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3845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docx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课

预习就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于数学课的特点,多数学生预习只是泛泛而读,不做深入细致地探究,教师只能按不预习上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预习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预习工作处于自由状态。

为此,本学期我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

现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带着任务预习

  一开始,学生预习不知从何下手,我就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

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

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二、批画重难点预习

  开始,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批画,不懂得地方做标记,重难点的地方也要做标记,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抄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

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预习、做笔记。

三、动手操作预习

  对于一些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须自己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预习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是小学数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学生能学好数学知识,取得优良成绩,重要的是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使学生掌握终身有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郭沫若说: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

”而“先学后讲”的课堂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切实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预习使学生在上课前对所要学习知识初步了解,并及时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

这是学生经历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质疑的有效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而且在预习过程中,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勾画出来,加强听课的针对性,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数学老师往往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总觉得数学没有预习的必要。

害怕如果预习,自己要讲的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会影响探究新知的实际效果。

即使有的教师有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意识,也总是一句带过:

“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

”预习什么呢?

怎样预习呢?

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虽满口答应,其实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

这里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谈谈自己几点浅见。

一、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愿望

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益处:

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发现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针对预习与否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与对比,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产生“我要预习”的主观意愿。

二、明确预习任务,知道预习什么

预习任务不明确,学生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而不知道具体应该预习什么。

所以教师应该给出具体指导:

1.看学习内容,包括课题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

如果是在以往知识基础上加深,应注意新旧知识对比,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弄清知识的生长点;如果是新知识,应注意概念的理解。

2.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

3.还有什么问题。

把这个预习任务写到数学书的第一页,在预习时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预习。

三、通过教师课前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预习

最先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预习要求,应以教师设计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预习。

教师在预习前应充分钻研教材,设计预习方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应思考要让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学生在预习时还会遇到哪些问题。

还应注意:

预习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预习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过高,学生“跳”了,还是摘不到桃子,或预习形式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设计预习问题,要注意层次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所能解决的问题应该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以免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因此,要科学地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

如指导预习“线的初步认识”可设计如下问题:

生活中有哪些线?

直的线有几种?

请你从端点和长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异同之处?

怎样画出这三种线?

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做出不同要求,确有困难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前两个问题即可,主要从预习兴趣入手一步步培养。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思路、方法解决问题,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可设计类似“你还能怎样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这道题你还有其他方法解决吗?

”等类似题目,同时还应注意算法优化。

设计的预习题要体现趣味性。

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从而养成预习的习惯。

四、预习方法指导

要想帮助孩子们理清预习的步骤并达到的要求,教师还应注意预习方法的指导。

1.课前看一看。

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你可以独立解决的;要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勾画下来,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

2.课前做一做。

有些知识,仅靠“看”还不宜掌握,可以课前做一做。

  

3.课前想一想。

以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

4.课前练一练。

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练习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五、巧设悬疑,激起学生好奇心,促进预习习惯的养成。

培养预习习惯,还应该注意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正面强化学生预习习惯。

每一单元的知识都有一定的连贯性,在课后巧妙的设计一个悬疑,几句话就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主动预习。

如学完了“平移和平行”后,教师在最后几分钟适当引导: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平行和相交两种。

但相交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你想了解吗?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

”简单的几句话,往往能不费吹灰之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预习当中。

有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或没有正确完成预习任务。

这时教师更要注意,不能打击学生积极性,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

六、评价机制同步进行

建立评价机制,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采用评☆的方法对学生预习情况检查。

就不同程度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不同颗数的☆。

也可采用:

看学生的预习符号、出几个小题让学生做做、提问检查等方式。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都要及时反馈意见,以推动下一次预习。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就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

教师如何“引导预习”?

(一)

[2009-10-298:

45:

00|By:

evelovecj]

 

0

推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要不要预习再次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一个焦点。

现在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认为数学学习没有必要预习。

因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了解了解题方法,知道了结论的推导过程,使课堂失去了悬念和新奇,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二是认为预习很有必要。

因为随着学生年段的升高,所学知识难度加大,学生思维水平也有了发展,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

 

一、预习的天地有多宽

 

1.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

我个人认为概念课、计算课(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学生可以预习。

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课前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发现规律”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

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有什么比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更快乐呢!

 

2.      怎样预习才是有效的?

 

首先,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的效果。

 

例如:

 

预习《百分数》

1.什么叫做百分数?

2.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3.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4.你在哪里见过百分数?

5.关于百分数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再次,就是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第一步:

初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

阅读时,学生要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第二步:

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了当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后,消化、吸收这些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第三步:

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

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

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

第四步:

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

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

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

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教你一招━━小学生如何预习数学

同学们都认识到预习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又时常觉得缺少预习的方法。

如何预习呢?

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动手翻-----动手划----动手做-----动脑想----动笔练

1、动手翻。

我们可以针对新的学习内容,有计划的翻以前学过的课本,复习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初步了解新旧知识的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铺垫。

比如说老师要教“小数乘法”,我们在老师讲课前一定要回想整数乘法的法则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如果回忆不起来,就要找来旧课本复习。

2、动手划。

 我们在预习新课时,对新课中的重要的“法则、概念、原理、定律”以及不不懂的地方作一些标志,比如“ ̄ ̄ ̄”“?

”等;

3、动手做 预习时我们勤动手,对书上的实物、直观图、线段图、模型等要动手做一做,动手画一画,从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4、动脑想 我们在预习时要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我们要能针对新知识,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思考性的问题,并积极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

5、动笔练 即要求我们能针对新知识,自己从课后的习题中选择一些和书上例题同等难度的或类似的习题来练一练(如书上的做一做),可是低于书上难度的基本题,甚至有的预习的好的同学可以自己编题进行练习。

总之,预习是提高我们听课效益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我们从小掌握这一种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将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这种有效的预习方法将伴随我们一生。

英欣:

谢谢陈老师提供的数学预习方法。

的确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首要环节。

它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自己预先对有关内容进行自学,以掌握知识,了解重、难点,为上好新课作准备的阶段。

通过预习可以将要听课的内容有初步领会,扫除知识障碍,对难点和重点经教师的讲解,启发指点能更深刻的领会,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预习习惯

 

作者:

姜华强    文章来源:

乳山市徐家镇中心小学    点击数:

1120    更新时间:

2010-1-5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那么数学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预习效果的关键。

在预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要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诱发性、趣味性和思考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1、老师设计的预习题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开始的时候要求不必过高,以免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例如:

在执教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①收集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盒子等),并仔细观察一下,他们分别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并把它记录下来。

  

②用学具盒中的小棒搭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或者利用硬纸板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并思考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了两个难度不同的预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任选一个来完成。

  

2、对一些中下等的学生采取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并开展“手拉手”的活动,给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配一个优秀生帮助他,让他也能感到预习的喜悦,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渴望。

例如:

在教圆的认识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

①用圆规能够熟练的画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②能够用圆规创作一幅画,并用一句话来说明图的含义。

这样两个同学之间就可以互相交流画圆的方法,并在画图的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启发,从而不仅激发了预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互相合作的精神。

  

3.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去。

老师可以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在课上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小竞赛”,给回答得较好的学生奖励“比赛的积分”;或者让学生写“预习日记”,(把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写下来)。

而老师在课前必须先浏览一下,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的时候有哪些困惑,以便及时调整上课的环节,而对日记写得认真的学生,可以在课上予以表扬,以此来激发预习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但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

因此,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概念课、计算课、几何图形课、统计和概率课等课型的课前预习方法。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都无从谈起。

而这个重点又是个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不少学生的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并非易事,所以加强预习很有必要。

  

(1)、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

这样,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勾一勾,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概念预习的主要环节。

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了。

  

①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

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概念。

如:

在让学生预习《图形的变换》时,可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等运动形式的例子。

学生找例子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

  

②动手实践来感觉概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如:

在预习《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公因数的这个概念,教师可让学生先做一个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然后在这个长方形里摆同样大的正方形,要求正好摆满,问:

应该可以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来摆?

这样就使他们在课前就有了一个感性的体会,以便于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

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就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在整个小学数学内容中,计算贯穿了始终,所以计算是数学中的重头戏。

  

(1)、要看懂例题。

学生是有一定学习经验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应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

无论什么教材,在计算的编排上都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就可以专心致志的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觉得更深更广。

  

(2)、尝试练习。

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问题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

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比较集中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

  

3、数学空间图形的预习  

“空间和图形”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知,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课前让学生预习布置的任务是:

(1)用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再用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进一步验证自己刚才所推导出的公式是否正确,并把你遇到的困难记录下来。

我在课堂上先与学生交流他们的预习成果,重点提问为什么公式中有“÷2”,让学生根据操作来解释清楚。

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整节课的气氛相当活跃。

  

4、统计与概率的预习  

统计与概率是重视让学生掌握统计过程,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要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

由于数据是他收集的,更是他感兴趣的,在课堂上他就会表现得很积极。

  

总之,我们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指导学生预习,都要精心编制预习提纲,提出预习要求,作好预习指导,使学生把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预习后的课堂教学,应该先和学生交流预习成果,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家校联系,形成培养合力。

  

课前预习的内容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是丰富多样的,有些内容需要在学校获取数据,有些内容还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为此,教师必须要努力获取家长的支持,以促成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为了促进家长对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视,我们通过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来和家长取得沟通,并就习惯培养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影响向家长进行详细的阐述。

使家长的观念统一到了对学生的习惯培养上来。

其次,为了提高家长对学生习惯培养的效果,我们将《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细则》发放到家长手中。

家长每天晚上都会针对细则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监督、检查。

从近一学期的观察看,效果显著。

另外。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尽早养成,家长和教师会针对学生习惯培养方面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习惯也在逐步养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好这方面的工作,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