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382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

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新工

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学科分类:

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

重点课题

关键词:

新工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新工科”建设在理念和实际操作上高度契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指导性。

“复旦共识”指出,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北京指南”认为,新工科建设要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校企联盟,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由“计算机”派生扩展形成新工科专业包括:

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技术与系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系统等;由“计算机类”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工科专业有:

网络空间安全、服务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等。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可持续竞争力,是建设计算机类新工科专业的目标。

从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到推行CDIO工程教育,再到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即具备“专”与“通”两方面的能力。

高校在培养“通”的能力,即夯实专业基础上,占优势;而企业则专注于“专”的能力培养。

新工科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的核心部分是学校、学生、企业,三者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他还包括政府、社会、国际伙伴等。

形成产教融合、作协同育人体系。

立足行业背景,发挥地域优势,利用地方资源,主动对接地方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政、企多方协同,培养具有扎实工程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

(2)课题界定

“新工科”(EmergingEngineeringEducation,3E)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其内涵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三个文件先后指出:

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深入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

优化校内协同育人模式,汇聚行业部门、企业优势资源,完善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

因此产教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是地方高校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3)国内外研究现状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在“复旦共识”中,达成了“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新工科“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新工科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工科建设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等共识。

在“天大行动”中,提出了为达成新工科建设目标,将致力于“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了问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了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等行动。

在“北京指南”中,明确了“明确目标要求“更加注重理念引领更加注重模式创新。

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等指导性意见。

“北京指南”发布后,一批高等工程教育领域领军专家,对“新工科”建设进行了进一步诠释。

其中包括钟登华对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内涵与行动的分析,陆国栋、李拓宇对新工科建设发展路径的思考,夏建国、赵军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建议,林建对新工科建设与卓越工程师培养间关联的分析,蒋宗礼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改革方向的思考,施晓秋等人对地方高校新工科体系建设的探索等。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作为一个庞大的工科专业类,计算机类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计算机类专业均为“新工科”专业范畴,并围绕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派生出新的专业和方向,成为“新工科”中不可

忽视的支柱专业群。

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的生力军,新的国家战略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下,如何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汇聚多方力量,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对探索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

计算机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理论依据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

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2) 研究目标

探索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联合院校、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多方协同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计算机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路径。

(3) 研究内容

1) 优化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升级前期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体制改革的经验和不足,主动对接地方、行业政府机关和新产业、新技术企业,探索建设面向地方需求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地方产业化学院,吸引多方资源参与新工科建设,优化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

2) 改革人才培养过程。

改进当前以院校和教师为主体的培养过程,引入社会机构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及质量评价活动。

尤其是全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3) 拓展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集中在实践环节,在其他方面参与度有待加强。

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还停留在浅层面。

实际上工程应用和基础教学之间还存在较大鸿沟,这一距离需要从夯实学生工程素养和掌握生产实践技术两方面共同填补。

4) 探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4)研究假设

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模式能契合新工科建设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计算机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型工科人才。

(5)创新之处

提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计算机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关注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长期职业上升潜力,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多主体深度、全程参与的合作培养模式;以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和用人单位的实际反馈信息评价新工科培养质量,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追踪评价机制。

(2)研究方法

在前期研究中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开展现状、新工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进行理论研究。

在中后期研究中采用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建立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并评价该模式对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工程教育目标的达成作用。

(3)技术路线

1) 优化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申请人所在计算机学院,从2013年开始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前期成果。

本研究将在原校企理事会和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的基础上,共建新的校政企联合理事会,拓展原有单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为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争取地方政府、研究机构、境内外其他高校参与新工科建设,构建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理顺合作机制,以校政企联合理事会或产业学院的形式固化多方协同模式。

政府机关的参与帮助新工科培养单位快速把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政策导向,为产教融合提供相应政策支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承担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对人才培养质量负主体责任;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新技术,设计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并派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实践指导。

培养的人才,部分输送到企业,反哺生产和研发,为技术创新注入活力。

最终形成协同育人、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

图1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2) 构建多主体深度、全程参与的培养模式

建立目标协定机制,校政企联合理事会或产业学院组织高校、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共同研发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分工协作完成各自优势科目和环节的教学及实训,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a)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与行业、部门合作,根据人才培养类型和市场需求,依据就业方向和服务面向,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b)共商课程设置共建教学内容

依据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的要求,以夯实工程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创新素质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平台+课程+项目”的三级课程体系。

推进以“三课”(基础课、核心课、实践课)教学内容改革。

加大工程数学等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份额和学时,夯实基础。

专业核心课精讲多练,控制课堂授课时数(一般不超过50学时),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完成任务实训和项目实战。

分阶段实施项目实践教学,倡导“做中学、练中创

(c)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开展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等形式的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启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养成计划”,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方式的设计和实践上。

结合计算机类不同细分专业的教学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科竞赛、项目集中点评等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体系。

(d)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校企双方共同编制、修订和评审实践教学计划,共同开发真实项目案例,共同指导工程实训;实施并提升“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改革,规范人才培养“211三段式”学程模式。

即大学前两年夯实学生学科基础,注重数理基础和工程素养培养;第三年按专业方向实施分流教学,依托产业化学院、企业和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建设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开展专业教学,培养专业技能;第四年在企业完成实习、毕业设计,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塑造。

3)共享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以政府引领,校企共建共享的形式,建设校企联合工程实训中心,搭建,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运营模式、真实的工作压力和真实的就业职位,乃至承接真实项目的实践平台。

4)探索共建产业化学院

争取政府支持,依托高校师资力量与企业共同建设产业学院,固化培养机制。

以产业学院为主体,合作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开展科研合作,建成计算机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面向软件行业、新兴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物联网应用产业建设研发和服务基地,精准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

5)建立国际实质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评价机制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指引,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监控人才培养过程。

以国际实质成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确认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

启动毕业生质量追踪项目,跟踪毕业生初次就业和3~5年的任职岗位、薪酬水平等指标,调研用人单位评价,建立长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

(4)实施步骤1)策划准备阶段(2018年7月-2018年8月)

向行政主管部门汇报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思路,组织拟参与项目的协同单位(企业、兄弟院校、中心科研人员)学习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研讨、调研,明确改革的初步设想和改革的整体思路。

2)实施阶段(2018年9月.2019年12月)

修改、论证、完善实施方案,落实改革措施,组建校政企联合理事会,筹建产业学院。

完善理事会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制定理事会章程、落实理事会管理办法。

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改革,具体制定第一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方案,改革实践。

3)总结阶段(2020年1月-2020年6月)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课题编号:

58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