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4154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docx

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18篇

 

2019公务员招考申论精选时政范文

18篇

 

1.推动创意企业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

 

创意是连接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纽带,实现了二者的对接统一,不但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产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切入点,更为产业长远发展所需的深厚文化内涵积淀提供了必要的接入点。

《2012》的高票房、《哈利波特》的风靡全球等都是以创意为依托,通过独特的创意才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因此,创意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而创意的产生离不开创意的主体——创新型人才。

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尤其在经济寒潮的背景下,在人们普遍借文化产品来慰藉心灵的市场需求下,它更显示出极大的发展优势。

我国紧跟时代潮流,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并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我国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呈现的朝气蓬勃的景象令人欣喜,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重产业、轻文化”或者“有文化,却无创意”等问题。

“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果实”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文化创意产业只有立足文化,通过创意的种子来充分吸收文化沃土中的营养,最终培育出产业的硕果。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可供利用和发掘的文化素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深深扎根本土文化,并适当吸取西方文化,

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事实证明,真正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都是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这特色就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以中国动画业为例,真正形成影响力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片,都是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

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机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其次要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培训等方式,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才队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员保障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一切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立足本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其次要博采众长,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1

 

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来实现创意的异军突起,通过创意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的

阻隔。

只要我们做到这些,相信中国创意文化产业定能蓬勃发展,产出傲人的创意文化产品,

向全世界昭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巨大创造力。

 

2.立德树人,推动教育走向现代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之目标。

国以人立,业以人兴。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平等互动关系,通过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活力,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建设成“让学生满意的学校”,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热情和活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当代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要发展,改革需先行。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会议上强调,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因此,育人、公平、创新、质量,是未来一段时期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四个重要标准。

公平,是教育改革之基础。

教育公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表现,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坚固基石。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实现教育改革的不断突破,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教育改革之动力。

如果改革是巨人,创新就是巨人身上健硕的肌肉,力挺着巨人勇往直前;如果改革是油轮,创新就是油轮仓内的滚滚汽油,推动着油轮迎风破浪。

改革需要创新,但不能盲目创新。

一方面,教育创新要因地制宜。

各地各校的师资力量、学生水平情况迥异,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同样的方法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另一方面,教育创新要善于继承。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继承和发扬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质量,是教育改革之核心。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

重视教育质量,需要党和国家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

 

2

 

今天的中国,正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走向新辉煌;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建设人力资源强

国的征程上谋划新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颁布无疑是给我国

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上一剂强心针。

国家的发展需要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改革。

经过以育人

为目标、以公平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相信我国一定能

够尽快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让所有的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

 

3.反腐倡廉,提升政府服务质量

近些年来,贪官污吏落马事件屡见报端,这些贪官“贪”的形式多样、手段隐蔽且难于查处,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国家的安定和民心的稳定,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在于某些干部官员思想不过关、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强劲。

因此,为了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打造廉洁、阳光政府形象,我国要建立一个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监督为关键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机统一体系,多管齐下推进廉政建设。

以教育为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廉政思想防线。

政府各个部门机构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座谈会、先进报告团等多种形式,督促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提高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彻底转变领导队伍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思想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以制度为保障,积极推行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化进程。

我国人大要针对当前腐败现象的新特点、新趋势,将新型贿赂形式、收受非物质利益纳入到刑法所管辖范围,对量刑标准、

赃物价值认定、惩罚措施等制订严格且详细的规定,使我国反腐工作有法可依;要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制度,完善公务员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保证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保证作用。

以监督为关键,构筑反腐倡廉的立体防范网络。

我国政府要建立一个独立监督机构,并

赋予其强大的能力,对政府工作中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进行实时、有效监督;要加强群众监督,积极创建反腐举报热线、反腐网站等多种形式,明示安全举报的有效途径,并对反腐斗

士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使广大人民群众敢于且能够参与到反腐倡廉建设中来,营造一个监督无处不在的良好环境。

推进廉政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关涉我们每个人的事情。

虽然我国的反腐工作极为复杂、任务相当艰巨,但只要有过硬的思想意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强劲的监督力量,

 

3

 

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廉政建设网络,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一定

会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改革考核机制提升政务水平

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并以可监测的形式与干部的政绩挂起钩来,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是促使干部从思想上提高自己的生态意识,努力在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改变自己不符合可

持续发展原则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促使干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资源环境保护的外在要求内化为一种有力的道德自律,对自己行为的环境后果负责,对自己的决策后果负责,

从根本上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非理性冲动;三是绿色GDP核算体系在国家批准实施后,便具有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对干部的上述要求就与依法行政的原则结合起来,这样也保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

中共十八大以来,政府在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已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绩,其中基层干部、群众民意调查在考核、选拔干部中所起的作用明显加大。

在原来的“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标准下,许多地方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一大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

国家积极出台的中国官员绩效考评的新机制,不再单纯地以GDP增长速度为唯一考核标准,而是在考核中更加重视

官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力度,以及民意的支持度。

这一系列新颖的措施,也使得地方官员必须打破常有的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新的、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同时还必须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充分重视民意。

考核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成效作为重要内容,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坚

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绿色GDP既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又意味着全新的政绩观。

它不只关注经济发展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而且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同时国家应该逐步建立起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长效机制,把它作为考评组织工作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指标,使之真正成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晴雨表”和改进组织工作的有力杠杆。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

对干部的选拔,要看他在群众中是否有较高威信,在民主推荐、民主测验、民主评议中是否得到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并推行公示制,“凡是群众信不过的,绝对不能提拔”。

 

4

 

关注民生问题,是执政党的自然选择。

改变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方式,明确提出更注重

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这种考核内容导向上

的调整,就是要求干部对自己“要做什么事”不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为干部工作提供指南。

改革官员政绩考核机制,重视环境、生态保护以及民意在考核中的比重,这是“以人为

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中国官员考评新机制的建立也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5.建立和完善社保体系提升国民幸福指数

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形成法治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

依法办事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运行、管理只有以法律为依据,才能公平、高效、健康地发展。

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的稳定器、安全阀,事关广大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里,只有从立法和执法的高度保障农民的权益,才能更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作为透视城乡不和谐问题的窗口,在解决城乡不和谐问题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通过有效保障农民各项权益,缓和与解决越来越大的城乡差异,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险,保障农民生活方面,应重点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针对国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

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结合自己的国情与国力,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

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国家建立的基本保障制度只能起到基础性作用,解决国民在遇到收入风险时的基本生活问题,尚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

这样,补充保险或政府鼓励的基本保障以外的其他保障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包括国家强制的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险、由缴费决定或自愿购买的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构成。

第二,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

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当然缴纳保费的多少取决于当地所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程度的高低。

在参保个人缴费的基础上,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

 

5

 

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

而当地政府则应根据地方财政实力状况,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一定资金补贴。

第三,在按照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分担的基础上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后,应高度重视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否则将面临较大的长期资金支付压力。

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基金管理和投资政策,探索基金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

还应研究不同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办法,研究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投资管理政策,以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可持续发展。

第四,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的办法。

各地政府除了通过缴费补贴、基金贴息、待遇调整补贴、老年人直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外,还应破除城乡分割体制,创造条件探索实现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正视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化不和谐为和谐,是最终实现“和谐”的必由之路。

促进社会保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国家、地方全面实现社会经济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改善人们的收入预期,提高人们的安全感,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减少经济波动对人们的影响,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保障最初只覆盖工业工人,随后依次逐渐扩展到

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公务人员和农业工人、个体劳动者和小业主,甚至工薪劳动者的配偶。

扩大社会保障范围,使之逐步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期奋斗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第六、要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往主要采用现收现付制。

这种模式既不公平,也不能筹集到足够的基金以备未来之需。

随着经济

社会的发展,人均寿命延长,老龄化社会到来,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社会保障既能体现自己养活自己的原则,又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备将来使用。

这就要求实行多样化的筹资模式,即实行以部分积累制为主体,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并存,个人账户制、捐赠、发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相结合的多种来源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6.提高科学素养,崇尚科学精神

 

6

 

科学精神就是求知和探索精神,是人们从事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原动力。

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特征就是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

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活动中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基于科学本质而产生的内在理念和精神气质。

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学术界出现的编造事实伪造实验数据、还是剽窃他人论文进行学术造假,都是严重背离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阻碍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精神来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公民的科学素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但是,一些公民未经辨别仍会相信非科学的“养生理论”;某些科研人员为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伪科学、甚至邪教的俘虏;高校学术造假门、抄袭门也频频被媒体曝光。

这表明,国家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地同时,也要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是我们面对任何事情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

提升科学素养是当今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

科学素质是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先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根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必须不断加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无论是无中生有的“水变油”,夸大其词的“基因皇后”,还是肆意炒作的“纳米”、遍地开花的“国内首创”,这些与科学精神相悖的不正常现象被炒的沸沸扬扬,都是由于公众缺乏科学修养和理性的判断,因此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必须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是我国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

弘扬科学精神是崇尚科学、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根本途径;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社会进步,弘扬科学精神的推动力。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社会建设中,要弘扬科学精神,打击各种伪科学和封建迷信,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普及科学常识,增强其理性判断能力。

国家应加强有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宣传工作,使得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举办各种普及科学常识的讲座和活动,使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被大众所掌握;调整学术浮躁的不良风气,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以经济或者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和发明,以鼓励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已经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的共识和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有关政府及相关单位不仅要大力弘扬和倡导科学精神,而且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

 

7.探索科学养老体系,化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7

 

我国是在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高峰压力下,不得不采取严格控制人口

增长的政策的,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会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产生全方位

的影响。

因此,应探索养老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

化。

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礼记·礼运》中写道: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从几千年前儒家学者为我们描述的理想社会开始,养老就成为中国社会的永恒话题。

但目前,我国的养老体制建设还不能满足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需要。

第一,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思想认识方面,提高对老龄问题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更积极主动地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通过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多向老龄事业投资,减轻国家公共资金的投入负担。

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创新多种服务方式,推进社会化养老。

老年产业可以把服务延伸到准老人,在保险、理财、住宅、保健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让准老人做好进入老年期的各种准备。

第三,制度安排方面,应尽快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养老体系建设。

在城市,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支持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实行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健全养老保

险体系建设。

在农村,不断巩固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确保新农合制度全

面覆盖全国农村,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平。

尽快完善对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和各项福利制度,真正体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四,人才培训方面,应不断加快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人才培养。

百年树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必须及早培养,以便对老龄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老年人有较多的医疗护理需求,所以需要更多专业的医疗护理和康复人员。

同时还应加大对志愿者的培训,使他们能向老年人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服务。

第五,构建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社会服务为依托、政府推动为手段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发展,是破解我国养老服务难题的基本出路,是提高养老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面对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态势,加快构建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8

 

8.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策略

当今时代,随着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我们的社会正在变成一个风险社会。

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天灾人祸”不断撞击着人们的神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对于作为公共管理核心主体的各级政府来说,必然提出了强化其

执行力建设,以有效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客观要求。

可以说,在当今风险社会,能否有效应对面临的突发公共事件,是衡量一个政府执行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政府有没有能力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重要标尺。

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避免突发性公共事件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破坏。

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应对挑战、战胜危机的历史。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中国家,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地震,山体滑坡、水灾、台风等重人自然灾害;海难、

空难、火灾、爆炸、人规模断电等重人事故;非典、禽流感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恐怖主义

袭击、暴力冲突、社会骚乱等难以预料的重人突发事件,不仅给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

展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有的还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

生产总值增长多年来一直平均保持在8%的速度,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发生灾害较多的国家特

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技术、

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体制转轨、利益分配、社会结

构的剧烈变动等因素的变化,使突发事件日趋常态化、多样化、复合化,突发事件的形式规

模、传播速度和影响程度有所扩大,如何有效地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对政府管理提出了

挑战,考验着政府应急处理能力。

要形成强有力的动员体系,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救灾的良好局面。

因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都在基层。

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基层干部、群众怎样应对突发事件,对于控制事态、抢险救援、战胜灾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慌不乱、镇静有序,按预案自救、互救,就可大大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其次,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做好风险调查、隐患分析,结合实际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调查,

将应急能力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相结合,纳入“十一五’,规划通盘考虑,要健全公共交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

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局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9

 

总之,人定胜天,我们一定要战胜自然,避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

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

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们都过上有社会保障的生活,不在受到公共事件的危害,让我们携

起手来,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

 

10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