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4368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提出的背景.docx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应试教育长期影响下,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

许多老师、家长看重的仍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偏爱的还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因为这些都密切关系到试卷上的分数。

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是否把数学学习做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探索和渴望,则很少为孩子想过或努力过。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

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

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

这不禁让人不断自问: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孩子们走出学习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学习数学的绿洲?

走入新课程的我们该如何体现课堂轻负担,高质量?

通过课堂教学能促进孩子有怎样的发展?

能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

奠基哪些数学素养?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去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寻找通向学生自主发展的一座桥梁、一种有效的途径,是否能通过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意识的进取精神,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以自主发展,创新学习。

2、帮助教师逐渐成为科研型教师。

通过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用科研促教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以人为本,以创设教学情境为抓手,以促进儿童和教师的发展为目标。

通过研究,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数学思考与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科研,体会其中的乐趣,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关于创设情境、自主发展的论述,早见于各种理论文章与教学专著中。

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和课堂教学实践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设情境进行了诠释。

1、教育人本论指出,在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个人的基础上,一是发现人的价值,二是发挥人的潜能,三是发挥人的个性。

教育人本论是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说的,要有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人,这样,人们才会自觉地接受素质教育,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

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

 

3、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这些理论和新课改的相关精神,给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与建构,不断提升数学思考与综合素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能力和素质的探索者和开拓者。

2、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课题研究,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实实在在做课题,在做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能促进学生哪些自主发展。

2、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要素。

3、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类型。

4、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理论研究调查行动研究经验总结案例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2004年8月~2004年11月

(1)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师日常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与方法。

(2)学习有关同类课题已经形成的经验以及有关情境的专题研究。

(3)学习课题实施方案(低年级组试行)。

2、实施研究阶段:

(1)2004年11月~2005年11月

带领刚踏入新课程的低、中年级数学教师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全员参与,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积累素材,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2)2005年11月

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进行梳理,总结,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为课题中期汇报作准备。

(3)2006年1月~2007年1月

启动中高年级的子课题研究,把低中年级总结的经验进行推广,把遇

到的困惑进行交流并努力寻找合适的途径。

并逐渐向“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这一提升的课题进行研究。

3、总结阶段:

2007年2月~2007年6月

把几年来研究的经验以及问题和相关的材料进行梳理、总结。

为课题结题作好充分的准备。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在课题研究进程中,课题组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课改相结合,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创出了特色,干出了实绩。

(一)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课题确定以来,成立了校领导、低年级组数学教师共同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情境教学的多篇文章。

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加深对课题的认识,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1、把课题研究与家常课相结合

学期初,带领组内老师围绕研究课题确定子课题下自己意向研究的小课题,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家常课。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2、把课题研究与各类研究课相结合

把课题研究与实验课、优质课、示范课相结合,与个人实践课、小组实践交流课、大组实践汇报课相结合。

在听课中发现组内老师坚持从教学内容入手,大胆废除一些呆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代之以趣味、开放、真实的教学情境,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

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

3、把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改变以往单一、固定的教研活动模式,建立灵活、互动的教研形式,在教研组下分设备课组,采用分散、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

(1)建立每月一次的“教改论坛”,由一位教师主讲,介绍课改信息,探讨教学,也可以结合课题研究谈教学中的感想与困惑。

每一位教师都主动参与。

我们对及时总结、筛选、提炼的研究经验,加以推广、学习。

每次论坛时,老师们总是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大家也在倾听与表达中不断提升地自我教学能力。

(2)结合课题研究,加强集体备课,通过备课组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既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又帮助新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方向。

(三)注重反思,不断积累

依据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过程,让老师对照自己或别人的课堂、对照问题、对照案例进行反思、揣摩、比较,教师们定期围绕情境创设中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教学前后的初衷、感悟、设想等进行反思和交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各项活动中让普通的一线教师感到以前遥不可及的教科研变得如此亲切,通过各自不断地尝试,感受到课题研究只有与课堂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在课题组带领下,组员们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并把科研氛围辐射到身边的其他数学教师。

渐渐地,把课题研究融入自己的课堂几乎成为每个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更让人欣喜地是教师们对课题的理解正在丰富地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反思和提升。

今天我们的教师学会了思考,大家正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教学思想,迸发着教育智慧。

(四)专家的点拨和指导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学校领导全程参与课题研究,积极参与课题论坛、听研究课、组内交流等活动。

给予我们不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还尽力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让老师与专家近距离地交流,除了能让老师很快获取最前沿的教育信息,还能为我们答疑解难,帮助我们指点课题研究中的迷津。

我们定期开展研讨展示活动多次,主动邀请市教研室林老师、区教研室教研员以及多位教学专家、骨干、同行前来指导、切磋。

每次活动都能使老师们颇有感触,并引发深深的思考。

在积极地互动交流中、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老师们不断前进。

(五)发现问题,积极寻找对策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老师们所重视。

然而,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

1、盲目提高趣味性而忽略了价值。

我们会发现在刚开始课题研究那会儿,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吸引孩子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往往想标新立异,把教材中的情境进行刻意地改动,为创设情境而设境或为标新立异而设境,创设的情境虽然能让孩子们兴奋但却缺乏真实感,不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意图,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如果仅仅为了追求课堂形式,刻意去制造一种华而不实的效果,随意地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以上一些情境,不仅不会起到促进的作用,相反会有消极作用。

这样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毫无价值。

2、盲目加重“生活味”而缺乏“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

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

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思考。

实践中出现的偏差让我们不禁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情境”。

运用“情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

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更得注意它的实效性。

我们呼唤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情境,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让“情境”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

最终我们达成了共识: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于是我们开始围绕“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进行深入地研究。

十、课题研究成果

(一)创设科学有效的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

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

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1、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

在教学“6、5、4、3、2加几”时,创设“小兔乖乖”的童话故事贯穿整堂课,学生在美妙的童话情境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教学中还创设了“小兔乖乖跳不跳”的游戏情境,先出示7+7=14,要求小兔子们不计算,估计下面这些算式得数会比14大的就竖起耳朵跳一跳,如果比14小就乖乖地坐在那儿。

然后一一出示6+7、7+3、8+7、7+5、6+6、8+9并问:

“小兔乖乖跳不跳”,学生马上根据判断做出相应的动作。

学生兴趣高涨。

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得高兴,学得主动。

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 ”的道路。

2、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认识厘米:

一课时这样设境:

(1)猜一猜:

拿出人手一个红色小方块,猜猜它的每条边有多长?

学生中有的猜是1厘米。

教师肯定这小方块的每条边的长度就是1厘米。

请你摸一摸。

(2)学一学:

请你跟老师学一学:

轻轻夹住小方块,慢慢抽出来,这时拇指和食指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

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记一记,闭上眼睛输入你的小电脑——1厘米大约有多长。

(3)比一比:

1厘米大约有多长?

请你用手指比划比划。

同桌再互相用小方块检验。

(4)选一选:

拿出数学书,问:

长、宽、厚(依次摸一摸)你认为哪个最接近1厘米?

伸出手,手掌的宽度、手指的宽度、一柞的长度(做动作)想一想,这次你会选哪一个?

(5)找一找:

请你再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身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观察思考后发现:

“手指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眼珠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纽扣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指甲的长度大约长1厘米”;“牙齿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投子的长度大约长1厘米”“拉链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课程表上的字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对长度单位1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通过创设看一看、指一指、猜一猜、学一学、比一比、选一选、找一找等一系列感知体验活动情境,使学生了解了1厘米大约有多长,比较清晰正确地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只有目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想,获得了“感”的印象,并和已有感知经常相碰撞、接通,才能豁然开朗,心有所悟。

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有所感悟,就应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创设多种体验的经历与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和思考过程中,去主动地发现,构建新的知识,这比教师硬塞给他们要强百倍,胜千倍。

3、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33页练习五题9时,教材创设了买篮球的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这样教学:

出示情境图,问:

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

我发现排球要35元,篮球要68元;我发现篮球比排球贵;排球比篮球便宜。

教师问:

了解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迫不及待地积极交流:

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多少钱?

一个排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钱?

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共要付多少钱?

买排球的钱再添上多少钱就能买一个篮球?

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带100元够不够?

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至少带几张十元的?

……出示小男孩提出的问题:

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多少钱?

这个问题你会怎样解决?

为什么?

……在右边的情境图中教师先出示排球的价钱和小女孩提出的问题:

一个篮球多少元?

问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你认为阿姨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着:

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33元(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便宜2元;一个篮球的价钱是排球的2倍;一个篮球的价钱是排球的一半(一学生反驳:

没这么便宜的而该生的回答是此时正在打折);用100元就能买下这两个球……让我们听听阿姨怎么说——“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33元”,你会怎样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能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4、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交流与合作能力。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精神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

感到自由、轻松。

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我们认识的数”中告诉学生:

“老师今年31岁,今天我乘15路来学校。

小朋友仔细找找生活中藏着的数,用100以内的数来说几句话。

”接着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

学生的发言让教师领略到他们眼中的数竟是那么丰富多彩。

如:

东林小学有6层楼高、我的文具盒38元1只、我们大约有30只牙齿、爷爷60岁,今年做寿、我的生日是3月26日、灵山大佛高88米,今天的最高温度是9℃、我们班共有36人、我家住风光里20号、我的校服90公分、金龙大客车可以坐45人、文具盒里共有12支铅笔、1块橡皮、我的蜡笔共有25种颜色、今年二月有28天、我们每天上7节课、我的储蓄罐里有67元5角钱、东林小学2002年100周年校庆、我家的电视能收30个频道、篮球比赛的比分是74:

83、3月8日是妇女节、一天有24小时、我的学号是36号、一年有12个月、人的生肖有12种。

在充分的交流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交流,可以自己发表对数的理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的同学,并倾听其他同学的发现。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学习交流的亲密伙伴,快乐地体验着数学的价值。

在乘法那一单元的复习中让学生音乐声中,小组合作按限价25元配一束鲜花,使数学融入了生活。

学生将个体智慧转化为群体的智慧,实现了智力互补。

在实践、合作活动中,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5、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思考。

在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中的单元练习后,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数学思考。

教师这样设境:

从讲台里先拿出一捆铅笔,举在手中,神秘地问:

“请你看一看,猜一猜,这一捆有几支?

”“9支”,一个学生答到,我轻轻提示:

“比9支多些”。

一学生又答:

“12支”,“比你猜的还要多一支”。

孩子们顿时兴奋地答到:

13支。

随后我们一起数“一、二、三……十二、十三,”验证了这捆的确就是13支。

接着教师又从讲台里拿出了一些,问:

“老师又拿了几支?

”孩子们一看便机灵地答到:

“4支。

”“那老师这儿一共有几支铅笔呢?

你会怎样解决?

你又是怎样想的?

”孩子们顿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

明确了“当我们知道了一部分,后来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添上一部分时,要我们解决现在的总数时,我们就可以用原有的一部分加上添上的一部分就是最后的总数。

”此时继续设疑:

“13支的基础上再添上4支是13再加4是17支铅笔,那如果在13支铅笔的基础上添上6支、8支、10支,你认为结果在17的基础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你是怎样想的?

”“我认为会越来越多。

”;“我认为同样的数量,添上的越多,结果就越大。

”;“我认为结果会一个比一个2,因为加上的数相差2”……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

拿出一盒饼干,问:

“如果给来听课的老师每人分一块,你认为该分掉多少?

”“2块”,学生们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从盒里拿出2块分给听课的老师。

教师继续设疑:

“要想知道原来饼干盒里共有多少块饼干,你现在能确定吗?

”只见大家纷纷摇摇头。

“想一想,你还必须知道些什么信息呢?

”一学生立即答到:

“让我们数数现在盒子里还剩多少块。

”教师随即把饼干盒放到投影仪上,“1、2、3……地数了数,8块、8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嘀咕起来。

“现在你能解决原来盒里共有多少块饼干这个问题了吗?

你准备怎么解决?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们立刻表达:

“当我们知道了分掉的一部分和还剩的一部分,要我们解决原来的总数时,就可以把分掉的一部分和还剩的一部分合起来。

”教师继续问:

“刚才我们分掉了2块饼干,还剩8块,原来是10块,那分掉3块,剩下7块,原来有几块?

”“10块”。

“分掉4块、5块、6块…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分掉的越多,剩下的越少。

”一学生答到,“我还有发现:

不管怎么分,但总数总是10块饼干,总数不变。

”……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地发表着自己的发现,体验着发现的喜悦、思考的快乐,并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不仅增进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而且学生逐渐会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实,用数学的头脑来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不断的反思和检视自我,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说是高品质的自主学习。

(二)情境创设的要素。

1、生动有趣

教师无论用哪种方法设置情境,都要注意体现情境的趣味性。

一个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否具有动力,决定于他对数学是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最强烈的学习动力就是对数学学科产生内在的兴趣。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比较枯燥的概念课,学生对抽象的东西往往不太容易流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有趣的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对学生概念的理解、消化有较大帮助。

为此,教师特意找了一些生活事例:

你们用细绳量一量自己的拳头的周长与脚长,就会发现他们的长度之比大约是1比1。

你们自己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比:

心肺体积的比大约也是1比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比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大约是13比1……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大用处:

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只要发现了坏人的脚印,你就能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如果你想知道自己身上血液的重量,只要你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就可以计算出来。

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2、真实性

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在将来更好地做人、做事,更好地生活。

教师只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达到“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一次家长会后,第二天数学课上“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一课。

教师灵机一动,进行动态数据调查,形成相关问题。

(1)全班()人,昨天有家长来参加家长会的学生有()人,

(2)家长对讲座满意的人数有()人,占参加家长会的几分之几?

(3)家长会后有时间与你交流的人数有()人,占参加家长会的几分之几?

家长会后会在有空时再与你交流的人数有()人,

(4)通过家长会,你感觉到父母对你的关心程度各占全班人数的()

A、很关心B、比较关心C、一般D、工作忙无法多关心

(5)、通过这次家长会,你认识到自己有更高的努力方向或有一定的改进设想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A、有B、没有

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使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到家长对自己充满着希望,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地朝更高的目标努力,使学生获得发展的动力——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3、有价值

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不在于数学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组织这些数学材料,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基本原料和养份。

因此数学情境教学的价值,不在于浓重的“生活化”这个表象,而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一种策略,经历一种过程,学会一种眼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这样的情境:

一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得了这块地的3/12,二儿子分得了这块地的6/24,剩下的的分给小儿子,老爷爷的这种分法公平吗?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3/12和6/24的大小相等,对于大儿子和二儿子来说是公平的,但是小儿子分得了多少呢?

,这不禁引起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为通分及分数加减法作了铺垫。

学生在有价值的情境中积极地思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享受着成功的愉悦,带着问题主动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