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0642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育学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案.doc

《教育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教案.doc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2课时

一、教育的概念

(一)从字源上论教育

1.甲骨文中的教育:

有“管、教、养”的意思。

2.英语世界的教育:

含有“引出”的意思。

(二)从中外教育家的论述中论教育

1.中国古代教育家及其经典论教育:

(1)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2.国外教育家论教育:

卢梭、斯宾塞、杜威等

(1)卢梭:

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

(2)斯宾塞:

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

(3)杜威:

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三)权威性工具书中对教育概念的界定

1.《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中国教育百科全书》: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的体质的活动。

3.《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

“教育(education)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通常认为: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4.《美利坚百科全书》:

“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从以上对教育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将教育定义为一种活动或社会活动。

这种活动对人们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和体质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都是积极的,增进、增强、获得等。

(四)教育学中教育的概念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

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

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

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

外在强制过程;个体角度:

忽视社会影响。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实践性

(2)耦合过程(3)动力性(4)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教育活动的对象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内容: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基本观点: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生物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

[法]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英]沛西.能(1870—1944)《教育原理》。

(我国的古代,也有“乌反哺,羊跪乳”等谚语和故事)

基本观点: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它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评论:

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三)心理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

[美]教育家孟禄(1869-1947)。

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

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劳动起源说(例子:

游猎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

代表人物:

[前苏联]麦丁斯基

基本观点:

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

它从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演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其基本观点如下。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

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2课时

一、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公社的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教育活动是在共同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青少年儿童在与年长者共同劳动中学习劳动技能,在共同的生活中学习生活规范,还在部落间的冲突中学习军事斗争经验。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奴隶社会已经出现了学校和教师,学校教育独为奴隶主阶级所享用。

在我国古代有“学在官府”之说,学校有庠、序、校、学等;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奴隶及其子女,无权进入这些学校学习,只能在繁重的劳动中学习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西方奴隶社会的教育主要以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为代表。

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主,目的是将奴隶主的子女培养成为身体健壮的武士;学习内容有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合称为“五项竞技”),甚至有时以屠杀奴隶作为演习;雅典是一个商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它对教育的要求,除体育竞技外,还要学习哲学、文法、修辞三门学科,即所谓“三艺”,注意人的和谐发展,以培养将来准备担任国家要职的人才,奴隶同样是无法进这些学校学习的。

封建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不同身份的人受不同的教育。

中国的封建文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教育制度上有官学、私学、书院等多种形式。

教育内容为经、史、子、集等,其中《五经》《四书》影响最大,是最主要的教材。

全社会盛行“学而优则仕”,从察举到科举,是晋身的主要门路。

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几乎全部控制在教会手中,教育的内容是神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僧侣。

只是在一些设备简陋的教区学校中,农民子弟才可以学到读、写和宗教的初步知识。

骑士教育也称“武士教育”,是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教育内容主要是“武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咏诗)和宗教教育,目的是培养效忠封建领主和善于作战的武士。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机器的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

在教育上,从制度、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利用现代教学内容和手段,培养出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和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各种专门人才。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2)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3)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主运动的开展,各国都纷纷制订了普及教育的政策、法令和措施,开始了教育普及化运动——青少年适龄儿童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与实施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是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标志。

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为每个公民创造受教育的机会是每个国家和政府的职责。

1970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其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后,世界各国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普及到每一个人,而且要普及到人的一生。

在教育手段上,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手段日益现代化,如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以及现代的出版物等广泛用于教育领域,这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和效率,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化。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吸取各种教育信息,就象“开放大学”、“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大学”那样,真可谓教育的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在教育内容上,几乎涉及到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各种各样的学校和专业应有尽有,可以说,人类所有的知识都能在学校里找到。

尤其是1944年美国人赖德提出“知识爆炸”的概念和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后,世界各国开始普遍重视人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这又为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普及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有的国家开始迈向普及高等教育的时代。

二、衡量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尺

(一)各种教育机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1981年与1976年相比,我国全日制高校由392所发展到704所,在校大学生从56.5万人发展到128万人。

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其中,普通高校1396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

可见发展之迅速。

若横向比较仍有差距。

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注册的高校就有3000所,在校生为1130多万人。

美国只有2.5亿人,而我国有13亿人口。

(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和入学率与流失率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普及了五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20世纪末基本普及了八年制的初中义务教育。

而日本在1961年就普及了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入学率为99.8%,1972年就普及了十二年制的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

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也有差别,如我国不少大城市已普及了十二年制的高中教育,而在大部分农村才刚刚普及初中阶段的教育。

(三)各阶层入学机会多少和入学条件

如果入学条件严,说明国家为国民提供的入学机会少,竞争激烈,即教育资源不“富裕”。

如果社会各阶层的子弟入学的比例差距很小,就说明教育的机会趋于均等,教育的普及面较广。

反之同理。

如20世纪60、70年代,西德的工人占人口总数的49.8%,其子女上大学的只占大学生总数的5.2%,而上层社会人口只占人口总数的6.7%,其子女上大学的占大学生总数的33.7%。

(四)各级各类学校的结构和比例关系

这主要是指同一级不同性质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

如果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当,就说明教育事业还不尽人意。

(五)教育机构的布局是否合理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机构的分布尚不可能均衡。

有的地方教育机构较多,教育的普及率较高;有的地方教育机构极少。

(六)教育手段、教学设备、师资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手段和教学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也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

同时教师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

象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的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的问题都是急待解决的,如师生的比例、学历达标、实际的水平。

(七)教育科研机构、科研队伍以及科研成果

这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理论发展的水平,它与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主要是看科研机构是否健全,科研队伍是否稳定以及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

(八)教育经费的多少与其占国家预算支出的比例

如果教育经费较多,使用较合理,无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证。

(九)教育质量的高低

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国家的教育,光有数量还不行,还要看它是否培养出了社会所需的人才,甚至是高素量的人才。

第三节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1课时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学科归属

1.科学分类问题

中国:

自然科学——理科;哲学社会科学——文科。

教育当属社会科学范畴。

西方: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人文学科主要是以与人的精神和价值有关的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如哲学、文学、美学(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神学等。

当然,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间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

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区分看,教育学应当归为哪一类?

这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因为:

(1)教育学不完全符合“社会科学”的规定性。

教育学具有既属于社会科学又属于人文学科的双重性。

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其研究的对象又涉及人的精神和价值的形成。

(2)教育学具有一定的非理性和艺术性特征。

人文学科除了涉及人的精神和价值之外,其创作和研究方法还常常是非理性思维而非科学所要求的理性思维。

亦即,人文学科具有非理性的特征,至少具有非理性的一面。

都有一定的艺术性,都有形象性、情感性、个别性和独创性。

如教育学中的教学活动“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理性活动,在中小学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非理性的认识途径和方法。

例如德育中行之有效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理念中,情感和意志都是非理性的因素。

2.教育学的科学归属

(1)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属于带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2)作为单一学科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四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课时

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

(一)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

(二)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

1.中国: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

(1)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创办私学,从教五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他倡导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即所谓忠恕之道。

但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即克己复礼为仁。

(2)在我国,大约到了战国的后期,才出现了论述教育的专著,严格地说是篇论文(专论)。

如荀子的《劝学篇》(《荀子》中的首篇)和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的《学记》(《礼记》中的一篇)。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为儒家总结教学理论的‘教学论’专著”[陈元晖著《中国教育学史遗稿》]它“专门研究把人如何培养成才的道理,研究通过教学手段,把学子培养成人才,使其‘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而达到‘大成’。

把人培养成有知识、有毅力的人才”。

2.西方:

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古希腊思想家。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

以“自知其无知”为标榜。

他还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

强调“美德即知识”,他说“假定美德即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来的”。

(2)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生。

他认为有一个暂时的“现实世界”和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糊摹本,“理念世界”是光明、至善的王国。

人类要想通过“现实世界”实现“理念世界”,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

(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

他认为人的身体和灵活是不可分离的,灵活有三种:

一是植物的,表现为营养与繁殖;二是动物的,表现为感觉与欲望;三是理性的,表现为理智和沉思。

前两种是非理性的。

(4)在西欧,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约公元35-95)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修辞学规范》)。

他根据当时社会雄辩之风盛行的需要,认为教育应培养演说家,儿童学习的最好地方是学校。

理由是:

①许多儿童一起在学校学习,不会产生孤独感和养成孤僻的性格。

②可养成在大庭广众之前讲话的习惯、大方的仪表以及良好的演说风度。

③可发展儿童间的友谊,这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④在学校里受教育易克服某些学生惟我独尊、自命不凡的心理等。

他认为学校应开设文法、作文、音乐、数学、体育等课程。

二、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

教育学的独立和其他许多学科的独立一样,首先来源于教育(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

17-19世纪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

为培养讲授实科教师的迫切需要,17世纪末开始,欧洲陆续出现了一些教师讲习所,讲习新教师需要的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主客观条件:

1.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

3.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

(二)创立标志:

1.对象(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

2.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体系);

3.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教育家和他们的一些专门的教育学箸作);

5.组织机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此时期的代表人物

1.[英]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

2.[捷克]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

提出普及教育思想。

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3.[英]哲学家洛克(J.Locke,1632-1704)于1693年出版的《教育漫话》(SomeThoughtsConcerningEducation),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法]思想家卢梭(J.J.Rousseau,1712-1778)于1762年出版的《爱弥儿》(Emile)提出应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强调进行教育之前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灵特点。

5.[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分别于1781年、1783年、1785年和1787年出版了他的四卷本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

6.[德]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1808年,前往柯尼斯堡大学接受康德哲学讲座职位,兼讲教育学。

他是近代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TheScienceofEducation)是公认的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

19世纪下半叶,受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影响,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被引入教育研究。

在改造原有的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过程中,逐渐孕育并形成了“科学——实证”教育学研究范式,教育学进入科学发展时期。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以上我们可以发现,

1.教育总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2.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4、不同角度的教育观念

(1)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肯定社会既成的思想、制度、道德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认为教育的使命主要是继承社会的传统,使人在思想、道德、品行等方面尽快地社会化)

(2)科学主义的教育观: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重视对自然知识的掌握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强调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自身力量的实现;它把传授科学知识当作教育的中心任务,把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获得职业技能当作教育的基本目标。

(3)人文主义教育观:

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

具体存在形式:

A“顺性达情”(老庄);B“和谐发展”(亚里士多德、维多利诺、夸美纽斯);C“以天性为师”(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杜威);D“人格至上”(20世纪60年代始,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思想代表。

前者有海德格尔、萨特,后者有马斯洛、罗杰斯);E“终身教育”(朗格郎)。

四、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一)学习苏联的教育学

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建构新的教育学体系,是当时教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胡守芬的《新教育概论:

马列主义的教育理论》(1950)和程今吾的《新教育体系》(1951)是这类体系的代表。

(二)教育学中国化

教育学中国化始于研究者对苏联教育学存在问题的反思,但直接原因是适应“教育大革命”的需求。

(三)教育学语录化

“文革”时期,左倾教育思潮泛滥,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外,一切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理论、制度等都是与无产阶级“格格不入”的,都属“横扫”之列。

凯洛夫的《教育学》也被大肆批判。

这一时期也编写了一些所谓教育学的书籍。

但几乎都是大段大段地引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语录,用语录代替说理,用语录代替论证。

“教育学”中的任何内容无不体现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要求。

(四)教育学的逐步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世界近现代史表明,凡是对儿童(0-18岁)教育和心理研究越广泛、越深入的国家和民族,越容易腾飞和强大。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新生命还未开始就进行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握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宜孩子个性特点进行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和谐而又全面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将儿童成长规律与未来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

最有问题的教育就是不尊重人、不鼓励人、不等待人的填鸭式的教育,就是牺牲非智力去开发智力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不仅智力开发有限,而且缺乏“后劲”。

最好的教师,就是有思想的教师,总是从孩子成长的轨迹中寻找他现实问题的答案,从而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方法。

第一节对人的发展的研究

1课时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

毕生发展是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行为的发展、变化和稳定模式的科学领域。

对毕生发展领域的界定

生理发展涉及身体构造方式的发展,包括大脑、神经系统、肌肉、感觉,以及对饮食和睡眠的需要。

认知发展涉及智能的发展和变化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发展。

人格发展涉及在生命过程中将个体和其他人区分出来的独有特性的变化和稳定性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及其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和保持的方式。

生物生态理论认为,有四个层级的环境同时影响着个体发展:

1.微观系统2.中间系统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