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06049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选B 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提出了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张,但这一主张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强烈反对,说明这一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

A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

C项表述有误,事实上知识分子是政治运动中最活跃的群体;

D项表述有误。

3.(2013·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选B 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意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

“现代化”主要指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A项清末新政实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故排除;

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B项符合题意;

C项为列强侵华史,D项为中国抗争史,均与现代化不符,故均排除。

考什么

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华民族各阶级所进行的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上,特别强调该阶段重大历史事件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怎么考

命题多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透过现象把握实质,正确判断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要求考生理解该历史阶段现代化的表现及现代化的阻碍因素。

怎么办

同学们在复习时全面掌握本阶段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和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所进行的抗争与探索,应特别关注各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并理解该阶段列强侵华的特征。

第2步研知识·

重难突破

一、民族危机加深

1.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2)过程:

1894年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争,黄海大战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

(3)结果: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界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救亡图存斗争。

2.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2)结果:

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

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4)学习内容:

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和思想。

(5)革命力量: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

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作用: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2.戊戌变法

(1)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

(2)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3.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③组织基础:

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

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

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

①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

③制定约法: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3)意义: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1)从革命史观来看: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看

①政治上: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②思想上:

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使人们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经济上: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

(3)从社会史观看:

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如:

“剪辫易服”、文明礼仪等,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第3步提能力·

题组演练

题组一 民族危机加深

1.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

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

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

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

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

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选C 两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冲击了清廷的统治,对民众思想影响不大,A、B两项排除;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使民众改变了对民主国家的看法,民主、共和及立宪思想成为主流,随后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

《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早已宣传开来,故D项错误。

2.《驴背集》中载“京畿东南各属,一倡百和,从者如归。

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热情。

对这一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清斗争

C.表达了中国近代化的诉求

D.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加剧

选D 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帝爱国热情。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故A项错误;

义和团运动扶保清政府,故B项错误;

这一现象反映出义和团对外反侵略的诉求,与对内近代化的诉求无关,故C项错误;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的加剧,故D项正确。

 解答历史选择题的“万金油”——排除法

(1)时空排除法:

要注意根据题中的时间和地点来排除不符合试题时空要求的选项。

如第2题,根据鸦片战争使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的史实即可排除A项。

(2)材料与选项对应法:

首先准确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意思,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哪三个选项不是对材料主旨意思的准确理解而予以排除。

(3)“绝对词语”排除法:

备选项中有说法过于绝对的词语(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等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

(4)“说法错误”排除法:

备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备选项也可以排除。

(5)“材料无关”排除法:

备选项的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或材料无关的,也可排除。

题组二 中国人民的抗争

3.(2015·

平顶山模拟)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

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选D 资产阶级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这与农民阶级的斗争目标是不一致的,故A项错误;

民主自由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没有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故B项错误;

从时间上看,经历了由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到求民主(维新变法运动),再由反侵略(义和团运动)到求民主(辛亥革命)的转变,故C项错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不管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其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故D项正确。

4.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指出:

“(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

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连贯矣。

”此语表明孙中山(  )

A.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D.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选A “每省……有其完全自由……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体现了孙中山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的观点,故A项正确;

孙中山自始至终都未放弃过民主共和之路,其表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题干中并没有提到行政、立法、司法三权,故C项错误;

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平等,故D项错误。

5.(2015·

朔州质检)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

(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

该事件应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

从“(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分析,说明其在全国范围内推翻了旧政权,故D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建立了政权,但没有推翻清政府,故A项错误;

洋务运动是要维护清朝的统治,故B项错误;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故C项错误。

6.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

“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

A.《临时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尚未成熟

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D.《临时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

从材料信息看,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反革命势力更加猖獗,大多数人民对《临时约法》漠然视之。

因此,《临时约法》被毁也是必然之势。

故D项符合题意。

 对辛亥革命的成败认识不到位

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

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因此它只能算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但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考点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

命题点:

考查实业救国的思潮

 (2012·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选A 材料反映了张謇不惧人言,以“舍身喂虎”的精神摒弃“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筹办纱厂。

故答案为A。

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上,突出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表现、影响的考查。

命题多运用文字材料,强调对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综合考查,突出考查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学们在复习时重点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4)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2.表现

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2)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3)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1)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影响

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同时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迁

(1)维新变法期间:

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

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

④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3.通讯工具的变迁

 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

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的发展:

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1)经济:

工业革命的完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西方的工业文明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

维新变法运动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及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均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3)科技: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电影等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获得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4)思想: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如戊戌变法以后,新式学堂迅速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人大大增多,对推广新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这些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题组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

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

选D 材料反映杨宗濂投资棉纺织工业,与重农抑商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说为了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大量购买田产,与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不符,故B项错误;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19世纪90年代初期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杨宗濂兄弟既投资,又购置田产,是受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影响,故D项正确。

2.(2015·

长沙模拟)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后,附近各县因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

这说明(  )

A.洋务运动有利于经济发展

B.洋务企业有利于抵制侵略

C.君主立宪有利于社会进步

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选D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民族资本主工业发展,不是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

清末立宪时洋务企业已经破产,故B项错误;

清末新政的君主立宪并不是实质性的改革,故C项错误;

依据材料“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可知耕织进一步分离,由此可见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D项正确。

题组二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江苏高考)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选C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会“直接导致”1914~1915年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

表中1917年、1920年的数据反映了“递减影响着……的递增”,但其他年份华商投资额的增幅是下降,而非“递增”,故B项错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故C项正确;

1915年发生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不是“1920年”,故D项错误。

4.下列是有关民国初期(1914~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

此资料说明民国初期中国棉纺织工业(  )

年份

1919

1921

布机(台)

2316

2736

3839

4139

4139

纱锭(枚)

544780

647570

658748

842894

1248282

A.在各行业中发展最快  B.在迅速发展中蕴含危机

C.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D.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选B 材料中的表格反映的是棉纺织业的发展,并没有和其他行业作比较,故A项错误;

依据表格信息可以发现1914~1921年整个棉纺织业迅速发展,但是1921年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给民族工业沉重的一击,因此发展背后隐藏着危机,故B项正确;

民族工业并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支柱产业,小农经济依然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

利润丰厚与否在表格中并没有反映,故D项排除。

  正确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1912~1927年)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

(1)政治上: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2)经济上: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思想文化上: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

题组三 社会生活的变迁

5.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

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

“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  )

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

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

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