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4302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docx

高中语文专题六一个完整的世界第11课伊豆的舞女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

第11课 伊豆的舞女

在78年之前,有一个叫川端康成的人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伊豆舞女的,有着淡淡的哀愁的故事。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情节简单,描述一名高中生独立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他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字音辨识

(一)单音字

紧蹙(cù)       翌日(yì)

溺死(nì)窒息(zhì)

揩汗(kāi)筵席(yán)

拾掇(duo)苍穹(qiónɡ)

舢板(shān)佯装(yánɡ)

田埂(ɡěnɡ)搪塞(sè)

肮脏(ānɡ)惘然(wǎnɡ)

作揖(yī)浑浊(hún)

寻思(xún)绯红(fēi)

(二)多音字

字形辨认

词语辨析

笼罩·覆盖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如“晨雾笼罩在湖面上”“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原野”。

“覆盖”,遮盖。

如“积雪覆盖着地面”。

“笼罩”比“覆盖”更加形象。

陡峭·峭拔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如“这个陡峭的山峰连山羊也上不去”。

“峭拔”,高而陡。

如“山势峭拔险怪”。

依然·仍然

“依然”,副词,依旧。

如“尽管风雨交加,他依然坚守岗位”。

“仍然”,副词,还是,照样。

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到原来的情状。

如“工人们在大伏天仍然坚持工作”。

“车子仍然像蜗牛似的向前爬行”。

熟语积累

呆若木鸡:

呆得像木头鸡一样。

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如愿以偿:

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

指愿望实现。

不可思议: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聚精会神:

精神很集中,注意力不分散。

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他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祖母相继去世,由祖父抚养,14岁祖父亦去世,故而形成孤独忧郁的性格。

中学时代热衷于《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等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后只身在东京帝国大学专攻日本文学,古文造诣深厚。

1921年发表的《招魂祭小哥》受到菊池宽的赏识,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192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大获成功,此后名噪文坛。

他的小说感觉细腻,叙述舒缓,所描摹的景物和女性以静美著称,作品整体上渗透着悲凉冷寂的心绪,萦绕着一种纯净的美的感受。

1968年,因《雪国》《千只鹤》《古都》三部小说有着“高超的叙事”技巧,“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

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

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2.写作背景

《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是作者28岁时的作品。

小说描写的是20岁的高中生“我”与14岁的舞女——熏子在伊豆相遇而产生感情的故事。

小说的发表使川端康成名声大震,以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提起川端康成这个名字,便会说他是《伊豆的舞女》的作者。

这是一篇自传体的小说,作者根据自己20岁时去伊豆旅行的体验写成的。

川端康成三岁丧父,四岁又失母,从此,他便随着祖父母回到老家——大阪府三岛三郡丰川村过日子。

7岁那年祖母也去世,10岁那年,唯一的姐姐又夭折了,剩下川端康成跟他的几乎双目失明的祖父住在一所古老的大房子里,阴郁地过活。

15岁时,祖父又溘然长逝,他成了举目无亲的孤儿。

1917年川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幼年的不幸和孤儿生活造成的心理创伤以及性格上的畸形,使他时时感到凄凉、痛苦和郁闷,远离故乡来东京求学,在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中,他更觉难以适从。

1918年秋天,川端刚升入高二不久,怀着一种暂时逃离宿舍,逃离人群,使自己透一口气的心情,做了一次伊豆旅行。

在伊豆,他与巡回艺人兄妹及一家相遇相识,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感受到了大家庭似的温情。

这都是他由于孤儿出生在社会上过多地承受过分的怜悯或无端的歧视而不曾得到过的感觉。

听到舞女从社会的一般意义上夸奖自己“是个好人”,他第一次感到摆脱了孤儿出身的阴影,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个正常的人,第一次感到满足和陶醉。

“无论是在下田旅馆窗边,还是在轮船上,舞女所说的‘好人’给我带来的满足和对于说‘好人’的舞女的好感,使我流出了欢喜的热泪”。

[文脉·探究]

【温馨提示】 1~3题为同学们的自主探究题,一定要在自主解答之后再看答案哦。

1.小说的开头有何特点?

[自主解答] 故事是从汤岛开始的,少年对在旅途中初次见面的舞女一见倾心,几乎是一个初恋故事了。

说“几乎”是因为:

故事中的两人并无世俗之人想像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

他们只是通过几次回眸,几滴清泪来诠释这若有似无的情愫,于是眼波流转之间,上演了一出青涩而忧郁的如烟似雾的少年情怀。

极富诗意的语言,引出了小说的开头。

而故事还未展开,就直接写感观印象“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于是,读者被带入了小说的意境,进入了雨的世界,开始了伊豆之旅,这不能不说是川端康成技法的巧妙之处!

2.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描写“我”与熏子纯洁朦胧情感的?

[自主解答] 《伊豆的舞女》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以人物外在情态体现内心的变化,从而逼真地透视出双方半带苦涩、半带甘美的感情。

“端茶”表现出舞女情感的微澜。

小说描写道:

“舞女从楼下端茶上来。

她刚在我的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臊红了,手不停地颤抖,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于是她就势把它放在铺席上了。

茶碗虽没落下,茶却洒了一地。

看见她那副羞涩柔媚的表情,我都惊呆了。

”这一系列动作,生动地反映出舞女心情的不平静,这是一种朦胧恋情的表现。

“听鼓”体现出“我”对舞女全身心的牵挂。

暴雨声中,远处隐约传来了咚咚的鼓声,“我”几乎要把挡雨板抓破似的打开了它,把身子探出去,任凭风雨敲打着“我”的头,也要听清鼓声往来的方向。

每次“我”听见鼓声,心胸就豁然开朗,可是鼓声停息下来,“我”就不能忍受,心烦意乱地猜忌这寂静到底意味着什么,一想到舞女今夜有可能被人玷污,心里就阵阵作痛。

“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充分体现出“我”对舞女的关心与牵挂。

“同行”是舞女真情的流露。

随着“我”与舞女的交往,彼此已越来越接近,舞女对“我”也更加关心和体贴。

一起上路以后,舞女始终跟在“我”的身后,当“我”停下来时,她却乘“我”不防备,替“我”掸去身上的尘土。

“我”说要喝水,她马上说:

“我去找找看”,“我”说路边的矮竹做手杖正合适,舞女马上跑去拿一根给“我”。

这些细节,又透露出舞女掩藏不住的感情。

“送别”可成为双方脉脉无语的心声。

在“我”动身那天,只有舞女的哥哥来送“我”,却不见姑娘的芳踪,这对于“我”真是一种剐心的寂寞,但当“我”看到早已等候在码头的舞女时,一股幸福的热流从心底涌出,舞女在船走远之后,才开始挥舞她手中白色的手巾。

这无言的告别,道出了两人心与心的交流,灵与灵的碰撞,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惜别的痛苦心情,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悲哀思绪,净化了自然感情。

从以上的情节中可见,无论是“我”之于舞女,还是舞女之于“我”的感情,都是那么幽雅、朦胧而又严肃、天真。

舞女虽然恋着“我”,但却竭力克制自己,保持平淡和含蓄,把炽烈的感情深藏于心底。

“我”虽然全身心牵挂着舞女,但始终没将真情透露出来。

作者有意将两人的感情写得既悲且美,朦朦胧胧,淡淡悠悠,令人心迷。

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来塑造的?

[自主解答]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透过“我”对舞女满怀爱恋的双眼,细致刻画了舞女的外貌、神态和动作,塑造了一个羞涩天真、纯洁优雅的少女形象。

小说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展现出舞女性格的不同方面:

(1)舞女是温婉可人、羞涩柔媚的,端茶给“我”时,会羞红了脸,端茶的双手不停地颤抖,险些跌碎了茶碗;被我无意间看见了睡姿,“满脸绯红,猛地用双手捂住了脸”。

(2)舞女又是天真纯洁、活泼可爱的,因为她还是个孩子,童心未泯,一兴奋起来就忘乎所以,在浴池发现我们时,会“满心喜悦,就这么赤裸裸地跑到日光底下,踮起足尖,伸直了身躯……”

(3)舞女还是忧伤沉静的,看电影的希望破灭,她的失落与无奈分明写在脸上,但又“显得很淡漠”“仿佛连抬头望我的勇气也没有了”。

“我”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她的身影、她的脚步,她就像一个精灵,一颦一笑都牵动着“我”的心。

无论是游戏还是听故事时,她都全身心的投入,毫不在乎礼仪举止,天真专注的神情深深吸引了我,让我魂牵梦萦;在山巅休息时,她跪在地上,“弯着身子给我掸去身上的尘土”,细心的关怀,让我感动得不知所措……作者通过描写少年面对舞女时复杂的内心感受,突出了她身上妩媚动人而又单纯天真的气质。

作为舞女,不得不为了生计去跳舞、唱歌、陪酒,但是她的心灵却一尘不染,一如南伊豆明净的风光,美得那样纯粹。

4.试概括小说的主题。

[师生互动] 《伊豆的舞女》以青年学生“我”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的七天伊豆之旅为情节主线,以“我”与小舞女的恋情为主要内容展开故事。

作者大量描写了旅途中所见的普通人的生活。

这些与小说中的恋情一起,构成了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借以歌颂东方古典的虚幻。

5.《伊豆的舞女》是作者20岁那年的经历演变而成的短篇,描写了作家为摆脱孤儿的悲哀和青春的抑郁,独自去伊豆漫游,路遇一江湖艺人便结伴而行所发生的青春恋情,本书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成为日本青春文学的杰作。

那么“我”为什么会一见“熏子”就倾心相爱,这种爱的基础是什么?

能从“我”的境遇中找到原因吗?

[师生互动]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

在平等的基础上,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出淡淡的爱。

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翌日(yì)    踟蹰(zhí)

搪塞(sè)精神抖擞(sǒu)

B.蹒跚(pán)兴奋(xīnɡ)

筵席(yán)戛然中断(ɡá)

C.菊圃(fǔ)眼睑(jiǎn)

田埂(ɡěnɡ)缱绻之意(quǎn)

D.模型(mó)拎包(līn)

惘然(wǎnɡ)恰如其分(fèn)

解析:

选D。

A项,踟-chí;B项,戛-jiá;C项,圃-p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苍桑 笑靥 秣马厉兵 篷荜生辉

B.脉搏涣散耳濡目染汗流夹背

C.喝彩炽热哀声叹气恼羞成怒

D.副刊伫立青出于兰察言观色

解析:

选A。

A项,“苍”应为“沧”,“篷”应为“蓬”。

B项,“夹”应为“浃”。

C项,“哀”应为“唉”。

D项,“兰”应为“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山路从隧道出口开始,沿着崖边围上了一道刷成白色的栏杆,像一道闪电似的________过去。

②老太婆的话,含有过于轻蔑的意思,甚至________了我的邪念:

既然如此,今天晚上就让那位舞女到我房间里来吧。

③途中,每个村庄的入口处都________着一块牌子:

“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进村!

A.伸延 鼓起 竖立B.伸展 鼓起 树立

C.伸延 煽起 竖立D.伸展 煽起 树立

解析:

选C。

伸延:

延伸;伸展:

向一定方向延长或展开。

从语境看此处区别不大。

煽起:

是贬义的,根据语境应用它。

树立:

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竖立:

多用于具体的事物,根据语境用“竖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实在让人目不暇接。

B.当时有三个年轻的姑娘。

那位舞女提着鼓。

我不时地回头看看她们,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

C.我心情紧张,一直敞开门扉,惘然呆坐着。

每次听见舞女的鼓声,心胸就豁然贯通。

D.舞女在饭馆二楼正襟危坐,敲打着鼓。

我可以望见她的背影,恍如就在跟她贴邻的宴席上。

解析:

选C。

“豁然贯通”是指一下子明白通晓了某个道理。

此处是指心里变得明朗起来,应用“豁然开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正在实施公民旅游素质提升工程,在又一个“黄金周”到来之际,每位游客尤其是出境游客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形象大使”。

B.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

C.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解析:

选A。

B项,语序不当而导致表意不明,“具有指纹识别功能”并非因“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应把“具有指纹识别功能”提到“它使用”的前面。

C项,成分残缺,“表达”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意图”或“的愿望”。

D项,赘余而导致搭配不当。

删去“看”,或改为“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看”。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路变得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这时,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地横扫过来。

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制帽,身穿藏青碎白花纹上衣和裙裤,肩挎一个学生书包。

我独自到伊豆旅行,已是第四天了。

在修善寺温泉歇了一宿,在汤岛温泉住了两夜,然后穿着高齿木屐爬上了天城山。

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实在让人目不暇接。

可是,我的心房却在猛烈跳动。

因为一个希望在催促我赶路。

这时候,大粒的雨点开始敲打着我。

我跑步登上曲折而陡峭的山坡,好不容易爬到了天城岭北口的一家茶馆,吁了一口气,呆若木鸡地站在茶馆门前。

我完全如愿以偿。

巡回艺人一行正在那里小憩。

舞女看见我呆立不动,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把它翻过来,推到了一旁。

“噢……”我只应了一声,就在这坐垫上坐下。

由于爬坡气喘和惊慌,连“谢谢”这句话也卡在嗓子眼里说不出来了。

我就近跟舞女相对而坐,慌张地从衣袖里掏出一支香烟。

舞女把随行女子跟前的烟灰碟推到我面前。

我依然没有言语。

舞女看上去约莫十七岁光景。

她梳理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雅而又奇特。

这种发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形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令人感到她活像小说里的姑娘画像,头发特别丰厚。

舞女的同伴中,有个四十出头的妇女,两个年轻的姑娘,还有一个二十五六岁的汉子,他身穿印有长冈温泉旅馆字号的和服外褂。

舞女这一行人至今我已见过两次。

初次是在我到汤岛来的途中,她们正去修善寺,是在汤川桥附近遇见的。

当时有三个年轻的姑娘。

那位舞女提着鼓。

我不时地回头看看她们,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

然后是翌日晚上在汤岛,她们来到旅馆演出。

我坐在楼梯中央,聚精会神地观赏着那位舞女在门厅里跳舞。

……她们白天在修善寺,今天晚上来到汤岛,明天可能越过天城岭南行去汤野温泉。

在天城山二十多公里的山路上,一定可以追上她们的。

我就是这样浮想联翩,急匆匆地赶来的。

赶上避雨,我们在茶馆里相遇了。

我心里七上八下。

不一会儿,茶馆老太婆把我领到另一个房间去。

这房间大概平常不用,没有安装门窗。

往下看去,优美的幽谷,深不见底。

我的肌肤起了鸡皮疙瘩,牙齿咯咯作响,浑身颤抖了。

我对端茶进来的老太婆说了声:

“真冷啊!

“唉哟!

少爷全身都淋湿了。

请到这边取取暖,烤烤衣服吧。

老太婆话音未落,便拉着我的手,把我领到她们的起居室去了。

6.开头第一段中写“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地横扫过来”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表现了“我”急于追寻舞女脚步的焦灼,为下文“避雨相遇”等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7.第二段中写到“因为一个希望在催促我赶路”,试写出“希望”的内容。

答:

                                    

                                    

                                    

                                    

答案:

“我”初见舞女之后“心房却在猛烈跳动”,对舞女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感情,满怀相逢的憧憬和渴望。

8.在“我”与“舞女”的再相见的情节中,小说塑造“我”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动作描写,刻画了“我”慌乱、紧张的心情。

9.赶上避雨,在茶馆相遇后,“我”心里为什么七上八下?

答:

                                    

                                    

                                    

                                    

答案:

见到舞女之后“我”随即产生了一种旅行的情趣,急于想再次见到舞女而又恐怕见不到,虽然对舞女产生了朦胧的“爱意”,又如何表达呢?

“七上八下”是“我”矛盾心理的反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2题。

在流放地①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②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

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

”谢苗说。

“不好,不好!

”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

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

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

”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

”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

‘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

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

“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

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

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

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

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

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

“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

”谢苗说完就走了。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

“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

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

正下着雪。

“喂!

”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

”谢苗说。

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

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

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

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

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

“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

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

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

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

”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

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

不暖和!

”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

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

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

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

”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

”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

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

”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

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 ①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是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但对于现实却不适用。

契诃夫反托尔斯泰哲学而写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

②鞑靼:

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

B.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

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C.谢苗知道要适应流放地的生活,多次对年轻鞑靼人好言相劝,年轻鞑靼人虽然憎恨他,但对他的帮助还是非常感谢的。

D.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解析:

选C。

“非常感谢”错误,文中有“鞑靼人浑身发抖”“带着憎恨对谢苗说”等信息,并没有“感谢”之意。

11.小说中的谢苗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逆来顺受。

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被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②愚昧麻木。

他说自己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并表示自己什么都不要;他总是劝年轻鞑靼人要适应非人的生活环境。

12.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