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5051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

《计算机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英文简称

PC:

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

·CPU:

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

·RAM:

内存RandomAccessMemory,以PC-代号划分规格,如PC-133,PC-1066,PC-2700

·LAN:

网卡(网卡正式用语应为NetworkCard)

·MODM:

数据卡或调制解调器Modem

·HUB:

集线器

·USB: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用来连接外围装置

·IDE:

指IDE接口规格IntegratedDevice

·SCSI:

指SCSI接口规格SmallComputerSystem

{

·ATA:

指硬盘传输速率AT

·AGP:

显示总线AcceleratedGraphics

·PCI:

外围装置连接端口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

·BIOS:

硬件(输入/输出)基本设置程序BasicInputOutputSystem

·CMOS:

储存BIOS基本设置数据的记忆芯片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

·OS:

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

·DOS:

早期文字指令接口的操作系统

·bit:

位(0与1这两种电路状态),计算机数据最基本的单位

·Byte:

字节,等于8bit(八个位的组合,共有256种电路状态),计算机一个文字以8bit来表示

·KB:

等于1024Byte

·MB:

等于1024KB

·GB:

等于1024MB

1.RISC:

精简指令集系统;

2.ALU:

算术逻辑单元;

3.URL:

统一资源定位器

数据库管理系统;

超文本标记语言;

1.SQL:

结构化查询语言;

2.MPU:

微处理器;

3.FTP:

文件传输协议

}

4.MIS:

管理信息系统;

5.TCP:

传输控制协议

1.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

2.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3.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

4.TCP/IP: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5.URL:

统一资源定位器

1.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

2.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2.Intranet:

企业内部网

~

3.CPU:

中央处理单元

4.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5.RAM:

随机存储器

1.DOS:

磁盘操作系统

2.ASCII: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

3.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

4.TCP/IP: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5.URL:

统一资源定位器

1.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

2.Internet:

国际互联网

3.ROM:

只读存储器

4.FTP:

文件传输协议

5.DBS:

数据库系统

基本概念(名词解释与填空)

前三章

1.计算机:

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系统。

2.计算机科学技术:

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和利用计算机及进行信息获取、标识、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3.数制:

按进位的原则进行计数称为进位计数制,简称数制。

4.十进制:

是使用数字1、2、…、9、0等符号来表示数值且采用“逢十进一”的进位计数制。

5.二进制数:

使用数字0和1符号来表示数制且采用“逢二进一”的进位计数制。

6.,

7.八进制数:

使用数字0、1、2、3、4、5、6、7等符号来表示数值的,且采用“逢八进一”的进位计数制。

8.十六进制数:

使用数字0、1、2、3、4、5、6、7、8、9和A、B、C、D、E、F等符号来表示数值,其中A、B、C、D、E、F分别表示数字10、11、12、13、14、15。

十六进制的计数方法为“逢十六进一”。

9.BCD码:

是一种二-十进制的编码,使用四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位十进制数。

10.ASCII码:

是由美国信息交换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字符编码方案。

采用7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

11.汉字输入码:

由输入设备产生的汉字编码,如区位码、国标码、拼音码、新全拼、新双拼、五笔字型码、简码、表形码、自然码、智能ABC汉字输入码等。

12.汉字内码:

用于计算机内部存储和处理的汉字编码,通常由该汉字的国标码的两个字节(最高位置“1”)形成。

13.汉字字形码:

确定一个汉字字形点阵的编码,用于汉字显示和打印输出。

保留在存储介质中的全部汉字字形码称为字库。

14.命题逻辑:

又称为命题演算,研究以命题为基本单位构成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推理关系。

15.命题:

有具体意义且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16.原子命题:

不能分解为更为简单的陈述句的命题。

17.、

18.复合命题:

将原子命题用连接词和标点符号复合而成的命题。

19.真值:

命题所具有的值。

20.命题公式:

由命题变元、连接词和括号组成的合式的式子称为命题公式。

21.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结构: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22.运算器:

对二进制数进行运算的部件。

它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执行程序中的指令,完成各种算术运算、逻辑运算、比较运算、移位运算以及字符运算等。

23.寄存器:

用来暂存参加运算的操作数或中间结果,常用的寄存器有累加寄存器、暂存寄存器、标志寄存器和通用寄存器等。

24.存储器:

用来存储数据和程序的部件。

25.内存储器:

又称为主存储器,简称为内存或主存,用来存放现行程序的指令和数据。

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等。

26.外存储器:

又称为辅助存储器,简称为外存或辅存,用来存放需要长期保存的信息。

27.控制器:

是指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按照指令的功能要求协调工作的部件。

28.[

29.输入/输出设备:

简称为I/O设备,是外部与计算机交换信息的渠道。

30.输入设备:

用于输入程序、数据、操作命令、图形、图像以及声音等信息。

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器、扫描仪、光笔、数字化仪以及语音输入装置等。

31.输出设备:

用于显示或打印程序、运算结果、文字、图形、图像等,也可以播放声音。

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XY绘图仪以及声音播放装置等。

32.指令:

能被计算机识别并执行的二进制代码,它规定了计算机能完成的某一种操作。

33.指令系统:

一台计算机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34.指令的格式:

一条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操作码规定了该指令进行的操作种类;地址码给出了操作数、结果以及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35.机器语言:

由计算机的指令系统组成,使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计算机能够直接理解并执行,但编程和理解都十分的困难。

36.汇编语言:

使用“助忆符”来表示指令的操作码,并使用存储单元或寄存器的名字表示地址码,以便于记忆和书写。

37.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是一种与机器的指令系统无关、表达形式更接近于被描述的问题的程序设计语言,便于程序的编写。

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它必须经过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的处理后才能执行。

38.程序设计:

是一个使用程序设计语言产生一系列的指令以告诉计算机该做什么的过程。

39.…

40.结构化程序设计:

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和单入口单出口的控制成分(顺序、分支和循环)。

41.算法:

是由一系列规则组成的过程,这些规则确定了一个操作的顺序,以便能在有限步骤内得到特定问题的解。

42.数据:

描述客观事物的数、字符以及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集合,如数值、字符、图形、图像、声音等。

43.数据结构:

带有结构的数据元素的集合,结构反映了数据元素相互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

44.线性表:

是n个数据元素的有限序列。

45.堆栈(stack):

是一种受限的线性表,即只能在表的一端(表尾)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进栈和退栈操作按“后进先出”(LastInFirstOut,LIFO)的原则进行。

46.队列(queue):

也是一种受限的线性表,只能在表的一端(队尾)进行插入,在表的另一端(队首)进行删除操作。

进、出队列操作按“先进先出”(FirstInFirstOut,FIFO)的原则进行。

47.体系结构指的是,构成系统主要部件的总体布局、部件的主要性能以及这些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48.数据总线:

数据总线是传送数据和指令代码的信号线,它是双向总线。

49.地址总线:

地址总线是传送CPU所要访问的存储单元或输入输出接口地址的信号线,它是单向总线。

50.,

51.控制总线:

控制总线是管理总线上活动的信号线。

控制总线中的信号是用来实现CPU对外部部件的控制、状态等信息的传送以及中断信号的传送等。

52.系统主板:

又称为底板或母板,它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通信网,系统单元的每个元器件直接连接到系统主板,它们通过系统主板进行数据的交换。

53.系统时钟:

系统时钟以固定频率产生电脉冲信号,以决定计算机的操作速度。

时钟频率决定了计算机执行指令的速度,这个速度用兆赫(MHz)表示。

54.虚拟内存:

计算机使用磁盘存储器模拟的内存。

55.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

是能对其存储的内容读出,而不能对其重新写入的存储器芯片。

56.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

是一个空白的ROM,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数据和程序永久地写入其中。

完成编程后,其内容就不能再被改变了,其功能就等同于一般的ROM了。

57.EPROM(可删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

类似于PROM,只是芯片上的内容是可以重写的。

EPROM的改写可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紫外线照射,但时间比较长。

另一种方法是用电气的方法将存储擦除,再重写,这种EPROM被称作EEPROM(电可删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58.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

直接存储器服务方式在外围设备与主存储器之间建立直接数据通路。

59.片内总线:

是CPU内部各功能单元的连线。

延伸到CPU外,又称CPU总线。

60.片总线:

PC主板上以CPU为核心与各部件间的直接连线。

61.{

62.系统总线:

是主板上适配卡与适配卡之间连接的总线。

63.外总线:

是PC与PC之间通信的数据线。

64.端口:

是系统单元和外部设备的连接槽。

65.串行口:

用于连接鼠标、键盘、MODEM和许多其他设备到系统单元。

66.并行口:

用于连接需要在较短距离内高速收发信息的外部设备,如打印机。

67.加速图形端口AGPs:

连接显示器,支持高速图像和其他视频的输入。

68.通用串行总线USB口:

一个USB能同时连接多个设备,它提供快速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的连接。

69.键盘:

键盘上除了英文的26个字母和0到9数字等与打字机相同内容外,还增加了小键盘和一些特殊功能键。

70.终端:

一种连接大型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和服务器的输入输出设备。

71.无处理能力终端:

能输入和接收数据,但不能独立处理数据。

72.~

73.智能型终端:

包括一个处理器、内存和辅助存储设备,例如NetPC。

74.网络终端:

功能和价格低于智能终端,一般依赖网上主机和应用软件进行工作

75.Internet终端:

又称Web终端,访问Internet并在一个标准电视机上显示Web页

76.辅助存储设备(secondarystorage)是主存储器的后援设备,又称作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

77.软盘:

主要用来存储和传输数据文件,包括电子文档、电子表格以及小型数据库文件。

78.硬盘:

硬盘能快速地存储和读取信息,并且其容量远远大于软盘。

79.光盘:

通过激光束改变塑料或金属盘片的表面来表示数据,即二进制的1由盘片表面的平坦区域表示,0由不平的区域表示。

80.CD-ROM:

光盘-只读存储器,类似音乐CD。

81.CD-R:

又称WORM,它代表写一次、读多次,即空白光盘。

82.CD-RW:

可写光盘或可删除光盘。

'

第四章

1.操作系统:

是用来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资源、提高计算机系统资源的使用效率、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集合。

它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自动管理的控制中心。

2.多道程序设计:

是指在主存储器中存放多道用户的作业,使其按照一定的策略插空在CPU上运行,共享CPU和输入输出设备等系统资源。

3.分时操作系统:

所谓分时是指多个用户终端共享使用一台计算机,即把计算机系统的CPU时间分割成一个个小的时间段(称其为一个时间片),从而将CPU的工作时间分别提供给各个用户终端。

4.实时操作系统:

在把计算机应用于过程控制系统时,通常要求计算机能够对外部事件作出及时的响应并对其进行处理。

5.网络操作系统:

使网络上的计算机能够方便而有效地共享网络资源,为网络用户提供各种服务软件和有关协议的集合。

6.多点连接:

是指在下载文件时,把一个文件分成几个部分,通过多条传输路径同时下载各部分的数据,从而达到充分挖掘现有线路的传输能力、提高传输速度的目的。

7.断点续传:

是指用户下载过程中如果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下载被中断,那么再次下载同一文件时可从中断处继续进行,而不必从头开始重新下载。

8.FTP(FileTransfer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既代表一种服务——支持在Internet上通过FTP传输文件,又表示一种协议——即详细描述文件如何在Internet上被上传到FTP服务器的主机或从FTP服务器的主机下载到用户计算机的约定。

9.¥

10.文件压缩:

用某种新的更紧凑的格式来存储文件的内容,其目的是节省文件所占的磁盘空间,减少文件在通信线路上传输时所占的时间。

第八章

1.数据通信系统:

通过通信信道,在各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与信息的收集、传输、交换或重新分布的一个过程。

这里通信信道是指在各个系统之间或一个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用来传递数据的信息路径及其相联系着的各类通信线路

2.连通性:

通过电话或其他远程通信信道,原来孤立的计算机能够连接到几乎世界任何地方的计算机和信息源,也能连接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资源。

3.传真:

扫描文档图像后,把图像转换为能在电话线上传输的信号,送到接收机器。

4.E-mail:

在个人或计算机之间发送电子书信和信息的方法。

5.语音信息系统:

连接电话的计算机系统,转换语音成数字比特。

6.视频会议系统:

允许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会议。

7.IP电话:

又称为网络电话,通过计算机、普通电话等设备进行通话。

8.网络寻呼:

一台微型计算机可以随时呼叫对方的寻呼机和手机。

9.?

10.共享资源:

微型计算机的用户共享昂贵的网上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

11.在线服务:

诸如上海热线、AmericaOnline等ISP/ICP对用户提供的网络服务。

12.调制解调器:

实现模拟与数字信号的转换。

13.电话线:

由双绞线电缆组成,双绞线又称双扭线。

14.同轴电缆:

高频率的传输电缆,用一根实心铜芯线可以替代多对电话双绞线。

15.光缆:

具有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线路损耗低、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线径细、重量轻、光纤制造资源丰富等优点。

16.微波:

使用高频率的无线电波以直线形式通过大气传播。

17.卫星通信:

使用离地球22000英里,绕轨道飞行的卫星作为微波传播站。

18.带宽:

一个信道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的能力。

19.串行数据传输:

信息是以连续的比特流形式传输。

20.?

21.并行数据传输:

比特通过分开的多个线路同时传输。

22.单工通信:

数据仅能以一个方向传输。

23.半双工通信:

数据以两个方向流动,但是在某一时刻,只能是一个方向。

24.全双工通信:

数据同时能实现两个方向的传输。

25.异步传输模式:

每次发送和接收一个字节的数据。

26.同步传输:

每次发送多个字节或信息块。

27.计算机网络:

是指各自具有自主功能而又通过各种通信手段相互连接起来以便进行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或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组成的复合系统。

28.结点:

指连接到网络上的任何设备。

29.客户端:

请求和使用来自其他结点资源的结点。

30.服务器:

和其他结点共享资源(即提供资源)的结点。

如文件服务器、打印机服务器、通信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31.\

32.网络操作系统:

除完成单机操作系统功能外,用于控制和协调网络上计算机的活动。

33.分布式处理:

计算机的能力和资源分布于不同位置。

34.主机:

通常是指一个大型的中心计算机,或Internet上具有固定IP地址的结点。

35.点-点网络:

有许多一对计算机之间的连接组成。

信息通过存储-转发技术进行传输。

36.广播式网络:

一根通信信道被网上所有计算机所共享。

37.ISO的OSI:

开放系统互联,国际标准。

38.TCP/IP:

既成事实的工业标准。

39.星型:

数台小型/微型计算机或外部设备连接到称为主机或文件服务器的中央单元,网中所有的通信都通过中央单元。

40.总线型:

总线是指所有设备连接的共同电缆,网上的所有信息传输都沿着这一电缆(总线)。

41.环型:

网上每一设备连接其他两个设备,形成一个环,网中不存在中心服务器或计算机,信息沿着环传递

42.…

43.层次型:

像星型网络一样,由一系列计算机连接到中央主机所组成。

然而,这些计算机又是另外更小的计算机、外部设备的主机。

44.集线器:

是对网络进行集中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功能是随机选出某一端口的设备,并让它独占全部带宽,与集线器的上联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进行通信。

45.交换机:

有两种工作方式:

一种是直接通过,当信息包进入交换器以后,交换器只检查目的地址,所以这种方式速度较快。

另一种方式是存储转发。

46.路由器:

可以对两个相同或不同类型的网络进行连接。

它主要完成信息包的选路和流量控制等处理

47.网关:

是一种将不同网络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的设备。

48.网桥:

是连接相同网络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的设备。

49.终端网络系统:

处理的能力是集中在一个大型计算机上,连接到该大型计算机的结点是终端,所谓终端,通常指它几乎没有自己的处理能力。

50.对等网络系统:

结点既能作为服务器,又能作为客户端。

51.客户/服务器网络系统:

使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通常称为服务器)协调网络中所有其他结点并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52.浏览器/服务器网络系统:

在客户/服务器结构基础上,引入Web浏览功能。

53.[

54.Internet信息的传递:

Internet的工作方式相似于邮政系统,传递的信息必须封装好,称为一个分组,Internet使用的IP协议就是关于在Internet中传递分组封装格式的约定,分组在Internet中通过若干个路由器(类似邮局)转发来传递到目的地。

路由器之间的传输路径可以是一条专线、一条卫星通道、电话网,也可以是其他计算机网络,就如同邮局间的传输可以通过公路、铁路、航空或海运来实行一样

55.TCP/IP:

是完全开放的Internet协议,其所有的技术和规范都是公开的,IP协议定义了分组的格式、怎样分解信息和重新组装等方面的约定,而TCP用于控制怎样和什么时候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传输。

56.IP地址:

Internet上每台计算机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地址,这个地址称为IP地址。

在计算机内部IP地址是用32位二进制表示,IP地址分为两部分:

网络地址和网内计算机地址。

57.域名:

域名系统DNS使用字符串来表示计算机的地址,它与IP地址一一对应。

58.浏览器:

浏览Web网页的程序,如IE、NetscapeCommunicator。

59.统一资源定位器:

定义资源的地址或位置,简称URL。

URL至少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而第二部分表示资源所在位置服务器的名字或域名。

独立式搜索引擎:

用户提出的搜索要求都在其自身的数据库中进行索引。

60.中介搜索引擎:

把用户的输入自动格式化,使之符合所查询的每个搜索引擎的语法,然后递交给网上多个搜索引擎同时进行查询。

61.文件服务器:

提供了集中的文件存储和备份功能,并能使网上其他用户方便地访问文件。

62.通信服务器:

是一台运行特定通信软件的代理服务器,它可以作为网络用户和其他网络(例如Internet)进行连接的中介设备。

63.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不受用户平台的限制,能够将文本、多媒体文件、发送邮件和选项菜单等巧妙的连接在一起,而且每个超文本文件都可通过链接互相访问。

64.、

65.集群技术:

一组相互独立的服务器在网络中表现为单一的系统,并以单一系统的模式加以管理。

此单一系统为客户工作站提供高可靠性的服务。

66.网格技术:

网格又称为“下一代因特网”、“Internet2”、“下一代Web”等。

传统的Internet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或理解为信息的连通),而网格技术则希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互联互通,即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

第九章

1.软件工程:

是研究和应用如何以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过程化方法去开发和维护软件,以及如何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

2.软件:

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程序所需的所有文档,亦即“软件=程序+文档”。

3.软件生存周期:

是一个从用户需求开始,经过开发、交付使用,在使用中不断地增补修订,直至让位于新的软件的全过程,是指软件产品从考虑其概念开始,到该软件产品不再能使用为止的整个时期。

4.软件生存周期一般包括:

概念阶段、需求阶段、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测试阶段、安装阶段以及交付使用阶段、运行阶段和维护阶段。

5.软件开发模型:

它是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软件开发模型能清晰、直观地表达软件开发全过程,明确规定了要完成的主要活动和任务,用来作为软件项目开发工作的基础。

6.瀑布模型(WaterfallModel):

是1970年WinstonRoyce提出的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

它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规定为依固定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工作,形如瀑布流水,最终得到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

包括:

制定计划、需求分析和定义、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运行和维护6个步骤

7.渐增模型(IncrementalModel):

亦称有计划的产品改进型,它从一组给定的需求开始,通过构造一系列可执行中间版本来实施开发活动。

第一个中间版本纳入一部分需求,下一个中间版本纳入更多的需求,依此类推,直到系统完成。

每个中间版本都要执行必要的过程、活动和任务。

8.\

9.演化模型(EvolutionaryModel):

人们对需开发的软件给出基本需求,作第一次试验开发,其目标仅在于探索可行性和弄清需求,取得有效的反馈信息,以支持软件的最终设计和实现。

通常把第一次试验性开发出的软件称为原型(prototype)。

10.螺旋模型(SpiralModel):

是由TRW公司的BarryBoehm于1988年提出的,它将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等结合起来,并且强调了其他模型均忽略了的风险分析。

它将开发划分为制订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开发和客户评估4类活动。

沿着螺旋线每转一圈,表示开发出一个更完善的新的软件版本。

如果开发风险过大,开发机构和客户无法接受,项目有可能就此终止。

多数情况下,会沿着螺旋线继续下去,自内向外逐步延伸,最终得到满意的软件产品。

11.喷泉模型(FountainModel):

是由B.H.Sollers和J.M.Edwards于1990年提出的一种新开发模型。

喷泉模型主要用于采用对象技术的软件开发项目,喷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