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5678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docx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7

第二课、《黄州快哉亭记》

授课时间:

2008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至星期第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归纳本文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2、学习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之中的章法布局。

3、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

说明:

本文主旨是作者对“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被贬之后能“不以谪为患”,反而造亭观景,放任于山水之间的乐观处世态度的赞赏与肯定,同时也借此劝慰自己和手足情深的兄长苏轼。

但它的行文构思非常独特:

紧扣“快哉”两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之中,显示了苏辙散文的风格。

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紧扣“快哉”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感悟景中之情。

二、方法与过程

1、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进行组间互难或将讨论成果展示于黑板,集体评价,达到落实基础和培养能力的目标。

2、采用“感悟阅读教学法”,依循“读——疑——思——悟——品”程序组织教学,让学生掌握文言散文的学习方法,体验阅读的快乐。

说明:

(1)、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文言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这一资源,发挥小组互动、合作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对文本阅读、质疑、思考、赏鉴。

(2)、理解作者由被贬而寓情于自然风光,进而得出只有“自得”才能“快哉”的人生体验,单着力于作品是有限的,必须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悟”,才能产生积极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张梦得贬谪后,随遇而安的心境及作者慰人勉己的用心。

2、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自信的健康情感。

教学重点:

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之中的章法布局。

教学难点:

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作者苏辙兄弟的相关资料及文章写作背景。

2、将全文三段内容分别分给各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初步整理归纳出本段中的重要字词句。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预习和交流,了解“记”、作者、写作背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翻译课文,把握全文结构及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与交流:

1、导入:

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引出课题。

2、回顾与发现:

了解本文文体“记”。

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然后归纳:

“记”是一种形成于唐代、始于柳宗元的、用于记游且发表议论的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篇名作者旨趣与性质

桃花源记陶渊明纯记叙文--纯寓言

岳阳楼记范仲淹兼“览物”的叙述、对“古仁人之心”的议论及侧写自我心志的抒情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同上;兼具叙述、议论、抒情

3、预习与交流:

(1)感知作者。

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辙,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与同学交流。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

字子由,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幼年与其兄苏轼从母读书,有才思。

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与其父苏洵、史苏轼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一生仕途坎坷,随着革新与保守派人物的交替上台执政。

苏辙为官也几起几落,到崇宁元年(1102),革新派又当权,苏辙再度被贬,于是他决意退职,回颍川居住,平日或静坐禅诵,或读书着述,如此达十年之久,政和二年(1112)卒,七十四岁。

苏辙一生的进退出处和政治态度,与其兄苏轼很相似。

在文学方面,虽然诗文作品很多,但成就不如苏轼。

其文多议论而少记叙,比较重视“养气”,所以文势奔放,笔力雄健,说理透辟。

《黄州快哉亭记》是其游记文的代表作,把记事、描写、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就“快”与“不快”层层写来,有开有合,有眼前景,有历史回顾,写得波澜起伏,汪洋恣肆。

他的诗歌创作,没有什么特色,多系生活实录,缺乏提炼,缺乏形象和美感。

晚年退居颍川后写的一些诗作,较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即使是描写个人心境和情态的,也多具有真情实感。

如《秋稼》、《南斋竹》和《游西湖》等。

有《栾城集》传世。

苏辙风格鉴定:

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苏轼评语:

“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2)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

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

三个人有个共同点:

都是在被贬之中。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平。

(3)注:

文学史上有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山东密州任上写过一篇《超然台记》,所记“超然台”台名“超然”有其弟子由所命;元丰六年(1083),苏辙谪监江西筠州监酒税时,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快哉亭”之名却是其兄子瞻所题。

“超然”出于《庄子》,“快哉”语本《楚辞》,二者皆含“自乐其乐”之意。

《超然台记》是流传后世的名篇,而《黄州快哉亭记》也足可与之媲美。

此文题中的黄州,别号齐安,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市,张梦得曾谪居此地,于元丰年间修建快哉亭。

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作于被贬期间,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

但他和其兄一样,具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故一篇之中而“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

文章擒住题面“快哉”二字,畅加洗发。

风格雄放而雅致,笔势迂徐而畅达,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堪称千古快文!

二、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

三、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逐段掌握重点字词句,以学习小组合作形式尝试翻译,教师指导点拨。

(1)第一段:

出:

流出。

始:

开始。

肆大:

水流阔大。

南、北:

向南,向北。

益张:

越发盛大。

浸灌:

意思都是“注”。

相若:

差不多。

即:

靠近。

为:

建造。

胜:

美景。

名:

命名,名词作动词。

●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

其目的何在?

答:

江水。

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

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答:

“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

眼界与心境:

始宽渐宽全开

视角变化:

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2)第二段:

盖:

大概。

阖:

通“合”。

闭藏,消失。

倏忽:

忽然。

玩:

观赏,欣赏。

举:

抬。

足:

足够。

行列:

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

所以……者:

……的原因。

睥睨:

伺机夺取。

骋骛:

纵横驰骋。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状语后置)

●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

使人快意的江景。

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答:

(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3)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从:

带领。

披:

敞开。

当:

迎着。

盖:

大概。

异:

差别。

遇:

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

变:

不同。

与:

参与。

自得:

舒畅。

病:

忧愁。

性:

本性。

适:

往。

中心句: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第四段:

患:

病,忧愁。

窃:

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余功:

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自放:

自己任情漫游。

放,纵。

揖:

拱手行礼。

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穷:

尽享。

胜:

美景。

自适:

自求安适。

振:

吹拂。

胜:

禁。

乌:

哪里。

濯:

洗濯。

宜:

应该。

2、理清每段大意。

第一段:

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第二段:

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

(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第三段:

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第四段:

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文眼“快哉”;通过合作探究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体会情、景、理交融的写法;总结。

教学过程:

一、理解文眼——“快哉”:

1、朗读全文,找出全文文眼。

“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划出含有“快”的句子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

(文眼“快”)。

2、你们认为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快”呢?

明确:

快乐、内心的豁达。

3、在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古诗文中,与“快”有关的句子有那些呢?

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因朋友而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经常巩固学习而乐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以喝酒为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民之乐为己乐

4、朗读含有“快”字的句子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点拨、归纳:

(一)景之“快”

①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②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二)人之“快”

①“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②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三)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小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

二、合作探究:

1、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

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

10人。

今人三:

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

古人七:

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快哉”,景差陪衬。

3、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两种忧乐观,是哪两种?

明确:

一般人的忧乐观:

“人有遇不遇之变”,地委处境不同,心情亦自不同。

苏辙在这里提出了更高一级的忧乐观: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这也是文章的中心。

4、文章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有何寓意?

明确:

宋玉是对楚襄王微妙地进行了讽刺,寓意在借风之雌雄来说明人间之不平等。

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襄王认为是快乐,而庶人则认为是忧患,这是人之地位境遇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觉。

正像江上行船,乘船者悠然如飘然驭风,纤夫却脑库憔悴,哪有什么悠然之感。

5、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

那么他们有没有共同点?

明确:

有。

共同点是:

都在被贬之中。

身处逆境,但都很达观。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更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6、找出本文中的对句:

(1)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2)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4)动心骇目。

(自对)

(5)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6)烟消日出。

(自对)

(7)流风遗迹。

(自对)

(8)蓬户瓮牖。

(自对)

(9)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

(10)连山绝壑,(自对)

(11)长林古木。

(自对)

(1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13)骚人思士。

(自对)

三、感悟艺术特色

1、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

3、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四、拓展练习:

1、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1)曹操: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2)孙权:

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3)周瑜: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4)陆逊:

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

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2、辨析与表达:

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

而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

”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畅所欲言。

五、课堂总结:

本文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

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

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

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

议论则层层递进。

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

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

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

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黄州快哉亭记》简案:

分四个环节:

(一)一读——通文句之意。

此环节在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前半段完成。

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分组合作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半节课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疏通文意。

(二)二读——会“快哉”之情。

1、此处描写的从西陵到赤壁的江流景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次变化,“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始宽-渐宽-全开),视角是由远及近的。

景物有何特点?

长江——浩淼壮阔山林——明丽清新

由景物描写起笔,有何作用?

①开头起笔不凡,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于景中

②顺理成章引出造亭的目的和命名缘由

2、这一段介绍了快哉亭命名的哪几个原因?

2个原因:

此其之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

(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3、本段引用的典故大概讲的是什么?

作者借宋襄王和宋玉的典故,意在说明什么?

典故内容:

(《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

“快哉,此风!

寡人与庶人共者邪?

”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等,这就叫做“雄风”。

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

显然,宋玉将风分为“雄风”“雌风”,意在反映王侯生活的奢侈和平民生活的悲惨,是借以讽刺楚襄王的。

用典作用:

自然引出讨论之中心——士以何态度处世?

由《风赋》得出一般人的忧乐观,进而提出更高一层的忧乐观:

士生于世,使其中(心中)不自得(不舒畅),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此段引入张梦得的事例目的何在呢?

借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品读赏析】

(一)概括及品读“快”之内涵

“快”字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来理解呢?

“快”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无论近观、远眺风景皆能使人快〖自然之美〗

眺望古迹、缅怀历史亦能使人快〖人文之美〗

自得其乐、心胸豁达更是无往不快〖精神之美〗【核心】

(二)赏人:

从这些“快”字当中,你读出了苏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亦为三人之共通之处)

豁达不羁心胸旷达自得其乐心中坦荡无往不快

(三)归思:

归思:

心中坦然,无往不快

(三)三读——品构思之巧。

1、本文通篇紧紧围绕“快哉”两字来做文章,一篇之中“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

心中坦然,无往不快。

反复咏读课文,细细品味作者精巧的构思。

明确:

文章前面部分写景,重在描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作者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说透“快哉”的含义;也为后面的文字作好铺垫。

后面议论部分,又是以前面之情作为线索,层层递进。

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

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

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

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堪称千古快文。

2、作者引录宋玉《风赋》中的故事有何作用?

明确:

点明文章主题,由事入理,增加文章的厚重感。

(四)四读——赏美景嘉句。

着重诵读文中整齐明快、琅琅上口的美言嘉句,熟读成诵,再次感受美的熏陶,获取语文滋养。

【课外拓展】

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

而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

”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板书设计

(一)把握结构,提炼主旨:

文眼:

“快哉”(以“快哉”统揽全篇)

主旨句: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概括段意,找出含“快”的语句:

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黄州快哉亭记亦足以称快世俗

快哉,此风

以“快哉”二字抒发议论将何适而非快?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乌睹其为快也哉!

景物景中人

回忆联想、以虚托实

写景

抒情

1、开阔、壮美博大胸襟

2、若有若无、高远空蒙悠闲自在

3、风云突变,惊心动魄象征自身人格风貌:

面对祸难泰然自若

巧用典故,引发议论

议论

化用宋玉、庄子的典故

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胸襟,充满凛然正气

※初识“贬官文化”: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说: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

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

柳宗元的被贬,实在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这段立论“自得”,以反驳前“遇不遇”,告诉我们“遇不遇”乃“天运”,“自不自得”是“自已”。

天运固可令人称快,然操之在天;人命固有桀舛,却操之在己。

所以无论人生中遭遇了什么挫折,都要有旷达的胸襟去面对。

就像张怀民一样,只要保持坦然的心态,我们才能处变不惊,笑对人生。

概括起来说,关注自我生命与人生,关注社会与人民,守正抗争,坚持自己独特的人格,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而这里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爱”

(一)关爱国家与人民,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二)关爱生命,积极有为

然而,贬所荒凉,穷山恶水的侵袭,使生命的生理时间可怕地缩短着,加上起复无望,生命耗费于穷山恶水之中,生命的现实时间也在飞速流逝。

更主要的是,前途渺茫,打击沉重,壮盛之年就这样缓慢而又迅速地度过,取而代之的是惊心的白发,衰老的心境。

自我生命的被抛弃,被拘囚,乃至逐渐趋于荒废的感觉,始终啃啮着他们的内心。

时而被压抑,忧郁所捆,时而又想竭力去挣脱。

人的内心是受着怎样的一种折磨与煎熬呢?

让我们来举苏轼为例: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

曾被贬到黄州,密州等地。

其间留下不少作品。

仔细分析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会发现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就是受了优美景物的感染与启示,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都是这么个思路。

都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他算是有着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些贬谪文人都明白: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受之于父母,我们更应献之于国家和人民。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设想:

面对一切的灾难,不必苛求每个人都成为英雄而失去生命,更不要动不动就以生命做抵押,而弃之如敝屣。

要有这种意识:

生命是人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好好珍惜。

与之相反,现在我们的孩子心理素质已脆弱到了一定的程度,在他们看来,生命如同儿戏,一点点小困难,小误会,小压力就会使他们觉得活着没意义,生不如死。

再加上他们怕吃苦,总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忍耐力极差。

近年来三番五次发生的自残,自杀,吸毒事件,真应该令我们猛醒了,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不热爱生命,不珍惜时间?

为什么他们那么怕吃苦?

关键是对他们缺少反思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一条线段,起点是生,终点是死,中间的那段路程就是人生。

可是到了有的人那里,生命变成了一条射线,起点是生,而终点没有了。

于是他们觉得过了今天还有明天,过了明天还有后天,时间有的是,何必去珍惜?

学习了这些贬谪文人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应该明白,我们的生命的生理时间是有限的,不可延长的,我们生命的现实时间是无比美好的。

所以,我们更应该热爱生命,奋发有为。

(三)守正抗争精神,追求独特的个性完美

(四)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我们也可以说,贬谪文学的巨大成就就是与古代贬谪文人不甘沉沦,努力追求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创造精神有关。

他们的人生也因为他们的被贬而价值无限。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