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4170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docx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

Teachingplanforthefirstclassofnecklace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2篇

前言:

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

【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

2、篇章2:

《项链》教案

篇章1:

《项链》第一课时教案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

快乐=物质消费÷欲望。

从经济学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常乐。

反之,一个物质消费有限,欲望无穷大,那将怎样呢?

我们来看小说《项链》,从中寻找答案。

2、作者介绍

莫泊桑是19世纪下半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一生写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和3部游记。

莫泊桑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艺术成就尤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称。

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漂亮朋友》。

他的中短篇小说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各个社会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物形象,小说《项链》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小资产阶级的故事。

3、检查预习

(1)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2)围绕项链主要写了哪些几件事?

二、分析悲剧成因

1、师:

同学们在预习感言中都提到了“悲剧”这个词,那么,你们为什么认为这是个悲剧呢?

明确: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玛蒂尔德其实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女子,却因为丢了项链而付出了十年艰辛的代价,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2、提问:

那么,玛蒂尔德身上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明确:

她诚实守信、坚忍顽强、恪守尊严、勇于负责、真实不虚伪。

3、提问:

这样一个灵魂深处具备优秀品质的女子为什么以悲剧收场?

明确:

因为虚荣心作祟。

4、思考讨论:

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

(按情节发展顺序来)

(1)序幕部分

提问:

序幕部分是怎么刻画她的虚荣的?

明确:

她梦想着追求豪华生活,渴望进入上流社会,而且她觉得凭自己的美貌理应过这种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冰冷的、寒酸的,“没有漂亮的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她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尖锐矛盾,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正如文中所说“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

”这种对超越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正可看出她的虚荣。

师: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悲剧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却必须是容易犯错误的人。

而他(她)之所以犯错误,不是由于他(她)对自己身外的事物一无所知,便是由于他(她)的欲望。

(2)“借项链”部分

提问:

作者如何描写玛蒂尔德在借到钻石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

明确:

“犹豫不决”、“不断问”——没有见到项链时的不安;

“心跳”、“发抖”、“出神”——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

“迟疑”、“焦虑”——担心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

“跳”、“接”、“亲”、“跑”——得到允许后的兴奋。

师:

作者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她在借项链时的几个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揭示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3)“失项链”部分

a、提问:

舞会上的四个“陶醉”说明了什么?

明确:

长期以来的梦想得到实现,这种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正反映了她极度膨胀的虚荣心。

b、讨论:

生活和她开了一个绝大的玩笑,就在她的幸福达到顶点时,项链丢了。

丢项链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明确:

舞会后,因丈夫所带来的朴素衣服的寒酸,说什么也不愿穿甚至逃走;到街上,远远见到车子就喊,说不定还会飞奔过去。

最后找到一辆破马车,为了不被发现,登车时必定张皇匆忙,连车号都没注意。

这些都暗示遗失的可能性。

师:

正是爱虚荣,使她借项链;又是爱虚荣,使她丢项链,从幸福的云端跌入痛苦的深渊。

(4)“赔项链”部分

a、提问:

十年的艰辛有没有让她彻底清醒过来?

明确:

第104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说明她没有改悔,可见其虚荣心是如何深入骨髓、根深蒂固。

b、思考:

玛蒂尔德这种根深蒂固的虚荣心是怎么来的?

明确:

来源于社会,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个人的性格源于社会的熏陶。

当时,整个社会就是浮华、势力又虚荣的。

c、讨论:

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种虚荣浮华的社会风气?

明确:

①“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②其他人物也爱慕虚荣

路瓦栽先生:

她之所以花很大力气弄到那张请柬并且为此“得意扬扬”,是因为晚会的请柬“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并且“这是一个好机会”,“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官员”。

他的醉心名利、爱慕虚荣是显而易见的。

佛莱思节夫人:

她之所以去珠宝店买漂亮的青缎盒子来装假项链,又不告诉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是为了使这挂至多只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看起来像钻石项链,又用这挂假项链来显示富有、抬高身价。

她同样爱慕虚荣。

师:

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当时的法国社会崇尚的就是这么一种虚荣浮华的风气,生活于其中的玛蒂尔德又怎能不受其影响呢?

这也难怪经历了十年的磨难,她虚荣依旧、痴心不改。

三、总结拓展

1、以一幅对联结束课文

师:

玛蒂尔德的悲剧启示我们,切勿贪慕虚荣,否则你就是玛蒂尔德第二。

2、思考:

像玛蒂尔德这样因为爱慕虚荣而导致悲剧的事例还有哪些?

师:

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美好的愿望一旦脱离现实,就可能发生信念偏执,酿成生活悲剧。

3、讨论:

今天,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虚荣心?

明确:

我们承认人都有虚荣心,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

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有上进心的表现。

面对恶劣环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

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方向发展。

篇章2:

《项链》教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导入课文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即,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

四、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基.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斗现实主义作家。

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邦迪耶普小城附近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个商人,父母分居,颇有文学修养的母亲带着莫泊桑住在海滨的一座别墅里,他幼时受母亲的熏陶而爱好文学。

在卢昂中学上学时,受到他的老师、著名的诗人路易.布耶的指导,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

1870年到xxx大学攻读法律专业,适逢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目睹普鲁士军队入侵家园的情景。

一年后,法军战败,1871年停战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写作,得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指导。

1879年夏天,以左拉为首的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文人,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汇成《梅塘之夜》出版。

此后,他辞去教育部之职,专门从事创作,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1880年到1890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这期间他写成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性文章。

1890年因病导致精神失常,于1893年7月6日在一所精神病医院去世。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之称。

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法国现实,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社会道德风气的堕落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则予以同情和表彰。

(二)课文介绍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幻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10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小说那意想不到的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三)课文分段

本文按照项链为线索,主要写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等主要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它交待了女主人公的基本情况和借项链的原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介绍了路瓦栽夫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生活的痴迷向往。

第二层:

写路瓦栽夫人得到部长的请柬,并为参加夜会做新衣。

第三层:

写路瓦栽夫人为参加夜会借项链;

第二部分(从“夜会的日子到了”至“她照他说的写了封信”):

写路瓦栽夫人舞会上的成功及项链的丢失。

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

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大出风头,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第二层:

写项链丢失,夫妇俩感到悲痛甚至绝望。

第三部分(从“过了一个星期”至“也可以成全你”):

写夫妇俩费尽十年心血终于还清了债务(即赔项链)。

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

写夫妇筹款赔项链,债台高筑不得不倾家荡产;

第二层:

路瓦栽夫人为赔项链历尽十年的艰辛,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第四部分:

写发现丢失的项链是假的。

作者通过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造成的不幸,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深刻地揭露了享乐主义思想意识的危害;同时也对路瓦栽夫人在当时社会虚荣心毒害下的不幸遭遇抱有怜悯和同情。

小说构思精巧,布局合理,以项链为线索,沿着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点出是假项链。

由于小说的情节发展切合人物的性格,再加上作者的铺垫预示,所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都在情理之中,而且寓意深刻。

这篇小说与《守财奴》相比,不仅同样具有情节结构方面的特色,同时还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描写,而且还在情节上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结局更令人回味无穷。

五、课外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认真领会文章,从心理描写和情节结构方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本质。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复习旧知识

课文人哪些方面写了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

明确:

课文主要从参加夜会借项链、舞会成功丢失项链、面对现实赔项链、遇见故友知真相这中方面来写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的。

四、讲授课文

(一)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对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项链》运用多种方法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路瓦栽夫人在各个场合下的心理活动。

1.开篇介绍了女主人公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路瓦栽夫人的现实经济条件、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的向往,铸成她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

下表就结合她典型性格和现实生活环境的对比来分析这样一个人物在课文中的特点:

典型性格现实生活环境

美丽动人的姑娘、迷恋上层社会的生活出身寒微、现教育部的小书记结了婚

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格;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实实;

七个“梦想”:

梦想着“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和珠宝“即”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即“什么也没有”

以上强烈的反差,造成了她尖锐的心理冲突,使她“感到十分痛苦”,她“伤心、失望、困苦”,并且产生了“悲哀的感慨”。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以下两点原因决定的:

其一,以金钱和地位为追求目的的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

其二,她这样的女人所特有的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也起着决定性影响;

2.为了刻画玛蒂尔德小姐的性格,小说有的地方采用了直接描述的方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如开头的七个“梦想”,提示了她对上层社会的痴迷向往,已经达到了狂乱的程度,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又几乎使她处于绝望的状态,也正是这种心态,才使她一心寻找跻身上层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后文的悲剧产生作了铺垫。

3.夜会上,她获得了成功,作者用了四个“陶醉”来表现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内心世界(p95):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这四个“陶醉”与前面的七个“梦想”相呼应,前者是她追求虚荣心和享乐的思想核心;后者是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真实体验。

这种直接描写的手法,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表现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下的心理活动,非常直观而明快,从而加强了艺术形象,使人易于理解。

另外,在夜会上丢失项链后,小说在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时,先后两次出现“什么也想”这句话,仔细分析这两个“什么也不想”的内涵是什么(学生思考找人回答后再分析)?

分析并明确:

前者的“什么也不想”是写她在夜会上获得成功的狂欢程度,表现她幸福满足到了极点;

后者的“什么也不想”是描写她丢失项链后的狼狈心理,表明她痛苦、惶恐到了极点。

这两种心态的描写正是女主人公从“幸福的云雾里”跌进倾家荡产深渊的冷酷现实的心理变化的具体写照。

(二)小说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明、语言等手法来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当路瓦栽拿回部长的请柬时,但她因为没有像样的服饰,便“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最后竟“哭起来”、“泪珠”“流到嘴角来了”,“丢”、“瞧”、“哭”等动作、表情的描写,深刻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在女友那里借首饰时,面对诸多珠宝,她眼花缭乱,犹豫不决,当她终于选中一挂钻石项链时,她“心跳”、“手抖”、“出神”;在得到女友的允许后,她兴奋得“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这种从郁闷——犹豫——狂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她的虚荣心在满足过程中的独特表现。

(三)从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借项链是情节的开端,丢项链是情节的发展,也是她灾难的起点,买项链和还项链又深入了一步,付出十年艰辛还清债务进一步得到深化,故事的顶点和高潮上玛蒂尔德知道假项链的那一刻,本来故事应该有结局,但作者却突然止住,究竟如何往下发展,只字未提,这种写法,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而且更令人回味无穷。

(四)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发现她具有慕享乐和爱虚荣的同时,也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挖掘她可贵的另一面:

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虽然充满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抱怨自己的境遇,但她却能够始终跟随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做出一些出格甚至令她丈夫难堪的事情,更没有利用自己的美貌去换取美好的物欲享乐;尤其是在丢失项链后,面临巨额债务时,她和丈夫并没有相互埋怨和指责,更没有为此大打出手,相反,她俩“毅然”作出决定,“要想办法赔这件首饰”。

为此,他们倾家荡产,债台高筑,即使如此,她也能够面对现实,以自己实际行动,虽然经历了生活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甚至精神的折磨,但最终还是与丈夫同患难。

花了十年的时间。

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美好的青春这一巨大代价还清了巨额债务。

这些方面无不说明了玛蒂尔德小姐能够直面现实、感情专一,又反映了她具有诚实、善良、能吃苦耐劳的可贵品格,这不仅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显得难能可贵,即使在今天我们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人显得浮躁不安的社会里也显得难能可贵,但她在各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也应该是值得我们许多人学习,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并不断启迪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讲,她也给我们现代人树立了一个正面形象。

五、作业

以《我眼中的玛蒂尔德》或《项链续集》写篇幅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符合原文主题思想。

补充说明: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容忍和真爱?

1.费了很大的周折为妻子参加部长夫妇的夜会搞到一张请柬;p93

2.用预备买猎枪的400法郎为妻子做衣裙(这不知要比葛朗台先生大方到何等程度了)。

p94

3.当没有首饰时,丈夫又出主意让妻子到朋友家去借p94;

4.在夜会上即使很困也没有干扰妻子,而是和几个男人在一间小屋子里睡觉;参加夜会为妻子预备临走时穿的衣服;当妻子觉得寒伧想逃走时,又怕她着凉,主动叫一辆马车;p95

5.当项链丢失时,丝毫没有责怪妻子,而是主动一人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且直到早晨七点钟光景,未找到又帮妻子出主意“有周转的时间(在又找了一天到晚后);

6.当绝望时,他断然决定,“应该想办法赔偿”,并且拿出父亲的遗产,又开始代号钱甚至“不顾后半世的生活”,十年中靠作誊写员,甚至以五个铜子每页的辛勤劳动终于还清了巨额债务。

以上这些事件等等。

无不说明路瓦栽先生对妻子真挚的爱,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应该学习之处。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