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285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

《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州快哉亭记ppt39 粤教版.docx

黄州快哉亭记ppt39粤教版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林妙妙普宁二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大致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

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3、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引导赏析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引出课题。

二、题解

以亭台楼阁为题材作“记”,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抱负;《放鹤亭记》中隐居之乐的描叙,亭子的命名也往往含有深意,如“超然台”之类。

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记”是一种形成于唐代、始于柳宗元的、用于记游且发表议论的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我们接触了那些带“记”的文章?

请以《岳阳楼记》为例来梳理“记”的特点。

明确: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岳阳楼记》先写阴天和晴天,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以及览物之情,然后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

此文也有这样的特点。

三、作者简介:

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第。

著有《栾城集》,“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风格鉴定:

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2.苏轼评语:

“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四、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五、Mp3朗读生字词

1、全文的全文文眼是什么?

点拨:

“快”。

2、朗读全文,划出含有“快”的句子。

点拨: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

3、你们认为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快”呢?

明确:

快乐、内心的豁达。

4、在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古诗文中,与“快”有关的句子有那些呢?

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因朋友而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经常巩固学习而乐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以喝酒为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民之乐为己乐

六、内容分析

(一)景之“快”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

其目的何在?

答:

江水。

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

“快哉亭”就建在这条江流的附近,让我们明白快的地理位置。

把亭建在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欣赏江水。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答:

“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

视角变化:

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水势之波澜壮阔——景之“快”

3、人在欣赏这样的美景时心境会有怎样的变化?

眼界与心境:

始宽渐宽全开

4、住在这样的亭子里,能看到什么美景呢?

点拨:

江山风景足以观赏——长江:

浩淼壮阔,昼夜不同冈峦山林:

风光明丽清新。

(景之“快”)

(二)人之“快”

在快哉亭,除了赏景,还可以思古。

它能让人想起哪些古人?

1、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曹操: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孙权:

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周瑜: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陆逊:

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

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三)情理之“快”

现在,你们之中有人心情不舒畅,有人心情舒畅,在下一刻,可能这种情况就调换过来了,为什么不舒畅,要怎么样做我们才能保持一颗舒畅的心,作者是怎样把这样的道理传达出来的?

点拨:

中心句——“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补充: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

讽谏楚王应该体察民生疾苦,与民同乐。

夫风无……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地位处境不同,心情也自不同,这是一般人的忧乐观。

1、作者说宋玉的话是在讽谏楚王,讽谏楚王什么呢?

点拨:

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襄王认为是快乐,而庶人则认为是忧患,这是人之地位境遇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觉。

正像江上行船,乘船者悠然如飘然驭风,纤夫却脑库憔悴,哪有什么悠然之感。

但是很明显楚王他不懂这一点,也就是说楚王他不了解民生疾苦,所以宋玉的话的用意是要求楚王要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的苦处。

2、作者在这里用了楚王与宋玉对话的例子,用意又是什么呢?

点拨:

同样的一阵风,并没有雄雌之分,但是有人乐,有人忧,这是由于人的境遇不一样。

这是一般人的忧乐观:

“人有遇不遇之变”。

3、更高一级的忧乐观是什么?

明确: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四)补充:

人之“快”

1、张君梦得境遇好不好,心里状况如何?

作者认为他有过人之处,他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点拨:

不好,但他能过得开心。

过人之处:

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所以即使是被贬谪到黄州,居住条件简陋,但能从山水中得到另外一番乐趣。

使其中不坦然,“连山绝壑……”这些颜色暗淡,阴深恐怖的景物,如何能让人称快呢?

所以张君梦得的忧乐观是属于更高一级的忧乐观,那么

2、命名快哉亭的苏轼,作记的苏辙。

他们的忧乐观属于哪种?

明确:

更高一级的忧乐观。

都在被贬之中。

身处逆境,但都很达观。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更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苏辙:

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才有了文章境界的高旷。

文中的什么景物是他一生的象征?

点拨:

江流的壮阔、浩荡。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才能聆听自然之美。

苏轼:

《念娇奴。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点拨:

这首词即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又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别的失望,不过作者并不是只有悲观失望,正如词的后两句: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③,余独不觉。

已而④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

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⑦。

  料峭⑧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三月七日:

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沙湖:

在今湖北黄冈东南十五公里处。

  ③狼狈:

进退都感觉困难。

  ④已而:

不久。

  ⑤吟啸:

吟咏、长啸。

表示意态闲适。

  ⑥芒鞋:

草鞋。

  ⑦一蓑烟雨任平生: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一本作“一莎”,意犹“一袭蓑衣”。

  ⑧料峭:

形容春天的微寒。

⑨萧瑟:

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综观坡公一生,确实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啊!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贬到谵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在心理学上,乐观人格者突出特征为:

积极归因生活的挫折,辩证看待人生的得失,对于生活具有极大的自我调节能力。

美国著名文学家爱默生说过一句名言:

“逆境有一种科学价值,一个好的学者是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学习机会的。

”苏东坡没有错过任何逆境的学习机会,他的积极归因使他笑傲江湖,他的达观思维使他善于与狼共舞。

这是他乐观人格的突出表现。

拓展:

像他们一样,能够超出一般人,拥有豁达心态的还有那些人?

点拨:

李白、刘禹锡、欧阳修……

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快乐是一种感觉,就像幸福一样,并不是吃饱穿暖了,就幸福了。

幸福更多的源自内心的满足感、认同感、安全感等内在感受。

汪国真有一句诗句“心雨,晴亦雨;心晴,雨亦晴。

”你们要记住,生活如何,全在心情。

辨析与表达:

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

而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

”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畅所欲言。

扩展:

风过了,不留痕迹

风来了,竹子的枝干被风吹弯;风走了,竹子又站得直直的,好像风没来过一样。

云来了,在潭底留下一道影子;云走了,潭底乾乾净净的,好像云没来过一样。

竹子不会因为被风吹过,就永远直不起腰来;清澈的潭水,也不会因为云飘过,就永远留住云的影子。

同样的,心胸宽大的人,不会因为别人两句不礼貌的话,就刮起永远的狂风巨浪;也不会因为别人不礼貌的行为,就在心底刻下无法磨灭的伤痕。

像清澈的潭水一样,云过了,不留痕迹。

像坚韧的竹子一样,风过了,不留痕迹。

主旨:

文章通过对“快哉”的山水的描绘,以及对“快”与“不快”的议论,赞扬了张梦得在遭贬之后,能够自放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说明了士生于世,只要内心坦荡就会“无往而不自得”的道理。

本文主旨与大家所学过的哪一篇文章中的名句相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黄州快哉亭记》译文

长江从西陵峡流出,便开始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奔腾阔大。

向南与湘江、沅江合流,向北与汉水、沔水汇集,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

到了黄州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差不多。

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居住在齐安,在靠近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用来欣赏长江上的美景,我长兄子瞻给亭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快哉”。

站在亭子上大概可以看到南北百里、东西三十里(的景观)。

长江波涛汹涌,像风起云涌般时开时合。

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江面景象变化迅速,令人触目惊心,游客不能在这里久看。

现在可以坐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坐位上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

向西眺望武昌一带山脉,岗峦起伏,草木成行成列,每当烟雾消失,太阳出来,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一一指着数出来:

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至于长江中的沙州岸边,古城的遗址,那是当年曹操、孙权想争夺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战场,他们的风采和遗迹迹,也足以让世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领着宋玉、景差到兰台宫游玩,有一阵凉风呼呼地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

“阵痛快呀,这阵风!

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

”宋玉说:

“这只是大王您才享有的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一起享受!

”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刺的意味。

风并没有雌雄差异,可是人却有逢时不逢时的不同。

楚襄王感到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感到忧伤的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和风有什么相干呢?

士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舒畅,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

如果他心情舒坦,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如今张梦得不把贬谪视作忧愁,利用管理政务以外的空闲时间,自由放任于山水之间,这应该是他心中有过人之处。

就算蓬草做门,破瓮为窗,也没有什么不快活,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迎送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享美妙的景物而求自我安乐呢!

不然的话,长江上群山绵延,山谷深幽,森林高大,古树奇倔,清风吹着它们,明月照着它们,这些景色都是文人游子之所以引起悲哀苦痛而不堪忍受的,哪能看到这景物因此而感到快乐呢?

三、《超然台记》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

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

这是外物蒙蔽人呀!

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

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

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

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

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

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

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

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

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

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

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小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