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1597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

0031张厚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概论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必要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

它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科学心理学于19世纪后期诞生。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感觉。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

3、简述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

学派名称

主要人物

研究对象

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

冯特,铁钦纳

意识的结构

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基本要素

1879-1900

机能主义

詹姆斯

意识的功能

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1890-1930

格式塔

韦特海默,考夫卡,

意识的组织

意识体验和知觉大于部分之和

1912-1940

苛勒

行为

华生,斯金纳

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1913-至今

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

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

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

1900-至今

认知心理

奈瑟,西蒙,皮亚杰

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储存和加工信息的

1950-至今

人本主义

罗杰斯

人类缩独有的特殊经验

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1950-至今

4、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有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

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试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5、简述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观察法:

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观察结果难于重复,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测验法:

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的测量,并进行量化结论,任何测验都只具有特定的功能,适用于特定的群体,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实验法:

是在控制条件下某种行为进行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调查法:

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1、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客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优点:

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

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

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与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

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条件限制)

4、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6、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有什么意义?

答:

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1)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

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与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

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

(2)调整和控制行为。

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意识:

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某一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和醒的周期性循环,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2、意识有哪些不同的状态?

这些状态与注意有什么关系?

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白日梦的状态,4、睡眠状态。

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深刻。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这时你对反映的对象没有清晰的了解,是注意被分配到其他区地方的结果。

在白日梦状态下,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得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很低,因此,它才不断变化,不会停留在一个问题上。

至于睡眠状态,我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可以讲,这个时候,注意已经基本停止活动,只有受到很强的刺激,才会引起注意。

意识的状态与注意的参与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

3.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很低,因此,它才不断变化,不会停留在一个问题上。

4.睡眠状态-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可以讲,这个时候,注意已经基本停止了活动,只有受到很强的刺激,才会引起注意,转入有意识的状态。

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3、举例说明集中不同的注意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注意可以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

例如,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聚精会神的听讲,突然从教室外闯进来一个人,这是大家不约而同地会吧视线指向他,即不由自主的引起了对他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当我们上课时,由于要实现掌握文化知识的目的,我们便自觉自动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老师所讲的内容。

随意后注意是指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比如说,小孩子在家长的强迫下学习钢琴,刚开始不感兴趣,但迫于压力,不得不付出很大的努力,这个时候他的注意是随意注意;渐渐的随着水平的提高,他体会到了音乐的美感和演奏的成就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维持联系钢琴,这时候的注意就是随后注意。

4、睡眠可以划分为哪些不同阶段?

各阶段脑电波的特点如何?

答:

人在正常清醒状态时脑电波为β波,13-20,频率快,振幅小。

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持续1-7分钟,为α波8-12,频率慢,振幅大;

  第二阶段:

轻睡期,持续10-25分钟,θ波4-7,频率更慢;

  第三、四阶段:

沉睡期,用半小时才能达到此阶段,持续约半小时,δ波2-4,振幅极大,梦游、梦呓和尿床等现象对发生在此阶段;

  第五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呼吸心跳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难唤醒,快速眼动。

再转为轻睡期,一夜4-6次循环。

5、失眠有哪些种类?

情境性失眠(亲人去世、离婚、考试)

假性失眠(个人睡眠时间的标准不一、年龄大觉少)

失律性失眠(飞行时差、三倒班)

药物性失眠(咖啡、茶、可乐、安眠药)坐飞机过来考试,喝杯咖啡,睡的少

6、催眠的原理是什么?

它与睡眠有什么区别?

答: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特殊环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

  催眠诱导:

运用暗示性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是一个系统程序,引起人们被动放松,反应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幻觉增强。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

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

催眠状态下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幻听,幻视在无刺激下。

(3)解除抑制:

不受任何约束。

(4)对催眠经验记忆消失。

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巴伯尔,斯潘诺斯;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希尔加德:

两个层面同时进行,一层接受暗示后,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

二层被掩蔽的,当时难以觉察的意识经验,性质较真实,又称隐蔽观察者。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感觉:

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

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后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适应:

指定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视觉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

明适应:

明适应又称光适应。

指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种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暗适应:

暗适应是指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

知觉:

指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

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动机制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断与判断的过程。

2、视觉时如何产生的?

(50页)

(1)光线通过角膜进入并经瞳孔调节使适量光线进入水晶体,经过眼肌调节曲度变化,适量光线聚集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成像了。

(2)光能向神经活动的转换在网膜上实现,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

主要由①锥体细胞:

集中在网膜中心(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

专门反应光的波长(颜色),对光的强度反应差。

②棒体细胞:

离开黄斑向网膜边缘扩展。

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不能分辨颜色。

3、简述主要的色觉理论?

(53页)

色觉理论有三原色说和拮抗理论。

三原色说:

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椎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着三种颜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

拮抗理论:

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成对组织,有红、绿、黄、蓝四种颜色,加上黑与白共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

每一对的两个要素如红与绿、黄与蓝,其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另一个就激活。

4、基本听觉现象有哪些?

听觉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的听觉现象

1.声音的属性感觉特性:

音强、音高、音色

2.听觉的适应与疲劳听觉适应有选择性;听觉疲劳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3.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听觉的机制(产生):

外耳廓收集声音,集中传到中耳鼓膜,通过鼓膜振动将声音传到中耳的三块小骨(锤骨,砧骨,镫骨),通过它们将振动集中,送到卵圆窗的小薄膜后进入内耳。

声波通过蜗牛壳中液体,作用于蜗牛壳内基底膜,基底膜上的毛细胞与听神经联系起来将声音传至大脑。

毛细胞的物理形态变化不同,改变了神经细胞的电活动,传向大脑的就是带有对声波的频率和振幅编码的信号,从而形成具有音高、音强的声音听觉。

5、知觉有哪些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

知觉的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对此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指出人所知觉到的是整个事物。

对整体的知觉不等于并且大于个别感觉的总和。

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被普遍接受,也称格式塔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

①接近性;

②相似性;

③连续性;

④封闭性;

⑤良好图形。

(2)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这种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对象具有一定意义,并且轮廓清晰,似乎突出在背景之上,而作为背景的部分则轮廓模糊。

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一般说来,强度较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客体本身组合规律如简明性、对称性和规律性也使它们容易被选择为图形。

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就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

(3)知觉的理解性。

在对当前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饵,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

这表明知觉已经有了初步的概括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们对对象的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6、深度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的产生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深度知觉的产生:

它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

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另一方面则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

运动知觉的产生:

运动线索引起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的产生:

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7、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

答:

信息的整合过程:

完成信息搜集、选择后,人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整合方式很独特。

  ①首因和近因效应(美,卢钦斯)

  首因效应:

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信息重现的顺序会对认知产生影响。

近因一般不如首因明显,普遍。

  个性特点也影响首因、近因的发生。

心理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影响。

心理稳定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影响。

  ②晕轮效应:

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标明好,他就被好的光圈笼罩,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戴恩的研究说明,当人们对认知对象的外表魅力产生好、坏感后,就会对其它品质或特点进行信息整合,笼罩上好的、坏的晕轮。

  ③社会刻板效应:

当人们采用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人,对他进行判断,推测,概括时,就可能出现误差,这就是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

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对某一群人概括、了解。

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识偏差,阻碍交往。

  形成原因:

  

(1)认知者总希望根据较少信息做出全面推论。

  

(2)每一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群体中个体会有相似之处。

  (3)接触机会的限制,通过间接方式得到信息形成了刻板印象。

难改变。

  (4)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刻板常与人们利益或价值发生关系,还可快速补充社会认知过程的缺失信息。

  (5)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等。

作用:

帮助人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填补社会认识者所需的信息。

但:

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固着反应模式,使社会知觉出现偏差。

8、讨论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答:

晕轮效应:

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好,他就被好的光圈笼罩,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反之,则赋予一切坏的品质。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以这个印象为中心而形成总体印象,从而掩盖了学生的其他特征,这种以点概面的偏见叫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教师掌握学生的信息很少而作出总体判断,它使教师难以正确的了解学生和公正的评价学生。

克服晕轮效应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切忌一叶障目。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得足够的信息;

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第一,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而先前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有误差;

第二,个体没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

第三,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忽略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

2.信息的整合过程

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晕轮效应: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些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二笼统的看法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记忆:

在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视象储存和声象储存两种形式)

感觉记忆:

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视象储存和声象储存两种形式)

短时记忆:

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编码的形式、储存的容量、储存的持久性#复述—保持性复述&精细复述)

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编码形式—语义代码&视觉代码、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语义网络&图示)

图式:

过去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较大单元的“整体团块”,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结构。

学习: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而有所表现。

2、记忆包括哪些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一)编码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程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编码的强弱直接影响记忆的长短

二)保持(储存) 信息在记忆中储存;可能出现遗忘

三)提取 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回忆、再认

3、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

(1)依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对记忆进行如下分类: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处理陈述性知识的记忆,即记忆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达的。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4、简述记忆的三存储模型

记忆的三存储模型,该模型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他们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

如果这些信息被注意,它们则进入短时记忆。

正是在短时记忆中,个体把这些信息加以改组和利用并做出反应。

为了分析存入短时记忆信息,你会调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

同时,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需要保护,也可以经过复述存入长时记忆。

5、长时记忆是如何储存于建构的?

浏览信息,将信息归类,归类表现为对相关或相似的项目,无论有序还是无序的条件下呈现,都是按一定的类别组织起来记忆的。

对于不好归类的,可以通过语义网络进行记忆。

总而言之,人们利用现有的知识组织新的信息,并将新的信息和原有的图示结合起来,不断地构建和发展着庞大而有序的记忆系统。

6、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有哪些条件?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

这说明,如果信息得不到复述,那么,信息即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会迅速消退。

复述是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短时保持乃至长时储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复述分两种:

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保持性复述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它可以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使之处于活动状态。

但这不一定能够将信息编入长时记忆永久保持。

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我们知道,一切信息都是通过短时记忆才转入长时记忆中去的,为了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也就是将当前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信息进行组织。

7、为什么会遗忘?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94页)

遗忘的原因

消退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 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

这是遗忘的主要原因。

   几乎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可归因于某种形式的提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