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5735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浙江省绍兴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B.都江堰

C.“井渠”D.灵渠

2.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

盛产青瓷的“越窑”是在古代的(  )

A.江西B.浙江

C.河北D.四川

3.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4.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下列有关唐代“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的乡村集市渐成地方商业中心

B.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C.使用纸币“交子”进行贸易活动

D.设有会馆这一商人活动场所

5.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  )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九十年代D.20世纪初

6.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下列表述,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不相符的是(  )

A.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B.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C.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D.民族

工业与传统经济形式相比处于明显弱势

7.1872年,广东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该厂的创办反映出(  )

A.洋务企业在困境中转型

B.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到来

D.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一种途径

8.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

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

A.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B.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

C.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9.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

A.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D.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10.

右图所示是某杂志创刊号的封面,反映了当时盛行浮夸风的社会现象。

该杂志创刊号最有可能出版于( 

 )

A.解放战争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包括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

①建立经济特区 ②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③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④开辟经济开放区

A.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D.②③④

13.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能展现时代特有的风貌。

下列四幅图片中的服饰,按其流行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D.①③②④

14.1918年某杂志记载:

“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

”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是(  )

A.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

B.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

D.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

15.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下列史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 ②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③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④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

16.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主要是指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  )

A.商品种类的增加B.资本主义的发展

C.贸易中心的转移D.贸易范围的扩大

17.16~18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

其殖地扩张与掠夺的方式不包括(  )

A.实行野蛮屠杀B.推行不平等贸易

C.贩运黑人奴隶D.开展圈地运动

18.有些学者主张从能源角度分析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

他们关注的主要能源应是(  )

A.风力B.煤炭

C.电

力D.核能

19.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下列成果,属于爱迪生发明的是(  )

A.飞机B.钨丝灯泡

C.汽车D.无线电报

20.1929~1

933年的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地均进行了时事报道,下列报道失实的一项是(  )

A.德国的股票交易所正常营业,交易额又创历史新高

B.法国出现了社会动乱

C.美国人排队领救济

D.美国退伍军人上街游行

21.到1940年,美国65周岁以上未参加老年保险的人员中,约有200万人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共同帮助,每人每月平均生活津贴20美元。

这主要得益于罗斯福政府实施的(  )

A.《全国工业复兴法》

B.

《紧急银行法》

C.《公平劳动标准法》

D.《社会保险法》

22.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成功地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其主要手段是(  )

A.实施自由放任政策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C.确立责任内阁制D.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2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逐步确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  )

A.混合市场经济B.计划指导型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D.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24.某学者认为: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20世纪)……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

”“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是指(  )

A.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B.生产和贸易全球化

C.世界市场一体化

D.国际分工日趋明显

25.1992年,1500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题为《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的文件,声称:

“人类和自然界正处于冲突状态……也许会改变这个有生命的世界,使它不再能按照我们知道的方式来维持生命。

”下列问题中属于人和自然界冲突的是(  )

A.恐怖活动B.毒品泛滥

C.金融危机D.环境污染

26.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27.下图为民国时期的一幅广告,从中可以看出(  )

A.中国积极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B.民族工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C.中国的无线电技术世界领先

D.近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28.2014年12月俄罗斯陷入卢布危机。

当年,该国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

“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C.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D.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29.以下有关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中,最全面的是(  )

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 ②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发展 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0.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

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

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2分)

1955~1983年浙江省粮食总产量变化曲线图

(1)图中粮食总产量降幅最大的是哪一个时间段?

当时哪两场运动促使了浙江省粮食总产量大幅下降?

(4分)

 

(2)图中粮食总产量增幅最大的是哪一个时间段?

当时浙江省粮食总产量大幅上升反映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时我国农村实行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

这一改革有何意义?

(8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

材料一 二战后,为避免各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实现贸易自由化,关贸总协定(GATT)于1947年建立。

关贸总协定是调整缔约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多边协定。

但由于“组织宪章”未通过,所以该协定并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

1995年,GATT被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取代。

——摘自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等

材料二 

在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货物出口增长了20多倍,去年达1510亿美元,中国目前已成为第五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外国投资输入国。

……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决不能袖手旁观。

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的、更多的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而这种可靠性只有在多边体制中才能找到。

或许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依赖于技术和现代化的中国决不能落后于如此迅速的全球化步伐。

——《中国和世界贸易体制》(1997年世界贸易

组织总部干事鲁罗杰在北大的演讲)

(1)结合材料

一和所学知识,简述GATT的宗旨。

(3分)

 

(2)根据材料二,请您用一句话概括鲁杰罗演进的核心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加入WTO的理由。

(5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8分)

材料 “(中国)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

”轮船招商局“乃官为之助,而非官为之主也。

局中督办、

总办,皆系道员,则官也,而非商也。

然其办事接众,与商周旋,未

尝以官之事例绳人,则仍商也,而非官也,盖介于官与商之间而通其隔阂也。

”招商局各分局承包业务,按各口所揽水脚提5%作为总局和分局办公经费,分局收入,除议还房产租银外,归各局支配。

“中国初不知公司之名,自招商轮船局获利以来,风气大开”,“遂各怀立地致富之心,借资购股,趋之若鹜”。

据《申报》载,1882年,招商局股票由100两涨为267两,招商局每年结账后均在《申报》《北华捷报》等媒体上公布信息,股东“可以随时查核”。

——摘自高鸿志《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近代化建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轮船招商局在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建设上的意义。

(8分)

 

34.税制的调整深刻影响国家

经济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1921年3月,列宁提出: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常地和安心地进行经营,应当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征收制。

税额应当比粮食征收制少。

”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

“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

,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

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

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

”通过这种办法,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著《苏联真相》

(1)依据材料,指出在农民征税问题上,列宁和斯大林主张的不同点。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两人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

(6分)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BBAABCDAABBDDDCBDBBADBDADDDDDD

31.解析 第

(1)问要仔细观察图中数据分析作答。

(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

答案 

(1)1959~1962年。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1979~1983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2.

(1)宗旨:

减少关税与贸易障碍,取消歧视性待遇,促进自由贸易。

(2)观点:

中国应加入WTO。

理由:

有利于中国经济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

;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出口,利用外资;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有利于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分享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全球化成果。

33.解析 轮船招商局“乃官为之助,而非官为之主也”,是第一个采取“官督商办”形式的企业;“自招商轮船局获利以来,风气大开”“借资购股,趋之若鹜”,推动中国近代早期股市的兴起;从其内部管理看,开始了近代企业经营模式的探索。

答案 意义:

是洋务派第一个民用企业和第一个采取“官督商办”形式的企业,标志近代股份制企业在中国的出现;吸纳民间资金,对中国近代早期股市的兴起具有推动作用;以营利为目的,将承包、利润、竞争等机制引入企业,开始了近代企业经营模式的探索。

(回答三点即可)

34.解析 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据材料“应当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征收制”和“税额应当比粮食征收制少”可知列宁主张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减轻税额,据材料“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可知斯大林主张向农民征收一般的税之外,还要征收超额税(或“贡税”);第二小问考查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1921年3月”和“应当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征收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过度推行陷苏俄于困境,列宁为了缓解严重的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据材料“1928年7月”、“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和“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代,苏联处于发展工业化以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斯大林执行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的工业化方针与政策。

答案 

(1)不同:

列宁主张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减轻税额;斯大林主张向农民征收一般的税之外,还要征收超额税(或“贡税”)。

(2)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过度推行陷苏俄于困境;列宁为了缓解严重的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

苏联处于发展工业化以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斯大林执行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的工业化方针与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