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5267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1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石家庄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霾也叫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的现象,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我们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霾粒子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1—2微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

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呈黄色或橙灰色,所以也称“灰霾”;雾的颜色则是乳白色或青白色。

雾和霾都是视程障碍物。

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

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浮游在空中形成的,形成雾需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度和较低的温度。

雾的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

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

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

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

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会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

大雾天气多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各月均可能有较多霾天气出现。

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受浮游在空中的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有时即使是气象专业人员也难以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雾的成分主要是水(H2O),人吸入后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而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说,空气污染不仅对于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危害,跟肺癌也密切相关。

雾霾天气最好等太阳出再开窗通风。

如果外出可以戴上棉质口罩。

外出归,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可以多喝水,适量补充维生素。

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杀手”。

雾霾天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病情,甚至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危险。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横向扩散;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炭及供暖排放等原因,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雾霾天气的增多。

人类污染物排放是出现严重雾霾的“主谋”,它导致大气自净能力衰减。

减少污染、控制污染物排放、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

其实,目前空气质量良好的国家也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

比如当年英国工业革命后,伦敦地区工厂烟囱密密麻麻,带了海量的粉尘和有毒气体,一年中有四分之一的日子大雾笼罩,从而被称为“雾都”。

这让古板的英国人痛下决心,行动起。

他们的措施是:

动员自行车代替汽车;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减少煤炭用量;治理汽车尾气;加强绿化等,这些都可以供我们参考。

(有删改)

1.下面不属于对雾和霾的区别进行解说的一项是()

A.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成物粒子使大气混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视程障碍现象,与雾可以相互转换。

B.霾不像云和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其粒子分布比较均匀,肉眼看不到,因散射波长较长的光而显黄色或橙灰色;而雾则是乳白色或青白色。

C.雾随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变化,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而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空气团较稳定时,能持续出现较长时间。

D.雾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而霾中则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长期吸入甚至会导致死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霾的月差异较小,在各个月份均可发生,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会小于80%;而雾常在10—12月发生,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到或接近100%。

B.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霾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害,跟肺癌也密切相关。

人类污染物排放是出现严重雾霾的主要原因。

C.雾霾天气要做好防护,尽量少出门,必须外出时最好戴上棉质口罩。

外出归,应立即清洗肌肤裸露部分。

可以多喝水,适量补充维生素。

D.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成因都一样,都是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以至有时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以区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炭及供暖排放等,使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导致大气自净能力衰减,雾霾天气增多。

B.城市中,高楼林立,大气中悬浮微粒难以横向扩散;城市上空,逆温层覆盖,大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上飘散,这些是雾霾颗粒增多的主要原因。

C.减少污染、控制污染物排放、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曾经历过严重空气污染而目前空气质量良好的国家的经验可供借鉴。

D.英国曾空气污染严重,一度被称为“雾都”的伦敦采取的措施是:

动员自行车代替汽车,颁布《清洁空气法案》,治理汽车尾气,加强绿化等。

【答案】1.D2.D3.B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雾和霾”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项不是雾和霾的区别;B项信息在第二段;C项信息在第三段;D项信息在第五段。

所以选A。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D项,“成因都一样”错,成因不同;A项信息在第三段;B项信息在第五段;C项信息在第五段。

所以选D。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是使雾霾不易消散的主要原因,不是雾霾颗粒增多的主要原因。

A项信息在倒数第三段;C项信息在倒数一、二段;D项信息在最后一段。

所以选B。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人。

少有隽才,博学能文辞。

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

迁左拾遗、直史馆,数上书言时政利病。

先是,卢多逊贬,赵普罢相。

其夏,河决韩村,寻复塞。

旦献《河平颂》,太宗览颂有“逆逊、奸普”之语,召宰相谓曰:

“胡旦献颂,词意悖戾。

乃敢恣胸臆狂躁如此,其亟逐之!

”即贬殿中丞、商州团练副使。

有佣书人翟颖者旦尝与之善因为改姓名马周以为唐马周复出上书诋时政且自荐可为大臣又举材任辅者十人其辞颇壮当时皆谓旦所为马周坐流海岛,旦亦贬坊州团练副使。

坐檀离所部谒宋白于廓州,既被劾,特释之。

徙绎州一稍复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

素善中官王继恩,为继恩草制辞过美。

继恩败,真宗闻而恶之,贬安远军行军司马,又削籍流浔州。

成平初,移通州团练副使,徙徐州,以祠部员外郎分司西京,又为保信军节度副使,久之,以司封员外郎通判襄州。

封泰山,改祠部郎中,服母丧,既除,乃言父卒时尝诏夺哀从事,请追行服三年?

已而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致仕,居襄州,再迁秘书监,卒。

旦喜读书,既丧明,犹令人诵经史,隐几听之不少辍。

著《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论》《唐乘》《家传》三百余卷。

斫大砚,方五六尺,刻而瘗之,曰“胡旦修《汉春秋》砚”。

晚尤黩货,干扰州县,持吏短长,为时论所薄。

既死,子孙贫甚,寓枢民间。

皇祜末,知襄州王田为言于朝,得钱二十万以葬。

(节选自《宋史·胡旦列传》)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佣书人翟颖者/旦尝与之善/因为改姓/名马周,以为唐马周复出/上书诋时政/且自荐可为大臣/又举材任辅者十人/其辞颇壮/当时皆谓旦所为/

B.有佣书人翟颖者/旦尝与之善/因为改姓名马周/以为唐马周复出/上书诋时政/且自荐可为大臣/又举材任辅者十人/其辞颇壮/当时皆谓旦所为/

C.有佣书人翟颖者/旦尝与之善/因为改姓名马周/以为唐马周/复出上书诋时政/且自荐可为大臣/又举材任辅者十人/其辞颇壮/当时皆谓旦所为/

D.有佣书人翟颖者/旦尝与之善/因为改/姓名马周/以为唐马周复出/上书诋时政/且自荐可为大臣/又举材任辅者十人/其辞颇壮/当时皆谓旦所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判,宋初为加强控制而置于各州、府,辅佐州、府处理政务并负有监察任务的中央官吏。

B.封泰山,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象征君权神授的巩周皇权、粉饰太平的仪式。

C.致仕,指古代官员非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称致事、致政、休致等,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D.迁,在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也可作贬谪,降职意,如迁客骚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旦才智出众,学识广博。

年轻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多次上书议论时政的好坏,曾向皇上进献《河平颂》一定,用“逆、奸”等词形容前任宰相。

B.胡旦几次因好友关系而遭贬谪.因马周犯罪,而被流放到海岛作团练副使,又因王继恩的阴谋失败后,被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又革职流放到浔州。

C.胡旦仕途并不顺利,但喜欢读书立著。

他官至直史馆、秘书监而已,失明以后,还让人诵读经史,著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唐乘》等三百多卷书。

D.胡旦晚年特别贪财,但子孙很穷。

他贪财,干扰州县的工作,喜欢拿捏县吏的短处,被当时的人鄙薄,死了以后,子孙因为穷把他的棺木停放在民间。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旦献颂,词意悖戾。

乃敢恣胸臆犴躁如此,其亟逐之!

译文:

(2)旦喜读书,既丧明,犹令人诵经史,隐几听之不少辍。

【答案】4.D5.C6.B

7.

(1)如果刘岱不遣送袁绍的家人,(你)带领着骑兵回来,我平定了袁绍,就要对刘岱用兵。

(2)如今天下大乱,英雄共同起兵,一定有治世之才,平定天下大乱的人,这是智者谨慎选择的人。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断句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我们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具体做题时,可以这么来:

懂意思,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辨句式。

本题,根据“因为改姓名马周”,不能断开,排除A.D;根据“以为唐马周复出”不能断开,排除C。

考点:

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通读文本,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然后在把索要理解的语句放置到具体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文学常识的了解情况,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本题,C项,“致仕指古代官员非正常退休”解说有误,“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指正常退休。

考点:

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要点的把握能力。

把握文言文内容要点,一定要通读全文,在整体上把握文本的意思,然后把各选项表述的内容和文本逐一对照,判断正误。

判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选项中语言与文本的细微差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和语言上细微差别等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本题,本题,B项,胡旦“因马周犯罪,而被流放到海岛作团练副使”理解有误,原文巾“马周坐流海岛,旦亦贬坊州团练副使”是说马周犯罪被流放到海岛,胡旦也被贬为潍坊州团练副使。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侧重于考查句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要能准确判断文言句子所包含的特殊句式,翻译要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引申、调整、补充,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等。

本题,注意

(1)句中“丧明”、“隐几”和“不少辍”的翻译,同时句子大意翻译正确;

(2)句中注意“悖戾”、“恣”和“巫”的翻译,同时句子大意翻译正确。

考点:

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胡旦字周父,是滨州渤海人。

年轻时才智出众,学识广博,擅长写文章。

考中进士第一名,担任将领,充任监丞、升州通判。

升任为左拾遗、直史馆,多次上书议论当时政事的好坏。

在这之前,宰相卢多逊被贬出京城,赵普被罢免宰相之职。

这年的夏天,黄河在韩村这里决堤,不久就将决堤口堵上了。

胡旦向皇上进献了《河平颂》一文,宋太宗读到颂文有“逆逊、奸普”之类的词语,召见宰相,对他说:

“胡旦进献的颂文,文词语意违逆乖张。

竟敢放纵心怀,狂妄得像这样,还是赶快放逐他吧!

”立刻被贬为殿中丞、商州团练副使。

有一个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的人,名叫翟颖,胡旦曾经和他关系很好,因而替他改姓名叫马周,把他当作唐马周复出,马周上书指责时政,并且自荐说自己能够做大臣。

又举荐了能够担任辅助君王的大臣十人,上书的文词颇为雄壮。

当时人们都认为是胡旦写的。

马周犯罪被流放到海岛,胡旦也被贬为潍坊州团练副使。

因为擅离管辖的地方到廓州拜访宋白,就被弹劾,后又被特地赦免。

迁徙到绛州。

不久恢复工部员外郎职位,管埋集贤院,身为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

一向和太监王继恩关系密切,为王继恩草拟制书,文辞过于华美。

王继恩(的阴谋)失败后,宋真宗听说这些事就讨厌胡旦,把他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又革职流放到浔州。

成平初年,移任通州团练副使,迁徙到徐州,以祠部员外郎的身份分管西京,又担任保信军节度副使。

很久以后,以司封员外郎的身份担任裹州通判。

皇上封禅泰山后,胡旦又改任祠部郎中,为母亲服丧,服丧期满,就上书说父死的时候曾经因皇上的诏令而改变守丧时间,请求追加服丧三年。

不久,胡旦失明,在秘书省少监的任上申请退休,居住裹州。

再升任秘书监,死去。

胡旦喜欢读书,失明以后,还让人诵读经史,倚着几案听,一刻不停地写。

他写了《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论》《唐乘》《家传》等三百多卷书。

凿了一方大砚盘,五六尺见方,刻好后把它埋了,称之为“胡旦修《汉春秋》砚”。

晚年特别贪财,干扰州县的工作,拿捏着县吏的短处,被当时的人鄙薄。

死了以后,子孙很穷,把棺木停放在民间。

皇祜末年,裹州知州王田替他向朝廷上言,才得到二十万钱来下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寒菊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隐居吴下,终身不仕,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8.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

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要先通读诗歌,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诗词内容对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所运用的语言鉴赏。

鉴赏形象,一般先总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形象的特点,最后说说表达了什么情感。

鉴赏诗歌语言,要先指出运用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指出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说说运用该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即可。

本题,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

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

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

(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拟人)的表现手法。

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自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

考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把握诗歌内容,要先通读诗歌,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另外,鉴赏时最好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

解答本题,要注意诗人是借“寒菊”自况,“寒菊”的种种行为其实就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外现。

所以情人借“寒菊”的形象,抒发了自己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贞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精神。

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表达自己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精神。

考点: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3),吟赏烟霞

(4),有暗香盈袖

(5),也无风雨也无晴。

(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答案】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樯橹灰飞烟灭。

(2)赢得仓皇北顾。

(3)乘醉听箫鼓

(4)东篱把酒黄昏后。

(5)一蓑烟雨任平生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樯橹”“仓皇”“箫”“蓑”的写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赋得永久的悔(节选)

季羡林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

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

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

“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

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

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

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

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戗——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

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儿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

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如获至宝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

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

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

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白的”和月饼难得,“黄的”怎样呢?

“黄的”也同样难得。

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

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

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

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

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

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

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

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

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

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

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

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

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

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

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

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

“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

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古人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极端贫困的农村生活让季羡林的童年回忆没有一点亮色,剩下的只有饥饿和苦难。

B.由于季羡林有一年拾到的麦子特别多,母亲特意弄来了点儿月饼奖励他,以激励他更加勤劳吃苦。

C.在季羡林的记忆中母亲毕生只吃“红的”,甚至野菜,没有吃过别的再好的东西。

D.季羡林依靠自己的身体为二大爷的牛搞饲料,就是为了平时或年终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E.文本通过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童年为了吃饱肚子所经历的艰辛,也表达自己对当年只顾自己忽视母亲的懊悔。

(2)季羡林的苦难童年中,能让他高兴起来的事情有哪些?

请简要说明。

(3)找出最后一段中说明作者思想历程的语句:

()→()→“逐渐理解了”→()→立下誓言→()

(4)季羡林的“悔”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DB

(2)①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

②敏感,细腻,谨慎,多虑;③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

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