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651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7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docx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梳理

理论冲刺-经济

 

 

商品

条件

①劳动产品

②用于交换

属性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关系:

1.对立统一;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社会属性)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商品

 

2.价值量

决定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影响因素

价值量

正反比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价值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

单位商品价值量

个别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价值量

个别劳动生产率

单位商品价值量

【真题演练】

(单选)某汽车厂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果假定工人的劳动量不变,那么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之间的变化为()。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3.剩余价值

提出者

马克思

来源

工人剩余劳动

产生阶段

生产过程

数量

剩余价值=利润

增加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

延长工作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资本化

资本积累——结果:

两极分化

4.资本

可变资本

是否可以带来剩余价值

工人工资

不变资本

除工资以外的一切

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政府指令

市场经济

市场手段——缺陷

自发性

盲目性滞后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

国有经济——主导地位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中的

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多种所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

前提:

公有制

 

按生产要素分配

管理要素

资本要素

技术要素

劳动力要素

土地要素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调节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真题演练】

(单选)中国从昔日的“自行车生产王国”一夜之间变身为“汽车生产王国”,而且已

成为世界重要的消费国。

汽车的更新换代,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将迎来中国式的消费高峰,这表明()。

A.生产是消费的动力和最终目的B.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和方式C.消费方式调节着生产方式的转变

主体

范围

形式

初次分配

市场

物质生产领域

企业员工工资

再分配

政府

全社会

税收+社保+转移性支付

D.新的消费热点会带来相关产业发展4.国民收入分配

 

5.社会保障制度

类型

地位

形式

社会保险

基本纲领

五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社会救助

最低纲领

低保+救济金(弱势群体)

社会福利

最高纲领

福利机构

社会优抚

特殊纲领

军人+烈士家属

社会互助

补充纲领

慈善

前提假设

经济人(理性人)假设

每个经济主体都是自私的,为了谋取利益最大化

 

研究对象

需求

影响需求因素:

价格——最主要互补品和替代品

利率

供给

三、微观经济1.研究对象

 

2.经济学曲线

名称

曲线

 

市场均衡

 

边际效用递减

 

拉弗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四、宏观经济1.宏观经济

 

2.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

(政府)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国家预算

税收

政府购买

政府转移性支付

国债

 

货币政策

(央行)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利率

【真题演练】

1.(单选)下列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是()。

A.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B.减少财政支出C.增加货币供应量D.减少税收

2.(多选)在现实生活中,当中央银行宣布提高利率水平时,通常会发生的现象有()。

A.人们储蓄水平上升

B.经济增长率有所回升C.通货膨胀有所减轻D.企业减少贷款

3.汇率

概念

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

 

影响

1.对进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贬值,能促进出口,抑制进口

2.对留学生的影响

人民币贬值,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水平下降

3.对热钱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中国

人民币贬值,热钱撤离中国

相关概念

净出口

净出口=出口-进口

含义

计算范围

GDP

国内生产总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的

(中国人+外国人)

五、经济学名词1.GDP和GNP

GNP

国民生产总值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中国居民+在国外的中国人)

2.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

测量对象

结论

数值

基尼系数

收入分配差异

基尼系数越低,收入差

距越小

相对合理(0.3-0.4)

差距较大(0.4-0.5)

恩格尔系数

生活水平高低

恩格尔系数和生活水平

成反比

小康(40%-50%)

富裕(30%-40%)

3.吉芬商品:

所谓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

4.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5.公地悲剧:

指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资源分配存在冲突的社会陷阱。

6.囚徒困境:

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7.费雪效应:

揭示了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

【真题演练】

1.(判断)并非所有的商品都符合需求法则。

()

 

2.(判断)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

()

3.(单选)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公地悲剧”的是()。

A.农民种田赔钱,于是弃田而去

B.过度捕捞渔业资源C.过度砍伐森林

D.污染严重的河流

 

4.(单选)囚徒困境说明()。

A.双方都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结果一方贏,一方输

B.双方都独立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则双方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C.双方都独立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则双方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D.双方都独立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没有一方贏,也没有一方输

5.(单选)股市中用()来形容股市上涨的情况。

A.猴市B.牛市C.熊市D.羊市

理论冲刺-经济(笔记)

 

【说在课前】

1.重点知识回顾:

经济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经济(考查较少)、宏观经济四个部分;会按照考试比重酌情复习重点。

2.常见经济学名词:

拓展常见经济学名词。

 

 

商品

条件

①劳动产品

②用于交换

属性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关系:

1.对立统一;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社会属性)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商品

 

【解析】

1.商品:

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必须是劳动产品(人类加工创造出的东西)和用于交换。

比如甲喝完一瓶可口可乐,空瓶子卖给收废品的,此时卖给收废品的空瓶子也是商品,可口可乐瓶子是人类劳动加工产生的(劳动产品),且用于交换(二次交换)。

2.属性:

(1)使用价值:

功能。

比如水能解渴、粮食能充饥。

使用价值是与生俱来、天生就有的,因此是自然属性。

①使用价值之间可以相互比较,比如衣服的使用价值和粮食的使用价值谁高谁低(错误),原因:

使用价值之间不能说谁更有用,在不同情况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指用肉眼能够看得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

比如面包工人揉面、把面包放进烤箱,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具体劳动,最后烤出的面包可以食用,即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

(2)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否具有价值的前提是是否是商品,只有商品才具有价值。

①商品属于价值的社会属性,通过人类交换才能产生。

②价值是商品的根本/本质属性,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③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根本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正确)。

3.关系:

(1)对立统一:

①统一:

只要是商品就会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分割。

②对立:

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同时兼得。

比如甲是消费者、乙是卖家,乙想把鞋子卖给甲,乙拥有使用价值(鞋是乙做的),乙需要让渡使用价值才能获得鞋的价值,甲作为消费者需要让渡自己的价值获得使用价值。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比如甲买了一台电脑,目的在获得电脑的使用价值(比如用电脑看电影、打字)。

4.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能成为商品。

原因:

没有人愿意交换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能经过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5.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即只要是商品必须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价值量

决定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影响因素

价值量

正反比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价值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

单位商品价值量

个别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价值量

个别劳动生产率

单位商品价值量

【解析】

1.决定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平均时间的概念,在现有生产力的条件下,社会上大多数人生产一样东西所需要的时间。

2.影响因素:

在市场上卖多少钱是由哪些因素所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关系。

劳动时间越长(付出更多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越多。

(2)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关系。

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干活的速度越快,所需时间越短,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低。

(3)个别劳动时间和单位商品价值量:

无关。

(4)个别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

无关。

(5)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商品的价值量:

比如A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5小时,和个别商品的价值量有关,可把个别商品价值量理解为成本,即个别劳动时间越多,个别商品价值量越大,所需成本越高。

(6)结论:

生产者想在市场上获利,个别劳动时间需要越来越低。

3.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和价值共同决定的(错误),原因:

供求起影响作用,决定价格的只有价值。

【真题演练】

(单选)某汽车厂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果假定工人的劳动量不变,那么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之间的变化为()。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解析】价值量:

没有明确说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就是该物品在市场上能卖多少钱。

B项错误:

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商品数量应增加。

A项正确: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某汽车厂的劳动生产率变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没变。

【选A】

3.剩余价值

提出者

马克思

来源

工人剩余劳动

产生阶段

生产过程

数量

剩余价值=利润

增加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

延长工作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资本化

资本积累——结果:

两极分化

【解析】

1.提出者:

马克思。

(1)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2)若想要学习剩余价值学说,应到《资本论》中学习;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本著作是《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单选),即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工人如何反抗走向共产主义。

①生产力:

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比如用锄头耕地还是用拖拉机耕地。

②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理论来源: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有一部分理论来源是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但最主要的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

(7)马克思主义由三部分构成,即马哲、马政经、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是19世纪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

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所剥夺的那部分是剩余价值。

来源只有一个,即工人的劳动/剩余劳动,工人除赚取工资外,其余部分都是剩余劳动。

3.产生阶段:

工人在生产阶段中劳动,因此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形成。

4.数量:

剩余价值=利润。

(1)二者在数量上是相等的(正确)。

(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相等(错误),原因: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工人工资(可变资本)=m/v;利润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率p'=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m/(c+v)。

(3)利润率永远大于剩余价值率(错误),原因:

剩余价值率永远大于利润率,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数值越小。

5.增加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

加班,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所多获得的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比以前多创造出的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效率。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存在因果关系(正确),原因:

超额剩余价值是原因,相对剩余价值是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别人多赚的钱,比如王某卖大力丸,提高劳动生产率后比别人多赚钱,刺激其他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多赚钱,最后使得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

6.剩余价值资本化:

拿着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雇佣更多的劳动者,购买更多的机器和厂房,扩大再生产的过程(“钱生钱”的过程)即资本积累。

资本家资本积累越多,工人越穷,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是马太效应。

4.资本

可变资本

是否可以带来剩余价值

工人工资

不变资本

除工资以外的一切

【解析】

1.资本和货币不是一个概念,100元人民币只是货币符号。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钱,即“钱生钱”才是资本,比如兜里的100元钱不是资本,但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是资本,

假设拿100元钱到批发市场买了20双袜子,拿到地铁口卖,最后获得150元,此时兜里的

100元是“钱生钱”,带来了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3.马克思把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二者的区分标准是是否可以带来剩余价值。

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是可变资本,只有工人工资;不能到来剩余价值的是不变资本,比如机器、厂房。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标准:

资本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快的,可以一次回本的是流动资本;资本周转速度慢的,需要慢慢回本,是固定资本。

例:

武大郎是个被资本家剥削的劳动者,2015年武大郎每天工作8小时,能生产100个烧饼。

①2016年,资本家让大郎每天工作10小时,生产120个烧饼。

通过大朗的辛勤劳动,

每个月为资本家创造出2万元价值,但资本家每月只付给武大郎5千元工资。

搞得大郎经常和媳妇叫苦连天。

②2017年伊始,资本家用赚取的20万元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新购置了2间厂房和

10台机器,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赚了更多的钱。

2018年伊始,武大郎的儿子对潘金莲说:

“妈妈,我饿了,我要吃烧饼。

”潘金莲说:

“儿子,我们没有烧饼可吃了,因为你父亲失业了,没钱买烧饼。

③儿子又问:

“父亲为什么失业呢?

”金莲回答:

“因为生产的烧饼太多了。

【解析】

1.①:

“2016年,资本家让大郎每天工作10小时,生产120个烧饼”,通过加班得来,是绝对剩余价值;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剥夺的是剩余价值,大郎的剩余价值是20000-5000=15000元。

2.②:

“资本家用赚取的20万元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即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过程。

3.③:

资本积累越多,对工人的就业形势越不好,资本家有钱后更愿意买机器,因为机器干活比人快,从而生产量提高、工人失业,产生商品积压,即生产相对过剩(不是东西真的生产多了,是工人想买但买不起,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根本矛盾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整个社会都在进行生产,生产资料永远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如矿藏、水源、机器,这种矛盾不能避免,是不能调和的。

若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就变成了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政府指令

市场经济

市场手段——缺陷

自发性盲目性

滞后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经济体制

 

【解析】

1.两种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是迄今为止的两种经济形态。

2.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属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1)计划经济:

指令经济,凡事都有政府指挥、管控。

(2)市场经济:

企业拥有自主选择权,是比较自由的经济模式。

①1992年十四大中邓小平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市场经济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a自发性:

市场主体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比如乙为谋取暴利生产毒奶粉,体现自发性。

b盲目性:

跟风生产。

比如2019年大力丸价格暴涨,甲疯狂投入生产,体现盲目性。

c滞后性:

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存在时间差。

比如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往往在某种商品

供求不平衡时,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才作出调整商品供应量的决定,体现滞后性。

③市场机制有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供求机制,自发性由竞争机制所引发,

为使自己的成本变低,在市场中取得更好的地位。

价格可以影响供求、竞争、风险,因此价格机制是整个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

④竞争机制体现管理学中的鲶鱼效应。

过去在运输沙丁鱼的过程中,由于沙丁鱼比较懒,不愿意游走,因此放入鲶鱼(天敌),导致沙丁鱼不断游走,因而不再缺氧,使存活率大大提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

国有经济——主导地位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中的

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多种所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

前提:

公有制

 

按生产要素分配

管理要素

资本要素

技术要素

劳动力要素

土地要素

【解析】

1.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特点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多选题):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正确)。

注意:

无论是所有制结构还是分配制度都属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中的,是包含关系。

3.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范围: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占主体地位(领导人在人大会议上的表述,要精准记忆)。

主体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多选题),即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3)国有经济:

比如国家电网、各种各样的国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4)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个体户,比如煎饼果子摊、烤冷面摊)、私营经济(各种各样的私企)、外资经济(各种各样的外企)。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原因: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市场”;只有公有制经济才能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不包含非公有制经济。

4.分配制度(重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前提:

公有制。

(2)按生产要素分配:

管理、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要素。

和土地相关的:

比如王某在农村享有土地承包权,农村土地归集体(公有制范围内),在集体的土地上种白菜、土豆,所获得的收入是按劳分配;再如甲在农村享有土地承包权,但把该土地流转出去,所获得的转让费/租金是按土地要素分配。

(3)按劳分配的形式:

工资、奖金、津贴。

 

王某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总工程师,月月有工资,年终有奖金妈妈在一家外资企业做财务工作,去年增加了工资;姑姑是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二叔开了家个体杂货店,虽然忙些累些,可收入不少;三叔专职炒股,一年下来,收入比王某爸爸妈妈的收入总合还高出一倍。

【解析】

1.爸爸:

国企工程师的收入是按劳分配。

2.妈妈:

外企、私企的收入是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3.姑姑:

集体土地是公有制范围内,是按劳分配。

4.二叔:

个体户的收入是按劳动成果分配。

5.三叔:

股票属于“钱生钱”,是按资本要素分配。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调节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解析】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有没有,强调物品从无到有的过程。

比如康熙不能享受玩手机的乐趣,因为手机没有生产出来。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变没变,强调消费方式的转变。

比如古代皇帝想要听歌舞,需要把歌女叫到眼前看,而现在只需要在家看电视即可;再如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只能吃白菜、土豆,而现在消费方式多元化,可以吃西餐、中餐、泰餐。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消费档次的提升。

比如以前的“大哥大”只有打电话的功能,而现在的智能手机还有拍照、刷抖音的功能。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生产可以为人们提供新的消费欲望。

比如每年的苹果手机发布会都会引起新的消费浪潮;再如华为新出的折叠手机,看不到折叠痕迹,提高人们新的

购买欲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一样产品的最终目的是卖出去。

(2)消费可以调节生产:

调节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消费者需求越多,厂商才会生产越多。

比如市场上对大力丸的需求增加,王某会生产更多的大力丸。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往往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比如小猪佩奇的形象火了之后,可以带动相关的玩具、服装等行业的发展。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创造出更多的劳动岗位。

比如以前的酒店只有服务员和前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酒店有中餐主厨、西餐主厨、服务员、前台、按摩师等。

【真题演练】

(单选)中国从昔日的“自行车生产王国”一夜之间变身为“汽车生产王国”,而且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消费国。

汽车的更新换代,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将迎来中国式的消费高峰,这表明()。

A.生产是消费的动力和最终目的B.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和方式C.消费方式调节着生产方式的转变

D.新的消费热点会带来相关产业发展

【解析】题干问的是“汽车的更新换代,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将迎来中国式的消费高峰”表明什么,前面只是题眼。

C、D项错误:

汽车的更新换代、新能源汽车的出现(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