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966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docx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精心整理

2022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画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样子。

它们的相同之处:

都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下面图片中的细胞是什么形状的?

连一连。

2.微小的生命体

画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水样中生物的样子。

在下面生物中勾选出微生物。

(√)蓝藻

(√)变形虫

(√)病毒

(√)乳酸菌

(√)草履虫

(√)红细胞

()西瓜虫

(√)大肠杆菌

(√)霉

()跳蚤

()苔藓

(√)蘑菇

科学阅读。

微生物无处不在

摄影师将一滴海水在显微镜下放大25倍,事实的真相暴露了:

这滴海水中竟然包含着蟹幼虫、菌类、鱼卵、浮游动物、硅藻,还有更多各种你想不到的生物。

我们全身上下也都遍布着各种微生物,如皮肤上、口腔里、肠道里等。

每个人身上有不同的气味,就与他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

空气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的孢子、细菌的芽孢和某些耐干燥的球菌,如葡萄球菌。

这些微生物吸附在尘埃和小液滴上,随气流在空气中传播。

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较多,有放线菌、霉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很多,1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

根据以上科学短文,写出能够发现微生物的地方:

海水、皮肤、口腔、肠道、空气中的尘埃、空气中的小液滴、土壤。

3.发霉与防霉

画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各种霉。

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问题:

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假设:

馒头放置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实验设计:

序号

条件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寒冷潮湿

把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不发霉

2

温暖潮湿

把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阳台上

发霉

3

寒冷干燥

把装有干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不发霉

4

温暖干燥

把装有干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阳台上

不发霉

实验结论:

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4.微生物的“功”与“过”

写出你对微生物的了解。

有“功”的事例:

制作馒头、面包、生产调味品

有“过”的事例:

导致感冒、导致食物变质

有“功”也有“过”的事例:

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微生物就会分解苹果,使苹果变成腐殖质

我认为:

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将会垃圾成山,难以分解;植物难以存活和生长;动物难以生存;人类没有食物,没有某些药品,等等。

查资料,了解一些常见传染性疾病的情况,完成下表。

疾病

致病微生物

症状

传播途径

预防

水痘

病毒

发烧,有红疹

接触患者,

吸入飞沫

注射疫苗

流感

病毒

高烧,喉咙痛

头痛,咳嗽

接触带病毒的

物体,吸入飞沫

通风,洗手,体育锻炼,保暖,接种疫苗

麻疹

病毒

高烧,喉咙痛,

咳嗽,眼皮肿胀

吸入飞沫

注射疫苗

狂犬病

病毒

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呼吸困难

被动物咬伤

避免被患病动物

咬伤,接种疫苗

食物中毒

各种细菌

腹泻,腹痛,

呕吐,昏迷

吃了带细菌食物

不吃不洁的、

过期的食物

流行性

腮腺炎

病毒

腮腺肿胀

接触患者,

吸入飞沫

注射疫苗

破伤风

细菌

下巴和颈部肌肉强直,痉挛,吞咽困难

破损的皮肤

注射疫苗

结核病

细菌

全身乏力,发低烧,消瘦,流汗,咳嗽

呼吸道和消化道

注射疫苗

第二单元仿生

5.生物的启示

研究蜂巢形状的奥秘。

蜂巢截面

形状

壁长

/厘米

内切圆

直径/厘米

4个密铺后

有几道壁

4个密铺后壁的

总长度/厘米

抗压能力

(书本数)

正三角形

4.56

2.64

9

41.04

4

正方形

3

3

12

36

3

正六边形

1.86

3.22

19

35.34

5

我的结论:

许多动物具有与生俱来的特殊本领,你认为可以从它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

进行哪些发明创造?

秃鹫飞得高,能飞上

9000米的高空

发明飞机

游泳冠军旗鱼的

时速高达113千米

发明火箭

抹香鲸是潜水冠军,

能潜入海洋2200米深处

发明潜水艇

尖尾雨燕是飞行冠军,

时速可达350千米

发明飞机

6.蛋壳与薄壳结构

科学阅读。

薄壳结构

在自然界中,一些植物的种子外壳、动物的蛋壳和各种贝壳,都是天然的薄壳结构。

它们用很少的材料获得无比坚硬的外壳,以抵御外界的侵袭。

以蛋壳为例,通常情况下,蛋壳厚度只有0.38毫米。

这么薄的蛋壳,简直不堪一击。

然而,蛋壳的形状可以增大它的承受力,凸出向外的曲面能把压力分散。

特别是当它均匀受力时,抗压性就更强了,远不是看上去的那么脆弱。

人类从蛋壳这样的天然壳体中受到启发,利用混凝土以及其他合金材料的可塑性,将各种形式的薄壳结构运用到大跨度的建筑中。

这些薄壳结构的建筑能够达到力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用料少,抗压能力强。

寻找生活中的薄壳结构建筑或物品,把它们的照片贴在下面,或把它们的样子画在下面。

7.海豚与声呐

画出声呐、B超诊断仪和雷达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声呐

B超诊断仪

B型超声诊断仪的基本工作原理超声波是一种超出人耳听力范围的声波,发射频率在2万赫兹以上,通过人体组织后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形成很多亮暗不一的光点,构成一幅切面图像来诊断疾病。

雷达

科学阅读。

蝙蝠与回声定位

蝙蝠的视力很弱,但是听觉很灵敏。

实验证明,蝙蝠主要靠听觉来发现昆虫。

蝙蝠在飞行的时候,喉内发出超声波。

超声波能够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物体就被反射回来,形成根据物体性质不同而产生不同声音特征的回声。

蝙蝠能够用耳朵接收这种回声,并根据回声的频率、音调、声音间隔等特征,确定物体的性质和位置,判断探测目标是昆虫还是障碍物,以及距离它有多远。

蝙蝠的这种探测目标的方式,叫作回声定位。

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捕捉昆虫,其灵活性和准确性是非常惊人的。

有人统计,蝙蝠在几秒时间内就能捕捉到一只昆虫,一分钟可以捕捉十几只昆虫。

蝙蝠还能从杂乱无章的充满噪声的回声中检测出某一特殊的声音,然后迅速进行分析和辨别,以区别反射声波的物体是昆虫还是石块,或者更精确地判断是可食昆虫还是不可食昆虫。

蝙蝠回声定位的精确性和抗干扰能力,对于人们研究提高雷达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8.我们来仿生

仿照示例,观察身边的生物,设想仿生两件物品。

序号

身边的生物

仿生的物品

原理分析

1

鸭子的蹼有助于它划水

模仿鸭蹼的形态和功能设计脚蹼

鸭子划水十分轻松,模仿鸭蹼发明脚蹼,可以为人们游泳、潜水提供前进动力。

2

翠鸟的嘴呈锥形

高速列车的车头设计成锥形

翠鸟的锥形喙前小后大,在快速入水捕鱼时可减小阻力,锥形列车车头在列车高速行驶时可减小空气阻力。

3

野猪鼻子中塞满细泥土,过滤掉氯气

前端装有活性炭的猪鼻子防毒面具

野猪利用泥土细粒对氯气的吸附作用,过滤空气,猪鼻子防毒面具前端进气口填充有类似细土吸附功能的活性炭。

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

9.昼夜交替

在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活动中,记录当一个国家处于某一时段时,哪些国家处于其他时段。

清晨

白天

傍晚

夜晚

埃及

中国

澳大利亚

巴西

蒙古

日本

美国

冰岛

法国

印度

新西兰

加拿大

科学阅读。

如何发现地球在自转

地球在恒定地自转,由于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一切也以同样恒定的速度在旋转,我们自然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

就像在一艘封闭的大船上,待在船舱里是无法知道船是行进还是停止的。

不过,生活中有5种现象可以让你发现地球在自转:

1.地球上白天与夜晚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说明地球在自转。

2.仰望星空,你会发现北极星附近的星星围绕北极星转动,这是因为地球在自转。

3.北半球的旋涡方向通常是逆时针的,南半球的旋涡方向则相反,这是地球自转的惯性引起的。

4.藤蔓缠绕类的植物生长和旋涡类似:

在北半球,缠绕方向是逆时针的,在南半球则是顺时针的。

你是否留心观察过上述现象呢?

除了这些,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水面上漂浮的物体最终都会漂向岸边。

假如我们在北半球,就会因为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最终会被冲刷到右岸,而在南半球则会相反。

如果你观察地球南北半球的台风和飓风,会发现它们的旋转方向相反,其中北半球为逆时针旋转,南半球为顺时针旋转。

10.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观察并记录周围植物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样子。

植物名称

白天的样子

夜晚的样子

睡莲

合欢

科学阅读。

植物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开花时间

植物都有不同的生长习性,比如开花时间,有的是“昼开夜闭”,有的则是“夜开昼闭”。

植物之所以有不同的开花时间,是因为它们适应外界环境的结果。

以牵牛花为例,娇嫩的牵牛花对日光和温度的要求很挑剔。

早上阳光柔和,空气较为湿润,牵牛花花瓣的上表皮细胞的生长速度高于下表皮细胞,于是花瓣向外弯曲,牵牛花就开放了。

到了中午,强烈的日光和干燥的空气会吸收牵牛花娇嫩花朵的水分,于是牵牛花就闭合了。

又如昙花,它的花瓣不仅娇嫩而且巨大,既害怕白天的光照,又害怕深夜的低温,所以只能在夏天晚上开花,而且一次只能开两三个小时,以避免低温和高温的伤害。

另外,有些花属于虫媒花,它们的开花时间跟昆虫出来采蜜的时间有关。

蜜蜂和蝴蝶白天活动,所以有些花便在白天开放;蛾子夜里活动,所以靠蛾子传粉的植物就只能等到晚上开花。

每种植物都会挑选最适合它们开花授粉的时间,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结子传种。

科学阅读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好奇心。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会对植物为什么在不同时间开花的原因产生疑问,此内容作为资料补充,解释原因。

11.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调查并记录周围夜行性动物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行为。

动物名称

白天的行为

夜晚的行为

采用的调查方式

猫头鹰

查阅资料

蝴蝶

直接观察

昼行性动物有灵长类、有蹄类、蝴蝶蜜蜂类、大多数的禽类等,它们夜晚休息,白天进行摄食、生殖等活动。

蛇、猫头鹰、蚯蚓、蛞蝓、鼠妇、马陆等夜行性动物白天休息,夜间进行摄食、生殖等活动。

采用的方法可以是网络调查、直接观察、查阅资料等。

科学阅读。

猫在夜晚捕鼠的本领

猫喜欢白天睡觉,晚上活动。

猫睡觉时非常警觉,稍有动静就会惊醒。

猫眼的瞳孔在白天几乎闭合成一条细线,而在夜晚,猫眼的瞳孔就会扩大呈卵圆形,让更多的光线进入。

猫眼的晶状体和角膜非常发达,并且有弯曲能力,眼底还有发达的能集微光的反射板,可将入射光反射为2倍的光照强度,传递给视神经。

因此即使在黑暗的地方,它也能采集仅有的光线形成影像。

猫对声音很敏感。

猫的外耳通常向前面展开,听声音时,在头不动的情况下,猫耳可做180°的转动。

猫对声音的方向、距离等都能准确分辨,即使在黑暗中,一旦老鼠走动,猫就能辨明老鼠在哪里、有多长的距离、往哪个方向跑等。

猫的足结构特殊。

趾底有肉垫,行走时没有声音,不会惊跑老鼠。

趾端锐利的爪能够伸缩,在休息和行走时爪会缩进去,捕鼠时才伸出来,以免在行走时发出声响,也防止爪被磨钝。

模仿猫头鹰的知识卡片,制作一张“猫捕鼠的本领”卡片。

猫捕鼠的本领

夜晚猫眼瞳孔会扩大成卵圆形,让更多的光线进入,所以能在黑暗处采集仅有的光线形成影像。

猫耳对声音很敏感,可做180度转动,对声音的方向、距离等都能准确分辨。

猫脚有肉垫,行走时没有声音。

趾端锐利的爪能够伸缩,在休息和行走时爪子会缩进去,以免行走时发出声音。

12.四季循环

阅读教材中第34页的图表,根据本地区一年四季各种现象的变化规律,填写下面的表格。

现象

气温变化情况

较低

较低

最低

降水情况

正午物体影子

变化情况

较长

较长

最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情况

较低

较低

最低

昼夜长短情况

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

植物生长情况

冒新芽

枝繁叶茂

结果丰收,

树叶变黄

落叶纷纷

动物活动情况

开始繁殖,

冬眠动物苏醒

养育后代,

开始换毛

准备过冬,有的迁徙,有的储备过冬食物

动物毛变厚,有的冬眠

人们穿着情况

较少

最少

较多

最多

从春分到夏至,昼夜等长至昼最长夜最短;从夏至到秋分,昼最长夜最短至昼夜等长;从秋分到冬至,昼夜等长至昼最短夜最长;从冬至到春分,昼最短夜最长至昼夜等长。

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现象周而复始地出现?

地轴倾斜,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各地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各不相同,引起了四季的变化。

第四单元简单机械

13.撬重物的窍门

记录用平衡尺研究杠杆的实验。

1.在支点左侧10厘米处挂2个钩码,要使平衡尺保持平衡,将右侧这些位置上应挂的钩码数量记录在表格里。

钩码

支点左侧

支点右侧

位置/厘米

10

5

10

20

数量/个

2

4

2

1

2.在支点左侧15厘米处挂2个钩码,要使平衡尺保持平衡,将右侧这些位置上应挂的钩码数量记录在表格里。

钩码

支点左侧

支点右侧

位置/厘米

10

5

10

15

数量/个

2

6

3

2

分析下面杠杆类工具,用“△”在图中标出支点的位置,并写出它们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省力杠杆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14.拧螺丝的学问

记录研究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的实验。

在轴的右侧细绳上挂4个钩码,要使轮轴保持平衡,轮的左侧细绳上应挂几个钩码?

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钩码位置

A轮(小)

B轮(大)

钩码数量/个

4

钩码数量根据实验器材的规格略有不同,总的来说,B轮比A轮数量少。

我的结论:

1.换了更大的轮后,所挂钩码数量(C)。

A.没有变化B.增加了C.减少了

2.在轮上用力省力,还是在轴上用力省力?

在轮上用力省力。

分析下面轮轴类工具,在轮上用力的画“√”,在轴上用力的画“○”。

15.升旗的方法

在下图中用红色箭头表示人用力的方向,用蓝色箭头表示重物运动的方向。

研究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把测力计读数填写在表格里。

钩码质量/克

测力计读数/牛

直接垂直提升

用定滑轮提升

用动滑轮提升

50

0.49

0.49

0.24

100

0.98

0.98

0.49

150

1.47

1.47

0.74

(拉力与竖直提起钩码拉力相等。

拉力约是竖直提起钩码拉力的一半。

我的结论:

拉动同一个物体,动滑轮比定滑轮省力。

16.斜坡的启示

测出沿不同坡度拉小车的力,把测力计读数填写在表格里。

斜面坡度

(书的本数)

1

2

3

4

5

6

拉小车的

力/牛

1.05

1.3

1.5

1.85

2.1

2.4

我的结论:

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坡度越小越省力。

自行车上用到了各种简单机械。

下图中,用“○”标出的这些部位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把序号填写在表格里。

简单机械

杠杆

轮轴

滑轮

斜面

序号

2

1.3

5

4.6

坐垫下面螺旋式套管是斜面。

斜面还有:

螺母、螺栓。

STEM学习立体小菜园

把建造立体小菜园的任务、要求及问题清单填写在表格里。

将不同的要求与相符合的蔬菜种类连线。

 

9.昼夜交替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分别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有关。

昼夜交替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进行观察、调查、科学阅读等活动,并用简洁、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结果。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于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能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用新方法、新材料完成探究。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接受别人的建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发展对人类探索宇宙带来的便利。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学习内容13.1中的高年段要求。

《课标》在“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明确指出,教师应帮助生形成的: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变化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的主要概念。

学习内容13.1要求学生知道“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变化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其中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

将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联系起来,即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和方向等。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是单元的起始课。

应在对本课内容进行教授和学习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内容稍作铺垫,或是在教学过程中无痕融入与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地球的运动”有较为整体的认知,防止片面化、割裂化、碎片化的学习。

通过低年级“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并利用这一现象,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和中年级“知道地球的运动方法,知道它们与一些自然现象有规律”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天体的运动和自然现象及形成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昼夜交替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探索其成因是原始人类原始天文学研究的开始,本课围绕昼夜交替现象展开,通过科学史的阅读、简单易行的模拟实验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将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运动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自转运动的历程,变抽象为直观,让他们能够从宏观角度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的大概念,从学科角度形成“地球是运动的,地球有规律的自转产生了有规律的昼夜交替现象,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地球以外天体的升落方向”的学科概念。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阅读活动,主要是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及人类认识昼夜现象的历程。

首先通过读图引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认识昼夜现象。

再通过阅读文字,了解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历程。

第二部分是一个探究活动,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现象,探索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进一步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球自转现象。

第四部分通过读图和讨论,理解地球绕着地轴在自转。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知道了太阳能够发出光和热、月相变化有规律、夜空中星星闪烁的秘密。

通过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认识了月球的运动以及太阳的运动规律,对于天体的运动和自然现象及形成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较弱,虽然对于天体运动的知识有所了解,知道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但对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会带来什么影响、分别会产生哪些自然现象却不够明晰,有的甚至存在错误认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同时,学生难以通过直接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本课教学重点通过科学史的阅读和简单易行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通过多个角度和多种方法突破迷思概念,建立起“太阳照射产生昼夜→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正确概念。

经过四年半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自主探究、自主思维与科学活动能力。

在科学史阅读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文本,注意抓取重点进行辨析;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通过思辨逐步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通过分析现象,结合推断,得出正确结论。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五年级的小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的科学知识有天然的好奇心、较强的求知欲和一定的先前知识基础,但也有一些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任务细化、分化、多样化,借助结构化的教学材料帮助学生的理解与学习。

同时,考虑将第一部分教学内容——科学史阅读融入实践活动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依次递进的模拟实验中感受与体悟古人观察自然现象并作出昼夜交替现象的猜想与解释的过程,在思辨与不断创生问题、解决问题中产生共情与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阅读,了解人类由天动到地动的探索地球自转的过程。

2.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3.将昼夜变化的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联系起来,知道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4.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科学探究:

1.能进行自主科学阅读活动,并归纳与提取关键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结果。

3.注重实验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规范活动、积极思考、及时记录、分析现象、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

科学态度:

1.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的猜想。

2.对昼夜的变化及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充满探究兴趣。

3.乐于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创新方法与材料完成模拟实验探究。

4.愿意倾听、分享获得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关于昼夜交替的观点,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对自己的观点做出修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为人们认识天体运动和宇宙探索带来的便利。

2.认识科技的发展会带来人们科学观念的不断更新。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其规律。

【教学难点】

分析模拟实验和实际天体运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和太阳东升西落的视频。

学生材料:

手电筒、旋转支架、地球仪、铁丝、卡纸圆环、贴纸、方位卡(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卡片(遮挡视线)、模型卡(太阳)、记号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揭示主题

1.(出示白天和夜晚的校园图片)观察并思考:

白天的校园与黑夜有什么不同?

(明暗不同)

2.介绍: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白天与黑夜的光线不同,古代中国人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他们认为,太阳是住在东边海上的一只三足金乌,金乌从海上飞出,就迎来了白天,当它休息时就是黑夜。

3.提问:

关于这个解释,你提取到哪些信息?

4.小结:

古中国人意识到昼夜的形成与太阳有关,太阳出现就是白天,太阳消失就是黑夜。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白天和黑夜的的图片,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并将关注点聚焦到白天和黑夜光线的不同上,再适时提出古中国人对于昼夜现象做出的猜想与解释,让学生从古人的思考中链接自然现象,感知古人的想法,调动学习动机。

]

二、模拟实验一:

昼夜现象的形成

1.交流:

当然,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和太阳都是球体,我们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来代替(师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2.提问:

太空中的环境是明亮还是黑暗?

(关灯、拉上窗帘)

3.演示:

打开手电-亮(白天),关闭手电-暗(黑夜)。

(师将圆环卡纸挂在挂钩上,作为区分昼和夜的虚拟分界线,在地球仪的中国位置贴上贴纸)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