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4078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7.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8水体污染:

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污染物积累,水质急剧恶化。

水体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如何,需要通过其所含污染物或相关参数的监测结果来判断。

9.第二章第二节重点复习

10.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书本48页)

11.第二章第四节重点复习

加标回收(率):

12.水体中的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

汞、镉、铬、铅、铜、锌、砷等。

13.第二章第六节重点复习(总结测定金属元素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4.溶解氧(DO):

重点复习概念、碘量法、修正的碘量法、高锰酸钾修正法。

15.氰化物、氟化物的测定

16.含氮化合物:

重点复习以下内容: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

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氮

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盐氮

凯氏氮:

是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化合物。

17.硫化物、含磷化合物:

18.化学需氧量(COD):

重点复习

概念:

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测定方法:

重铬酸钾法(化学需氧量的计算)

19.高锰酸盐指数:

重点复习

20.生化需氧量(BOD):

概念:

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BOD是反映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

测定方法:

稀释法与接种法

21.总有机碳(TOC):

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22.反映水中有机物含量的综合指标:

DO、COD、BOD、TOC、总需氧量(TOD)、活性炭吸附-三氯甲烷萃取物(CCE)和紫外吸收值(UVA)等

23.挥发酚:

24.书本143页第15题、144页第26、33题符合老师提示的一个计算题的特征,重点复习。

25.粒子状态污染物:

降尘:

较粗的、靠重力即可较快沉降到地面上的颗粒物,其粒径一般大于100μm。

总悬浮颗粒物:

粒径小于100μm的颗粒物。

PM10:

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

PM2.5:

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

烟:

粒径一般为0.01--1μm;

雾:

10μm以下;

尘:

分散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如交通车辆行驶时所带起的扬尘、粉碎固体物料时所产生的粉尘等。

26.一次污染物(原发性污染物)因受逆温层及气温、气压等限制,清晨和黄昏浓度较高,中午浓度较低;

二次污染物(蓄发性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因在阳光照射下才能形成,故中午浓度较高,清晨和夜晚浓度低。

形成大气污染三大要素:

污染源大气状态受体

27.第三章第二节重点复习

28.二氧化硫的测定、氮氧化物的测定、一氧化碳的测定、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臭氧的测定、甲醛的测定重点复习

29.空气污染指数(API)是指将空气中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依据适当的分级质量浓度限值进行等标化,计算得到简单的量纲为一的指数,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较环境污染的程度。

30.烟气黑度:

一种用视觉方法监测烟气中排放的有害物质情况的指标。

测定方法有:

林格曼黑度图法、测烟望远镜法、光电测烟仪法等。

31.第十章简单看看内容就可以了,考查的知识很少。

红色字体差不多都是重难点,好好看书!

黑色字体需要读读背背!

(仅供参考)

1.环境:

它是与某个中心食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的总称。

自然环境:

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和生物的所有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形象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的总称,它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温度和气候等自然因素,也包括微生物、高等生物等。

2.环境污染:

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生物生存和人类生活条件的一种现象。

狭义地讲环境污染是指由有害物质引起的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

3.了解: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面源与移动源污染防治技术

4.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

稀释是降低污染物浓度的一种方法,以减轻污染物对生物和人体的短期毒害作用;

隔离是将污染物或是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

分离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他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与回收利用的目的;

转化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5.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7个)

长度

m

质量

千克

kg

时间

s

电流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2个)

平面角

弧度

rad

立体角

球面度

sr

6.量纲:

用来描述物体或系统物理状态的可测量性质称为量纲。

MLtT量纲体系:

在SI中将质量、长度、时间、温度的量纲,分别以M、L、t、T表示,简称MLtT量纲体系。

7.物理单位间的换算(参照书本543页附录一)

8.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

浓度(重点):

书本26—30页

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流动截面的流体体积称为体积流量,以qv表示,单位m3/s。

流速:

单位时间内流体在流动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成为流速,以u表示,单位m/s。

通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理量称为该物理量的通量。

9.衡算系统:

用衡算方法分析各种与物质传递和转化有关的过程时,首先应确定一个用于分析的特定区域,即衡算的空间范围,称为衡算系统。

对于任意一个系统,根据其任意位置上物理量是否随时间变化,可将其分为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

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而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态系统;

当上述物理量不仅随位置变化,而且随时间变化时,则称为非稳态系统。

10.开放系统:

能量和物质都能够穿越系统的边界

封闭系统:

只有能量可以穿越边界而物质不能穿越系统的边界

11.流体携带的能量:

流体流动过程中所携带的能量包括流体内能、动能、位能及静压能。

单位质量流体的总能量:

E=e+1/2u2+gz+pv

12.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书本59--61页)

13.牛顿黏性定律与动力黏性系数(书本63—65页)

14.第三章第三节

15.阻力损失产生的原因:

起因于黏性流体的内摩擦造成的摩擦阻力和物体前后压强差引起的形体阻力。

16.沿程阻力与局部阻力:

主要涉及到计算,书本76—96页。

17.分支管路/并联管路(书本100—103页)

分支管路的特点: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总管的流量等于各支管流量之和。

●由于存在分流,所以主管内各段的流量不同,阻力损失需分段加以计算。

●流体在分支点处无论以后向何处分流,其总机械能为一定值。

并联管路的特点:

●总流量等于各支管流量之和。

●各支管中的阻力损失相等。

●通过各支管的流量依据阻力损失相同的原则分配。

18.热量传递的方式:

●导热:

是指依靠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而产生热量传递的方式。

在气态、液态、固态物质中都可以发生。

●热对流:

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冷热流体相互掺混而发生热量传递的方式。

仅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热辐射:

物体由于热的原因而放出辐射能的现象。

19.热传导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书本119—127页)

对流传热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书本128—132页)、保温层的临界直径(书本143—145页)

辐射传热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书本167—177页)

20.镜体与白体:

落在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全部被反射出去,此时,若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则物体称为镜体;

若反射情况为漫反射,该物体称为绝对白体。

黑体:

落在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全部被物体吸收,这种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绝对透明体/透热体:

落在物体表面的辐射能全部穿透过去,这类物体称为绝对透明体或透热体。

灰体:

物体在任何温度下所有各波长的辐射强度与绝对黑体相应波长的辐射强度比值不变,这种物体叫作灰体。

21.管式换热器:

主要有蛇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

22.逆流与对流的传热效果比较(书本156—158页)

23.强化换热器传热过程的途径:

增大传热面积、增大平均温差、提高传热系数

24.吸收是指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同一容积中的溶解度不同,使气体与溶剂充分接触,其中易溶的组分溶于溶剂进入液相,而与非溶解的气体组分分离。

将被吸收的气体组分从吸附剂中脱出的过程称为解吸。

解吸过程常用于从水中去除挥发性的污染物,当利用空气作为解吸剂时,称为吹脱;

利用蒸汽作为解吸剂时,称为汽提。

当某种固体与气体或液体混合物接触时,气体或液体中的某个或某些组分能以扩散的方式从气相或液相进入固相,称为吸附。

离子交换是依靠阴、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可交换离子与水中带同种电荷的阴、阳离子进行交换,从而使离子从水中除去。

膜分离是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为分离介质,当膜的两侧存在两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时,混合物中的某个组分或某些组分可透过膜,从而与混合物中的其他组分分离。

膜分离技术包括反渗透、电渗析、超滤、纳滤等。

25.分子传质和对流传质(第五章第二、三、四节)

26.沉降分离基本原理:

将含有颗粒物的流体(水或气体)置于某种力场(重力场、离心力场、电场或惯性场等)中,使颗粒物与连续相的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沉降到器壁、器底或其他沉积表面,从而实现颗粒物与流体的分离。

沉降分离包括重力沉降、离心沉降、电沉降、惯性沉降和扩散沉降。

26.重力沉降(书本215—229页)

27.离心沉降(书本223—228页)

28.表面过滤:

采用的过滤介质(如织物、多孔固体等)的孔一般要比待过滤流体中的固体颗粒的粒径小,过滤时这些固体颗粒被过滤介质截留,并在其表面逐渐积累成滤饼,此时沉积的滤饼亦起到过滤作用。

表面过滤通常发生在过滤流体中颗粒物浓度较高或过滤速度较慢、滤饼层容易形成的情况下。

污泥脱水中使用的各类脱水机、给水处理的满滤池、大气除尘中的袋滤器等均为表面过滤设备。

29.深层过滤:

深层过滤的现象通常发生在以固体颗粒为过滤介质的操作中。

由固体颗粒堆积而成的过滤介质层通常都较厚,过滤通道长而曲折,过滤介质层的空隙大于待过滤流体中的颗粒物的粒径。

在过滤时,颗粒物随流体可以进入过滤介质层,在拦截、惯性碰撞、扩散沉淀等作用下附着在介质表面上而与流体分开。

在水处理常用的快滤池中发生的主要过滤现象为典型的深沉过滤。

深沉过滤一般适用于待过滤流体中颗粒物含量少的场合,如水的净化、烟气除尘等。

30.恒压过滤与恒速过滤(书本243页)

31.深沉过滤(书本250—258页)

32.吸收是依据混合气体各组分在同一种液体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不同,而将气体混合物分离的过程。

33.吸收的类型:

●按溶质和吸收剂之间发生的作用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按混合气体中被吸收组分的数目分为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

●按在吸收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分为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34.物理吸收的热力学基础与应用(书本264—269页)

35.双膜理论(书本270—271页)

36.吸附分离操作是通过多孔固体物料与某一混合组分体系接触,有选择地使体系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附着于固体表面,从而实现特定组分分离的操作过程。

37.吸附剂的特征:

●吸附容量大

●选择性强

●稳定性好

●适当的物理特性

●廉价易得

38.吸附平衡(书本304—309页)

39.吸附过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吸附质由流体相扩散到吸附剂外表面,称为外扩散;

第二步是吸附质由吸附剂外表面向微孔中的内表面扩散,称为内扩散;

第三步是吸附柱被吸附剂表面吸附。

40.接触过滤单级吸附的计算(书本319—32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