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1780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X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能存下来多少,就捐多少。

”老人说。

XX年,汶川地震时,老人捐款1000元;

XX年,玉树地震时,老人捐款1000元;

XX年,他向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捐款元。

去年,他又捐给14岁的白血病女孩600元,捐给红十字会11840多元……累计至今,这位磨刀老人的捐款,已超过4万元。

  获得290多万选票

  当之无愧的感动人物

  “我真的没想到,会获得这份荣誉。

”昨日下午,吴锦泉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始终念叨着的就是意外。

曾被选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再次因为这一评选,进入公众的视野。

吴锦泉住在港闸区天生港镇的五星村社区一间普通的平房里,门户狭窄,一路走过去毫不显眼。

但当现代快报记者沿路打听他的住处时,几乎所有被询问的百姓都会立马反应过来,吴锦泉就是那个“做善事的磨刀老汉”。

吴锦泉依旧按照往日的作息习惯,每天早上迎着日光,踏上自行车去找一个不固定的摊位,在一次次接过顾客手中的零钱后,再推着车,披着霞光,回到家中……数着沉甸甸的硬币,成了每天让他感觉最踏实的事儿。

攒多了,就捐出去。

  XX年,他还倡导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爱心社成立以来,收到爱心居民和企业家的捐赠近20万元,帮扶困难群众近千人次。

南通市红十字会也申请注册了“磨刀老人”公益商标,并设立“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

这位心怀大爱的老人感动了无数人。

评选阶段,无数市民通过网站、手机等方式为老人投票加油。

截至1月19日12时投票结束时,吴锦泉以2989400票排名第二。

  颁奖典礼上

  白岩松以他的事迹开场

  昨天晚上,不到7点,吴锦泉家里就已经聚集了一帮村民,等着一个小时后在央视播出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

被他们围在中间的吴老,有些紧张地等着自己在电视上出现的瞬间。

电视机里,位于舞台最前方的吴锦泉坐在小马扎上,安静地磨着剪刀……这成为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多年来,一个不多见的景象。

  “人性中最好的东西一直都在,可能在我们身边,可能是你,可能是他。

”昨晚8点开始的“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以吴锦泉老人的故事作为了开场。

一幅幅画面的闪过,让台下观众眼眶发热,也让台上的主持人唏嘘感叹。

“和很多慈善家比起来,老爷子捐得不算多,但和自己的生活比起来,老爷子捐得太多了,简直就是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甚至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

”主持人白岩松说。

  老人却并不言苦,他笑着说,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这更让白岩松感慨,他甚至发出号召,“南通的,老人身边的,如果有天你走到了楼下,看到了老爷子,您要磨的,甚至可能不太用磨的,也都拿起下,帮帮老爷子。

这时候您帮的不是老爷子,而是老爷子相帮的很多人。

在这,谢谢您了。

”白岩松同时还报以一个鞠躬。

  昨晚,现代快报记者再次致电吴老,老人说,在央视舞台上站着的那几个小时中,印象最深的,是接过奖杯的那一刻。

“我想起了老伴儿,要不是她,我不可能把这份慈善事业继续做下去。

”XX年9月,老伴因肺癌去世,老人再也没法牵着她的手去捐款了。

  老人此前从未去过北京,一月底接到邀请去到北京后,除了几度彩排,一个下午的正式录制,吴老几乎没动过要出门逛逛的心思——他想尽量节省开支。

节目录制完毕的翌日,他就赶回南通,没有在北京多逗留。

  高洁卓不群

  央视颁奖词: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感动中国·

江苏年度人物”

  推选仍在继续

  随着“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落幕,“感动中国·

XX江苏年度人物”的评选也接近了尾声。

截至目前,共有来自江苏各市的40余名候选人事迹被登上了报纸。

目前,推选仍在继续,预计2月底结束。

推选结束后,由江苏各界精英人士、市民代表组成的专家评委会将选出20名“感动江苏”候选人,公众可通过微信、网络、信件等方式进行投票。

候选人名单及投票启动时间,请关注快报后续报道。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给我触动最大的是支月英。

一名扎根农村小学36年的乡村教师。

而真正触动我内心的,是她那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一个19岁的花季少女,严格来讲,应该还略带着些稚嫩,还充满着对未来的向往,还憧憬着人生的无限可能。

可是,当年年轻的支月英却在这样一个刚刚要走进广阔世界的时候,选择了走进大山,选择了大山里的孩子,选择了把青春奉献给这些娃娃的教育,从而赋予他们人生无限的可能。

这是一种神圣的情怀,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

  36年的坚守,36年的付出,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什么样的力量浇筑,让一个女性为山村讲台培养了两代人。

这就是信仰之力。

信仰让党员的灵魂有了归宿,让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更加坚定。

  向榜样学习,坚定信仰,忠诚于党。

坚定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指路明灯和动力源泉,也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

正是这坚如磐石的精神之钙,才铸就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铮铮铁骨,铸就了新中国不屈的脊梁。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精神懈怠,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对事业上的困难挫折,面对所谓“成功人士”,忘记了入党的初衷,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只记住了自己所谓的不如别人,觉得不如别人混得好,不如别人生活好,不如别人有地位,不如别人有面子,种种的对比,使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对待事业缺乏信心。

坚定信仰,就有力量,这点在支月英身上体现的更为直接。

坚定信仰,让道路更明确、思想更端正,永怀赤子之心,坚信党的路线、纲领不动摇,用“四个自信”武装自己的思想意识,凝聚成强大的信仰之力,推动党和国家的建设不断前进。

  向榜样学习,立足本职,爱岗敬业。

测绘行业是一个集体,强调的是团队精神,每一名同志都在其中担负着自己的职责。

任何一个岗位上的疏忽大意都有可能影响到单位的正常运转,甚至会给集体和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

有的人老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好干不出成绩,想换好单位好岗位,可是却从来不扪心自问,到底有没有一心扑到自己的岗位中去,有没有不断的学习提高让自己能把本职工作干好干精。

支月英连续36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深处,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始终如一的恒心,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向榜样学习,甘于奉献,无悔青春。

支月英扎根深山36年,为了山村教育无私奉献艰辛付出,这样的奉献精神同我们测绘行业薪火相传的测绘精神是一致的。

“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是我们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独有的文化内涵,是测绘人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中践行的行为准则,提炼的精神成果。

作为经常出野外工作的我们也时常能感受到那一份远离家乡、远离尘世的孤寂。

当面对繁华的诱惑,面对亲情的炙烤时,我们要向榜样学习,牢记自己肩上的神圣使命,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用自己无私的付出换来单位的进步,换来大众的便利,换来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个人价值也在其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它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学榜样、赶榜样、当榜样,要反思不足,改正不足,把自己的思想当成一把生锈的刀,把支月英的精神当成磨刀石,反复砥砺,让我们的思想更纯洁,更坚定。

同时,坚守平凡的方位,努力学习、加强创新,以服务群众和担当作为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郎平雄心志四海】

  【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

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

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

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

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

“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

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

第二次是XX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XX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XX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XX年重夺世界杯冠军。

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在中国体育史上,“铁榔头”郎平是一个特殊的人物。

可以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在近30年的时间里,由始至终被无数的拥趸者崇拜;

经历过四夺世界冠军的辉煌,享受过全民敬仰的荣誉;

30年来始终走在排球运动的最前线也最透彻地体会到体育如何承受一个国家荣誉之重,担当着全民期待之累。

  1981年11月16日傍晚,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连乌鸦也停止聒噪,整个国家似乎停滞下来。

  全国人民守在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前,此时,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进行中,中国队对东道主日本队。

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世界冠军,中国女排3:

2艰难获胜。

  整个中国沸腾了,人群聚拢在天安门广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比赛颁奖典礼未毕,国家体委、全国体育总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单位的贺电就已达球队。

《人民日报》12月5日报道说,当时中国女排收到的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达3万件,仅郎平一人就收到3000多件。

山西太原机械学院全体师生甚至送来了一块近两米长的横匾,写着“振兴中华”四个贴金大字。

  次日,国内几乎所有报纸头版头条都在渲染女排夺冠。

《人民日报》头版: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评论员写到“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女排赢,中国赢;

女排强,中国强。

  “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

女排是一面旗帜。

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

”女排的灵魂人物,郎平曾在自传《激情岁月》中这样写道。

  “拼啦,不拼没机会了!

  这是郎平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袁伟民教练破格让这位仅有2年多队龄的北京女孩推到主攻手位置上,并期盼她能“一鸣惊人”。

他没有押错赌注,出色的高位拦网和落地开花的扣杀技术,留着童花刘海的郎平让世界惊异。

  据统计,7场比赛,中国队共扣球1116次,其中郎平一人扣球407次,得到79分,扣球命中率接近50%,“铁榔头”的别号就此流传。

  此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那是一个在精神上需要救助、营养的年代,也是迫切寻求新的精神支柱的年代。

毫无疑问,郎平成了方向坐标,成了精神食粮。

  随即,“学习女排精神”狂潮席卷了中国大地。

《人民日报》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

“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等事例举不胜举;

女排姑娘们的形象还登上了邮票、日历、纪念币、纪念章。

  在出征1984年洛杉矶前,一位佩戴着“南京大学”校徽的姑娘找到郎平,把奶奶送的红纱手帕托在郎平面前,当年的《解放日报》刊登了此事:

“一块手帕充分表现出十亿人民对女排的关心和支持。

  当振兴整个民族重担压在身上之时,郎平步履维艰,精神的弦紧绷到极点。

  郎平不会忘记,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中1比3惨败于美国女排,“我心里焦灼,无法控制,我的情绪一乱,其他队员的技术都不能稳定地发挥。

”自责和精神负担堵在郎平心口,她无心进食,端着盘子坐到角落里发呆,后来干脆跑到外面的草坪,放声痛哭。

  最后,郎平咬紧牙关率领中国女排勇夺洛杉矶奥运会冠军,女排神话攀至巅峰。

4000多名北大学子冲出校门,有人甚至点燃自己的被子,做成火把,绕未名湖游行,并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国”的口号。

  很快,国庆35周年游行,郎平被安排站在花车里,作为国家英雄接受山呼海啸般欢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短短5年内,中国女排迎来了“五连冠”,中国社会对于她们的崇拜一次甚于一次。

  时代巨手将郎平推向神坛。

而后,她却凭一己之力走出神话。

  “我不能够再躺在冠军的奖状、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我不能天天坐在荣誉上,一旦从女排的队伍中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得重新学习本领,我得重新开始生活。

”郎平在自传里写道。

  随后,郎平与白帆结婚,远走美国。

  她参加了美国排球夏令营,教孩子们打排球赚学费,为意大利俱乐部老板打球赚生活费。

“有一阵,软骨碎了,小碎片就在关节里跑,又卡在了骨缝里,膝盖肿得厉害,腿根本弯不了,比赛前,先让医生把积液抽出来,打完比赛再抽,多痛苦、多麻烦,我也得坚持,你拿人家的钱,你又需要钱,干不了也得干,我真是卖命地在打。

”郎平在自传里回忆到。

  在欧美国家,郎平体会到全新的感受,生平第一次为钱打球,这里的体育是一种产业,运动员和老板的关系,就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

  十年后,一条消息在国内激起千层浪——郎平即将回国,执教女排国家队,“放弃合同,放弃家庭,放弃女儿,放弃朋友,为了拿冠军”。

举国欢腾,人们盼望着“铁榔头”能让成绩下滑至世界第八的中国女排“起死回生”。

  大家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个指挥若定,面无表情的主教练是钢铸铁打的。

谁又知道从回国的那天起,郎平便是孤军奋战,她身后的那个家,像经历地震摇晃后的房子垮塌了,她与白帆已终止婚约。

  背负十几亿人民目光的郎平深知女排输赢对于国人意味着什么,郎平内心时时刻刻在焦灼着,“软软地倚着栏杆,我突然感到一阵很无助的孤独,好像从山顶滚落到深深的峡谷,耸立四周的是悬崖、是峭壁,没有人知道我,没有人来拉我,我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地往上爬……我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在哪里?

  没有妥协,没有选择,郎平当时的想法是,中国女排培养了我,当有需要的时候,我只有无条件地去做。

  “郎平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是全天24小时。

”郎平好友杨玛俐回忆道。

“有一次,张蓉芳跟她一起去参加比赛,两人聊比赛的事聊到夜里12点才躺下睡觉,到了1点,张蓉芳发现郎平忽然坐起来,一边嘟囔着‘我要看录像’,一边打开比赛录像又开始研究。

  凭着8年海外丰富执教经验,短短一年半时间,郎平将中国女排带上了1996年奥运会亚军的领奖台上。

  此时的郎平已是心力交瘁。

主诊医生打开她的膝关节之后吓了一跳,她膝关节的磨损程度,已像个六七十岁的老人。

女儿白浪小的时候,见到妈妈就会像头小鹿似地扑过来,郎平却害怕膝盖吃不住力,不敢抱她……

  郎平第二次离开了中国女排。

  雅典奥运会后,郎平应美国排协之邀出任美国女排主教练。

出乎意料,郎平又一次成为民族英雄。

  当时的网络举行的民意投票显示,大多数人支持她去美国执教,而且普遍认为美国选择一名中国人担任大球的教练,是对中国女排实力至高无上的认可。

《新华社》为此发表了《喜见大国心态》,文章指出,一个大国应当有开放、慷慨和包容的心态。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美国人民称呼郎平为珍妮,此时的她,不是一个神话,而是一名女人。

  “她们打排球纯粹为了快乐,不爽随时退出。

没有像中国队‘为国争光’那回事。

当时的我是如何都接受不了。

”与中美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艰难磨合后,郎平带领的美国队进步迅速,XX年世界杯,美国队即获得了季军,第一时间就拿到了北京奥运的入场券,提前完成美国排协的要求。

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XX年的北京奥运会,郎平归来。

她带领美国二队与几支中国地方球队进行热身赛,虽然比赛级别不高,却被球迷热烈追捧。

  在杭州,球市火爆,体育馆必须加班售票;

在南京,球迷太过热情,迫使郎平取消了游览日程,“球迷的热情让我想起了80年代刚夺冠的时候。

  紧接着面临要对战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姑娘,郎平内心坦坦荡荡,比赛已超越了国家荣辱,“输赢算不了什么,世界大赛毕竟不是世界大战。

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精神。

”此战被媒体称为“和平之战”。

  1981年,中国太想在世界上以金牌证明自己,而27年后,另一名神坛上的人物刘翔,即便退赛,依然得到国人的理解,“体育已在很大程度上回归到原本的快乐与健康意义。

”郎平说。

  XX年,时隔11年后,郎平再次回国指教。

这一次她执掌的不再是皇冠上的明珠——国家队,而是眼下暂时还默默无闻的广东恒大俱乐部女排。

以前,她把全身心奉献给国家;

如今,她更加注重自己的人生,回归体育与人性。

  “女儿硬要我陪她去美甲。

”涂着猩红色星星斑点的漂亮指甲的郎平,此时帅气时尚,表情柔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开始了,我和我的家人怀着一种说不口的心情观看了整场节目;

节目之前我的眼里全是期待,期待这节目快点开始。

节目中泪水打湿了我的双眼,父母的泪水也止不住的往下流。

  我们一家人的泪水是为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而流,我们一家人不仅被他们的事迹而感动,我们更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执着、他们的爱、他们的信念而感动着·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的是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工程师;

有的是为人民治病的白衣天使;

有的是普通的基层干部,还有的是教书育人的普通教师,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中有的为祖国航空业的发展贡献出了全部的青春甚至生命,有的为基层的农民工不惜卧底十几家企业,只为农民工有更好的工作,而更多的人则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赢得了尊重。

  一般的老人都退休在家享受着晚年的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却把自己最珍贵的时间留给了自己的工作,在病魔的折磨下他依然坚持工作直到最后一刻,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为了给后人更多的知识经验,他放弃了手术。

我心中不禁喊了一声:

“爷爷您走好”您不愧为科研界的一座丰碑,您为我国的科研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一根布带,看似平凡,其实未然,这根布袋记录了两代人的记忆。

小时候,这根布袋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你长大这根布袋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

他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的传承。

这是感动中国节目组给陈斌强的颁奖词。

陈斌强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是他用一根布带把他和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紧紧的系在一起,布带的这头是母亲的爱,而另一头是则是你对母亲的牵挂和感恩。

自从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后,你就用这更布带带系着母亲上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连五年风雨无阻。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很普通的事,是他分内的事,甚至自也能做到,但我们中有不少人往往有始无终。

常言说“窗前百日无孝子”有的人可能找种种理由而放弃,可陈斌强却做到了,他用坚持,责任诠释了爱的真谛,人间的真情。

让我们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看完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躺在被窝里那一件件感人的事迹,那一个个令我敬仰的人,那一个个为信念而执着的奋斗一生的鲜活的的人物永记在我的心中。

  其实人的一生不一定做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令人感动,而那些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也令我们感动,多帮助别人多做好事,多为他人着想,先人后己等等,这些事并不足以堪称伟大,但却温暖人心,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因为平凡中有伟大,伟大中有平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