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216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docx

安徽省界首市界首中学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学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

一、考纲阐释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考点解读

1.准确解读文本。

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作者的表达意图,全面、正确地把握文本信息。

命题会涉及到作者的观点、倾向,文本的价值、特色、意蕴等方面。

2.对文本进行理性认知。

“传记”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综合了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是要考查的内容。

因此,我们要用理性的认识去读懂文本,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看到文本在阐述见解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又要看到作者对支撑观点成立的事理依据所作的阐述。

3.注意文本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查。

“鉴赏评价”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

统计

试卷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题目

Ⅰ套:

《朱东润自传》

Ⅱ套:

《将军赋采薇》

Ⅰ套:

《科学巨人玻尔》

Ⅱ套: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Ⅰ套:

《“飞虎将军”陈纳德》

Ⅱ套: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涉及

考点

传主形象、信息筛选整合、内容要点的归纳、分析传记的特色、探究

传主形象、信息筛选整合、内容要点的归纳、探究

传主形象、信息筛选整合、内容要点的归纳、探究

近三年高考题回顾

学案一客观题解题技巧

【真题导航】

(2014年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学巨人波尔

科学巨人玻尔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

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

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一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予力学。

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

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爱因斯坦也称赞说:

“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

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

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

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l921年正式成立的。

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

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

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

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

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

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

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

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

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

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

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

l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

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l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

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

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l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

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

“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

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答案解析】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A项“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不恰当,文中说“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0分)(★人物:

传主的行为走样)

文本第5段: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

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

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0分)(★人物:

曲解传主的建议)

第6段:

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学法点拨】

(一)题型5选2题目的题型特点:

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共5项),选择最恰当的两项

分值有:

3分,2分,1分,0分。

满分5分。

(二)解题指导

1.步骤:

读原文——找原句——比原意

不管是0分项、1分项,还是2分项,或3分项,我们都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到文本对应句子,细心比较,来确定选项内容原文意思是否相符。

2.选项赋分特点

(1)1分值项:

(有小错误)①信息有偏差②信息有遗漏③以次充主

(2)2分值项:

(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概括②信息量比较少③难度较小)

(3)3分值项:

(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精确②信息量比较多③难度较大)

3.策略:

用排除法,先排除0分题选项,排除0分选项时,要特别留意人物(言行、观点等)、事物(时间、因果等),再排除1分题选项,最后验证选项是否正确。

(三)0分项常见的陷阱

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主)、事件上设陷阱。

★人物:

张冠李戴(对象)、行为有偏差(行为)、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

★事件:

张冠李戴(对象)、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以偏概全(范围)、绝对化(程度)、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

【精选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杨敬年:

百岁经济学家的“慢人生”

蒋肖斌

杨敬年出生于1908年,或者换个更有历史感的说法,“光绪三十四年”。

年逾百岁的他,做什么事都要比别人“慢一拍”。

和屈原是同乡、出生于湖南汨罗的杨敬年,因为近代中国的战争与和平,求学经历十分复杂。

他4岁起跟着外祖父启蒙,13岁通读“四书五经”。

为了将来能在乡下小学教书,叔祖父借钱送他到岳阳县城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24年,杨敬年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毛泽东成为校友。

1927年,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为参加革命做准备,却遭遇“马日事变”(长沙驻军许克祥反共),杨敬年愤而离校,一边教书养家糊口一边备考大学。

1932年,因为其他大学都要学费,他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

毕业后,无意官场的杨敬年又于1936年考入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南开复课无望,杨敬年携妻带子辗转于长沙、贵阳、重庆、兰州……颠沛流离1945年8月,已经37岁的杨敬年踏上了赴牛津大学求学的旅程。

在他百岁时写的自传《期颐述怀》中记述:

“40岁,拒绝了去美国的邀请,博士学成归国。

1949年,天津解放,我就这样毫无精神准备地从旧社会进入了新社会。

在英国留学时,杨敬年除了日常必需,把省下来的钱都买了书。

回国前夕,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何廉寄给他的500美元旅费,也都用来买书,甚至把自己的打字机都卖了买书,“打字机国内有,有的书国内买不到”。

于是,杨敬年回国时,500本书是最值钱的家当。

骤然成了“右派”,原本工资207元的四级教授,每月只给60元生活费,女儿还在念大学,根本不够花。

杨敬年不得不去天祥市场(当时天津最大的旧货市场)卖东西补贴家用。

有个旧书店老板说,外文书我都要,5角钱一本。

杨敬年没舍得卖。

不料到了“文革”,学生们推了三个“排子车”闯到杨敬年家里,拉走了所有书。

“我住在二楼,他们在楼下喊:

‘杨敬年,这些书都是你剥削来的!

’”杨敬年说,“后来有人告诉我,我的书在天祥市场卖,我才去那买回了几本。

‘文革’结束后也发还了一些,让我自己去几屋子书里翻,又找到几本,但大部分都不见了。

现在杨敬年家中有10个书架,大部分都是“文革”后买的新书,“准备老了看”。

而他也可能真的忘记了年龄:

“没想到快100岁时生了一场病,眼睛不行了。

最开始用A3纸复印,再拿放大镜看,后来只能让保姆给我读书。

最近在读那个比我大两岁的老头(周有光)的书。

1979年3月28日,杨敬年平反,又能拿每月207元的工资了,还搬进了学校的高知楼。

有人羡慕地说:

“看你有多大变化!

”杨敬年却觉得:

“我还是我,只不过我现在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学教授,能名正言顺地教书了。

原本是早该退休的年纪,71岁的杨敬年却刚刚开始工作。

似乎是要把攒了20年的精力全部释放出来,在90岁之前,杨敬年做了这几件大事:

开创了国内第一个发展经济学课程,撰写《人性谈》,翻译《国富论》。

杨敬年很实诚,称自己之所以开发展经济学的课,一大原因是被分配到研究非洲经济,“没可搞的,就扩大范围,研究发展经济学”。

这门二战之后建立的学科在西方已有30多年历史,在国内却还是空白,杨敬年成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人。

他撰写了《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和《西方发展经济学文献选读》两本各50多万字的教材,每一本都是自己手写,从不让研究生代劳。

而真正让杨敬年开始成为“名人”的,是《国富论》。

这是他90岁时的译著,一本经济学的专业书却出人意料地成为畅销书,至今重印十几次,发行10余万册。

2011年,亚当·斯密的母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校长访问南开大学时,当天下午就拜访了杨敬年,送上了《国富论》的手稿给这位远方的知音。

时至今日,杨敬年一直庆幸两件事,一是没有去台湾,“不必像于右任那样‘葬我于高山之巅兮,遥望大陆’”;二是没有去美国,“否则中国解放后与世界20多年的隔绝,也会使我终老异乡”。

他说:

“我的一生,是和命运搏斗的一生。

过了100岁,杨敬年又忙了起来,总有学生、记者、朋友来访。

视力几乎消失的杨敬年思维仍然清晰,能滔滔不绝地讲两个小时,各种数字、年份记得尤其清楚。

他原本每天凌晨3点起床,3至4点读书,4至5点锻炼,几个月前病了一场,生活不能自理,于是总抱怨“恢复得太慢”。

虽然一生的节奏总比同龄人“慢”,但杨敬年不能容忍光阴溜走。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01月14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与屈原同乡的杨敬年,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这使他考大学时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后考上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生。

B.“文革”期间,杨敬年成了“右派”,在他生活最艰辛的阶段,他都没舍得卖外文书,后都被无情地没收,“文革”后只找回几本。

C.杨敬年40岁时才获得博士学位,他拒绝美国邀请,学成归国,研究发展经济学,填补国内空白,成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人。

D.杨敬年71岁时,名正言顺地成了大学教授,翻译《国富论》又让他成了“名人”,他感慨没去台湾与美国,是人生幸事。

E.本文截取杨敬年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这位百年经济学家求学、工作、著书等方面的人生经历、表现了他可贵的精神品格。

答案

(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选A、D不得分。

A.和屈原同乡的杨敬年,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这使他考大学时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后考入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原文第2段:

(杨敬年)一边教书养家糊口一边备考大学。

1932年,因为其他大学都要交学费,他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

事件:

曲解事件的原因

D.杨敬年71岁时,名正言顺地成了大学教授,翻译《国富论》又让他成了“名人”,他感慨没有去台湾与美国,是人生的幸事。

(0分)

原文13段:

真正让杨敬年开始成为“名人”的,是《国富论》。

这是他90岁时的译著。

B表述不够准确,没收的都不是外文书,找回来的几本也不能理解都是外文书。

学案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真题导航】

(2015年全国高考卷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将军陚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

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

《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这时有人提醒戴安,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

他坦然答道:

“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

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

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

”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題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

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弈,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

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

其一云: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

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其二云: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

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

戴安澜立下誓言: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成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

他宣布:

“本师长立,遣嘱在先:

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

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

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代,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

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成表示:

“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成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

”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

“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

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

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

戴安澜发誓:

“我戴某人宁恩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

”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

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

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

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不对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约26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

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是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度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

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

“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民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

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功勋。

过敏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正”。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

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

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

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案解析】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到历史人物,然后点明志向,人物主要是“诸葛亮和秦始皇”,志向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和“远征”相联系,答题时可以一对一作答,可以先答出人物然后综合分析志向。

【学法点拨】

一、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传记的重要事实包括:

①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

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

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二、主要题型类析

1.分析概括传主经历

常见题型:

分析概括传主人生阶段、成就、原因。

(1)是什么原因让XXX取得成功并最终成就传奇人生?

答题思路:

概括传主成功原因:

原因+例子

(2)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注意事项

注意时间变化、地点变化、职位(工作)变化、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等。

2.把握传主形象

常见题型:

分析概括传主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风貌)或某一性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1)答题策略:

四抓

一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

二抓传主在事件(主要事件)中的表现与细节描写。

三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

(知人论世)

四抓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2)答题模式:

概括传主的品质+文本分析

(3)答题技巧:

看分答题、分点答题、力求全面。

【精选精练】

阅读下面这篇传记,完成下题。

文学生活五十年

巴金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有感情无法倾吐,为了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

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

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

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

当时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快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

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的拯救。

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

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

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

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我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

我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话。

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国的老师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

我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作家的影响。

我曾在《说真话》里写过:

“我相信过假话,我传播地假话,我不曾跟假话做过斗争……”在《怀念胡风》中写过:

“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