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58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7 大小:15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7页
金融学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练习题.docx

《金融学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练习题.docx(1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学练习题.docx

金融学练习题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部分练习题

一、解释名词

1、货币流通2、信用货币3、国家纸币4、货币购买力5、本位制6、铸币税7、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格雷欣定律)8、有限发偿9、布雷顿森林体制10、货币局制度11、价值尺度12、实物货币13、储藏手段14、流通手段15、支付手段16、世界货币17、币值18、价格标准

二、填空

1、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居民来说,相对其本国的货币,一切外国的货币统称为。

2、个人纳税的货币支出是财政的货币收入;财政拨付经费中的工薪则是个人的货币收入。

3、中国最早的货币是、其上限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

4、金银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是。

因此,宋代以来流通的白银以“两”计,“银两”成了钱的代称。

5、银行券是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发展而首先在出现于流通中的一种用纸制的货币。

6、现代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是给工商业者开立支票存款账户。

顾客可根据存款向银行签发支付命令书支票,并用支票支付货款、履行对国家的财政义务等。

这种可签发支票的存款被称为“”。

7、马克思对于价值尺度职能的剖析是基于其学说。

8、货币购买力变动的趋势和幅度是物价指数变动的倒数。

比如物价指数上升25%,那么货币购买力就下降%。

9、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和的统一,换句话说,

和的统一是货币。

10、将货币定义为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是从货币在“看不见的手”或我们习惯说的“”之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给出的界说。

11、货币单位的确定重要的是确定币值。

铸币流通条件下,就是确定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和。

12、香港从1983年起,实施对美元的。

发钞银行每发行l元港币,要按7.8元等于1美元的比例,向外汇基金存入百分之百的外汇准备。

三、判断

1、与货币的起源密不可分的是贫富分化。

2、价格标准是各种商品在质上同一、在量上可以比较的共同基础。

3、用纸做的货币,比如银行券和国家发行的纸币,在性质上都是一致的。

4、钱、货币、通货、现金都是一回事,银行卡也是货币。

5、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同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样,都是处于流通过程中的现实的货币。

所谓流通中的货币,指的就是这两者的总体。

流通中的任一货币,往往是交替地发挥这两种职能。

6、在现在的经济文献中,“流动性”指的就是货币。

7、在铸币铸造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登上历史舞台,产生了自由铸造制度。

所谓“自由铸造”,是指公民有权按照自身的意愿私自铸造。

8、在金本位制时代,各国中央银行的银行券发行采取的都是十足准备制。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之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黄金为中心建立的。

四、不定项选择

1、马克思关于货币起源的论述,是以如下哪种理论为依据的?

A、货币价值论B、货币数量论C、国家政权决定论D、劳动价值论

2、马克思主要是通过分析如下哪一要素的发展,来揭示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的?

A、经济体制B、使用价值形式C、价值形式D、社会形态

3、与货币的起源密不可分的是:

A、私有制B、社会分工C、贫富分化D、商品交换

4、不同商品在量上可以比较、在质上同一的共同基础是:

A、价格标准B、使用价值C、价值D、价格

5、属于物物的直接交换的价值形式包括:

A、一般的价值形式B、特殊的价值形式C、简单的价值形式D、扩大的价值形式

6、最初的货币所采取的形态是:

A、金币、银币B、牲畜、皮革、烟草C、纸币D、银行券

7、货币的各种职能都是从现实的货币出发来描述的,但可用货币符号来代替的是:

A、流通手段B、价值尺度C、储藏手段D、支付手段

8、货币支付手段职能最初是导源于:

A、支付工资B、商品赊销C、吸收存款D、发放贷款

9、在价值形式的演进中,商品交换有质的变化的是:

A、扩大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B、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C、简单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D、货币价值形式

10、金本位制度下,汇价的基本决定因素是:

A、铸币平价B、商品的价格C、货币购买力D、物价指数

1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是:

A、美元B、黄金C、英镑D、德国马克

12、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是:

A、价值符号B、现实的货币C、信用货币D、观念上的货币

13、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是:

A、信贷收支B、支付工资C、财政收支D、大额交易

14、以下属于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有:

A、银行吸收存款B、汽车购买C、工资支付D、商品购买

15、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包括对:

A、世界货币的需求B、储藏手段的需求C、流通手段的需求D、支付手段的需求

16、货币所具有的特征是:

A、表现商品价值B、在世界范围内流通C、衡量商品价值D、和一切商品相交换

17、在我国境内严禁作为计算单位和价值尺度流通的有:

A、人民币B、金银C、港币、澳元D、外国货币

五、问答

1、什么是货币流通?

2、各种货币形态的演进中有河内在规律?

3、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分析居民储蓄是闲置货币资金的看法。

4、为什么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就是货币?

5、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

6、货币制度建立的目的和要素是什么?

7、简述金本位制的发展过程。

8、怎样理解货币制度和国家主权的联系?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一、解释名词

1、货币流通:

以个人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公司、企业等经营单位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财政及机关、团体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及对外的货币收支这五个方面的货币收支包括了整个国民经济中一切现实的货币收支。

这些收支是紧密连结在一起的。

这个连绵不断、割裂不开的货币收支系统,通常称之为货币流通。

2、信用货币:

它是在信用基础上产生并可在流通中发挥职能的信用凭证。

包括银行券、商业票据、存款货币等。

3、国家纸币:

由国家发行并强制行使的纸制货币。

在英国,国库发行的钞票即称为“纸币”;过去日本也发行“大日本帝国纸币”;在美国,这种性质的钞票则是有名的“绿背”钞票。

它的性质和对经济的影响与银行券完全不同。

4、货币购买力:

价格的倒数是货币的购买力。

价格高,货币购买力低;反之,货币购买力高。

货币购买力是对所有商品而肓的,所以它不是某一商品价格的倒数,而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倒数。

把各国不同货币的购买力加以比较,即可比出名称不同的货币单位相互之间的比值。

5、本位制:

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称之为本位币或主币。

本位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

现在流通中完全不兑现的钞票,也称之为本位币,其含义也不过是用以表示它是国家承认的、标准的、基本的通货。

6、铸币税:

在封建时代,朝廷铸造重量轻、成色差的铸币并强制百姓按铸币面值接受,从中就可形成财政收入。

这是封建王朝屡屡采用的伎俩。

这样的收入被称为“铸币税”。

今天,货币理论分析中使用的“铸币税”概念已加进新的内涵。

7、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格雷欣定律):

铸币流通时代,铸造重量轻、成色低的铸币是货币流通中反复发生的行为。

铸造劣质货币也是统治者解决财政收入,搜刮民财的措施。

当劣币出现于流通之中时,人们则会把足值货币收存起来。

这叫劣币驱逐良币律。

十八世纪提出的“格雷欣定律”,说的也是这一现象。

8、有限发偿:

关于货币法定偿付能力的规定是现代货币制度的重要内容。

所谓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

取得这种资格的货币,在金属铸币流通时是本位铸币,后来是不兑现的中央银行的银行券。

有限法偿主要是对辅币规定的,其含义是:

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9、布雷顿森林体制:

1943年7月,在英国、美国的组织下,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形成所谓“双挂钩”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l0、货币局制度:

货币局制度的特征是:

(1)本国的货币钉住一种强势货币,与之建立固定汇率联系,这种强势货币被称为锚货币;

(2)本国的通货发行,以外汇储备——特别是锚货币的外汇储备——为发行保证,保证本币与外币随时可以按固定汇率兑换。

显然,这种安排使本国的货币制度直接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成部分。

1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衡量并表示商品价值量大小之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12、实物货币:

最初产生的货币形态,也就是由某种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来充当货币,如贝、牲畜、烟草、皮革。

13、储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而作为保存价值的手段被收藏起来,便发挥储藏手段的职能。

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居民在金融机构的储蓄,是这一职能在新的形势下的扩展,其对货币供给及流通的影响发生了变化。

14、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之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15、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单方面地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16、世界货币:

货币跨出国境,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之时,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17、币值:

指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或代表的一定价值。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的对内价值指货币的购买力,对外价值为汇率。

18、价格标准:

指货币流通过程中形成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必须借助于价格标准来实现。

二、填空

1、外汇2、货币支出3、贝4、称量货币5、欧洲6、存款货币7、劳动价值

8、20%9、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10、价值规律11、重量成色

12、联系汇率制度

三、判断

1、×2、×3、×4、×5、√6、×7、×8、×9、×

四、不定项选择

l、D2、C3、D4、C5、CD6、B7、B8、B9、A

10、A11、C12、AD13、D14、AC15、CD16、ACD17、BCD

五、问答

1、什么是货币流通?

答:

以个人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公司、企业等经营单位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财政及机关、团体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及对外的货币收支这五个方面的货币收支包括了整个国民经济中一切现实的货币收支。

这些收支是紧密连结在一起的。

比如家庭、个人购买商品和支付服务的货币支出是经营单位销售货物和提供服务的货币收入;经营单位发放工资、奖金的货币支出则是个人和家庭的货币收入。

经营单位缴纳税款的货币支出是财政的收入;财政拨付建设资金和经费的支出则是国营企业和机关团体等经费单位的货币收入。

公司、企业、个人向银行贷款,公司、企业、个人是货币收入方,银行是

货币支出方;归还贷款,则公司、企业、个人是货币支出方,银行是货币收入方。

个人纳税的货币支出是财政的货币收入;财政拨付经费中的工薪货币支出则是个人的货币收入。

个人、经营单位、经费单位购买外汇的货币支出是银行出卖外汇的货币收入;银行购买外汇的货币支出,则又是个人、经营单位、经费单位的货币收入。

这个连绵不断、割裂不开的货币收支系统,通常称之为货币流通,是经济生活中现实运动着的货币的集合、总和。

2、各种货币形态的演进中有何内在规律?

答:

当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时,一般说来,作为货币的商品要求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一是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二是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交换;三是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须支付费用等;四是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易。

事实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就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样的特征。

如贝,作为计量单位不需分割,也便于携带,作为外来商品,价值也高。

牲畜则不那么理想,特别是一头牲畜分割之后,部分价值的总和就会大大低于整体;但价值高,又便于转移,则是其优点。

只要商品交换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某些方面的缺欠并非是不能容忍的。

探险家在太平洋的雅普岛上发现当地人用巨大的难以搬动的轮形石盘作货币。

在那个岛的范围内,获得货币的所有者只需凿上自己的印记,而无须搬走。

随着交换的发展,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世界各地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民族,先后都走上用金属充当货币之路。

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

金属货币流通及其以前货币形态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了上述四个特征的要求,随着商品交换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其形态越来越先进。

3、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分析居民储蓄是闲置货币资金的看法。

答:

当具备给出价格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一经产生,便立即具备了用来积累价值、保存价值、积累财富、保存财富的职能。

贮藏金银是积累和储存价值的古典形态。

金银本身有价值,因而这种贮藏不论是对贮藏者本人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价值或财富在货币形态上的实际积累。

不管是以金币、银币的形式储存,是以金锭、银锭的形式储存,还是以金银饰物的形式储存.其作用都是一样的。

当前,虽然世界各国的货币已割断了与黄金的任何直接的法定联系,但不只是私人,而且各国政府也仍然把黄金作为贮藏的对象。

随着现代货币流通的发展,人们除了以金银积累和保存价值外,主要还是采取在银行存款和储蓄的方式;直接储存纸货币符号的也不少。

对企业和个人来说,这些方式也同样有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意义。

但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则并不意味着有对应数量的真实价值退出流通过程而静静地不动。

因为与贵金属不同,纸印制的货币不过是一张纸片,银行的存款和储蓄只不过是账簿上观念的数码,它们本身都没有实在的价值。

纸货币符号和各种存款表明持有者具有从社会中取得相应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权利;持有者推迟了他们对这种权利的利用,目的是以待来日之用,这正是储存货币对个人、对企业的意义所在。

至于储存者并未享有的商品和服务,却通过种种方式被用于生产、流通和投资等过程之中。

从这一角度看,将不兑现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的居民储蓄存款看成对整个社会的闲置货币资金,是没有认识到货币作为积累和保存价值、财富的职能在新的货币形态下所发生的变化。

4、为什么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就是货币?

答:

马克思把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职能定名为价值尺度。

对于价值尺度职能的剖析则是基于其劳动价值学说。

货币通过价格形态使商品、服务能够相互比较。

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一个连绵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商品流通。

而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流通手段,或被称为购买手段、交易媒介。

在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证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作为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来剖析的。

“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事实上,从马克思之前直到今天的经济理论中,摆在首位的货币的职能,与马克思一样,普遍是这两者:

货币给出价格;货币媒介交易。

这也就是说,普遍认定,这两者的结合是货币;或者说,就是这两者构成货币的核心。

5、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

答:

如何界定货币,或如何给货币下定义,由于时代背景不同,由于观察角度不同,由于观察深度不同,由于侧重于理论剖析与侧重于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需要不同等等,在文献中会找出许多不同的答案。

初学的人,往往企求找出一个简明而经典的说法并把其他说法排除。

这是不成立的。

对于像货币这样的经济范畴,如不从不同视角、不同深度来认识其性质,不可能有稍许全面的理解。

马克思从职能角度给货币所做的界定既简明,又完整。

那就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马克思论证货币起源的思路及有关行文,可以归结出这样的界说:

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排他性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定商品;进行简化,则成为“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现在的问题是,各国的货币运动都与最后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商品——黄金——割断了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把一般等价物拘泥地解释为某种商品,而是解释为某种“等价形态”,那么一般等价物的界说依然可以沿用下来。

至于其不断深化的内涵,无疑需要加以探讨。

上面讲解了两条:

其一,货币是普遍被接受的作为购买、支付的手段(隐含着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前提);其二,货币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

以此来回答货币的界说或定义的问题。

综合以上两点,或许可以说达到起码的要求。

此外,从其他角度对货币的说明也能加深对货币性质的理解。

(1)自凯恩斯经济理论流行以来,“流动性”几乎成为货币的同义语。

在凯恩斯那里,流动性的概念则仅仅赋予货币。

如果就“流动”的性能来把握,与任何商品比,与任何后面将要讲到的有价证券比,货币的流动性都是最高的。

在现在的经济文献中,“流动性”有时指的就是货币,有时指的范围比较大,如包括国家债券等,需注意区分。

(2)将货币看成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

这是从货币在“看不见的手”或我们习惯说“价值规律”之中发挥作用的角度所给出的界说。

从劳动价值观的视角,生产劳动是否是社会分工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必须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来检验:

假使商品生产者的产品不能卖掉它,即不能用它获得货币,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不为社会所需要;反之,产品能够卖掉,即能够换成货币,则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的确是社会所需要。

正是这些货币信息,使得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指挥着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

列宁特别重视这一点,并把货币表述为“社会计算”的表现形式。

撇开是否遵循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西方经济学中,从货币信息指挥生产要素配置的视角,把货币界定为“选票”。

一个社会生产什么东西,要取决于货币选票:

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对每一件商品是购买还是不购买,这是投不投选票;是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还是只愿意出较低的价格,这是投多少选票。

(3)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

通常是从能否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具体确定界限。

但是在这个大框子里,有的可以立即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如现钞、支票存款,有的却不那么方便。

由于存在着区别,所以对能起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作用的货币也要划分为若干组。

国际通用的是M1,M2,M3,…系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各国大多采用的M1直接称之为货币,它主要包含通货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和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把M1之外可构成M2的称之为准货币,如定期存款等。

6、货币制度建立的目的和要素是什么?

答:

在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先后在货币问题方面都制定了种种法令。

这些法令反映了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其意图总是在于建立能够符合自己的政策目标,并可能由自己操纵的货币制度。

一般说来,有秩序的、稳定的,从而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客观条件的货币制度,是各个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

要求能够有效地操纵货币制度,也包括为了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

但没落的王朝在非常时期,操纵货币制度,则往往是为了搜刮国民财富,为了弥补财政亏空。

到了最近半个多世纪,控制货币制度日益成为建立宏观调控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货币来实现经济发展的

目标。

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这样一些方面:

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等。

所有这些方面,也称之为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7、简述金本位制的发展过程。

答:

在金本位之前,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16-18世纪)最典型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

其基本特征是:

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被法律承认为货币金属,金银铸币都可自由铸造,都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

由于金银市场比价经常变动,从而难于保持货币制度的稳定性。

19世纪,从英国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是金铸币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

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制度分别向金本位过渡时,银行券的发行制度也日趋完善:

中央银行垄断发行,有较健全的银行券发行保证制度,以及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为金铸币。

这就保证了银行券能够稳定地代表金币流通。

同时,在那一阶段,有顺畅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

与自由贸易相适应,具备黄金自由输出和输入的条件,这又保证了各国货币对外比价的稳定。

金铸币本位制相对于以前的币制是比较稳定的,曾被说成是最理想的币制。

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各国停止了金铸币流通、银行券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

战后,列强之中已经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恢复金铸币的流通,较好的是建立了金块本位制。

所谓金块本位,是指达到一定金额的银行券可兑换为金块。

如英国1925年规定兑换金块的最低限是1700英镑。

显然,一般公众是没有能力兑换的。

再一种是金汇兑本位,即银行券只能兑换为可转换成金块的外币。

但这两种制度也没有维持几年。

经过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任何形态的金本位都不复存在,而代替它们的是不兑现银行券的货币制度。

由此开始,世界各国实行的都是这种类型的货币制度。

8、怎样理解货币制度和国家主权的联系?

答:

从古代开始有可以称之为货币制度的制度,几千年来,都是与国家的主权(也包括诸侯的、城邦的、地区的政治权力)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

但这样的观念和准则却在20世纪中受到严重的挑战。

先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起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但相当长的期间,在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中,各国的货币主权依然还是得以保持;有的货币如德国马克等,还很有与美元分庭抗礼的态势。

在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之外,还曾同时存在着社会主义世界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货币制度。

但到了20世纪的后十年,货币制度对主权的挑战却沿着两个趋向而迅速强化。

一是货币局制度与美元化。

特别是美元化,连本国的本币都让位于外国货币——美元,无疑意味着货币主权的彻底否定。

这一进程,有可能讲一步推进。

二是欧元登上历史舞台。

欧元是超越欧洲各国传统边界的货币;欧洲货币当局是超越各国货币主权的统一的中央银行。

对于传统的货币制度观念,这更是直截了当的挑战。

全面分析货币主权面临挑战之所以由来的历史条件、经济根源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当前世人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货币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些看似不成问题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的变化,也会走向自我否定。

 

第二章信用

第一部分练习题

一、解释名词

1、信用2、高利贷3、商业信用4、银行信用5、间接融资6、直接融资7、国家信用8、消费信用9、国际信用

二、填空

1、信用最基本的特征是。

2、无论是货币,还是信用,它们都以为前提,这说明它们产生的经济前提是同源的。

3、是高利贷最明显的特征。

4、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通常是,从而是货币的主要贷出者。

而把所有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资金需求方面与资金供给方面相比较,在所有国度中,通常是需求供给。

5、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6、消费信用是对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

7、国际信用大体可分为和两类方式。

8、股份公司的典型形式是指。

9、在我国,一直占主要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10、直接融资活动中的核心是。

三、判断

1、信用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interest)。

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2、高利贷者除了货币需要者的负担能力和抵抗能力以外,再也不知道别的限制。

3、个人的货币收入总额,通常情况下就是个人可以支配的货币收入。

4、银行券无非是向银行家开出的、持票人随时可以兑现的、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