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611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

高考语文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官职常识

(一)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辅臣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国家大权。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二)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时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时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三)官职名称

(1)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2)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管理全国政务的人。

也称相国、宰相,简称“相”。

(3)太师:

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4)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5)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6)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7)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8)参知政事:

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9)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10)御史: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11)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12)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13)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14)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15)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16)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17)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18)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19)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20)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21)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22)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23)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

明清时指县长。

(24)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25)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26)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境内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27)经略使:

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28)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29)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30)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31)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32)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33)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34)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

(35)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36)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四)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识

1.任职授官

(1)任:

担当,担任。

《史记·蒙恬列传》: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

(2)授:

授官,任命。

《汉书·翟方进传》:

“即军中拜授。

(3)除:

任命,授职。

李密《陈情表》:

“除臣洗马。

(4)拜:

授给官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拜亮为丞相。

(5)征:

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史记·吕太后本纪》: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6)辟:

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晋书·谢安传》: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7)荐: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荀)彧荐嘉。

(8)举:

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孟子·告子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9)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战国策·秦策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10)提:

提拔。

《北史·魏收传》:

“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名行:

名望和德行)

(11)拔:

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12)封:

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孔丛子·答问》:

“(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13)赠:

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14)赐:

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汉书·苏武传》: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15)赏:

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或爵位。

《谭嗣同传》: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16)用:

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7)捐:

纳资得官。

《清人逸事》:

“入资捐同知职衔。

2.提升职务

(1)擢、升、拔擢:

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汉书·赵充国传》:

“擢为后将军。

”(后将军:

武官名)李密《陈情表》: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陟:

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诸葛亮《出师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超迁、超擢:

越级破格提升。

《谭嗣同传》: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史记·贾谊传》: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4)加:

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宋史·辛弃疾传》: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3.调动职务

(1)转、移、调、徙:

一般的调动,调迁。

《汉书·袁盎传》:

“调为陇西都尉。

”《史记·淮阴侯列传》:

“徙齐王信为楚王。

”《宋史·理宗纪》:

“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千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2)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汉书·翟方进传》:

“数年,迁朔方刺史。

”《后汉书·张衡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3)出:

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4)补:

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汉书·萧望之传》: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4.兼职

(1)领:

本职之外兼较低职。

《晋书·谢安传》:

“又领扬州刺史。

”《宋书·范晔传》:

“(范晔)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

”(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

(2)摄:

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左传·昭公十三年》:

“羊舌鲋摄司马。

”(羊舌鲋,人名)

(3)权:

临时代职。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权知,代理主管)

(4)假:

暂时代理。

《汉书·苏武传》: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5)行:

代理官职。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行奋武将军。

”欧阳修《泷冈阡表》: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6)署:

代理,暂任。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  (7)护:

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

“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

《史记·陈丞相世家》: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5.降级免职

(1)罢、免、解、黜、夺:

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汉书·贡禹传》:

“免官削爵。

”《国语》: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书博鸡者事》: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2)放:

驱逐,流放。

《战国策》: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3)贬、谪:

因过失而降级。

《旧唐书·刘禹锡传》:

“贬连州刺史。

”《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4)革、褫:

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谢庄《上搜才表》:

“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

(5)左迁:

降级使用,贬官。

《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必犹恨之,遂左迁毓。

(6)开缺:

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其本道有才者,即可特授,否则开缺另候简用,即以道缺给之。

6.离职退休

(1)告老:

官吏年老辞官。

《左传》:

“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

(2)乞骸骨:

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能归葬故土。

也叫乞骸。

《晏子治东阿》:

“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

(3)致仕:

辞官归居。

《公羊传》:

“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4)致政:

辞官,卸职。

《柳毅传》:

“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

(5)致事:

辞官退居。

《礼记》:

“大夫七十而致事。

7.上任做官

(1)出:

①京官外调任职。

《琵琶行》: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②由家居而出任官职。

《后汉书·张衡传》: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2)仕:

做官。

《论语·子张》:

“学而优则仕。

(3)仕宦:

任官职。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4)就:

赴任。

《后汉书·张衡传》: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5)视事:

到职工作。

《后汉书·张衡传》:

“视事三年。

(6)下车:

官吏刚到任。

《后汉书·张衡传》:

“衡下车,治威严。

二、科举常识

1.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2.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3.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4.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5.童生试

也叫“童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6.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7.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8.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甲、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甲、二甲、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9.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10.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人。

11.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过“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12.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13.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吕蒙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送东阳马生序》: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14.司业

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15.学政

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16.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17.助教

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18.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19.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20.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共有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21.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2.庠xiáng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3.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24.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

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25.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26.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27.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

“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28.国子监

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29.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30.文房四宝

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著名的有:

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三、称谓常识

(一)皇帝称谓常识

1.称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

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2.称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的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上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秦王嬴政就有尊号,为“秦皇”。

3.称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4.称谥号

谥号产生于周朝。

据说,周公制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

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号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

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农业生产,关心内政,谥号为“文”,后人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周文王了。

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了。

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

这是因为,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

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

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

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

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

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

一般来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

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

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

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

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

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多数以年号来称呼。

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们都叫他“崇祯”,“崇祯”就是他的年号。

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光绪等。

(二)通常的称谓常识

1.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等。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

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

4.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6.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7.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8.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9.称爵名

如《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10.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

“豫州今欲何至?

”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11.兼称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12.谦称

(1)王侯自称。

如朕、寡人、孤、不谷等。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赤壁之战》:

权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