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治班方略.docx
《班主任治班方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主任治班方略.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班主任治班方略
班主任治班方略
以“正”治班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
一、以“正”治班才能班风纯正
《道德经》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
以正治国,指的是以正直的教化来治理国家。
理国要道,在于公正平直。
治班与治国道理同一。
班主任对学生的一切要求,必须符合“正”的原则。
即班级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合理、规范,对学生的任务布置、纪律要求必须明确、具体,班主任对学生的表扬、批评、奖励、处罚必须公开、公正、公平。
班主任对班级、对学生做出的一切决定必须明确地向学生讲明原委,以赢得学生的支持,不能含糊其辞,让学生不明就里。
《董仲舒传》对策曰:
“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无有邪气奸其间者。
”以正治班的前提是班主任的身正,只有身正,班主任说话才有底气,才能做到言正,只有言正,才能让学生没有疑虑地、自觉自愿去执行班主任的要求。
在碰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时,班主任应迅速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不能采取回避、忍让的态度。
对于班级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有直面的勇气。
对于一些班级中不良的倾向和不好的苗头,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子曰: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班主任坚持以正治班,是塑造纯洁、端正班风的前提保证。
治班绝不能用“奇”。
唐太宗时期,有人上书给太宗,请求清除谄媚的臣子。
太宗问:
“可谁是善于谄媚的臣子呢?
”上书的人回答说:
“我住在偏僻的乡野,不能完全清楚谁是这样的人,您可以考验他们,在与大臣们谈话时,假装生气来试探他们,那些坚持真理而不屈从于您生气的人,就是正直的大臣;而那些看到您生气,惧怕您的威严,依顺您的旨意的,就是谄媚的大臣。
”太宗听完他的话,说:
“国君好比水源,大臣好比水流,水源要是浑浊,而要水流清澈,那是不可能的。
国君自己作假,怎么能要求大臣们正直呢?
我相信用至诚之心能治理天下,所以不愿意像以前帝王那样用诡诈的手段对待臣下,您的法子虽然很好,可惜我不能采用。
”
对敌斗争,可以以奇用兵,兵不厌诈,而学生与班主任是构建和谐班级的统一体,奋斗的目标、所处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班主任应坚持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从正面引导、说理,堂堂正正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而绝不能采用巧诈之术赢得学生对班主任的支持或企图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再巧妙的伪装时间久了都会被学生识破,班主任与学生的相处不是一年两年,一旦学生发现真相,班主任也就威信扫地了。
《道德经》云: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以“奇”治班将导致学生对班主任缺乏信任,并易在学生中滋长不诚实、不守信的作风。
二、班规明确才能班纪严明
在坚持以正治班的同时,班主任要建立班级的规章制度,为班级发展打下一个合理的框架。
既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又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
学校的课程设置、纪律要求,班级的日常管理规范,班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机制,每天的作息制度,校园和班级的环保规定等一旦定下来就相对比较稳定,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一定要使学生充分明确各项要求,严格遵守各项要求。
要使班级管理稳定有序,就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符合学校规定、切合班级实际、并且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之作为班级管理的准则。
班规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班级的组成、班级各组织的形成办法、班级各组织职责、各组织负责人的职责、座位的规定、班级成员考核办法、班委值班制、宿舍自我管理条例、班级一日常规考核细则等。
材料准备包括过程性的记录表,考核用的统计表、记分表以及每周、每学期进行汇总的表格、文字材料等。
班级应采用班长监督下的班委值班考核制,班委一日或一周一轮,全面负责当日班级每位同学的纪律考评。
每个学生每日的基本分为10分,按《一日常规考核细则》从德、智、体、技、劳等几方面进行加分或扣分,实行量化管理。
班主任应调动全体班委的积极性和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定期公布每位学生的常规考核分。
每学期末进行分数汇总,作为学生操行评定的依据。
通过对班级实施科学管理,形成有奖有罚的激励机制,在全班学生中形成争先创优,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邓小平同志曾说,“好的制度,坏人也可以做好事;不好的制度,好人也能做坏事”,可见制度的重要性。
学校、班级是不是有法可依,是不是有法必依,班主任是不是赏罚分明,学生是不是有榜样激励,班级中是不是正气压倒邪气,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影响。
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是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的,应该是能够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的。
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纪律一定是严明的,制度一定是健全的。
第五章“宽严相济”、“赏罚并举”是实用的治班技巧
宽与严是班主任治班的风格,赏与罚是班主任治班的手段。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只有科学、能动地展示宽与严的风格,合理、有效地运用赏与罚的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班效果。
一、宽严相济,宽严有度
宽是班主任的一种风度,一种雅量,班主任对学生不可无宽,无宽则不亲和,不亲和就会陷入孤立,四面楚歌。
严是一种威仪,一种力量,班主任对学生不可不严,不严则不能立威,不能立威则政令不行,班级管理就不能成功。
宽严的运用必须把握好火候与尺度,做到宽严相济、宽严有度。
1.先严后宽
《菜根谭》中讲到,“先严后宽者,人感其恩;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初接触学生时,班主任一定要示学生以威严。
无威不能立望,学生如果不把班主任放在眼里,学校的规章制度便难以严格落实,难以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而班级的初始班风一旦偏斜,今后再想扭转,恐怕非一日之功可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带班之初形成良好的班风可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班级的一切工作走上正轨之后,班主任应逐渐亲善学生,针对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宽严的尺度。
要善于容学生之短,宥学生之错。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班主任以宽松的方式处理为佳。
因为学生的很多错误都是成长中的错误,是阶段性的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逐渐意识到以往的幼稚可笑之处,回想到以前不懂事时犯的错误,班主任宽以待之,他们必会心存感激,而以奉献于班级作为对班主任的回报。
2.整体严,个体宽
面对班级整体,班主任应明确宣布规章制度、布置工作任务,严格落实班主任的各项要求。
对于班级出现的不良事件,要面向全体学生讲明问题的严重性,深入挖掘,指出厉害,强调指出事件对班级造成的恶劣影响。
针对具体情况,可点名或不点名地对犯错学生加以斥责,以对全班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面对学生个体,班主任可私下与之交流,可多站在学生角度为之分析违纪的危害,讲明班主任为了维护集体利益而批评处罚他的原因,相信他今后可以改正缺点,也希望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
这样既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也会让学生理解老师的意图,让犯错学生在明理中规范行为,避免因班主任的批评处理严厉而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
3.严后必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任何场合,学校的规章制度、班主任的“师道尊严”都必须维护,对于违规、违纪学生,班主任为达到教育警诫全班学生的目的,必须对其严肃处理,即使学生当时不认可班主任的处理方式,甚至痛恨班主任,从大局考虑出发,班主任也必须“有法必依”,否则不足以正班风、树正气。
对问题学生进行纪律处理只是第一步,后面的第二步工作是万万不可少的,即对被处理学生的安抚工作。
《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学生的思想境界毕竟还未达到“依理不依情”的地步,不管班主任如何正确,学生只要失了颜面,心中总会有郁结之气。
存有郁结之气,早晚会寻机与班主任对立。
因此,班主任事后一定要找被处理的学生谈心,做好善后工作。
此时班主任应以和缓的语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要挖掘学生日常行为中的闪光点,鼓励他改正错误,并让他理解班主任怒其不争的心情。
在班级管理中,无论宽与严都应饱含着爱的深情,以教育好学生为根本目的。
严是责任,严而不酷;宽是智慧,宽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赏罚并举,赏罚分明
《孙子兵法·计篇》中讲:
“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从古至今,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军,都把合理赏罚看作是激励士气、惩诫不法、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
治班亦是如此,没有赏罚不足以明制度、立规矩,没有赏罚不足以励士气、扬正气。
班级管理必得有赏罚,赏罚必得有依据、讲方法。
1.赏罚有据
所谓“赏罚有据”,是指“赏罚”必须有事实和规章的依据。
“赏”,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罚”,一定要给予主观上有过之人,不能随心所欲。
无论是赏还是罚,班主任一定要在全体学生面前充分讲清赏罚的理由。
若赏罚无据,赏罚不当,不但班主任的威信会下降,而且会使受赏的学生会遭到其他学生的排斥,受罚的学生会赢得其它学生的同情。
这样校纪班规就不能正常推行了。
要使赏罚公正,班主任一定要事先多了解情况,弄清事实原委,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只要做到客观公正,一般就不会出问题。
2.赏罚有信
所谓“赏罚有信”,是指该赏则赏,该罚必罚,全班学生概莫能外。
在赏罚中班主任必须一视同仁,绝不能将个人的感情因素掺杂在赏罚之中。
对于班级的优秀学生犯错误,班主任要给学生讲明,尽管他是优秀班干,犯了错误同样也要接受处罚。
但同时要说明,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希望大家能够看人以长,今后还要支持这位班干的工作,绝不能拿他这次受罚作为不服从他管理的理由。
对于不喜欢的学生班主任也要做到该赏则赏,这样反而能增加全体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也会化解该生对班主任以前的抵触情绪。
3.赏罚有度
不管是赏还是罚,都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所谓“过犹不及”是也。
赏过头,会造就受赏学生的傲慢心理,同时也会激起其它学生的忌妒心理;赏不足,会导致当事学生的失落心理,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同时丧失了一次在全班树立典型教育形象的机会。
罚过量,会导致受罚者对班主任的愤恨及全班学生对班主任的疏远;罚不足,今后就仍会有效尤者。
因此,赏罚适度是班主任必须要慎加考虑的。
尤其是对于同一类型事件的首次赏罚,班主任一定要慎重对待,因为这将成为日后每次遇到这一事件时学生心中的处理参照,如果以后的赏罚与此差距较大,学生必会拿第一次的处理方式与班主任论争,那么班主任将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4.赏罚有方
赏罚一定要讲究方法与策略,方法掌握不好往往会影响赏罚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1)赏罚并举
战国军事家吴起曾说:
“进有重赏,退有重刑”。
有罚必要有赏,重罚必有重赏。
赏与罚都不应单独存在。
只罚不赏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抗拒心理,即使最终达到了目的,隐患也定然潜伏了下来。
只赏不罚,会降低班主任的威力,受赏的没有深刻感受到特殊的礼遇,未受罚的也依然会我行我素。
赏罚并举,甚至是同时进行,对学生将会起到最好的触动作用。
在处罚犯错学生之后,最好立刻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行赏。
罚之前一定要明确表明班主任对此事件的态度,并强调今后累犯者将从重处罚。
赏之前一定要讲明赏的原因,并大肆表扬受赏学生。
这一冷一热的瞬间变化达到的效果有二:
第一,教育中间学生去恶趋善,找准自己的方向。
第二,赏罚同时进行,互相印衬,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加强了教育效果。
(2)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身体处罚与精神处罚并行
“赏”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
物质奖励一定要有,因为实物是直观的,效果是直接的,学生拿在手里,心里是满足的。
兵法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指的就是物质奖励。
但比物质奖励更有价值的当是精神奖励。
士为知己者死,虽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的例子古往今来大有所在。
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缺吃少穿,贫病交加,但仍愿跟着共产党走,就是最好的例子。
它的前提是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树立起来,物质的作用是一时的,而精神信念的作用是长久的。
所以班主任对学生长期而有效的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前提。
对于问题学生,批评教育、纪律处分虽然是必要的,也是有效果的,但身体处罚也是必不可少的。
问题学生之所以会犯错误,就是因为思想上有偏差,认识上还未达到高层次,纯“理”的说教往往还难以让他受到触动,这时辅以身体的处罚就很有必要了。
对于身体的处罚,最有效、最可靠的做法就是令犯错学生罚站。
罚站算不算体罚呢?
注意了,这里有个前提和度的把握。
前提是:
一、该生确实有错。
二、该生屡犯此错。
三、该生错而态度不好。
度的把握是:
一、该生身体健康、四肢健全,无精神性疾病,能够长时站立。
二、该生当天无身体不适症状。
三、罚站时间一次不宜过长,以半小时内为宜。
四、罚站时未剥夺该生听课的权利。
五、罚站后学生身体无不良反应。
符合以上前提和度的把握,就是对违纪学生的正常惩诫而非体罚。
(3)表扬的作用永远大于批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受到他人重视,自己的行为被认为有特殊的重大意义时,人的主观能动性便能够被充分被激发,潜在的能量才能够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和运用。
研究还表明,对学生而言,表扬的作用大于批评,批评的作用大于漠视。
班主任对学生的表扬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及时表扬与阶段总结性表扬结合。
二、当众表扬与私下表扬结合。
三、实事求是性表扬与适当夸大性表扬结合。
四、物质表扬与精神表扬结合。
学生取得了成绩或进步,通过表扬加以巩固,可促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4)罚点赏面
既然赏的作用大于罚,班主任就应坚持“罚点赏面”的原则。
缩小罚的面,扩大赏的面。
当部分学生同时犯错误时,找出“首犯”重点处理,即所谓“擒贼擒王”,毕竟法不责众,打击面不可过广。
对于“赏”,则应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普遍的“赏”不一定级别很高,一句表扬的话,一颗光荣榜上的红五星,一个小奖品都可令学生心满意足。
(5)赏不逾时,罚不过夜
无论是赏还是罚,都要及时处理。
《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
“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
”逾期赏罚,赏罚所达到的效果会打折扣。
尤其是“罚”,如果拖得太久,会使学生怀疑班主任处置的公正性,至少会阶段性地造成“军心”不稳。
(6)先赏后罚与先罚后赏
赏罚宜并举,这里就存在一个赏罚先后顺序的问题。
对学生个体而言,宜先赏后罚。
当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不能一味地批评,一味地批评会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
班主任应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批评之前先肯定其优点,用表扬与肯定作为铺垫,这样学生对批评也就容易接受了。
对学生整体而言,宜先罚后赏。
罚在前,以突出校纪班规的严肃性。
赏在后,作为缓冲,让全体学生明辨识是非,看到希望,有利于学生去恶趋善,寻求进步。
5.罚之禁忌
“罚”虽然是学生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罚”不当将产生严重后果,会造成学生与班主任的直接对立,让班主任今后的工作陷于被动。
以下几种惩罚方式是应该严厉禁止的。
(1)讽刺贬损:
即对学生讽刺挖苦,用语言贬损学生的人格,尤其是当众讽刺挖苦学生。
(2)打骂:
无论什么原因,只要打骂学生,再有理的班主任也会变成无理。
(3)体罚:
如让违纪学生头上顶椅子罚站,蹲马步等。
(4)侮辱性惩罚:
如给学生嘴上粘封条,让学生学狗叫等。
(5)公布隐私:
如将学生的日记、信件、情书、两性行为等公之于众,此种情况的严重后果甚至会导致学生轻生。
(6)孤立犯错者:
令全班学生不许和犯错学生说话。
(7)剥夺参与权:
令犯错学生不得参与运动会、春游等集体活动。
(8)剥夺求知权:
如不给犯错学生批改作业,不解答犯错学生学习上的疑问。
(9)学生“连坐”:
一个学生犯错,全小组甚至全班学生受罚。
如一人未打扫卫生,要求全组罚扫。
不知教室玻璃是被谁打碎的,要求全班学生赔钱。
(10)家长“连坐”:
学生有错,殃及家长。
如讽刺贬损家长,让家长在全班当众检讨等。
(11)无关联惩罚:
学生在此事上犯了错误,在彼事上受惩罚。
如学生顶撞老师,老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打低。
“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引以为戒,改正错误,再行进步,班主任切不可以不当的惩罚方法使学生走向教育目的的反面。
综上所述,“宽严相济”可有效地树立班主任的威望,“赏罚并举”可令班级迅速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二者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的重要风格与手段。
班主任在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同时,只有科学、合理、得体地使用“宽严相济”、“赏罚并举”的风格与手段,充分发挥二者的重要作用,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走上追求进步、趋向光明的道路!
第六章 成功的班级,学生必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集体主义意识的具备是学生完善人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班级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形成坚强战斗集体的必备条件。
孙子在《谋攻篇》中谈“知胜之道”时写到:
“上下同欲者胜”。
因此,班主任必须注重通过集体教育来影响每一个人的思想,用集体的舆论、集体的作用和集体的意识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
在集体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关键的环节。
集体荣誉感是指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情感。
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会促使班级进步,人人向上,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集体荣誉感培养的方法
1.思想教育为先导
思想问题解决了,才能落实到行动上。
从根本上说,学生应当服从的并不是某一个个人,某一个集体,而是某一条原则,某一条真理。
对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班主任必须通过令人信服的理论及实例让学生懂得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对于集体及个体的益处。
班主任应让学生明白,英雄的集体才能产生英雄的个人,英雄的个人往往来自英雄的集体。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只有搭上集体这条大船,个人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
2.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人格得到尊重,从而使学生力求在今后的集体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荣誉。
班主任应注意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依据学生的能力所长、兴趣所在,尽量安排每一个学生参加到不同的活动中来。
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凝聚全班向心力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会体验到因自己的努力而为班级争得荣誉的愉悦。
3.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事务中的主体性
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活动方案的制定,班级事务的处理,应广泛征询、采纳全体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为集体出力,为集体的问题分忧。
另外,要让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负有适于他们的具体责任,这样就能够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意识。
当学生始终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时,自主管理的过程就会成为强化荣誉感的过程,学生自然会把自己的荣辱与班级联系在一起,处处维护班级的荣誉。
4.让学生不断体验到集体荣誉感
首先,每当班级在学校获得集体荣誉时,班主任都应抓住这个机会对全班同学进行大力表扬,讲明集体的荣誉来自每一个同学的努力,告知学生每个个人都将从集体的荣誉中获益,都将获得全校同学赞赏的目光,使学生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尊严和荣耀。
其次,班主任应建立班级的“闪光墙”。
将班级集体、学生个体获得的各种奖状、荣誉证书、获得荣誉的过程性图文资料张贴在墙壁上,让学生时时能感受到自己的班级是一个优秀的集体,让学生为拥有这样的集体而自信、自豪,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生发出更加向上的动力。
二、集体荣誉感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小集体服从大集体
对学生来说,集体利益分为班级利益、学校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
班主任应让学生明白,一切集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小集体的利益必须服从于大集体的利益,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从集体利益中受益。
因此,当班级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班主任要教育学生班级必须服从学校,甚至班级要为学校的整体工作做出牺牲。
切不可纵容学生为了班级的“小我”而对抗学校的“大我”。
“忠臣出于孝子之家”,反之,当学生养成了不愿为学校“尽忠”的习惯时,服从于班主任、服务于班集体的意识也会大大降低。
2.正确看待班级之间的竞争
对于班集体之间的比赛或竞争,班主任应教育学生正确看待。
当本班暂时落后于其它班级时,要鼓励学生寻找差距,迎头赶上,绝不可着眼于其它班级的短处,甚至怀疑学校的公平与公正。
这种做法不仅影响班级之间的团结,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学生一旦养成斤斤计较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
3.集体中的个体之间应互相赏识、互相帮助
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大小不同,对集体做出的贡献、所获得的荣誉也必然不同。
作为班主任,必须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既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多地要看到他人的长处,学会赏识集体中的其它成员,不但要把他人取得的成绩看作集体的共同荣耀,也要包容他人的不足,使集体成员在相互支持、相互勉励中共同为集体奋斗。
4.集体活动班主任应躬亲参与
集体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是增强师生亲密感的绝好机会。
事实表明,活动有没有班主任的参加,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
遗憾的是,有些班主任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活动,自己却不闻不问,这样就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集体活动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全情投入,作为班级的灵魂,班主任的带头投入,会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越强,集体凝聚力才会越大。
第七章 在参加各类组织、各种活动中提升班级的整体战斗力
学校的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技能小组等组织可使学生广泛参与到学习、创作、文体、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中来。
促使学生加入各级各类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涵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班级的有效管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班主任应积极鼓励并推荐学生加入各类组织,参加各种活动。
一、加入团队组织、参加集体活动的意义
(一)对于学生个人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团委、学生会等执能部门中,对学生干部的要求不但比普通学生高,而且比班级干部还要高。
要求干部除了能完成日常的工作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促使加入其中的学生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具有较为自由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社团自主管理权,参加其中的学生在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满足与发挥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社团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组织在开展活动时,要求其成员具有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考察、实验、探究、动手、合作、创新等方面要有优于常人的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整体团队的活动任务。
在活动中,每个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自学能力、自我认定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组织同样是一个小社会,参与其中的学生在其态度、情绪、心境、价值观等方面会得到组织整体有益的调整与纠正。
在团队组织中锻炼成长的学生将比一般学生更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有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
学生在团队组织中参加工作及活动,首先要求其具有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
作为执能部门的干部,要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正,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徇私,不违规,敢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维护学校荣誉和利益,在同学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在社团组织中的成员要做到团结协作,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热心为全体成员服务。
坚持集体观念和责任心,积极努力、任劳任怨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团队奉献,为学校争光。
经常参加组织生活与集体活动的学生,责任意识明显优于普通同学,这对加强班级管理,形成文明、守纪、乐于奉献等良好的班级风气是大有裨益的。
3.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参加集体活动是学生心理调节的有效渠道。
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造成的原因,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偏执,在班级成为不稳定因素。
参加集体活动,可使这部分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