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2722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30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docx

地质灾害排查排查技术方案

一、目的任务

(一)目的

进一步摸清全省地质灾害底数,更新完善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台账,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动态管理,为科学编制2020年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全面部署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二)工作任务

在充分收集已完成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勘查等大量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拉网式排查,排查的重点是城镇、村庄、医院、学校、集市、养老院、幼儿园、旅游景区、玻璃栈桥、矿山、在建工程和工棚等人员聚集区,重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和重要工程建设区、重要基础设施周边等区域。

主要任务是:

1、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分布、形态与规模、表部特征、变形破坏特征,诱发因素与形成条件;对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进行初步评估,分析与预测灾害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影响区,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2、对隐患点周边地质环境条件近似区域开展风险排查。

3、现场核查已工程治理、已搬迁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核查。

4、现场核查地质灾害警示标志标识情况。

5、协助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完善群测群防网络。

6、认定、核销与核排查工作相结合,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管理。

7、更新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网信息。

二、核排查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工作内容

1、更新完善上年度地质灾害排查数据。

2、隐患点周边区域风险排查。

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地质环境条件近似区域,结合受威胁对象分布,开展风险排查。

3、评估地质灾害体新近变化情况、预测其演化趋势。

针对变形加剧的地质灾害体,根据其变化,重新评估危险区范围及危害程度。

4、对威胁对象及影响因素变化情况核查。

进一步核实地质灾害体危险区范围内威胁对象及地质灾害体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变化情况。

5、对危险区范围变化情况核查。

针对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和威胁对象的变化,判断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确定灾害规模,划分险情等级。

6、对“两卡一表”即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及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表发放情况进行调查。

7、对地质灾害警示标志、群测群防标志、避险场所标志和避险路线标志进行核查。

8、对地质灾害日常监测、预警、防范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访问调查。

(二)基本要求

1、核排查地质灾害种类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

2、核排查工作坚持“谁核查排查,谁签字负责”的原则,核排查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紧迫感,精准、精细化展开调查。

3、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必须为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常驻居民,优先选派受威胁对象承担。

4、结合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际情况,排查结果明确隐患点防治责任主体,厘清交通、文旅、水利、电力、教育、发改、住建、农业农村、卫生、铁路、矿山、自然资源等部门防治责任。

5、核排查小组现场实地核排查。

已有在册灾害隐患点核排查全部采用野外采集系统进行数据现场录入。

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已治理地质灾害点核查、已实施搬迁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等采用现场纸质记录。

相关内容见附录A。

6、每个核查点至少对地质灾害体、周围环境、威胁对象、警示标识等拍摄照片,各有不少于一张典型照片。

照片要清晰,反映内容齐全,重点突出,能反映地质灾害体和威胁对象二者相对位置关系、地质灾害体全貌及致灾体特征,对于有变化的部位应有更全面、直观、清晰的照片、影像资料。

被访问人姓名、联系电话及访问内容做好记录,并拍摄访问人、受访人合影照片。

7、核查在册地质灾害点是否设置地质灾害警示标志、避险路线标志、群测群防警示牌和避险场所标志(地质灾害警示标志模板见附件2),警示标志位置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损毁、内容是否齐全、内容表述是否有误。

8、对已进行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点,除按已有隐患点的要求进行现场核查外,重点对治理工程效果、工程运行、工程维护、工程损毁情况进行现场核查,提出工程维护和下一步工作建议,按市、县填写已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核查汇总表,及时书面反馈给市、县地质灾害主管部门。

9、核排查过程中,原数据库(管理系统)隐患点统一编号不变,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号按《河北省县(市)1:

50000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续编;调查表中“名称”项中泥石流以所在主沟名称命名,其它隐患点统一采用村组以下地理位置或地物+方位+距离命名,野外编号采用县名简写+灾种编号+序号,灾种编号(滑坡01、崩塌02、泥石流03、地面塌陷04、地裂缝06)。

例平山滑坡编号:

PS01001。

10、核排查采用1:

10万地形图作为手图,排查前应准备野外记录本、表格、测尺、相机、手持GPS等。

野外记录、表格填写、拍摄影像必须在实际点位上完成,实时上传。

野外手图和表格一律用2H铅笔填写。

利用奥维互动地图、googleearth等工具,分县、市提交kml/kmz格式灾害点位置信息。

以地形图或清晰影像图为底图,圈定危险区范围、避险路线、避险场所,上传入库。

11、核排查外业工作期间,每日任务应日清夜结。

当日工作完成后,各小组每天将排查内容上传至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信息网、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各分中心完成辖区内全部任务的质量检查;省中心督导检查组完成抽查工作。

各小组当日工作主要内容:

①外业调查工作;

②绘制1:

10万汛前地质灾害核排查野外工作手图。

图名[2020年汛前地质灾害XX核排查手图(XX市)]、图例、图签、点位、点号(采用野外编号,如PS01001),调查技术路线(采用1线、2线、3线等顺序编号,标注在路线起点,路线上用箭头指示行进方向);

③自检、互检、填写自检互检表,自检互检率为100%,发现问题及时补充;

④上传排查内容至防治信息信息网;

⑤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及发现的问题。

另,如kmz/kml点文件、避险路线场所等其它要求完成工作,可详细记录后择日完成。

12、每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防治建议参考下表1,从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排危除险、人工监测、专业监测中选其一,在核查结论中予以明确。

表1综合防治建议分类表

序号

防治建议

适用条件

1

搬迁避让

威胁人数少,稳定性差,风险性大,工程治理费用远超搬迁费用的;已列入各类搬迁计划的。

2

工程治理

隐患点规模较大、威胁人数较多、威胁对象财产大,稳定性差,风险性大,简易治理不能消除隐患的点。

3

排危除险

规模较小、威胁人数和财产较少,稳定性较差,风险性较大,工程治理投入不大,简易或应急治理即可消除隐患的。

4

人工监测

现状稳定性基本稳定,防治紧迫程度一般的。

5

专业监测

稳定性差,危害程度高,风险较大,有专业监测设备安装条件的。

13、对核排查工作进行及时总结,每县完成所有工作后按规定编写核排查工作小结。

核排查结束后需提交地质灾害隐患点汇总表(电子Excel格式及纸质)有关原始记录资料、市县排查小结、市排查报告等。

纸质汇总表需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加盖公章。

三核排查工作技术要点

(一)在册隐患点核查要点

1、崩塌隐患点核查要点

(1)核查内容

①对各警示标志进行核查。

②访问崩塌近期发生次数、发生时间、诱发因素、崩塌规模、崩塌范围、灾情等。

③核查崩塌堆积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崩塌堆积体岩性组成、块度大小,堆积体形态、范围和体积的变化情况等。

④核查危岩体的变形情况,包括裂缝长度、宽度、深度、裂隙的连通性和临空面变化情况等。

⑤核查崩塌危险区内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及其对危岩体或崩塌体稳定性的影响等,定性判断危岩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

⑥核查危岩体长度、宽度和高度以及危岩块度大小,计算危岩体体积。

⑦分析判断危岩体或崩积体失稳后崩落的路径和距离,划定危险区范围,确定危险区面积。

⑧危险区内受威胁总人口、总户数、房屋间数、总资产(万元),受威胁户的户主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房屋间数、总资产。

⑨更新已有崩塌灾害资料信息,包括已有崩塌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

(2)根据核查结果,划分灾害规模等级和险情等级,并按高危点、中危点、低危点、待核销点,对崩塌地质灾害点进行管理分类。

(3)做出核查结论,包括地质灾害体、威胁对象、危险区范围、地质环境条件等与上一年度变化情况。

是否核销,隐患点处及周边区域是否存在新的隐患,防治措施(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排危除险、人工监测、专业监测选其一)。

(4)提出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5)照片拍摄要求

照片像素要求不低于3000×2000,所有照片应标注相片编号、拍照时间、镜向和文字说明。

①参与核排查的所有人员合影照片,包括县局指派人员、监测人及核排查组成员。

②地质灾害标志牌分别拍照上传,包括地质灾害警示标志、避险路线标志、群测群防警示牌和避险场所及避险场所标志。

③每个核查点至少对地质灾害体、周围环境、威胁对象等各拍摄不少于一张典型照片,照片要清晰,能反映地质灾害体、威胁对象二者相对位置关系、地质灾害体全貌、危岩体、危岩带特征、裂隙发育情况等。

对于有变化的部位应有更为全面、直观、清晰的照片、影像资料。

④全貌、周围环境照片必须选择合适位置(比如较高处)拍摄,照片内容必须从危岩体顶部至威胁对象反映内容要齐全。

⑤反映地质灾害体和威胁对象二者相对位置关系的照片必须在地质灾害体和威胁对象之间沿斜坡(陡坎)走向拍摄。

⑥对危岩体采取近景、远景等多角度拍摄,以反映危岩体空间位置、危岩带、危岩体及裂隙发育情况等。

2、滑坡隐患点核查要点

(1)核查内容

①对各警示标志进行核查。

核查滑坡的影响范围和威胁对象,包括危险区内人口的迁移和建筑工程等的增减,分析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的影响。

②核查滑坡灾害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包括滑坡体上地表裂缝、滑坡位移和建筑变形等宏观变形情况。

③分析滑坡发生变化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划定危险区范围,确定危险区面积。

④调查危险区内受威胁总人口、总户数、房屋间数、总资产(万元)等。

受威胁户的户主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房屋间数、总资产等。

⑤更新滑坡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

(2)根据核查结果,确定滑坡体体积、划分规模等级和险情等级,并按高危点、中危点、低危点、待核销点,对滑坡地质灾害点进行分类管理。

(3)做出核查结论,包括地质灾害体、威胁对象、危险区范围、地质环境条件等与上一年度变化情况。

是否核销,隐患点处及周边区域是否存在新的隐患,防治措施(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排危除险、人工监测、专业监测选其一)。

(4)提出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5)照片拍摄

照片像素要求不低于3000×2000,所有照片应标注相片编号、拍照时间、镜向和文字说明。

①参与核排查的所有人员合影照片,包括县局指派人员、监测人及核排查组全体成员。

②地质灾害标志牌分别拍照上传,包括地质灾害警示标志、避险路线标志、群测群防警示牌和避险场所及避险场所标志。

③滑坡全景照片。

包括远景及近景照片,以反映滑坡体所处地貌位置和周围地质环境。

④滑坡后缘及两侧边缘滑体变形照片。

包括后缘裂缝、错落台、侧缘裂缝、裂缝组合特征等照片。

⑤滑坡体上岩土体变形情况,包括地表鼓胀、鼓包、裂缝、马刀树、醉汉林等照片。

⑥滑坡体和威胁对象位置关系照片。

沿滑坡倾向和垂直于滑坡倾向各至少一张照片。

⑦滑坡体前缘照片。

包括前缘微地貌、临空面、前缘鼓包、裂缝等。

3、泥石流隐患点核查要点

(1)核查内容

泥石流沟谷的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①对各警示标志进行核查。

②核查新近泥石流的发生情况,包括泥石流发生次数及对应时间、规模、危害和灾情等。

③核查泥石流危险区,包括流域内和泥石流沟沟口及堆积区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

④核查流域内泥石流松散物物源量的变化情况,包括流域内新增滑坡、崩塌和人工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等不良现象的发育数量、规模、稳定性及分布情况,估算泥石流物源量,分析判断泥石流的发展趋势。

⑤核查泥石流沟床的堵塞程度,查明沟床严重堵塞段及堵塞体的类型和特征等。

⑥划定泥石流影响区和危险区,评估泥石流灾害的险情。

⑦调查危险区内受威胁总人口、总户数、房屋间数、总资产(万元)等。

受威胁户的户主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房屋间数、总资产等。

⑧更新已有泥石流灾害资料信息,包括已有泥石流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

(2)根据核查结果,确定灾害规模,划分险情等级,并按高危点、中危点、低危点、待核销点,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点进行分类管理。

(3)做出核查结论,包括地质灾害体、威胁对象、危险区范围、地质环境条件等与上一年度变化情况。

是否核销,隐患点处及周边区域是否存在新的隐患,防治措施(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排危除险、人工监测、专业监测选其一)。

(4)提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5)照片拍摄要求

照片像素要求不低于3000×2000,所有照片应标注相片编号、拍照时间、镜向和文字说明。

①参与核排查的所有人员合影照片,包括县局指派人员、监测人及核排查组全体成员。

②地质灾害标志牌分别拍照上传,包括地质灾害警示标志、避险路线标志、群测群防警示牌和避险场所及避险场所标志。

③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全景照片至少各一张。

④泥石流沟谷全景照片和微地貌照片。

⑤沟道堵塞情况及沟床堆积物、两侧山坡堆积物照片。

⑥泥石流沟和威胁对象位置关系照片。

⑦沟口微地貌和沟口堆积物、堵塞情况照片。

4、地面塌陷隐患点核查要点

(1)核查内容

①对各警示标志进行核查。

②对塌陷区废弃建筑物及塌陷区周边防护设施进行核查。

地面塌陷危险区内废弃的房屋及建筑物必须拆除,塌陷区外围设置围挡和警示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③核查地面塌陷的变化情况,包括塌陷有无变深、塌陷坑壁有无坍塌现象发生、塌陷坑周围有无新的裂缝产生等。

④核查地面塌陷的影响范围和威胁对象,分析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

⑤调查危险区内受威胁总人口、总户数、房屋间数、总资产(万元)等。

记录受威胁户的户主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房屋间数、总资产等。

⑥更新地面塌陷影响范围和威胁对象,包括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

(2)根据核查结果,确定塌陷区及影响范围面积,划分规模等级和险情等级,并按高危点、中危点、低危点、待核销点,对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点进行分类管理。

(3)做出核查结论,包括地质灾害体、威胁对象、危险区范围、地质环境条件等与上一年度变化情况。

是否核销,隐患点处及周边区域是否存在新的隐患,防治措施(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排危除险、人工监测、专业监测选其一)。

(4)提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5)照片拍摄

照片像素要求不低于3000×2000,所有照片应标注相片编号、拍照时间、镜向和文字说明。

①参与核排查的所有人员合影照片,包括县局指派人员、监测人及核排查组全体成员。

②地质灾害标志牌分别拍照上传,包括地质灾害警示标志、避险路线标志、群测群防警示牌和避险场所及避险场所标志。

③地面塌陷区全景照片。

以反映塌陷区所处地貌位置及地质环境条件。

④塌陷区地表及周围建筑物破坏、变形照片。

⑤塌陷区废弃房屋及建筑物照片。

⑥塌陷区和威胁对象位置关系照片。

5、地裂缝隐患点核查要点

(1)核查内容

①分析地裂缝形成原因,如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以及地裂缝诱发因素。

②核查地裂缝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如裂缝长度、宽度和深度等。

③核查地裂缝的影响范围、威胁对象和造成的损失,分析地裂缝的发展趋势,划定危险区范围,确定危险区面积。

④调查危险区内受威胁总人口、总户数、房屋间数、总资产(万元)等。

记录受威胁户的户主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房屋间数、总资产等。

⑤核查、更新地裂缝影响范围和威胁对象,包括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

(2)根据核查结果,确定地裂缝长度、影响带宽度,划分灾害规模等级和险情等级,并按高危点、中危点、低危点、待核销点,对地裂缝地质灾害点进行分类管理。

(3)做出核查结论,包括地质灾害体、威胁对象、危险区范围、地质环境条件等与上一年度变化情况。

是否核销,隐患点处及周边区域是否存在新的隐患,防治措施(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排危除险、人工监测、专业监测选其一)。

(4)提出地裂缝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5)照片拍摄

照片像素要求不低于3000×2000,所有照片应标注相片编号、拍照时间、镜向和文字说明。

①参与核排查的所有人员合影照片,包括县局指派人员、监测人及核排查组全体成员。

②地质灾害标志牌分别拍照上传,包括地质灾害警示标志、避险路线标志、群测群防警示牌和避险场所及避险场所标志。

③地裂缝灾害全景照片。

以反映地裂缝走向、裂缝开启宽度及所处地貌位置和地质环境条件。

④地裂缝和威胁对象位置关系照片。

⑤地裂缝影响范围内建筑物损坏、开裂照片。

⑥地裂缝两侧地表不均匀沉降及水平错动(位移)照片。

(二)新发生、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要点

结合相关部门、群众报灾线索,确定排查对象。

新发生、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技术要求按《河北省县(市)1:

50000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试行)》进行实地调查,按规范附录D、J、K、L表格填写,做好调查记录、填写两卡一表。

初步查明地质灾害类型、成因、诱发因素、特征和危害等,对其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划定危险区,查明威胁对象,协助落实群测群防,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1、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

(1)崩塌地质灾害所处位置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地貌类型、地层岩性、岩层产状、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2)危岩体所处斜坡的斜坡形态、斜坡类型,斜坡长、宽、高,斜坡坡度、坡向,坡体前缘临空面特征。

(3)危岩体规模,包括危岩体和危岩带长、宽、高,确定崩塌体的体积。

(4)崩塌成灾迹象和危岩体可能失稳方式,分析可能加剧崩塌隐患发生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5)崩塌灾害发生历史情况,崩塌规模、造成的损失。

(6)危岩体崩落方向、崩落距离、圈定崩塌影响区范围,计算影响区面积。

(7)调查危险区内受威胁总人口、总户数、房屋间数、总资产(万元)等。

受威胁户的户主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房屋间数、总资产等进行统计。

(8)根据排查结果,确定地质灾害规模和险情等级,并按高危点、中危点、低危点对崩塌地质灾害点进行分类管理。

(9)提出监测、防治措施建议并协助落实防治责任人、监测人。

监测人必须由灾点附近或危险区内常驻人员担任。

(10)编制崩塌地质灾害隐患认定调查技术报告,附崩塌隐患点平面图、剖面和照片影像资料,照片拍摄要求同崩塌地质灾害点核查。

2、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

(1)滑坡地质灾害所处位置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和植被及发育程度等。

(2)滑坡类型、滑坡体形态、滑体岩性、滑坡坡度、坡向及主滑方向。

(3)滑坡体前缘形态,滑坡体前缘地面鼓胀、临空面长、高及坡度。

滑坡体后缘、中部形态,滑坡体及周边裂隙走向、长度、宽度、可测深度,裂隙连续性及裂隙组合、排列方式等。

(4)分析形成滑坡地质灾害的原因以及可能引发、加剧滑坡灾害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5)计算滑坡体体积,圈定滑坡危险区范围,确定危险区面积。

(6)调查危险区内受威胁总人口、总户数、房屋间数、总资产(万元)等。

受威胁户的户主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房屋间数、总资产等进行统计。

(7)根据排查结果,确定滑坡规模等级和险情等级,并按高危点、中危点、低危点对滑坡地质灾害点进行分类管理。

(8)提出监测、防治措施建议并协助落实防治责任人、监测人。

监测人必须由灾点附近或受影响区内常驻人员担任。

(9)编制滑坡地质灾害隐患认定调查技术报告,附滑坡隐患点平面图、剖面和照片影像资料,照片拍摄要求同滑坡地质灾害点核查。

3、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

(1)泥石流地质灾害所处位置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和流域内植被发育、分布和严重破坏区情况。

(2)泥石流沟谷形态、切割深度、沟长、谷底宽度、沟谷纵坡降、沟谷走向、汇水面积等。

(3)泥石流形成区的地势、沟谷发育程度、冲沟切割深度和密度、植被覆盖情况、沟谷斜坡的稳定性;流通区的长度、坡度、形态、跌水、急弯、卡口情况及冲、淤和堵塞情况;堆积区的面积、形态、体积、叠置或切割情况,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和颗粒级配等,初步判断堆积扇的发展趋势。

(4)沟谷松散堆积物岩性、厚度、沟道堵塞程度,沟谷两侧山坡残坡积层岩性、堆积物厚度。

(5)调查沟谷两侧崩塌、坡面泥石流发育情况,估算沟谷松散堆积物物源量和泥石流一次固体物冲出量。

(6)分析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7)综合评判泥石流沟易发程度,圈定泥石流危险区范围。

(8)调查危险区内受威胁总人口、总户数、房屋间数、总资产(万元)等。

受威胁户的户主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房屋间数、总资产等进行统计。

(9)根据排查结果,确定泥石流灾害规模等级和险情等级,并按高危点、中危点、低危点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点进行分类管理。

(10)提出监测、防治措施建议并协助落实防治责任人、监测人。

监测人必须由灾点附近或受影响区内常驻人员担任。

(11)编制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认定调查技术报告,附泥石流隐患点平面图、剖面和照片影像资料,照片拍摄要求同泥石流地质灾害点核查。

4、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

(1)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所处位置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

(2)地面塌陷特征和分别规律,包括地面塌陷、台阶、裂缝等的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形成时间、塌陷范围、影响范围、塌陷坑形态、塌陷区及周边建构筑物破坏情况。

(3)地面塌陷形成原因和地面塌陷发展趋势及潜在隐患。

针对采空塌陷,主要调查采空区和巷道的具体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开采时间和回填塌落、充水情况;矿层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岩性、结构等,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采空区附近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4)圈定可能发生地面塌陷的区段,划定地面塌陷危险区范围,确定危险区面积

(5)调查危险区内受威胁总人口、总户数、房屋间数、总资产(万元)等。

受威胁户的户主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房屋间数、总资产等进行统计。

(6)根据排查结果,确定地面塌陷灾害规模等级和险情等级,并按高危点、中危点、低危点对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点进行分类管理。

(7)提出监测、防治措施建议并协助落实防治责任人、监测人。

监测人必须由灾点附近或受影响区内常驻人员担任。

(8)编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隐患认定调查技术报告,附地面塌陷隐患点平面图、剖面和照片影像资料,照片拍摄要求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点核查。

5、地裂缝地质灾害隐患点

(1)地裂缝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裂缝分布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地下水开采情况。

(2)地裂缝形成时间、地裂缝长度、宽度、走向、可测深度。

(3)地裂缝的单体形态和群体分布特征及分布范围、影响范围及周边建构筑物破坏情况。

(4)观测、访问地裂缝两侧地表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及水平错动(位移),沉降、位移幅度、速率及影响宽度。

(5)地裂缝形成原因及诱发因素,分析形成地裂缝的原因以及可能加剧隐患发展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6)地裂缝发展趋势及潜在隐患。

(7)划定地裂缝危险区范围,确定危险区面积。

(8)调查危险区内受威胁总人口、总户数、房屋间数、总资产(万元)等。

受威胁户的户主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房屋间数、总资产等进行统计。

(9)根据排查结果,确定地裂缝规模等级和险情等级,并按高危点、中危点、低危点对地裂缝地质灾害点进行分类管理。

(10)提出监测、防治措施建议并协助落实防治责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