

“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2.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后,再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学生齐答:

“鱼翅”——“只要有营养,也和朋友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吸收

“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虚”——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些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其余清除

“姨太太”——“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坚决抛弃

第八自然段内容,学生可能不易理解,需教师多启发。

3.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做法

“他占有、挑选。

”或“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4.研讨第8自然段

“得了一所大宅子”自比喻面对文化遗产,其余内容如何理解?

(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

第10自然段是全文总结,学生讨论、归纳会起到反馈全篇的作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指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指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指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5.小结:

以上两个自然段阐述了对待拿来主义的两种不同态度,批判了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并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九、研讨第10自然段

学生讨论第10自然段,这一个自然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设计出五个相应的问题。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结:

本自然段是全文小结,显示了鲁迅在改造民族素质和创造民族新文化上的真知灼见。

十、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

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

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

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十一、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一)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回答:

这一自然段中区别了哪两个词?

为何这样区别?

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像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

“抛给”,隐含着用鄙视的目光看待的意味。

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从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

“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

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课堂练一练:

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

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4.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

5.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都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6.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十二、小结

鲁迅先生犀利的语言,深邃的思想让我们为之折服。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思想的现行者。

十三、读材料,谈感想

学完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让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就让每位同学尽情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出你思想的魅力。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几则材料,看看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材料一:

当一个中国人和韩国人谈论起历史时,韩国人马上会滔滔不绝地讲起韩民族发明了铜活字,发明了最伟大的文字韩文,发明了抗击倭寇的龟船,讲起他们伟大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安重根,讲起他们的东方孔孟李退溪、李栗谷。

几乎每个韩国人都认为韩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创造力的文化,韩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

韩国人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远比圣诞之类的外国节日重视。

在他们心目中,传统节日才是“节”,外国节日不过就是“找乐”罢了。

材料二:

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人的追捧,西方文化正逐渐被国人认同。

这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事实。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正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着陌生文化。

但现实的发展又不禁让人有一丝担忧,在西方节日文化大举进军我国的同时,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却在节节败退。

在圣诞节、情人节被欢歌笑语所包围时,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却在遭遇着冷漠。

近年来人们不禁要说:

“现在的春节味道变了。

”更有甚者,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端午节竟然要被韩国拿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本国文化遗产,消息传出,举国震惊。

震惊之余,我们却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了,在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普及方面,我们确实做得少之又少。

举一个例子,端午节总是被人们理解为吃粽子、划龙舟、更进一步也不过是为了纪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罢了。

殊不知这里面还蕴涵了千百年来湖湘百姓祛病消灾、祈福长寿的丰富文化。

而我们每年的纪念活动却不免落入单纯的吃粽子中。

材料三:

无论是在首都首尔,还是小城晋州,都能找得出来精通汉语,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的韩国人。

如今在韩国,学习汉语成为潮流,韩国的120多所大学都设有中文系,每年有3000多毕业生,中文已与英文并驾齐驱成为人们最爱学的外语;

20XX年,全球有11.7万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其中7万人是韩国人,大多数韩国人能读懂汉字;

和中国孩子一样,许多韩国人从小就开始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与《红楼梦》。

读完上面的材料,请发表一下你的感言。

辩论

刚才的讨论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思想意义深远,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都有指导作用。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就“上网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益(害)”这一问题,将全班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十四、教师小结

民族文化是历史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什么大家不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呢?

难道非等“文化毁在我辈之手”才会懂得去维护么?

我们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只有珍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十五、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展开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