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1751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本诗借一个老兵从军65年回家后的见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反映了百姓在战乱社会中的痛苦。

第4首观沧海

[东汉]曹操

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地点,“临”“观”传达出诗人扬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背景回顾】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汉末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表现手法:

实写俯瞰沧海神奇壮观的景象;

描写时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

“若”可以看出是虚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写出沧海之大,描绘出来一幅吐吞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第5首饮酒

[东晋]陶渊明

前两句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背景回顾】《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出的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这是其中第5首。

作者眼看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为此他悲伤抑郁。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厌倦官场的情感和归隐田园后恬淡悠闲、怡然自得的生活。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见”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心与山融为一体,悠然自得。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场景,表达出诗人渴望归隐田园,悠闲自得的心境。

第6首木兰诗

【文学常识】《乐府诗集》是继《诗经·

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其中“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木兰诗》是长篇叙事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内容:

第一节写木兰代父从军。

修辞:

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第三节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表现手法:

前四句在叙事中强烈地烘托出木兰忙忙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的心情。

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气氛。

“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第四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身姿。

中间两句诗运用对偶,写军营的艰苦生活。

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首北朝乐府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劳动妇女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

第7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背景回顾】这是一首赠别诗,“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杜姓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诗。

修辞、炼字:

写景起兴,对仗工整。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用“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歧路”照应送别之意,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因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诗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

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8首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

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诗人以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为背景,抒发天地之大,孤苦悲痛之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典型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第9首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对偶点题。

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背景回顾】诗人游历途经北固山,正值“江春入旧年”的除夕时节,虽然江南山水如画,但时近年关,远离家乡亲人,旅次北固山下,船下江水东逝,头顶南燕北归,无不催人思乡,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炼字: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阔”描绘出了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

“悬”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突出了大景中小景的形象。

运用对偶手法,通过写一幅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哲理句。

“生”“入”二字用拟人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这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第10首使至塞上

[唐]王维

【背景回顾】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

叙事,“单车”是说随从少,轻车简从,仪节规格不高。

“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于叙事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

雁北归旧巢,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用“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

“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直”表现孤烟之高;

“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

“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

这两句极富画面感,营造了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第11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背景回顾】本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悲愤、寄以慰藉的诗。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十分同情和关切,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寓情于景。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借景抒情。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全诗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第12首行路难(其一)

【背景回顾】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仙”,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馋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诗。

以乐景写哀情。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出作者感情的激荡变化。

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正面写“行路难”。

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慨,具有比兴的意味。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情感:

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行路难!

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突出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抱负,不断追求的乐观积极心态。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情感大起大落,但基调豪放乐观。

第14首望岳

[唐]杜甫

【背景回顾】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是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漫游,因有此作。

以设问统领下文。

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山势绵延不尽。

这是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生动有力;

下句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是实写。

“割”字用夸张手法,形象贴切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由静转动,写细望之实景。

用“曾云”衬托出山高。

“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托出泰山的高大。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这句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达到俯视一切的哲理。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全篇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望”字写景,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积极向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第15首春望

【背景回顾】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当时诗人正困居于被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他目睹国家残破,城池荒凉,亲身经历着家人离散、音信全无的伤痛,眼前的春景令人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诗人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痛切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溅”字运用拟人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出来。

“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他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不停地挠头叹息,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忧时、思家之情。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用春城破败的感叹,离情中思念亲人的境况,融情于景,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16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背景回顾】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

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

“卷”“飞”“渡”“洒”“挂”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两句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也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实。

后两句写诗人面对群童抱草逃走而气喘吁吁、悲叹不已的情形以及屋破难修的无奈心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俄顷”二句不仅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自经”二句,一纵一收,从眼前的处境延伸到安史之乱带来的种种痛苦,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结尾。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安得广厦千万间,

直抒胸臆,写出诗人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宽广胸怀。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明了作者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把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了其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怀。

第17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背景回顾】这首诗是作者第二次赴边塞时所作,时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

对战地生活和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和体会。

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

“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发挥想象,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描绘成春景,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想象的意境堪称奇绝。

“忽如”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和诗人对此的惊奇。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前两句把视线从室外拉到室内,后两句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角度新颖。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借代,互文

结构:

写边塞之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

“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为下面的送别营造一个奇异壮伟、广漠辽阔的背景。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感情真切,韵味深长。

“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了处境的恶劣,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旨,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描绘特殊的环境背景,衬托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第18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背景回顾】遭贬期间的诗人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他乡相逢,格外兴奋。

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作诗词唱和。

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

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一个“凄凉”,一个“弃”,把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寂寞地虚度年华的那份苦水委婉地倒了出来。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运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两个典故,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两句写景作喻,蕴哲理于写景之中。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人。

这一对比虽暗含身世的凄苦,却充满了昂扬的精神,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

并且此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首酬答诗,在感慨身世,抒写半生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第19首卖炭翁

[唐]白居易

【背景回顾】《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他对宫市又十分地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这首诗借卖炭老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掠夺的本质,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20首钱塘湖春行

【背景回顾】此诗作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之时。

“钱塘湖春行”,即诗人在春天的钱塘湖边散步游览,此诗记载的正是

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春行时见到的景色。

孤山寺北贾亭西,

用“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似问非问,技巧俏皮,使诗歌更富情韵,也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的喜爱之情。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花迷人眼,草没马蹄的清新画面。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表现手法、情感:

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感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

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无比喜爱之情。

第21首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背景回顾】李贺当时仅17岁。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敌兵来势的凶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运用典故“黄金台”。

“提携玉龙”是“提着宝剑”的意思,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

主题:

这两句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

升华了主题,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全诗用夸张的手法,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第22首赤壁

诗作开篇从一支戟说起,借物起兴。

内容理解:

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只是一般的叙述,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锁”形象地写出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