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建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6489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当山建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武当山建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当山建筑.docx

《武当山建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当山建筑.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当山建筑.docx

武当山建筑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境内。

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内家拳发祥地,以其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举世罕见的古代建筑、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玄妙绝伦的武当武术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道教理想的、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

分别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武术之乡、国家4A级旅游区、世界文化遗产”殊荣。

由于群山峰林,朝向主峰,构成了一座莲花状形的山系,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壮丽景观;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其余诸峰争雄斗奇。

它将峨眉的秀、华山的险、庐山的幽、黄山的雄集于一身,形成了以奇为主、兼有雄、险、幽、秀,绚丽多姿。

宋代大书法家,赞它为“第一山”,明朝永乐皇帝封它为“大岳太和山”,其寓意,武当山虽不在五岳其中,但它位于五岳之上。

武当山“上贯天枢,下蟠地轴”,奇特的地理位置,使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所注目。

武当山背依秦岭山系的大巴山,面阔江汉平原,左有宛延千里的汉江河流,右有一泻千里的万里长江。

汇合于中原武汉的龟山、蛇山之处,形成了双龙戏珠之状,负阴抱阳,唯古代风水为宝地。

再从空中俯瞰,酷象与龟蛇奔属关系。

如果说风水就是风向水流山川走势,那么风水家谓武当山聚结了“帝王”之气。

据史载,明永乐皇帝朱棣就在登基的第二年开始策划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的宏伟规划。

永乐十四年,遣臣隆平侯张信、工部侍郎郭进、驸马都尉沐昕督建武当山工程,日役使军民夫匠三十万人,历时十二年,修建了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长达140华里,三十三处古建筑群,明诗人洪翼圣写道“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器,林岫回环画境中”。

明朝时期,武当山被视为皇家庙观,每逢皇宫里的大型祭祀都安遣臣在武当山举行大型斋醮法会。

武当山从此成了封建帝王为巩固政权统治的宗教工具,明嘉靖皇帝亲书“治世玄岳”四个大字,现仍镶嵌在玄岳门额坊上。

他要依靠武当山的真武大帝保佑朱氏政权,要用道教思想来治理国家。

至此,武当山的政治地位已达到至高无上了。

武当山奇特的自然景观,总是让人迷恋。

主要胜境有:

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石、九井、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天然古画。

武当山由于地处华中腹地,气候宜人,南北动植物都可以在这里繁衍生长。

春天山峦滴翠,繁花似锦;夏日风雷激荡,云雾缭绕;金秋林疏叶红,满目清新;冬时冰柱撑天,琼瑶满地。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盛赞武当山:

“山之胜,既以甲天下”。

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一大名宗,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张三丰创立的内家拳,由于历代名人的传承和发展,太极、行意、八卦自成体系,尤其是太极拳发展极为广泛,各具特色,形成了陈式、杨式、孙式、武式、吴式等众多流派,由于太极拳以养炼功、健身防身、延年益寿为宗旨,广泛被人们所接受,是全人类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据统计,全世界习练太极拳者近五亿人,武当山作为太极拳祖庭,肩负着传承和弘扬的历史重任。

武当山,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明代医学家李时珍遍访名山大川,在武当山找到了蔓陀罗花,从而解决了中国外科手术麻醉剂奇缺的一大难题,他还将武当山400多种药材载入《本草纲目》,武当山著名的药材有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文王一支笔等,黄精、灵芝、金叉等名贵药材都是当时皇宫里的贡品。

来到武当山不仅可以游山,还可以玩水。

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位于武当山下,犹如一条彩带将武当山装扮得格外妖娆,山水相连,互为奇观,湖光山色,遥相呼应。

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就在这里,明朝时期“南修武当,北建故宫”。

武当山现有景区面积312平方公里,按总体规划共分六大景区,东、中、西三条旅游线路,景区公路70多公里。

武当山旅游业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加快,将构成“东客西进、西客东进”华中西部旅游格局,武当山将发展成为华中与西部黄金旅游圈的集散中心。

 

武当探秘之—武当山祠庙中最大的一处——榔梅祠

榔梅祠位于乌鸦岭通往金顶的路上,明永乐十年敕建,是当年全山十六座祠庙中最大的一处,现存砖石结构正殿和配殿、厢房、山门、宫墙等。

榔梅祠与真武大帝修炼的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传,真武大帝修炼时,由于意志不坚,中途准备下山,半路上遇到紫气元君化做老婆婆用铁杵磨针点化他。

真武大帝返回山中继续修炼,经过此处时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树上,说:

“吾若道成,花开结果。

”后来,他修炼成功,梅枝果然在榔树上也插栽成活,并开花结果。

武当山榔梅果在明代享有盛誉,是武当山的稀有植物。

明永乐年间,武当道士李素希多次将榔梅果上贡朝庭,得到朝庭封赐,并敕建了这座榔梅祠。

榔梅不仅甘甜可口,且能治疾延寿,皇帝还下旨对榔梅树进行保护,将果实作为贡品和禁果,由武当道士每年进献。

皇帝还经常用榔梅果奖赏有功大臣,所以朝廷大臣都把能得一枚榔梅果做为政治荣誉而终身荣幸。

后来,武当山的榔梅树就完全绝迹,许多人遍访武当寻找榔梅,都是扫兴而归,武当榔梅成为待后人破解的千古之迷。

现在,榔梅祠殿内供奉着武当拳的创始人真武、玉皇大帝、文武灵官等神像。

紫霄宫

紫霄宫于宋宣和年间(119-125)创建;元代重建,名“紫霄元圣宫”;明永乐十年(1412年)扩建,赐额“太玄紫霄宫”;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扩建到806间;解放后,曾几度修葺,保持了原貌。

该宫占地面积7.4万平方米,先有庙宇182间,建筑面积8553平方米,整体建筑凭借山势,至取欲扬先抑、先疏后密、首尾相顾、遥相呼应的手法建成,数百级宽阔的是阶依山叠砌。

层层崇台气象森严,殿堂楼阁鳞次栉比,红墙翠瓦宏大壮观,威严肃穆,极具皇家道场的气派,是武当山现存最完善的宫观之一。

紫霄宫背倚展旗峰,面对照壁峰。

展旗峰石色赤灰,有如一面猎猎卷动的大旗。

峰下的紫霄宫大殿,楼阁飞檐,雕粱画栋,顶脊上排列着各种飞禽怪兽的铜铁造像,极为逼真生动。

紫霄宫素有“紫霄福地”“云外青都”之誉。

整个建筑依山而筑,雄伟壮观,是武当山八宫二观建筑群的主体,也是山上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宫庭内外,四时花卉,长开不败。

宫内有龙虎殿、十方堂、紫霄殿、父母殿、碑亭、东西配殿等,清雅幽静。

主殿紫霄殿建于三层崇台上,四周围以石栏,碧瓦重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殿内供有真武祖师的铜雕坐像,两旁排列着玉皇、灵官诸神的泥塑像,雕塑细腻,庄严威武,此外还有多尊造型各异的真武像及明代铸造的武当山铜质模型。

   殿前碑亭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巨大鳌碑,高达10米,用完整的巨石雕制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正殿后为父母殿(俗称荷叶殿),供奉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琼真上仙。

殿后即太子岩,系一天然洞穴略加人工开拓而成的石室。

紫霄宫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上紫霄宫第三级阶地,到达第二座殿堂——朝拜殿。

这里原是十方丛林,是云游道士挂单的地方。

相传,在明朝时,香客信士只能在此朝拜真武,只有皇上到武当山祭祀时才能到紫霄大殿,因此称为朝拜殿。

紫霄宫朝拜殿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道教内部十方丛林道士挂单的地方,所以又叫十方堂。

十方堂建于明永乐年十年。

殿堂两侧建有八字墙,墙上饰琼花、珍禽图案,墙下为琉璃须弥座。

殿内正中供奉铜铸鎏金真武像。

据记载,武当山在明朝成为全国的道教中心,全国各地道士游方挂丹者络绎不绝,因此设立十方堂,专门安排接待来往道士。

历史上,道教全真派有“千里不拿粮,万里不拿柴”的规矩。

只要在同派庙宇挂上丹,便可长期安排食宿。

但挂丹的程序较为严格,怎样抬脚起步,如何施礼以及谈话有什么内容等等都有一套规矩。

这些规矩相当于现在的考试,用以分辨真伪。

站在十方堂前,御碑亭、龙虎殿、宝珠峰、赐剑台尽收眼底,古柏、蹬道、流水、青山,更是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皇家建筑的气魄和神妙,会使你虔诚之心油然而生。

 

紫霄大殿为紫霄宫的正殿,是武当山保存下的唯一的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殿堂。

这座在中国古建筑中屈指可数的抬梁式大木结构的道教建筑,其结构、布局科学合理,艺术风格协调统一,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独具风貌,集中体现了中国明清建筑的辉煌成就。

整座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构思巧妙,造型舒展大方,装修古朴典雅,陈设庄重考究。

大殿内设神龛五座,供有数以百计的珍贵文物,大多为元、明、清三代塑造的各种神像和供器,造型各异,生动逼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正中神龛供奉真武神像,为明代泥塑彩绘贴金,高4.8米,是武当山尚存最大的泥塑像。

这里还供奉着一尊明末清初纸糊贴金神像,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纸糊神像,它集聚了中国古代纸糊、雕塑、贴金、彩绘、防腐等工艺的精髓,是一件文物珍品,对研究中国古代纸糊工艺有很高的价值。

大殿屋脊由六条三彩琉璃飞龙组成,中间有一宝瓶,闪闪发光。

因为宝瓶沉重高大,由四根铁索牵制,铁索的另一头系在四个儿童手中。

传说,这四个小孩护着宝瓶,无论严寒酷暑和风雨雷电,他们都坚守岗位,确保宝瓶不动摇。

因为所在位置比殿里供奉的主神还高,所以叫他们“神上神”。

而老百姓看他们常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则叫他们苦孩儿。

紫霄大殿自明永乐年间重建后,历代对其进行了大小十余次维修,才得以保持往日的风采。

1994年,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考察武当山时深有感叹:

“在这里,看到了按传统方法修缮古代建筑的例证”。

 

南岩宫古代建筑设计者巧妙构造——两仪殿

在南岩,古代建筑设计者巧妙结构,侧筑山门,建了这座父母殿,体现出建设者的高超构思。

在这里,“两仪”的主要意思是指“父母”,也可延伸为“天地”、“阴阳”等。

武当道教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要求出家人忠孝信诚。

在武当各宫观主殿的后面都建有父母殿,虽说里面供奉的是真武的生身父母,但也是在教诫每位信徒香客,孝敬父母是修行人生的一大要义,也是武当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之一。

两仪殿内供奉有圣父、圣母像。

圣父、圣母是道教对真武神父母的尊称。

武当道教崇奉圣父、圣母,体现着中国的忠孝伦理观,已融合于武当道教的教义之中。

两仪殿内还供奉众多的道教神仙像,其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可谓神工鬼斧,精美绝伦,很多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艺术精品。

特别是龙头香堪称天下第一香很多香客信士在此烧香祈福朝拜真武大帝。

 

空中鸟瞰武当山太和宫就像一只龟

 

铜铸鎏金"金顶"

金殿,巍然屹立于天柱峰巅,大有“君临天下之感”,这是武当山在明皇室扶持下走向鼎盛的标志。

金殿:

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

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

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

正脊两端铸龙对峙。

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

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

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

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

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

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

坛前设香案,置供器。

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

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

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金殿是武当山的精华。

工匠们按其“冶铜为殿,重檐叠拱,羽飞瓦立,饬以黄金范玄帝金像,左右灵官玉女、捧剑执旗天将”的圣旨,在北京将全部构件铸造成后,又于永乐十四年(1416)九月初九下圣旨《敕都督何浚》:

“今命尔护送金殿船只至南京,沿途船只务要小心谨慎。

遇天道晴明,风水顺利即行。

船上要十分整理清洁。

故敕。

”构件由运河经南京溯长江、汉江,一直护送到武当山,然后插榫、焊接安装。

那么,明朝工匠们是怎样把这些铜铸构件拼接安装在一起,形成整体宫殿的呢?

据专家分析,他们采用了一种至今已失传的工艺方法。

工匠们在天柱峰顶,把水银加热溶化到一定温度,再将金子锤成金片扔到加热的水银中慢慢沉淀,然后,再用木炭棒轻轻搅动水银,金子在沉淀的过程中与水银发生化学反应,就形成了金泥。

工匠们再取金泥涂在金属构件卯榫组接部位。

最后再架起炭火烘烤,使金泥中的水银挥发,只留下纯金。

这样,金子便堵住了各部件的接口缝隙。

如今,金殿仍丝毫看不出任何铜铸的痕迹。

可见,工艺相当精湛,达到了明代铜铸艺术的最高境界。

       金殿,为铜铸鎏金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四周立柱12根,下奠宝状莲花柱础,四壁于立柱之间满装四抹头?

扇。

重檐庑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吻对峙;垂脊圆和,翼角飞举,饰以仙人、龙、凤、狮子、海马等珍禽异兽。

殿内神像、供器、几案均为铜铸鎏金。

中间供奉真武大帝像,披发跣足,着袍衬铠,体态丰润,英姿魁伟;右侍金童捧册,左侍玉女端宝,拘谨恭顺,娴雅俊逸;水火二将、执旗捧剑,列立两厢,英勇威武;铜桌下置玄武一尊,为龟蛇合体,蛇绕龟腹,翘首相望,生动传神。

殿内金匾上刻“金光妙相”四字,为清代康熙皇帝手书。

相传,殿内藻井上,曾悬挂一颗铜质鎏金宝珠,能镇住山风,确保神灯长期不灭,故名“避风珠”。

其实,这种奇妙现象,是因为金殿设计精确,构筑科学,无论春夏秋冬,金殿各构件之间均严丝合缝,没有任何空隙。

这样殿外山风呼啸,殿内神灯却纹丝不动,所以金殿内不进风,并非是“避风仙珠”的神力。

 金殿的须弥座及殿前精雕石栏院子,为光滑细腻的石材叠砌而成,以整块紫色纹石墁地,台四周绕以同一石质雕刻的莲花柱饰栏,雕刻细腻柔和流畅。

由于石质光滑,被人们称为“玉石院子”。

据中国旅游地质学研究会会长、建筑地质学家陈安泽教授考证认为:

该“玉石”为竹叶状化石和三叶虫化石,距今约5亿年,像这样的化石作为古建筑材料,在我国尚属罕见,它的文物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过了玉石的价值。

在金殿的前面还有钟、磬两座铜铸亭子,为明嘉靖年间铸造,至今保存完好。

在金殿的两侧,还有签房和印房,这是朝山进香的信士抽签、盖神印的地方。

在金殿的后面,为父母殿,供奉着真武大帝的父母,这也是游客、信士到此都要叩拜的地方。

     在金顶,极目远眺,四周群峰环峙,苍翠如屏,武当山秀丽风光尽收眼底。

同时,在此还可以领略到雷火炼殿、平地惊雷、海马吐雾、陆海奔潮、天柱晓晴、月敲山门等诸多天象奇观,历来令人叹为观止。

 

武当山净乐宫复原工程效果图(4月16日摄)。

净乐宫始建于明代永乐16年(1418年),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八宫之首”,原位于古均州城内。

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利工程时,属淹没搬迁之列,由于各种原因,复原工程一直没有开展。

净乐宫复原工程2002年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北郊动工,将于2004年6月完成主体结构.

 净乐宫:

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11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

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玄岳门:

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

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宽12.8米,石凿榫卯而成。

正中坊额上刻着嘉靖皇帝亲书“治世玄岳”4个大字,笔势隽永刚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