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07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古文100篇+译文.docx

小古文100篇+译文

经典诵读

小古文一百篇

上册

第一组乡村即景

1、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花

水滨多芦荻dí。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译文:

水边有很多芦苇。

秋天开的芦花,一片白颜色。

当西风吹来的时候,芦花就像雪一样飘起来。

4、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译文:

池塘种着荷花,夏天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

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

荷叶的形状圆圆的。

荷花的横卧在泥土中,它的茎就是我们叫的“藕”。

藕有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5、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注释:

①溢(yì):

原义是水漫出来,这里是流出、散发出的意思.

②其:

它的.③或:

有的.④惟:

只有.⑤赭zhě:

红褐色

译文: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它的花瓣有的像丝、有的像爪.它的颜色有黄的、白的、赭的、还有红色的,种类繁多.菊花很耐严寒,当严霜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唯有菊花依然盛开。

第二组天的魔术

6、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译文:

今天天空阴沉,清晨的雾渐渐变浓。

细密的雨如丝般落下,待到天黑雨就停了。

微风吹散了云,明亮皎洁的月亮开始显露出来。

7、雪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译文:

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

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

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

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

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极了!

8、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译文:

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晚上又有星星.太阳、月亮、星星三个里面,太阳最亮,月亮其次,星星最弱.

9、日 时

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

夜半为子,日中为午。

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译文:

子[zǐ](夜十一点至一点)。

丑[chǒu](凌晨一点至三点)。

寅[yín](夜三点至五点)。

卯[mǎo](早晨五点至七点)。

辰[chén](上午七点至九点)巳[sì](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午[wǔ](白天十一点到一点)未[wèi](下午一点至三点)申[shēn](下午三点至五点)。

酉[yǒu](下午五点至七点)戌[xū](下午七点至九点)亥[hài](晚九点至十一点)

一白天加一夜晚,共分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就是指这十二个时辰的‍。

夏天白天长而夜晚短,冬天白天短而夜晚长。

半夜十二点为子时,中午十二点为午时,午时之前的白天为上午,午时之后的白天是下午。

第三组别样的争和辩

10、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注释】①伏:

趴,脸向下,体前屈。

②坠:

落,掉下

鱼缸里有一条金鱼,一只猫爬在缸边,准备把它(金鱼)吃掉,(猫)不小心掉到了水里,急忙跳了出来,(可是)全身的毛都已经湿透了。

11、猫 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译文:

有黄猫白猫两只猫在屋顶上打架,两只猫都发出呼呼的叫喊,四只眼睛相对怒视,两猫对打不相上下,过了很长时间,白猫稍微有些退缩,黄猫奋力打白猫,白猫打不过躲进了屋里,不敢再出来。

12、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

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译文】

 乌龟跟兔子赛跑,兔子跑得很快,却在中途睡觉,乌龟跑得慢,却总是不停地走,等到兔子醒来,乌龟早就到了终点了。

13、五官争功

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

“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

鼻曰:

“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

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又谓眉曰:

“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

“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

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

译文:

嘴巴和鼻子争上下。

嘴巴说:

“我谈古论今,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

”鼻子说:

“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

”眼睛对鼻子说:

“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么细微的事物),远可以观察到天边,只有我当排名最先。

”又对眉毛说:

“你有什么功劳待在我上面?

”眉毛说:

“我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但是如果没有眉毛,那成什么面目了啊?

注释:

(1)居:

呆在;

(2)唯:

只有;(3)乃:

还;(4)尔:

你;(5)观:

仔细看;(6)当:

担当;(7)居:

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8)虽:

虽然。

(9)谓:

对某人说。

第四组读书要得法

14、读书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其异者,能为人言。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译文:

飞鸟走兽这类动物,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

其中更灵异的,还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动,只是因为不知道读书,所以一直不如人。

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

15、读书有三到

 读书须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译文

我曾经说过:

“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注释

1.心不在此。

此:

这里。

2.决:

一定3.心到最急。

急:

迫切、重要。

16、读书需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译文:

 

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

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

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17、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白笑其拙。

老妪曰:

“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

“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笑老妇人太愚钝了。

老妇人说:

“只要功夫到了没有什么做不了的。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第五组智慧少年

18、称象

 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译文:

曹操得到一只大象。

想要知道大象的体重,但是(象太重了)没办法(用秤)称出来,曹操的小儿子叫曹聪,跟曹操说:

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

让大象出来,然后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

再称出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19、道边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全文翻译:

王戎七岁时曾和众小孩儿一起玩,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折断树枝,众小孩儿相继跑着抢走李子。

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

“李树在路边生长而且结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拿来一个真的是这样。

20、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20岁,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

从那以后,他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那次以后京城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在图中,广为流传。

21、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译文:

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父亲问他原因,孔融说,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

第六组寓言故事

22、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简译]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2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古文译文

  古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

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24、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文言文翻译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

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25、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用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译文

“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

‘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

‘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

’他说:

‘我的马很精良。

’我说:

‘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离楚国越来越远。

’他说:

‘我的路费很多。

’我说:

‘你的路费虽然多,可离楚国越来越远。

’他说:

‘我的马夫善于驾车。

’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

第七组神话传说

26、盘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翻译:

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浑浑沌沌地成一团,象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

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

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变化,比天、地都要神圣。

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

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额长得非常高大。

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天皇、地皇、人皇。

数字开始于一,建立于三,成就于五,壮盛于七,终止于九,因此天距离地有九万里。

 

 

27、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8、共工触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29、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译文:

刑天和黄帝争夺神的位置,黄帝砍断了他的头,把他的头埋葬在常羊山。

于是他用乳头当做眼睛,用肚脐当做嘴巴,拿着盾和斧头挥舞着。

  

30、舜耕历山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乃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译文:

尧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都让他在河畔耕种,在雷泽捕鱼。

雷泽的人都让他居住,在河滨制陶,在那里的陶器没有不好的。

一年后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聚集起来,两年后成了一个小镇,三年后就成了一个都市。

尧于是赐给舜一套细葛布衣服,给他一张琴,为他建造仓库,还赐给他牛和羊。

第八组那些勤奋的人儿

31、欧阳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一如成人。

【翻译】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

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

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

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32、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

“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

“‘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翻译】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

“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3、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

没有地方写了,于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

天天磨墨,天天写,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净再写。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34、王冕好学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

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

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35、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第九组听孔夫子讲课

36、学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旧的而:

就(承接)可:

可以以:

凭借为:

成为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由!

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出自《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

先生,指孔子。

   时习:

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

   君子:

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说:

通"悦",高兴,愉快。

   愠:

恼恨,怨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②出自《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罔:

迷惑,迷惑而无所得。

 殆:

疑惑,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③出自《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全句的意思是:

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37、道与德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

贤: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的人。

齐:

看齐。

焉:

于加之。

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思:

思考,心里想。

见贤思齐焉: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翻译

孔子说: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孔子说: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38、君子与小人

 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

“君子泰而不骄,小儿骄而不泰。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坦荡荡:

坦,平坦;荡荡,宽广的样子。

戚戚:

忧愁的样子.孔子说: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喻:

明白,通晓,此处指使……明白。

利:

利益。

于:

对于。

义:

道义。

孔子说:

“君子看重的在于义气,而小人看重的却在于利益。

孔子说:

“君子安详、坦然而不傲慢。

小人傲慢而心情不得安宁。

讷读作nè。

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

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出自《论语·里仁》篇。

意为孔子说:

“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39、意志和品质

 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注释】

(1)为山:

堆积土山。

(2)篑:

音kuì,土筐。

(3)平地:

填平洼地。

(4)覆:

倾倒。

【译文】

孔子说: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注释】

1.三军:

军队的通称。

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

∶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男子汉3.夺:

改变,换。

4.志:

(某人的)志气。

【译文】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注释】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

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1)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