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背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2514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的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的背景.docx

《课题的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的背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的背景.docx

课题的背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电脑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同样不能忽略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巨大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趋势势不可挡。

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我校选择《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初中学生美术应用能力的研究》这一子课题,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破口和尝试,就是希望在提升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强大技术支持,使初中美术的教育模式、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逐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学校教育,是以教授学生书本知识也就是间接经验为主的教育,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样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明确了认识来源于实践。

人们在接受间接经验时,多少要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前提,要真正理解间接经验,还有待于自己的实践。

因此,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在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和虚心学习间接经验是一致的,缺一不可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也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2、素质教育的课程理论

相对于应试教育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做法,素质教育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理念更为先进。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而是让美术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其情操,美化其生活的。

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钻研教学教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美术方面的能力,加强这些能力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构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

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因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正好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及课后创建良好的情境,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4、艺术源于生活的理论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概括艺术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一个理论观点,美术同样如此,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是在接近现实生活的环境中,才能发现美的内涵和真谛,只有再将对美的学习和认识作用于现实生活,才能实现美的价值,所以,要想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表达美术教育的成果,就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应用。

(二)实践依据

1、教育技术进步的推动

我市近几年高度重视学校教育技术的提高工作,大力落实“班班通”工程,既每个班级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配备学生机房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这一系列举措都推动了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催生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2、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要求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研究不竭的动力,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难题,才能让教育迎合时代发展的节拍,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的结合,从而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和积极作用,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学科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为教学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说教模式,进而激发老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和主动性,将老师们从单纯的教学活动引向教学研究领域,从新审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角色,更好地把握教学关系,处理教学过程,打造一支能够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团队。

对于在电脑下成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极大地迎合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其感官体验,将信息技术声形并茂的特点与美术课的教学属性相结合,更容易成为学科整合的突破口,为初中生的美术学习提供知识的保障和应用的平台。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辅以调查法、比较法、统计法。

研究手段:

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和自如的应用环境。

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学生美术方面的整体能力,最终到达实践应用的检验。

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使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反思能力。

课题研究对象:

初一班为实验班;初一班为对照班。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寻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美术学科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初中学生的美术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并由此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

2、形成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先进教育思想的高素质美术教师队伍。

3、培养出热爱美术学习、热爱美化生活、具有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群体。

4、取得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教科研成果,包括科研论文、优秀课堂影像资料、美术课件、实验研究报告、学生优秀作品和成功案例等。

六、实验变量的分析与操作

1.自变量:

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有效、高校整合。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美术教学置于信息技术环境中,通过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模式的改良,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条件。

2.因变量:

初中生美术应用能力提高。

学生的知识是否能转换为能力,或者说学生学习的东西是否会对其生活中发挥作用,与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更好地围绕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从生活入手,致力于解决学生身边的美术问题,让学生有将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当中的能力,从而发挥初中美术教育的功能。

3.无关变量:

①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选取了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师中业务能力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人员,能够胜任课题实验任务。

②实验学生:

参加实验的两个班级,从当年的初一年级中选取,班级的总体成绩、人数等情况都基本一致。

③师生对实验的情感倾向:

参与实验的教师积极性很高,热情饱满,对研究任务十分重视。

实验学生配合实验,兴趣较高。

④时间和精力的安排:

研究时间充足,精力投入充分。

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各方面相互沟通合作,严格控制无关变量,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准确,也防止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对实验班和比照班做到客观公正。

七、课题研究内容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美术的课堂教学设计;

2、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应用性;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网络应用环境创设;

4、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作用于美术课堂和美术课程内容,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实践应用环境,推动应用能力的提高。

5、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学科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身应用能力,以及通过实践继续推动学生主动求知、尝试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6、实验课设计实例

①利用多媒体可视、可听、可动的特点,将丰富的美术资料展现在珍贵的课堂45分钟里,进行最直观、生动的演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具体操作如下:

A提出问题、引发思考B直观演示、引起共鸣C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在讨伐法西斯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一课中,涉及到了立体派大师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的欣赏,这一课在书本上只有4页的篇幅,画作内容占据两页,讲解内容少之又少。

这是一幅另类的战争题材作品,学生接触课本的第一反应是困惑、不解,在老师让学生答复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时,90%的同学认为人物丑陋、莫名其妙,甚至反问教师为什么课本选了一个不会画画的人的作品,再接下来的环节中,实验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将作者毕加索的早期作品和代表作展示出来,让学生领略大师的艺术风采,同时,将从网络上收集到的关于格尔尼卡大轰炸的图片资料配以音响效果,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在大量图、文、影、音资料的帮组下,为学生们理解《格尔尼卡》创造了氛围,学生主动分析画面、形象的热情高涨,发言踊跃,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审美尝试。

②利用视频、Flash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体验美术应用环境和理解制作过程。

动手制作是美术应用的关键环节,需要实践的指导。

视频、动画的使用,将现实的生活环境和应用环境搬到课堂,将美术应用到实际的前前后后展示给学生,将纸面设计转变为成品的过程演示给学生,既减轻了教师的劳动量,又提高了演示效率。

具体操作如下: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供演示影像B学生理解C教师帮助学生知识内化,加深认识,稳固知识。

例如:

在《宣传品的设计制作》一课中,将取自生活实景中的常见宣传品集中呈现给学生,再播放宣传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完整的感受身边美术作品从设计到成型的过程,帮助其取得直观印象,减少了没有演示情况下学生理解中出现的偏差。

③利用网络、Flash的交互功能,为学生创造虚拟的应用平台。

在现实生活和实际教学中,有些很好的应用命题由于缺少空间场合,最后被迫放弃。

于是,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虚拟空间,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第二空间——信息空间。

具体操作如下:

A交互动画或游戏为学生创造模拟应用环境B学生尝试、体会比较C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在《学习服装搭配》一课中,学生学习服装搭配受到诸多实际限制,如材料、工具、裁剪知识等,所以,以往制作服装并搭配只能是学生的一纸画图,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各种服装搭配游戏、软件和自己为学生量身订做的Flash交互游戏为为学生提供模拟的服装库,让学生不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反复尝试各种服装的搭配,在学生们的相互讨论和教师的专业点评下,总结学习经验,并最终能够指导实际生活中的服装搭配。

八、实验过程与效果

〔一〕实验过程分析

1、确立试验起点:

首先在届初一新生当中,选择了、两个班级,其中为实验班,班为比照班,两个班级在学生整体成绩、教师配备等方面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为了掌握实验第一手数据,课题组对学生做了一次美术能力摸底考察,数据如下:

 

班级

考察

项目

等次

观察能力

理解能力

表现能力

动手能力

想象能力

创造能力

比照班

较好

55%

50%

65%

20%

70%

20%

较差

45%

50%

35%

80%

30%

80%

实验班

较好

60%

45%

60%

30%

70%

30%

较差

40%

55%

40%

70%

30%

70%

通过数据比较分析,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检测指标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

2、确定适合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收集资源,建立信息库,制作教学课件,为学生创造全新的学习环境。

为了最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实现提高学生美术应用能力的目标,我们在现行教科书内寻找贴近现实生活、充分动手动脑的课程,利用信息技术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等特点,将生活中的知识和场景移植到课堂当中,将零散、分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整体、全面的再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体会美术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明确学习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重视,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经过两年的努力,实验教师制作了大量的典型课件,在锡盟地区的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还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在信息环境下,学生学以致用、学有可用,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观察、审美、表现、动手、认知、想象、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而在学习中得到积极、主动、自主、愉快、和谐的发展,是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我们在实验中初步建立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00000000000

4、教师自身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

要想顺利完成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学校和课题组把实验教师的培养始终放在第一位。

在校内,参加实验的教师从各自的专业学科聚集到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一同探索研究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将简单的经验认识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实验教学。

为了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环境,教师们努力掌握电脑网络知识和应用软件技术,并时刻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紧跟先进教育技术的前进步伐。

每个实验教师都可以独立使用PowerPoint、Flash、Photoshop软件完成素材的加工和课件的制作,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学校花大力气改善多媒体和电脑教学的硬件设备,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后勤保障。

在校外,我们加强同其他学校课题组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在实验开展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全程参与了自治区电教馆举办的相关培训,并及时将领会到的精神贯彻到实验过程当中,指导课题工总的开展。

5、定期开展研讨、经验交流和小结反思活动

这是我校第一次着手课题的研究,缺乏经验是研究过程中的瓶颈,所以,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施例会制度,定期讨论课题进展情况,交流经验、查找问题,做出阶段性的总结,还通过面向全校范围的听课、评课活动,请大家各抒己见,为课题研究进言献策,将收集到的合理建议进行整理分析,再作用于研究工作,促进课题研究。

(二)实验效果的统计与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记录、问卷调查、应用检测、成绩分析等研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课题取得预期的进展,到达了既定的目标,现归纳如下:

1、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

实验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他们的兴趣注意力,是推动他们有效学习的动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2、其他各项能力提升明显

项目

评价期望标准

评定等级

观察能力

能够观察到事物的状态、特征、变化

80%

20%

-

-

理解能力

能够深层次分析事物现象、本质的能力

70%

20%

10%

-

表现能力

能够以美的形式表现事物

60%

30%

10%

-

动手能力

能够动手制作

90%

10%

-

-

想象能力

能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在理论范围内大胆设想

70%

20%

10%

-

创造能力

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发挥迁移,突破常规思维

85%

15%

-

-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资源以快捷便利,丰富多彩,贴近当今时代的学生生活等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动高度活跃,摆脱了学习的枯燥和压力,化被动为主动。

在这种高度的自觉的状态下全神贯注的学习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课题期间,实验班的★★同学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校校徽设计中拔得头筹,在参加全市科学创想绘画的比赛中,我校10名选手获得初中组的一、二、三等奖,其中有6名来自实验班。

4、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

从教学效果上看,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表现和应用能力明显高于比照班。

实验说明,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相比以往的一般常规课,各项指标都得到大幅提升。

2011年实验班与比照班教学效果百分比较如下:

班级

考察

项目

等次

观察能力

理解能力

表现能力

动手能力

想象能力

创造能力

比照班

〔48人〕

较好

85%

90%

80%

90%

95%

85%

较差

15%

10%

20%

10%

5%

15%

实验班

45人〕

较好

55%

50%

60%

40%

70%

40%

较差

45%

50%

40%

60%

30%

60%

5、我们在实验的不同时期还做了针对美术课的教学问卷,制订了相对稳定的考察项目,调查数据如下: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1、

2、为初中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新的评价方式,为学生美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动力。

初中阶段是在人的一生中打下美术基础的重要时期,但在我国目前教学任务中,美术学科不属于中考范畴,美术考试成绩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没有了分数这一指挥棒,教师和学生的上进心和教、学热情就会受到影响。

而参与到实验中的学生,却将空洞的分数转变成为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自己的实际劳动成果当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美术的价值,并发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作用,懂得学习的意义。

这种以实际应用能力作为新的评级体系的尝试,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能表达美育的特性。

同时,将单一的学校、教师评价变为社会评价,让学生在更多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接受不同方面的考察,从而找到成功的体验。

3、实验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步入了快车道。

通过实验,每位教师都不再简单的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用电脑软件做一个课件那么简单,而是努力认识学习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优势,找到学科中可以与信息技术契合的方方面面,将两者的整合效能发挥到极致。

4、课题组教师改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

在长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精英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尤其被称为“小三门”的音体美教育,更被赋予了“天赋说”,成绩不理想的主因往往被强加给学生,人为夸大了个体差异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而通过课题研究,实验教师们抛弃了传统的考试、比赛订高低的做法,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现实的命题当中发现其闪光点,让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受分数的限制,展示出自己真正的美术能力。

5、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特别是对美术应用的热情。

信息技术的应用,活跃了课堂,丰富了知识,表达了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特性,让学生获得了耳目一新的课堂感受和学习体验,学习兴趣明显提升,表现欲望和动手能力也随之加强,应用热情高涨。

6、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美术各方面的能力。

美术作为“眼”“脑”“手”并用的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意充分展现,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7、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

实验证明,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途径、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无限的展示平台,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意识。

8、使学生养成了主动应用知识,检验知识并进而学习、补充知识的良性循环。

9、通过本次课题研究,积累了珍贵的研究实际经验,活跃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调动了其他学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10、取得了一批物化成果。

教师们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素材,制作成了便于老师和学生查阅的美术资料库;制作了一批课堂教学实录;发表了多篇论文。

十、课题研究价值自我评估

〔1〕通过课题实验,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构成学生应用能力的各种美术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有了质的提高:

①“眼”的提高

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美术学习的最基本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了详实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通过大量直观的比照,使学生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锻炼了观察能力。

同时,资源库的建立及网络的使用,使学生在查找同一词条的资料时,可以在不同的素材间进行选择比对,在去粗取精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②“脑”的提高

理解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属于“脑”的范畴,初中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这种思维需要大量直观的视觉形象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这些都可以由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提供支持,而且,信息技术强大的运算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便捷条件,学生头脑中的想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模拟计算得出直观的视觉结果,这都大大帮助了学生的理解,加之,信息技术提供的虚拟空间和环境,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时机,想象力与实际的结合,就走向了创新的道路。

③“手”的提高

学生以往的表现能力只是停留在画面上,是绘画能力的表达,而美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无处不在、形态万千的,学生美术知识和能力的表达也就不能只停留在课堂的作业本上,课题的实施,将教师的视野延伸到课堂之外,为学生的表现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广泛的途径,为学生的实际表现提供了更大的选择范围,从而使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实验说明,学生美术能力的个体差异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得到了照顾,在表现的道路上能够体验到快乐和成功,增强表现的愿望,表现的效果甚至好于预期。

〔2〕通过课题实验,教师们对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的整合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实验推动了教师们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进步,教学积极性明显提高。

十一、前景分析思考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硬件实力的全面支持。

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研究,学生的学习与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同更多学科展开整合之后,对信息技术方面软硬件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

现在,教学设施明显改善,完全满足实验需求,但如假设大范围的应用,还是希望加大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

2.网络是把双刃剑,其利弊对人类的影响都已经显而易见了,我们不能因为其弊就排斥网络,但如何保证网络真能为我所用,确实是一个难题。

3.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应该有适度把握的原则。

信息技术要服务学科特点,美术学科自身门类广泛,知识包罗万象,不同的知识点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将信息技术强行嫁接在美术课程之上的做法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弊端,所以,整合的尺度必须引起重视。

4.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整合效率。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美术学科的学习得不到各方面的重视,学生在课外投入的精力微乎其微,所以,绝大部分的美术教学只能在课堂完成,这需要继续提高整合的效率,充分发挥课堂45分中的作用。

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