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6447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曩刘祯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

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至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此例数十句,并可称警策。

然一篇尽善者: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属思既苦,词亦警绝,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预政治革新,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宪宗废新政,贬革新派,出为朗州司马。

十年后召回长安,以诗忤当道,复出为连州刺史。

穆宗朝为夔州、和州刺史。

文宗时官主客郎中分司东都、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武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

【重点字词】

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城阙(què

) 

宦游(huà

n)

歧路(qí

禅房(chá

万籁(là

i) 

钟磬(qì

ng)

2、理解下列词语

宦游:

出外做官。

海内:

四海之内,天下,即全中国。

无为:

无须,不要。

歧路:

岔路,指分手的路口。

沾巾:

沾湿袖巾,意思是哭。

孤烟直:

指边塞报警信号的燧烟直上。

万籁:

指各种声响。

【重点解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

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

作者出于对友人的依恋和关心,借描绘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点出秦蜀两地相隔千里,在展现的雄浑开阔的境界之中隐含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劝慰勉励友人,不作哀伤之别,也是自慰,既蕴涵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旷达、爽朗的胸怀。

第五、六两句写在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

人远,但心近,表现了朋友间不拘形迹的真挚感情。

诗人以宽阔的胸怀为杜少府宽解,勉励他勇敢地踏上征途。

这种与朋友的送别之情怀远远超出了世俗之常情。

诗的最后两句写不要在分别的时候,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沾湿了袖巾。

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别后不要悲伤,这也是诗人自己情怀的吐露,更显得情深意长。

这首诗写了与友人分别时的离情别意,作者一反缠绵凄婉的离别感伤的情调,以宽阔的胸怀,开朗的格调,表达了友人之间美好深厚的感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送别诗中的绝唱。

诗中景、情、理浑然一体,这是本诗的突出特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律诗要求第三、四、五、六句对仗,本诗符合这个要求,但又有其灵活性。

律诗要求双句押韵,本诗的第一句也押韵。

押韵的地方是“秦”、“津”、“人”、“邻”、“巾”。

这首五言律诗是王勃在长安生活时期所作的,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

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谊,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诗中不作寻常的伤别语,表现了诗人的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特别是诗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首联即事写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杜少府“之任”的处所,其中已隐含惜别的意思,气象雄浑开阔,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

颔联在点出“离别”二字后,忽然又转到“宦游”上来,意思是都是“宦游”之人,别中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说理以言情,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的朋友声息相通,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在近邻一样。

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

最后两句是再次劝慰友人,不必伤别,不要学儿女之态,更显得情深意长。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单车”,写其轻车简从,言慰问使团规模不大。

此二句原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紧承前句,描绘塞外景色,以征蓬归雁作比,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

“征蓬”,这里以征蓬喻其万里行程;

写归雁,是说南雁北飞回归故地,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比喻通俗自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一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典型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

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

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欣赏。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结尾二句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质朴的交融统一。

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于此诗可见一斑。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评诗的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王维这首诗高妙的艺术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

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竹径通幽处”,有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声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这时白居易也因病免苏州刺史从苏州归洛。

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遇。

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20余年形同流放的生涯深表同情;

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这首以赠答形式写成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抒写了诗人长期被贬谪遭迫害的痛苦与愤慨,更突出地表现了他在逆境中坚持理想、奋发向上的昂扬情绪和不计个人沉沦的乐观精神。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23年犹如弃置在道旁一样。

首联以“凄凉地”“弃置身”直接抒发诗人长期被贬边荒的愤慨。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这些地方古代都很荒凉。

二十三年,这里历数被朝廷抛弃贬谪的年限,极写时间之长,遭遇之不幸,诗人愤懑之情不言自明。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连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表达他对长期遭贬后世事变化的感慨。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

西晋时,向秀的好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非常悲痛。

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好友嵇康和吕安,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亡友,从侧面表露出对时政的不满。

刘禹锡巧妙地借用这个典故,以表达他对亡友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士的怀念。

“烂柯人”,即传说中的王质。

《述异记》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小孩在下棋。

他在一旁观看,棋终,王质的斧柄已朽烂了。

等他回到村里,同时的人都已死光,再也无人认识他,原来他已离家100年了。

这句大意是说,离乡23年,回到洛阳,恐怕一切都陌生了,难免有王质离家百年归来之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人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奋发昂扬、充满勃勃生机的艺术境界。

这两句诗用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和自然界的变化作比,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新旧交替、新陈代谢这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抒写了诗人坦荡而又开阔的胸襟。

这里,诗人敢于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同时由衷地赞美千帆竞渡,后来居上的进取精神,赞美万木争春,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

这种积极的精神,豁达的胸襟,无疑是他坚定的政治信念在诗中的艺术再现。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结尾点明对友人盛情的酬答。

“一曲”,指白居易的赠诗。

这首赠诗,对刘禹锡的被贬深表同情和惋惜,情调较为低沉。

刘禹锡对白居易的关切表示感谢,但同时又表示自己决不“借酒浇愁”,而是要借酒振奋精神,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了一种坚韧、乐观的精神。

读来使人荡气回肠,感奋不已。

这首诗叙事简洁,用典贴切,比喻生动形象,诗情起伏跌宕,思想含蓄深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形象活脱,设喻新颖,通过具体形象的景物表达抽象的哲理,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研讨与练习】

一、说说下列诗句的本意,再谈谈你由这些诗句所引发的联想。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此题旨在让我们理解诗句的本意,并引发我们的联想。

【参考答案】

1、本意:

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和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

感受(提示):

2、本意: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万木争荣。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新陈代谢的哲理。

人即使是处境困难,也要相信未来,振奋精神,万不可委靡颓唐。

二、说说下列诗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力求说得生动形象,绘声绘色。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题旨在加深我们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茫茫无边的沙漠,远处笔直独起的一股燧烟。

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黄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念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

答题时要尽量避免简单的诗句翻译。

略。

【有关资料】

诗作赏析

(一)诗意散译

险要的关中秦地辅卫着长安城楼,

风尘烟雾中远望着迷蒙的岷江五个渡口。

和你分别时心中都充满着离情别意,

因为我们同是出外做官远游他乡的人。

四海之内定会有知心的朋友,

即使远在天边海角也犹如近邻。

不要站在分手的道口上,

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湿自己的袖巾。

(二)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

“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

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

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这两句的大意是: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这两句表达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说:

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歧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儿女情长一样地别泪沾巾。

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

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又说:

“忧思成疾瘃,无乃儿女仁!

”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

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不要过于感伤。

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这样写来多么委婉!

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公司出版社1988年版)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摸”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

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

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

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

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

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

万物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

空中偶尔传来钟磬的余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

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

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

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

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