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390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doc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doc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若干问题的生理学分析

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C,D,D,B,A,B,B,A,B,B,(BD),B,B,D,B,

三、填空题

1.超负荷和渐增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可逆性原则,个别对待原则2.45%VO2max,100~120次.min-1,10~30min3.15min,2~3min4.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5.强度,时间,密度,数量6.潜力大,动员快,恢复快7.适应8.

四、判断题√,√,√,×,×,√,√,×,×,√,

五、问答题

1答:

超负荷原则是运动训练中采用的生理负荷量应超过已适应的负荷进行训练的原则。

渐增负荷原则:

指运动训练中负荷的增加必须遵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

应用意义与方法:

在运动训练中,随着训练的进行,机体产生相应的良好适应,运动水平得到提高,这时机体对原来的训练负荷已逐渐适应,如果不增加负荷,就不能引起新的适应性变化。

所以训练中应在适应原负荷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使机体经常在超负荷的条件下训练,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不断提高功能能力。

如Fox提出负荷到“8”训练到“12”。

2答:

准备活动是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练习。

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正式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①适度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内分泌活动。

②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从而有效地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使机体在正式运动开始时能尽快发挥最佳工作能力。

③使体温升高,提高酶活性,加快生化反应进行。

实验证明体温每升高1℃,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增加13%。

肌肉温度升高2℃时,肌肉收缩速度约增加20%。

可降低肌肉粘滞性,增强弹性,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并预防运动损伤。

④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

⑤调节不良赛前状态。

影响准备活动效应的因素:

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内容、形式以及与正式练习的间隔等因素。

①强度为最大吸氧量45%或心率为100-120次.min-1;

②时间10-30min为宜;

③内容、形式:

根据项目的特点、季节气候、运动员训练水平及个性特点等。

④与正式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

不超过15min,体育教学课中以2~3min为宜。

3答:

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是运用生理学方法与指标,对训练计划、训练质量、训练效果及运动员的功能与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的动态监测与评价的过程。

分为实验室监控和现场监控两种常用的方法。

实验室监控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生理学测量系统对训练方法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能力进行定量监控的方法。

现场监控法是指在训练场馆对实际训练计划、训练效果和训练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实施控制的方法。

以期优化训练方案与方法,提高运动能力、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加速机体的恢复,有科学依据地辅助教练员实施训练控制,达到预期训练目标。

4答:

运动训练生理评定的原则有①量化原则:

是指选择生理学中的定量指标,客观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②定性原则:

是对对运动员某些主观感觉很难准确量化的指标,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疲劳程度和自感用力量度等。

③综合评定原则:

指综合、整体地选择评价指标,全面地反映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状态与功能水平。

训练实践中运动心率的测评:

运动心率是运动训练中应用最普遍、最简单的生理监控与评定指标之一,常采用遥测心率法进行运动心率的测量与评价。

在训练实践中通过测定运动员相对安静、定量负荷、极量负荷状态下及恢复过程的心率及其变化,与优秀运动员或一般人进行对比来进行评价。

运动员的心率变化具有显著特征,安静时的心率低,可动员的潜力大;进行定量负荷训练时,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心率反应小;运动后恢复快。

所以心率指标在运动实践中常用作:

①运动强度指标;②评价训练水平;③评价恢复水平;④评价功能状态。

第十章肌肉力量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A,A,D,B,B,D,A,D,B,D,A,C,A,A

三、填空题

1.动力性力,静力性力量,绝对力量,相对力量2.速度性力量,量重量性力量,投掷,举重3.超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练习顺序原则,训练节奏原则4.平常遇到的,最大地5.超,提高,循序渐进

四、判断题√,√,√,×,×,×,×,√,√,√,√,√,×,√,√,

五、问答题

1答:

力量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

①超负荷原则:

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已经适应了的负荷,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使肌肉经常在超负荷的条件下训练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不断提高肌肉力量。

②专门性原则:

在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性质、模式及方法对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局部肌肉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力量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收缩速度、动作结构以及练习部位应尽量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

③安排顺序原则:

在指在一次训练课中,应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

因为小肌群在力量训练中较大肌群容易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肌群乃至身体整体的工作能力。

还有多关节肌肉训练在前,单关节肌肉训练在后。

④训练节奏原则:

力量训练强度、负荷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与比赛计划的要求。

在年度周期计划中,力量性运动项目准备期的力量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以刺激肌肉体积增加;而在随后的力量训练期和比赛期,力量训练的量减小,训练强度增大,以提高肌肉力量或爆发力。

此外,力量训练频率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下一次力量训练尽可能安排在前一次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长高峰期进行。

2答:

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因素:

(1)肌源性因素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肌肉力量与肌肉生理横断面积呈正比。

②肌纤维类型:

肌肉力量与快肌纤维比例呈正相关。

③肌肉初长度:

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肌力最大。

④肌拉力角:

肌肉力量随肌拉力角而变化,如肘关节屈的角度为115°时,肱二头肌对前臂产生的牵拉力量最大,大于或小于115°时,力量均减小。

(2)神经源性因素①中枢激活:

中枢激活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

②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不同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可以提高原动肌、对抗肌、协同肌与固定肌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其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能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一致,发挥更大的收缩力量。

③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3)其他因素:

①年龄与性别。

②激素作用:

睾酮通过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肉肥大,使肌肉力量增大。

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也是促进肌肉生长和肌力发展的重要因子。

③力量训练。

3答:

影响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负荷因素:

①最大负荷百分比—P。

是表示负荷强度的指标,常以最多重复次数RM表示。

不同的RM值其训练效果不同。

如5RM适合举重和投掷。

6-10RM适合100m跑和跳跃,30RM适合长跑运动员。

②组间练习间隔—I。

力量练习各组间的休息时间,其长短会显著影响力量练习时肌肉代谢、激素和心血管反应。

③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R。

以RM最高次数为准,选择适当的R与P组合,可以用于提高肌肉力量、爆发力和增大肌肉体积等。

④重复练习的时间—T。

发展速度力量时,要求练习要快,重复练习应在5-15S完成;发展力量耐力重复次数多,可在20-50S内完成。

⑤组数—S。

因训练目的不同力量练习的组数不同。

一般在3-6组之间。

第十一章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B,A,D,D,C,B,C,D,A,D,A,B,C,D,C,B

三、填空题

敬如宾1.2502.需氧量,吸氧量3.氧亏,运动中,运动后4.ATP-PCr系统,糖的无氧酵解系统5.心泵功能,肌细胞利用氧的能力6.氧差,强7.尚未完全

8.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百分配布,代谢功能,心肺功能,神经系统的调控,激素的作用

四、判断题×,√,√,√,√,×,×,×,×,√,×

五、问答题

1答:

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①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最重要的生理学基础,强有力的心肺功能能保证运动时充足的氧供应。

研究表明,长期有氧训练的运动员,心肺功能会产生适应性增强。

评定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是最大吸氧量。

②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配布。

骨骼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者其有氧运动能力强。

③代谢功能。

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绝大部分是有氧代谢供能。

与有氧代谢密切相关的体内糖原和脂肪贮备量及糖、脂肪代谢有关酶的活性,都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④神经系统的调控。

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耐受性(稳定性),以及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影响有氧耐力。

长期耐力训练可以改善神经的调节能力,节省能量消耗,保持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⑤激素的作用。

2答:

最大吸氧量与无氧阈都是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指标,最大吸氧是评价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综合指标,而无氧阈是评价有氧运动能力的最好指标。

它们的应用价值:

①作为评定有氧运动能力的指标(与耐力运动成绩高度相关)。

最大吸氧量还可作为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

②作为耐力运动强度的指标。

常用%VO2max作为运动强度或定量负荷的指标。

③作为运动选材的生理指标。

3答:

运动后过量耗氧是指运动恢复期内处于较高代谢水平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量。

运动后过量耗氧形成的原因:

①运动后的量耗氧一部分是偿还运动中的氧亏。

因为在较大强度运动的起始阶段,由于内脏惰性大于运动系统惰性,吸氧满足不了需氧量而产生了氧亏,运动中产生的氧亏在运动后来偿还。

②运动后的过量耗氧大于氧亏,主要是由于运动结束后机体仍处于较高的代谢水平,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都高于安静水平。

所以运动后的过量耗氧一部分是由于恢复期内机体本身的高耗氧量。

4答:

力量爆发型运动是以ATP-PCr供能为主的无氧运动。

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测定主要是测定人体肌纤维中ATP-PCr系统的供能能力。

主要方法有玛伽莉亚和卡尔曼跨登台阶测验和黎惠氏纵跳摸高测验。

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评价:

肌纤维中ATP-PCr的贮量是影响和决定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最重要的生理基础。

所以人体肌纤维中ATP-PCr的贮量和ATP-PCr的供能效率(功率)均影响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也是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评价指标。

第十二章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A,B,D,A,A,C,A,D,D

三、填空题

1.能量衰竭学说,代谢产物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自由基学说2.中枢疲劳,外周疲劳3.大脑皮层,脊髓4.线粒体,外周5.20~30S,2~3min6.氧化成CO2和H2O(70%),转化成糖原和葡萄糖(20%),转化为蛋白质(少于10%),从尿和汗中排出(1~2%)

三、填空题

1.能量衰竭学说,代谢产物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中枢保护抑制学说自由基学说2.2~3min,15min3.氧化成CO2和H2O,转化成糖原或葡萄糖,转变为蛋白质,从尿和汗中排出4.先快恢复,然后缓慢恢

四、判断题√,√,×,×,×,√,√,×,√,×,√

五、问答题

1答: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

①能源物质耗竭学说。

认为运动性疲劳原因是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

②代谢产物堵塞学说。

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主要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

③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

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PH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等引起。

④中枢保护性抑制。

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⑤自由基学说。

认为在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能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化学性质性质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发生反应。

因此,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

2答:

运动中消耗的能量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随后又回到原来水平,称为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活动量愈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也愈明显。

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减慢,甚至发生过度疲劳现象。

根据这个规律,在运动实践中要求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活动量应尽可能加大;同时,第二次训练时间要安排在第一次训练引起超量恢复阶段,这样运动效果最好。

3答:

乳酸消除的途径主要有四条:

①氧化成CO2和H2O(70%);②转化成糖元和葡萄糖(20%);③转化为蛋白质(少于10%);④从尿和汗中排出(1-2%)。

乳酸消除的速度与其产生的数量及恢复方式有关,工作时形成乳酸愈少,消除愈快。

在极量负荷后,要完全消除堆积的乳酸,如采用静坐和平卧方式需要60-90min,如采用轻微活动方式,未受训练的人大约为30-40%VO2max,受过良好训练的人为50-60%VO2max则消除速度大大加快。

第十三章儿童少年和体育运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A,D,B,A,A,B,A,C,A,C,D,B

三、填空题

1.较好,牢固性,低于2.大于,正氮平衡3.优势,快,较快4.少,越低5.旺盛,较快,快6.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7.心搏峰理论,最佳心率范围理论,120~140次.min-1

四、判断题×,√,√,×,×,×,√,×,√,√,

五、问答题

1答:

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

①骨质柔软,骨骼细短,软骨较多,骨化尚未完成,骨质含有机物多,无机物较少,骨的弹性和韧性较而不易骨折,但坚固性差,承受压力的肌肉的拉力不如成人,容易在过大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②关节面软骨比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韧带也较薄而松弛;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

所以关节活动幅度比成人大,灵活性和柔韧性均比成人好,但牢固性较成人差,在外力作用下容易脱位,参加对抗性练习时应注意保护。

③肌纤维纤细,含水份较多,蛋白质较少,间质组织较多。

②横断面积较小,肌肉收缩的有效成分也小。

因此肌肉收缩的力量和耐力不如成人,伸展性和弹性也差,容易疲劳,但恢复比成人快。

根据以上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该注意:

①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和掌握正确动作,要全面身体锻炼,避免一侧肢体或局部负荷过大。

②采用负重练习要注意负荷量,注意各肌肉群的均衡发展,在进行力量练习时,要注意小肌肉和伸肌的力量练习,以提高动作的准确性。

③在生长加速期,肌肉纵向发展,此时宜采取伸长肢体练习,弹跳或支撑自己体重的力量练习,16-17岁以及后增加专门性力量练习。

2答:

儿童少年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灵活性高但不稳定,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动作不协调,易出现多余动作,少年时期第二信号系统进一步发展,分析与综合能力逐渐提高。

大脑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据此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

①多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示范准确,精讲多练,用简单易懂的形象化语言,顺口溜,口诀等形式教学。

②课的内容要生动活泼、多样,如游戏、小型比赛,并应多安排短暂的休息。

③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活动的能力和有目的地加强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3答: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特点:

①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各项身体素质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各种素质随年龄增长的速度从大到小为:

力量-耐力-速度。

②身体素质的发展的阶段性。

各种身体素质均从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

增长阶段中又分快速增长速度和缓慢增长阶段。

③身体素质增长的顺序性。

在身体素质的增长过程中,各种素质增长的速度不同,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不同,其顺序:

速度-耐力-力量。

④各种素质发展敏感期。

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各种素质增长速度不同,增长的顺序有先有后,敏感期一般男子在7-16岁,女子在7-13岁。

4答:

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生理学基础是心搏峰理论和最佳心率范围理论。

心搏峰是指心脏的搏出量处于峰值时的心率水平。

中学生为110—120次·min-1。

最佳心率范围是指心输出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

中学体育课的生理负荷,①应使平均心率保持120-140次·min-1;②要在心搏峰的心率水平上持续运动一定时间,使保持心搏峰值的时间较长,以发展心肌泵血功能;③应注意到心搏峰时心率水平并不高,每分输出量未达最高水平,心泵功能未发挥最大泵血效率。

所以,在体育课中应有高潮,有心率出现高峰即达最佳心率范围高限的时间,以使通过体育课让青少年心泵血功能获得更好锻炼。

5答:

青春性高血压的特点是:

收缩压增高,但一般不超过150mmHg,舒张压接近正常范围,高峰年龄为15-16岁,男生多见。

身体发育迅速的少年多见。

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

①无不适应症状,可以不予治疗,经过一个时期自然会好,但要做定期检查。

②运动后无不适反应,可以照常从事运动,但运动量不可过大,应加强医务监督。

第十四章女子与体育运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C,C,D,C,A,B,A,B,A,C,B

三、填空题

1.女子运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2.低3.却比男子强4.较低5.女子骨髓的造血,雄激素6.差,好

四、判断题√,×,×,×,√,√

第十五章环境与运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C,A,C,C,D,D,A,B,B,A,D,A

三、填空题

1.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肛门,口腔,腋下2.中枢神经系统,产热,散热

3.对流,蒸发,辐射,蒸发4.下丘脑,产热,散热,深部温度5.热环境,适应,耐受6.循环呼吸,下降

四、判断题×,×,√,×,√,×

五、问答题

1答:

运动时,肌肉活动的加强可使身体的产热量成倍增加,此时,虽然在体温调节系统的作用下散热也增加,但机体的总产热量仍暂时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升高。

不同运动体温升高的程度不同。

如中跑后腋温可到37.5-38℃,长跑时体温升到38.7℃,超长跑后则可升到39.5℃,有时还可达40℃。

运动时体温的适度升高,有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酶的活性,加速体内新陈代谢。

此外,体温的适当升高可降低肌肉、韧带的粘滞性,提高弹性和伸展性,以利于加大关节活动度及提高肌肉力量与速度,但体温升高过多则对运动有不良影响。

2答:

习服是机体在短期内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生理补偿过程。

人在高原环境中,对于各种高原环境因素,特别是低氧条件的影响,也会产生相应的适应。

习惯把人体对高原的适应称为高原习服。

具体表现为;

①肺通气的适应。

短期习服肺通气量增加,并达到较高水平,长期习服则肺通气量明显减少;肺通气调节能力改善,这与脑脊液和血液中碳酸氢盐含量减少和肺通气对二氧化碳敏感有关。

②血液红细胞数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液运载氧的能力提高;血液中能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氧的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有利于氧向组织弥散。

③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安静时和次最大运动时心律和心排出量均有所下降。

④肺适应。

肺弥散能力增强,伴随出现肺血压升高,肺血管分布和肺血容量增加,以及右心肌肥大。

⑤组织适应。

更长期的习服可产生类似耐力训练的细胞内变化,表现为线粒体含量、氧化酶含量和参加运动组织的血管分布增加等。

可提高肌肉对氧的利用率,改善人体有氧工作能力。

第十六章运动与免疫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D,C,A,B,B,C,A,A,D,D,D

三、填空题

1.感应阶段,增殖与分化阶段,效应阶段2.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3.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先天性(遗传性),获得性4.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5.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6.细胞,抗体,体液

四、判断题×,√,×,√,√,√,×,√

五、问答题

1答:

免疫是指机体对“自己”和“非已”成分的识别,并排除非已成分,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①免疫防御。

免疫防御是指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但异常情况下如反应过高,可引起超敏反应,免疫反应过低或缺陷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稳定或免疫自身稳定。

免疫稳定是指机体能通过免疫功能经常地消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以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亦即自身稳定的功能。

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免疫监视。

免疫监视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消除体内各种突变细胞。

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

2答:

体液免疫主要指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①感应阶段:

进入体内的抗原被巨噬细胞捕获、吞噬、消化处理后,递呈给TH细胞,TH细胞受该抗原和白细胞介素1诱导而活化。

②增殖和分化阶段:

TH细胞被活化后增殖,并释放出IL-2,B细胞生长因子和B细胞分化因子。

在后两种因子作用下B细胞成熟、增殖并分化,一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一部分分化记忆B细胞。

③效应阶段:

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直接或间接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性B细胞在血液和淋巴循环,随时“监察”,如有同样抗原再度入侵时,可以较快地产生出更多的抗体消灭抗原,并能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这样机体就对该病原体产生了免疫力。

细胞免疫通常是指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①感应阶段: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感应阶段,基本类似于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过程的感应阶段。

②增殖和分化阶段:

活化的TH细胞开始大量增殖,最终导致激活相应的TD细胞和TC细胞,进入效应阶段。

同时,部分T细胞分化为记忆性T细胞。

③效应阶段:

激活的TC细胞发挥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杀死靶细胞(病原体),活化的TD细胞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在参与对抗病原体感染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免疫)作用。

3答:

①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人类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

其主要特征是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固有性免疫。

②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

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适应性免疫。

4答:

适度运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经常从事适度运动可提高唾液的IgA水平,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和严重程度,提高抗病能力;长期的规律性运动可以加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对获得性特异免疫机能则影响不大。

流行病调查显示,运动可以增加某些酶的活性,能破坏产生癌的诱发因素,改善免疫功能;增加全身免疫和T细胞、B细胞的数目和功能,增加杀伤细胞的数目和能力,所以运动能够预防癌症。

经常适量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细胞的活力:

一方面由于适量运动导致机体交感神经的活性降低,并使机体对应激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有训练者在安静时或在运动应激时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