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318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docx

描述模式及特殊情况处理剖析

特殊事故处理模式

地层破裂压力试验:

4:

04,开泵进行地层破裂压力试验,排量1800.0L/min,泵压15.00MPa,4:

14达到最高泵压为18.00MPa,持续时间4.0min,压力下降至15.00MPa,排量1700.0L/min。

中途测试:

采用MFE测试仪,测试方式:

悬挂式,测试井段:

3831.40~4003.00m,测试层位:

奥陶系,本次测试进行了二开一关现场操作,录取到完整的压力资料,测试工艺成功。

测试过程中回收水0.26m3,测试层定为干层。

打捞钻具:

1月18日6:

30钻至井深4005.18m时,立压17.0MPa↘8.0MPa,扭矩1508.0N.m↘733.0N.m,泵压15MPa↘10MPa,悬重110t↘90t,判断为钻具脱落,起钻后于20:

00起出钻具3143.47m,其余钻具落井,落鱼结构为:

3A152.4mm钻头×0.20m+(330×310)×0.39m+120.7mm钻铤×2根×17.54m+151mm扶正接头×0.51m+120.7mm钻铤×13根×115.45m+88.9mm钻杆×39根×373.87m+146mm防磨接头×0.81m+88.9mm钻杆×6根×57.63m+146mm防磨接头×0.82m+88.9mm钻杆×6根×57.04m+146mm防磨接头×0.81m+88.9mm钻杆×6根×57.59m+146mm防磨接头×0.80m+88.9mm钻杆×6根×57.57m+146mm防磨接头×0.82m+88.9mm钻杆×6根×57.61m+146mm防磨接头×0.81m+88.9mm钻杆×6根×57.23m+146mm防磨接头×0.80m。

落鱼总长858.30m,鱼顶位置3146.88m。

1月19日用直径73mm公锥,实探鱼顶位置3146.88m。

鱼顶方入2.81m,造扣不成功后20日、21日分别2次用直径73mm母锥均打捞不成功后,又于22日用直径73mm反扣母锥打捞钻具,实探鱼顶位置3146.88m,鱼顶方入4.80m,造扣方入5.00m,捞出钻具106.76m,井内落鱼总长751.54m,鱼顶位置3253.64m。

24日~30日分别用正扣钻杆对扣5次,至31日起钻完,落鱼全部捞出,打捞成功。

螺杆泵测试:

用中途专用螺杆泵进行测试排液,层位:

前震旦系、奥陶系,井段:

3831.4~4116.0m,累计排液时间4935min,累计排出原油62.58m3,折算日产原油17.7t/d。

取得了合格的资料,测试工艺成功,测试层定为油层。

井漏:

13日8时55分发生井漏,钻井液进多出少,泵压17.0MPa↓16.7MPa,入口排量1800L/min,出口排量680L/min,总池体积75.0m3↓73.0m3,悬重142kN未发生变化,井漏时钻井液相对密度1.59,漏斗粘度70s,9时工程停泵。

自然漏失时间8时55分~9时,自然漏失量2m3,自然漏速24m3/h。

9时10分~9时25分工程单凡尔开泵,泵入钻井液11m3未返出。

漏失时间8时55分至9时25分,共漏失钻井液13.0m3。

平均漏速26m3/h。

漏失层位:

沙三段,漏失井段:

4369.00—4370.00m,岩性:

灰色油迹砾岩,漏失原因:

渗透性漏失。

工程9时25分决定起钻静止堵漏。

27日17时至28日0时11分钻进及循环过程中发生渗漏,渗漏井段1732.00~1770.00m,共漏失钻井液16.0m3,平均漏速2.3m3/h,井漏时钻井液相对密度1.39,漏斗粘度39s,岩性:

灰白色荧光玢岩,层位:

二迭-石炭系,漏失原因:

裂缝性渗漏。

0时11分至0时49分加入单项封闭剂1.0t后起钻静止堵漏,至6时05分堵漏成功,其间漏失钻井液约6.0m3,此次井漏共漏失钻井液约22.0m3。

槽面显示:

2003年5月24日15时56分钻至井深1295.00m,钻时3.2min/m↓0.7min/m,16时45分槽面见显示,气测录井全烃0.68%↑9.94%,甲烷0.55%↑0.81%,槽面见棕褐色油花占槽面1%,呈条带状分布,无色透明气泡占槽面2%,呈米粒状,直径1~2mm,具原油芳香味和天然气味,槽面未上涨,钻井液性能无变化,16时50分显示达到高峰,气测录井全烃9.94%↑15.55%,甲烷0.81%↑7.91%,槽面见棕褐色油花占槽面3%,呈条带状分布,无色透明气泡占槽面3%,呈米粒状,直径1~3mm,具原油芳香味和天然气味,槽面未上涨,钻井液相对密度1.12,漏斗粘度53s,至16时58分显示消失,显示持续13min,显示井段1286.00~1294.00m,岩性:

浅灰色稠油斑含砾砂岩,层位:

馆陶组。

溢流、井漏:

14日8时~15日8时钻进及循环过程中于井深1382.00~1407.30m发生停泵溢、开泵漏的溢流、井漏现象。

停泵时,井口溢流,层位:

寒武系,岩性:

灰色鲕状灰岩,溢出物为钻井液和原油及地层水的混合物,溢出物表面见黑色油花呈星点状分布,占槽面5%~8%,原油味淡,地层水味臭。

共溢出12.0m3,溢出速度3.0m3/h,钻井液性能相对密度1.01,粘度30s;开泵后,溢流现象消失,开始井漏,钻井液进多出少,井漏时钻井液性能相对密度1.01,粘度30s,14日8:

00~15日8:

00漏失钻井液90m3,漏速3.75m3/h。

漏失井段:

1363.00~1366.00m,岩性:

灰色稠油斑鲕状灰岩、灰色荧光鲕状灰岩,层位:

寒武系,漏失原因:

裂缝性漏失。

工程未采取措施。

石膏浸:

21日9时20分钻进至井深3252.00m发生石膏浸,录井岩性:

灰色含膏泥岩,层位:

沙四段,井段:

3250.00m-3252.00m,钻井液相对密度1.59↑1.60粘度73s↑184s失水:

3.2ml↑4.5ml,氯离子3700mg/l,9时30分加入SIF1.5t,纯碱0.64t,GD-180.14t,SAK-11.0t,钻井液相对密度1.60,粘度184s↓81s,失水:

4.5ml↓3.8ml,经循环钻井液性能基本稳定后恢复钻进。

井喷:

10日8时01分钻进至井深4370.00m,钻时18.5min/m↓13.7min/m,发生井喷,喷出高度2.0m,喷出物为钻井液、油气混合物,喷出总量2.0m3,罐面上涨5cm。

气测录井全烃11.32%↑39.34%,甲烷0.28%↑15.30%。

槽面见棕褐色油花占槽面10%,呈星点状分布,无色透明气泡占10%,呈米粒状,直径1~3mm,具原油味和天然气味,槽面上涨5cm,钻井液性能未变化。

井喷时井底地层:

沙三段,岩性为灰色油迹砾岩,8时04分工程关闭封井器,井喷时间维持3min。

关井后立压4.5MPa,套压8.0MPa。

8时07分接现场地质监督转车西勘探项目组通知:

钻井液相对密度提至1.35,循环观察槽面显示情况,8时04分至8时40分放喷,未见喷出物。

井涌:

至12日0时03分短起下后循环钻井液测后效。

0时59分发生连续式井涌,井涌高度0.3m,涌出物为钻井液、油气混合物,涌出量0.5m3,气测录井全烃9.81%↑100.00%,甲烷1.41%↑49.21%,槽面见棕褐色油花占槽面30%,呈条带状分布,无色透明气泡占30%,呈蜂窝状,直径1—3mm,原油味和天然气味浓,槽面上涨5cm,钻井液性能1.42↓1.35,漏斗粘度65s↑70s,工程1时01分停泵,井涌维持2min。

工程1时08分开泵,气测录井全烃12.166%↑100.00%,甲烷1.84%↑49.21%,槽面持续见显示,钻井液相对密度1.35↓1.28,漏斗粘度70s↑75s,1时44分全烃基值稳定在27.54%,钻井液性能相对密度1.28↑1.42,漏斗粘度75s↓65s。

测算油气上窜速度93.4m/h。

1时10分至4时30分加入重晶石粉30t,钻井液密度1.42↑1.45,漏斗粘度65s。

井涌时井底层位:

沙三段。

自12日15时至13日8时55分循环加重钻井液,加入重晶石粉95t,钻井液相对密度1.45↑1.59,漏斗粘度65s↑70s。

卡钻:

15日16时20分起钻至井深2685.70m遇卡,井深4403.00m,钻头位置2685.70m,接方钻杆活动钻具,钻具活动范围2.30m,上提钻具悬重至2000kN,下放钻具悬重至0kN无效,钻具伸长2.00m,计算卡点深度2430.00m,钻井液相对密度1.59,漏斗粘度70s。

层位:

沙一段,卡点岩性:

褐灰色泥岩。

卡钻原因:

泥饼粘附卡钻。

16日20时至22时50分注入解卡剂27.0m3,相对密度1.50,注入井段2150.00~2686.00m。

22时50分至23时15分工程替钻井液19.0m3,钻井液相对密度1.52,漏斗沾度55s。

至19日4时25分泡解卡剂53个小时35分钟后上提钻具1800kN解卡成功。

4时30分至5时替钻井液30.0m3排放解卡剂。

油气水显示:

测后效,井深2991.00m,钻头位置2988.00m,17:

50开泵循环,18:

30见显示,综合录井全烃1.63%↗5.50%,甲烷0.34%↗1.24%,乙烷0.021%↗0.254%,丙烷0.043%↗0.502%,异丁烷0.015%↗0.071%,正丁烷0.018%↗0.089%,戊烷0.003%↗0.015%,槽面见棕褐色油花占槽面8%,呈条带状分布,无色透明气泡占槽面10%,呈米粒状,直径1~2mm,具原油芳香味和天然气味,槽面未上涨,钻井液相对密度1.27,漏斗粘度58s。

18:

30显示达到最高值,综合录井全烃5.50%↗100%,甲烷1.24%↗76.63%,乙烷0.254%↗5.39%,丙烷0.502%↗5.394%,异丁烷0.071%↗1.307%,正丁烷0.089%↗3.733%,戊烷0.015%↗0.805%,槽面见棕褐色原油占槽面5%,呈斑块状分布,棕褐色油花占槽面20%,呈条带状分布,无色透明气泡占槽面25%,呈鱼子状,直径1~3mm,具原油芳香味和天然气味,槽面上涨3cm,钻井液相对密度1.27↘1.21,漏斗粘度58s↗80s。

19:

00显示逐渐减弱,综合录井全烃38.02%,甲烷9.90%,乙烷1.171%,丙烷1.407%,异丁烷0..311%,正丁烷0.810%,戊烷0.275%,槽面见棕褐色油花占槽面7%,呈条带状分布,无色透明气泡占槽面8%,呈米粒状,直径1~2mm,具原油芳香味和天然气味,槽面未上涨,钻井液相对密度1.27,漏斗粘度58s。

19:

10显示逐渐消失。

计算油气上窜速度33.2m/h。

岩心、岩屑、描述内容模式

泥岩类:

紫红色砂质泥岩:

砂质分布较均匀,较硬,加HCl—。

紫红色泥岩:

质纯,较硬,加HCl—。

黑色炭质泥岩:

炭质分布较均匀,较硬,加HCl-。

点火不燃,具煤烟味。

灰褐色油页岩:

页理发育,可剥成薄片,页片厚0.5~1mm,具挠性,页理间夹灰质薄膜,加HCl+。

点火可燃,具沥青味。

灰质油泥岩:

褐灰色,灰质分布均匀,较硬,加HCl++。

点火不燃,具沥青味。

灰色含砾泥岩:

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砾径最大8mm,一般2~5mm,次棱角状,较软,加HCl—。

黑色炭质页岩:

页理较发育,页片厚约0.1mm~0.2mm,可剥成薄片,炭质分布较均匀,较硬,加HCl-。

点火不燃,具煤烟味。

浅灰色(紫红、灰黄色)铝土质泥岩:

质纯,断口较光滑,舌舔有涩感,较硬,加HCl-。

无色盐岩:

质纯,透明,脆,味咸,易溶于水,加HCl-。

无色含膏盐岩:

石膏质分布不均匀,呈团块状分布,味咸,易溶于水,较硬,加HCl-。

深灰色含膏泥岩:

石膏质分布不均匀,呈条带状分布,吸水较强,手捻易碎,较软,加HCl¯。

砂岩类:

(砾石井壁取心、岩心描述加砾石球度,岩屑描述中不描。

岩屑描述中只有特殊岩性及含油岩性描述滴水试验。

灰白色含砾砂岩:

砂、砾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砾径最大3~4mm,一般1~2mm,次圆状,砂以细砂为主,含少量中砂,次棱角状,泥质胶结,松散,加HCl—。

荧光试验无显示。

灰色含砾泥质砂岩:

砾石为片麻岩岩块和石英,砾径最大3mm,一般1~2mm,次棱角状,椭球体,砂粒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砂以细砂为主,少量粉砂,棱角状,泥质分布不均匀,呈条带状分布,较疏松,加HCl-,滴水渗入,荧光试验无显示,含气试验无显示。

灰色粉砂岩:

泥质胶结,含灰质,较疏松,加HCl+。

荧光试验无显示。

灰色泥质粉砂岩:

泥质分布较均匀,较疏松,加HCl—。

荧光试验无显示。

浅灰色石英砂岩:

成分为石英,砂为细砂,次棱角状,分选中等,硅质胶结,松散,加HCl-。

荧光滴照乳白色,呈模糊晕状,边缘无亮环,定为一级。

灰色硬砂岩:

成分以火成岩屑为主,石英、长石次之,含少量暗色岩块,砂为细砂,次棱角状,分选中等,硅质胶结,致密,加HCl-。

荧光试验无显示。

灰色细砂岩:

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次棱角状,分选中等,泥质胶结,较疏松,加HCl-。

荧光试验无显示。

灰色灰质砂岩:

砂粒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砂以细砂为主,少量粉砂,次棱角状,灰质分布均匀,致密,加HCl++。

荧光试验无显示。

灰色泥质砂岩:

砂粒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砂以细砂为主,少量粉砂,次棱角状,泥质分布均匀,致密,加HCl++。

荧光试验无显示。

灰色灰质粉砂岩:

灰质分布较均匀,较致密,加HCl++。

荧光试验无显示。

浅灰色白云质砂岩:

砂粒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砂以细砂为主,少量粉砂,次棱角状,白云质分布较均匀,较致密,加冷HCl—,加热HCl+++。

荧光试验无显示。

灰色砾岩:

砾石以白云质砂岩、灰岩、泥岩岩块为主,石英次之,砾石被破碎,呈块状、棱角状,见砾石面,泥质胶结,松散,白云岩质砂岩加冷HCl—,加热HCl+++。

灰岩岩块加HCl+++。

其它加HCl—。

荧光试验无显示。

(岩屑定砾岩,岩心及井壁取心须分为细砾岩、中砾岩、粗砾岩。

棕褐色油浸含砾砂岩:

含油部分呈棕褐色,不含油部分呈灰色。

砂、砾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砾径最大3mm,一般1~2mm,次棱角状,椭球体,砂为粗砂,棱角状,泥质胶结,疏松,加HClˉ。

棕褐色原油分布较均匀,含油不饱满,含油面积占70%,油质较稠,油脂感较弱,油味浓,染手,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荧光滴照亮黄色。

灰色油斑石英砂岩:

含油部分呈棕褐色,不含油部分呈灰色,成分为石英,砂为细砂,次棱角状,分选中等,硅质胶结,松散,加HCl-。

棕褐色原油分布不均匀,呈斑块状分布,含油面积占10%~30%,油脂感弱,油味淡,不染手,荧光滴照亮黄色,含油部分滴水缓渗。

灰色油斑含砾砂岩:

井壁取心为灰色油斑粉砂岩,含油部分呈棕褐色,不含油部分呈灰色,泥质胶结,含灰质,较疏松,加HCl+。

棕褐色原油分布不均匀,呈斑块状分布,含油面积占25%,油脂感弱,油味淡,不染手,荧光滴照亮黄色,含油部分滴水缓渗。

岩屑录井为灰白色荧光含砾砂岩,砂、砾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砾径最大3mm,一般1~2mm,次圆状,砂以细砂为主,含少量中砂,次棱角状,泥质胶结,松散,加HCl-。

荧光滴照淡黄色,呈清晰晕状,边缘有亮环,定为二级,滴水渗入。

综合定名为灰色油斑含砾砂岩。

(岩屑录井为灰白色荧光含砾砂岩,井壁取心为灰色油斑粉砂岩时,在岩屑综合图中可综合定名为灰色油斑含砾砂岩。

灰白色油迹石英砂岩:

含油部分呈棕褐色,不含油部分呈灰白色,成分为石英,砂为细砂,次棱角状,分选中等,硅质胶结,松散,加HCl-。

棕褐色原油分布不均匀,呈星点状分布,含油面积占1%,无油脂感,无油味,不染手,荧光滴照亮黄色,含油部分滴水渗入。

灰白色荧光石英砂岩:

成分为石英,砂为细砂,次棱角状,分选中等,硅质胶结,松散,加HCl-。

滴水渗入,荧光滴照淡黄色,呈清晰晕状,边缘有亮环,定为二级。

灰色荧光粉砂岩:

泥质胶结,较疏松,加HCl-。

荧光滴照淡黄色,呈清晰晕状,边缘有亮环,定为二级。

滴水渗入。

灰色荧光细砾岩:

砾石以灰岩岩块为主,含少量片麻岩岩块及石英,砾径最大6mm,一般1-3mm,次圆状,分选差,泥质胶结,致密,灰岩岩块加HCl+++,其它成分加HCl—。

滴水渗入,荧光滴照淡黄色,清晰晕状,定为二级。

黑褐色富含稠油含砾砂岩:

含油部分为黑褐色,不含油部分为灰色。

砾石为片麻岩块和石英,砾径最大4mm,一般1~2mm,次棱角状,椭球体,砂粒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砂以细砂为主,少量粉砂,次棱角状,泥质胶结,疏松,加HCl-,黑褐色原油分布均匀,含油面积占80%,含油较饱满,油脂感较强,染手,原油芳香味较浓,含油部分滴水呈珠状,荧光滴照棕褐色。

黑褐色富含稠油粉砂岩:

含油部分为黑褐色,不含油部分为灰色。

泥质胶结,疏松,加HCl-,黑褐色原油分布均匀,含油面积占80%~85%,含油较饱满,油脂感较强,染手,原油芳香味较浓,含油部分滴水呈珠状,荧光滴照棕褐色。

灰褐色稠油浸含砾砂岩:

含油部分为黑褐色,不含油部分为灰色。

砾石为片麻岩岩块和石英,砾径最大4mm,一般1~3mm,次棱角状,椭球体,砂粒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砂以细砂为主,少量粉砂,次棱角状,泥质胶结,疏松,加HCl-,黑褐色原油分布较均匀,含油面积占60%,含油不饱满,油脂感弱,染手,原油芳香味淡,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荧光滴照棕褐色。

灰褐色稠油浸粉砂岩:

含油部分为黑褐色,不含油部分为灰色。

泥质胶结,疏松,加HCl-,黑褐色原油分布均匀,含油面积占60%,含油不饱满,油脂感较弱,染手,原油芳香味较淡,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荧光滴照棕褐色。

灰色稠油斑含砾砂岩:

含油部分为黑褐色,不含油部分为灰色。

砂、砾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砾径最大3mm,一般1~2mm,次棱角状,椭球体,砂为细砂,次棱角状,泥质胶结,含少量灰质,较致密,加HCl+,黑褐色原油呈斑块状分布,含油面积占10%,油脂感弱,不染手,原油芳香味淡,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荧光滴照棕黄色。

特殊岩性:

(只有岩心才能描述富含稠油及富含油。

油迹级及以上显示不做含气试验。

黑褐色富含稠油生物灰岩:

含油部分为黑褐色,不含油部分为灰色。

成分为方解石,富集塔螺化石,化石个体保存完整,塔高3~15mm,致密,加HCl+++,孔洞发育,孔径最大15mm,一般3~10mm,未被充填,少数孔洞相互连通,孔洞密度50个/m~70个/m。

黑褐色原油充填于孔洞中,含油孔洞占岩石总孔洞90%,油脂感强,染手,原油味浓,含油部分滴水呈珠状,荧光滴照棕褐色。

(岩心)

灰色稠油斑生物灰岩:

含油部分为黑褐色,不含油部分为灰色。

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含较多塔螺化石,化石个体保存完整,塔高3~10mm,致密,加HCl+++,裂缝较发育,见斜裂缝22条,缝长3~10cm,缝宽2~3mm,与轴向夹角300~500,未被充填,裂缝密度3条/m~10条/m。

黑褐色原油沿裂缝面分布,含油面积占10%,含油裂缝占岩石总裂缝80%~100%,油脂感较弱,染手,原油味淡,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荧光滴照棕黄色。

(岩心)

灰色稠油斑含螺灰岩:

含油部分为黑褐色,不含油部分为灰色。

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含少量塔螺化石,化石个体保存完整,塔高3~10mm,致密,加HCl+++,裂缝较发育,见斜裂缝26条,缝长3~20cm,缝宽2~3mm,与轴向夹角300~500,未被充填,裂缝密度3~13条/m。

黑褐色原油沿裂缝面分布,不均匀,含油面积占10~15%,含油裂缝占岩石总裂缝80%~100%,油脂感较弱,染手,原油味淡,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荧光滴照棕黄色。

(岩心)

灰色稠油斑砂质灰岩:

含油部分为黑褐色,不含油部分为灰色。

成分以方解石为主,砂质分布较均匀,致密,加HCl+++,含少量塔螺化石,化石个体保存完整,塔高3~7mm,裂缝较发育,见斜裂缝9条,缝长3~10cm,缝宽3mm,与轴向夹角300~500,未被充填,裂缝密度6条/m。

黑褐色原油沿裂缝面分布,不均匀,含油面积占10%,含油裂缝占岩石总裂缝70%,油脂感弱,染手,原油味淡,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荧光滴照棕黄色。

(岩心)

灰色稠油斑片麻岩:

含油部分为黑褐色,不含油部分为灰色。

成分以长石为主,含少量暗色矿物,岩石被风化较重,较致密,加HCl-,裂缝较发育,见斜裂缝4条,缝长5~10cm,缝宽1mm,未被充填,裂缝密度13条/m。

黑褐色原油沿裂缝面分布,含油面积占10%,含油裂缝占岩石总裂缝90%,油脂感弱,染手,原油味淡,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荧光滴照棕黄色。

(岩心)

深灰色稠油斑角砾状灰岩:

含油部分呈黑褐色,不含油部分呈深灰色。

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含少量白云质、泥质,呈角砾状,裂缝较发育,多为微细裂缝,被方解石半充填或全充填,局部见孔洞,孔洞直径2~3mm,见中缝,被泥质完全充填,缝长15cm,缝宽1.8mm,与岩心轴呈45o夹角,裂缝密度10条/米,开启程度15%,较致密,加冷HCl++,加热HCl+++。

黑褐色原油分布不均匀,沿裂缝面呈斑块状,分布,含油裂缝占总裂缝20%,油质稠,油味淡,油脂感弱,微染手,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荧光滴照亮黄色。

(岩心)

深灰色稠油斑豹皮灰岩:

含油部分呈黑褐色,不含油部分呈深灰色。

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含少量泥质,分布不均匀,局部呈团块状,裂缝较发育,多为微细裂缝,被方解石半充填或全充填,裂缝密度10条/米,开启程度20%,较致密,加冷HCl—~+,加热HCl+++。

黑褐色原油分布不均匀,沿裂缝面呈斑块状分布,含油裂缝占总裂缝30%,油质稠,油味淡,油脂感弱,微染手。

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荧光滴照亮黄色。

(岩心)

灰黄色油斑白云岩:

含油岩屑呈灰褐色,不含油岩屑呈灰黄色。

成分为白云石,微细裂缝发育,未被充填,裂缝岩屑占定名岩屑的10%~15%,致密,加冷HCl—,加热HCl+++,灰褐色原油分布不均匀,沿裂缝面呈斑块状分布,含油裂缝占岩石总裂缝的6%~10%,油味淡,油脂感弱,不染手,荧光滴照亮黄色,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

灰色荧光生物灰岩:

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含较多介形虫化石,致密,加HCl+++,裂缝较发育,缝长3~10cm,缝宽2mm,未被充填,裂缝密度2条/m~10条/m,滴水沿裂缝渗入,荧光滴照淡黄色,清晰晕状,含气试验无显示。

(岩心)

灰色荧光介形虫灰岩:

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含较多介形虫化石,致密,加HCl+++,裂缝较发育,见斜裂缝6条,缝长3~10cm,缝宽2mm,与轴向夹角300~500未被充填,裂缝密度5条/m,滴水沿裂缝渗入,荧光滴照淡黄色,清晰晕状,定为二级。

含气试验无显示。

(岩心)

深灰色荧光灰质白云岩:

成分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次之,灰质分布较均匀,致密,见裂缝面,部分裂缝被方解石全充填,裂缝岩屑占定名岩屑5%,次生方解石占定名岩屑2%,加冷HCl++,加热HCl+++。

荧光滴照淡黄色,呈清晰晕状,边缘有亮环,定为二级。

滴水沿裂缝面缓渗。

深灰色荧光白云质灰岩:

成分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次之,白云质分布较均匀,致密,见裂缝面,部分裂缝被方解石全充填,裂缝岩屑占定名岩屑6%,次生方解石占定名岩屑3%,加冷HCl++,加热HCl+++。

荧光滴照淡黄色,呈清晰晕状,边缘有亮环,定为二级。

滴水沿裂缝面缓渗。

深灰色荧光灰岩:

成分为方解石,致密,见裂缝面,部分裂缝被方解石全充填,裂缝岩屑占定名岩屑5%,次生方解石占定名岩屑2%,加HCl+++。

荧光滴照淡黄色,呈清晰晕状,边缘有亮环,定为二级。

滴水沿裂缝面缓渗。

灰色荧光片麻岩:

成分以长石为主,含少量暗色矿物,岩石被风化较重,较致密,加HCl-裂缝较发育,见斜裂缝2条,缝长10cm,缝宽1mm,与轴向夹角300-500,未被充填,裂缝密度3条/m,滴水沿裂缝渗入,荧光滴照淡黄色,清晰晕状,含气试验无显示。

(岩心)

浅灰色荧光玢岩:

成分主要为长石,见少量角闪石,见少量微细裂缝,未被充填,裂缝岩屑占定名岩屑5%~6%,致密,加HCl-,滴水沿裂缝渗入,荧光滴照淡黄色,呈清晰晕状,边缘有亮环,定为二级。

深灰色灰岩:

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