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1992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8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docx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深圳篇

 

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

及利用外资策略研究报告

(深圳篇)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深圳市电子商会

2010年10月

第一章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二、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第三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的现状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发展趋势

第四章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发展趋势和问题分析

一、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现状

二、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与趋势

三、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问题与调整策略

第五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一、产品结构问题

二、技术结构问题

三、资本结构问题

四、区域结构问题

五、安全结构问题

六、人才结构问题

第六章我国“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建议

一、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建设规模化产业集群

二、重视和扶持技术创新,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积极引导调整资本结构,提高内资产业份额

四、统筹规划,逐步推进产业布局合理化

五、加快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应用

六、加大引进和培养各级各型人才力度

第七章“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策略研究

一、“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策略建议

第一章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世界电子数据年鉴【2009】)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世界电子工业总产值合计1438.243亿美元,同比下降8.32%。

在2009年世界电子产品产值中,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为53.20%;西欧所占份额为15.70%。

其中,电子数据处理设备居首位,产值为403.677亿美元,同比降低7.44%,占总产值的28.07%;其次是电子元器件,产值为366.759亿美元,降低13.02%,占总产值的25.50%;第三是无线通信与雷达设备,产量为252.038亿美元,降低8.57%,占总产值的17.52%。

2004-2009年全球电子产品产值情况如图1所示。

图12004-2009年全球电子工业总产值及增长率

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美国和欧洲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市场需求下降,对日本、韩国、中国等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从2010年开始,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回暖并步入全面复苏阶段。

根据《世界电子数据年鉴》预测,未来3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将维持3%-4%的增幅,预计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159.7亿美元,2012年将达到16558.2亿美元。

图2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及未来发展预测

数据来源:

《世界电子数据年鉴》

二、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一)产业回暖趋势将继续延续

由于大规模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的实施,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0年及未来3年世界经济整体发展形势向好。

2009年第三季度开工率已升至较高水平,设备投资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复苏,终端需求逐步增加,行业逐步回暖趋势明显。

另外,由于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也促进了产业的进一步反弹,这其中又以3G、苹果产品和SNS网站的蓬勃发展为典型代表。

(二)全球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布局调整进一步深化,未来3年内,亚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将保持持续增长,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将逐步微弱下调。

以中国、印度、巴西、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其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未来三年,预计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市场格局稳中有变。

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中国、日本仍然占据世界电子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

表12009年—2012年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市场规模预测

(单位:

亿美元)

国家年度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美国

3789

3879

4006

4136

日本

1455

1491

1535

1579

中国

2717

2894

3102

3314

西欧

3506

3549

3633

3728

东欧

693

718

764

813

全球

14674

15160

15840

16558

数据来源《世界电子数据年鉴》

(三)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进一步深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深度应用将催生出一批新的增长点。

目前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的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概念实际上是新一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

另外,电子信息产业因其具有对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和渗透作用,其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与工业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工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将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信息技术与不同工业行业的融合将不断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汽车电子、机床数控、医疗电子、工业监测和控制系统等应用电子产业。

(四)绿色创新IT技术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未来,绿色创新IT技术仍是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在目前能源紧张、环境恶化的压力下,绿色创新IT技术的应用具有推动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增长、引领经济复苏的重要意义。

目前,各国政府纷纷推出绿色创新IT技术战略及未来发展规划,促进绿色创新IT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发展低碳经济并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

而电子新产品、新技术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信息技术创新步伐仍将不断加快,电子信息产品会更加丰富,更加体现出多样化、集成化、移动化的特点。

以平板电视、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脑等为代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热点产品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仍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大方向。

另外,电子信息行业标准之争趋于越来越激烈,以android等为代表的各类开放平台及应用逐步成为世界主流。

(五)新兴市场潜力巨大,行业并购行为持续不断

新兴市场对带动全球IT业复苏的作用日益重要。

据IDC预测,2010年在全球IT业的增长额度中有超过一半的增长额度将由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所贡献。

到2010年年底,仅以上四国的IT开支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就将超过10%。

在未来三年中,全球IT业重心将进一步向新兴市场转移,新兴市场国家对于IT产品和服务的形态有望发挥更直接的影响力。

新兴经济体市场空间大,增长潜力高,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是世界经济下一轮增长的重要引擎。

积极关注新兴市场、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收购、积极关注全球高增长区域、通过战略投资开拓新兴市场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趋势。

(六)产业战略与市场控制高度结合

谷歌及其它美国互联网公司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在网络上收集、传播信息及互相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对它们的服务依赖日渐加深。

龙头企业通过产品与技术不停更新,强化全球产业战略,如苹果的ipone与IPAD就是典型的案例。

另外,部分跨国企业通过“云计算”、“智慧地球”等概念和其他渗透方式占据理论和产业制高点,巧妙的控制了产业方向,从而达到统治全球市场的目的。

第二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以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产值规模从2000年的1070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30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43%,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305亿元,同比增长0.1%;利润1791亿元,同比增长5.2%;出口交货值28932亿元,同比下降5.6%。

截止到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电脑、手机、彩电等电子产品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在家电等领域,我国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

图32000-2009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与增速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一)电子行业指标增速与工业平均水平差距正在拉大

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低于工业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增速与工业平均水平相差8个百分点,利润降幅低于工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低于工业投资增速8.7个百分点。

电子信息制造业从过去引领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变为当前下滑最明显的行业,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一方面反映了产业整体调整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对外依赖度高、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问题。

(二)国内需求将继续旺盛,内生增长机制趋于完善

由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3G等政策的出台,拉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恢复性增长。

但要看到,当前产业增长与政策拉动效应密切相关,特别是投资拉动作用明显,真正基于消费和创新的拉动机制仍待完善,农村和中小企业市场需要进一步拓展。

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基础薄弱、关键技术和元器件受制于人、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深层次问题将在较长时间制约产业发展。

内生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建设。

(三)产业投资将保持继续增长,产业链与区域布局趋于改善

未来”十二五”期间,3G建设和商用将全面推进,基于3G网络的新业务开发将大幅扩张,通信领域的系统集成和软件服务市场前景看好。

近年来,国内新上了数十条液晶面板和模组生产线,大部分投资都将在2010年实现,将给产业增加新的后劲。

2010年是金融、保险、交通、电力等服务行业建设的重要一年,对信息化系统的更新换代投入加大,将带动信息化投资的增加。

还要看到,当前投资中,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仍未完全形成,下游对上游的压价明显,影响了电子信息企业的整体效益。

粗放型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资源约束日益明显,产业盲目建设的苗头有所显现,特别在光电领域表现相对明显。

另外,中西部与沿海地区发展差异巨大,有待于合理规划与布局。

(四)技术创新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至2009年底,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100万件左右,比上年增长2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六成,通信、信息材料与加工工艺等领域是国内创新较好的领域;华为、中兴仍然位列内地企业专利申请总量排行榜的前两位,申请总量均超过1万件。

新品开发保持平稳增长,新产品产值增长2.3%,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22%,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2009年,电子信息百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接近1万亿元,增长2%,利润也保持正增长,均好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面向金融、电力、通信、交通行业应用的企业业绩突出,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华为与中兴等专利申请、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

(五)融合应用将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中国信息产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IT、电信、互联网和消费电子产业趋于融合,进入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融合时代。

移动互联网产业用户增长与应用发展齐头并进。

电子商务产业将进入深入应用时代,无论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还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都将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

同时,中国云计算服务也将进入蓄势待发阶段。

到2012年预计中国整体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

随着“三网融合”的进一步深化,中国有线数字交互电视、互联网电视等产业将高速发展。

“4C融合”和终端融合成为发展趋势,物联网产业将从概念向扎实应用发展,这一切都代表着信息产业融合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六)我国产业调整升级趋势加快

长期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通过技术依赖、廉价资源、加工贸易、整机出口、低价竞争等方式发展,导致抗冲击能力不强。

随着集成电路进入纳米时代,软件技术逐步向网络化、服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绿色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应用,产品、软件、服务、网络正在加快融合,已派生出一批新经济增长点;电子信息产业分化整合趋势更加清晰,我国将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与升级机遇与严峻挑战。

第三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状况与趋势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的现状

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到68.3万家,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9454亿美元。

而截至2010年3月,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

(详细数据信息见下图5: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2009年增长率首次出现负增长。

从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上半年以来,外资投资速度有所回升。

图4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

中国投资指南

根据工信部数据统计,截止“十五”期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累积利用外资超过1200亿美元。

截止到2007年底,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超过1300亿美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6%,设立外资企业超过10000家。

2008年开始,外资利用出现明显下滑,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外资利用额增长率出现回升。

2010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2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3.7个百分点。

图52009年1-12月内外资企业投资增速变化情况(%)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发展趋势

(一)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吸收外资的主要领域

2008年制造业实际吸收外资499亿美元,同比增长22%,占全部吸收外资的54%。

全口径服务业(含银行、证券、保险)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2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占同期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的46%。

数据表明政府近年来引导外资投向附加值高的信息技术、软件及相关技术研发等现代服务业的努力已取得成效。

(二)投资结构开始多元化

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光电器件、通信设备、光纤光缆等领域。

通信设备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增速达到36.5%;电子器件行业投资增长2.8%,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2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500万元以上项目)

单位:

亿元

项 目

本年累计完成投资

本年新增固定资产

本年累计

去年同期

增减%

本年累计

去年同期

增减%

 合 计

4146.6

3527.8

17.5

2621.1

1942.6

34.9

其中:

通信设备制造

374.8

274.6

36.5

184.7

129.3

42.9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31.8

32.5

-2.0

16.7

21.3

-21.3

   电子计算机制造

284.9

269.6

5.7

195.0

170.5

14.4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

109.9

114.7

-4.1

44.4

51.9

-14.5

   电子器件制造

1054.5

1026.2

2.8

710.2

661.7

7.3

   电子元件制造

829.1

797.6

3.9

641.3

482.3

33.0

   测量仪器行业

114.3

92.5

23.5

45.8

38.1

20.3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442.1

319.9

38.2

239.3

133.3

79.6

   电子信息机电行业

670.9

426.9

57.2

416.6

181.2

130.0

   其他电子信息行业

234.3

173.4

35.1

127.1

73.2

73.6

其中:

内资企业

2625.7

1756.8

49.5

1457.9

872.8

67.0

   三资企业

1520.9

1771.0

-14.1

1163.2

1069.7

8.7

注:

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

(三)外商投资区域布局继续改善,中西部实际使用外资增势相对明显

近年来,有利于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因素进一步增多,一是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相对优势有所上升,引导外资转移的市场条件开始形成;二是政府因势利导,加大了引导和鼓励力度;三是中西部一些省份抓住机遇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吸收外资上已经有了良好的起步。

2008年,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分别为66.2和74.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4%和79.8%,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12.8和56.2个百分点。

(四)新设企业数下降,项目投资规模扩大化

2008年全国实际吸收外资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2%。

非金融类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62%,新设立企业数下降,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上涨,表明单笔投资规模提高了。

我国对利用外资政策的集中调整,如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实行内外资企业“两税合一”、发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使得外资进入中国的“门槛”逐步提高,外资对资金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趣在减少,对需大量资金投入的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兴趣在增加;人民币升值也促使外商投资投向那些收益更高、更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近年来,外商的投资产业愈加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其显著特点是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

其中既有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机构,也有出口型的来料加工企业。

范围涉及电子材料、电子元件、电子器件、专业设备、仪器及通信系统和设备、计算机系统和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等15大类。

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新开工项目4443个,比上年增加1300个,同比增速为41.4%,占全部施工项目数的比重达到63.5%,本年累计投产项目个数达到3624个,同比增长66%。

(五)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幅和加工贸易地位呈下降趋势

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为7906.2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其中加工贸易出口5722亿美元,同比增长9.7%,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的72.4%,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6个百分点。

外资企业出口增速下滑一方面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境外订单大幅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国民待遇”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等一系列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整外贸增长方式的政策,新劳动合同法、人民币升值、劳动力短缺等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总体,将加大削弱外资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章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发展趋势和问题分析

一、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现状

经过30年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也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同时也成为了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地。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公布数字,2009年深圳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7538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21.23亿元,并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2%,同比增长12.6%,约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1/6。

电子信息产业依托本地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深圳成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出口基地、配套中心和交易中心,拥有了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IT企业。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涉及计算机、通信设备、软件、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产业领域,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九大产业集群。

其中,计算机、通信设备、视听产品等产业全国第一,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全国第二,电子元器件、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产业名列国内前茅。

二、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与趋势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自主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大规模引进外资的同时,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外资企业和民营经济协调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良性局面。

(一)深圳民营企业规模庞大,龙头企业优势明显

一直以来,深圳致力于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大大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民营企业的发展。

统计显示,深圳中小企业数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高科技企业规模和数量全国第一。

深圳市规模以上企业95%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深圳市的贡献在产业的产值上占60%左右。

通过30年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中小企业群为华为、中兴、富士康等大企业进行协作、配套和加工,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显著是导致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条件,这已成为推动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随着深圳从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到外资、内资企业并重发展的转变,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生力军,以华为、中兴、大族激光、腾讯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的龙头企业。

(二)产品结构优化能力强,技术创新全国领先

实现了从以传统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到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外设、电子元器件等投资类产品并重发展的转变,程控交换机、通信基站、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等高端产品增长迅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在深圳,企业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产业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

截至2009年年底,在深圳市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7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属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就有华为、中兴、康佳、华强、创维、航盛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好易通、国人通信、金证科技等3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三)利用外资质量较高,转型升级走在前列

利用外资、开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成绩显著,1999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2.97亿美元,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8.93亿美元,10年时间增长了3倍。

截至2009年年底,包括松下电器、三星、惠而浦、英特尔、甲骨文在内的近30家列入世界500强的电子信息企业在深圳投资,深圳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通过采用OEM到ODM,再到自主品牌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先进的自主品牌龙头企业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外设、数字视听、汽车电子、平板显示、软件等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优势产业。

(四)产业战略规划超前,产业规模持续提升

目前,华星光电TFT-LCD第8.5代面板、TFT用偏光片、中芯国际8~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杜邦薄膜太阳能电池板、世纪晶源化合物半导体、大功率LED等一大批投资额度大、技术先进、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正加快推进建设。

随着这批重大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将有明显提升。

2010年,华为、中兴、长城、康佳、创维等12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深圳金证、金蝶、同洲等7家企业入选全国软件百强、17家企业入选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入选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

(五)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率高

深圳具有较完善的产业协作与分体系,已经形成了从外部的政策、资金、协作、人才、市场到内部的研发、生产、管理、创新等要素进行优化和配置的良性发展环境与增长机制。

深圳的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来自于企业,企业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成果转化率高达80%,远高于全国其他城市。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率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增长快,形成了一大批在电子信息产业各领域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深圳企业自主开发的电子信息产品产值占全部电子信息产品产值的一半以上,且连续数年企业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在全国各城市中位居首位,在一些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而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三、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调整策略

(一)问题

虽然深圳的电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