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6634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影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电影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电影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电影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电影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电影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电影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电影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电影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电影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电影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电影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电影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电影史.docx

《中国电影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影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电影史.docx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二)

第五章?

?

?

?

新时期电影(1977—1992)

一、徘徊期:

1977—1978

揭批——《十月风云》(1977)、《严峻的历程》(1978)

革命——《大浪淘沙》(1977)、《万水千山》(1977)、《拔歌的故事》(1978)

反特——《黑三角》(197

7)、《猎字99号》(1978)、《青春》

二、探索期:

1978—1992

《归心似箭》、《邻居》、《苦恼人的笑》、《小花》、《春雨潇潇》、《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庐山恋》、《沙鸥》、《喜盈门》、《乡情》、《小街》、《城南旧事》、《人到中年》、《都市里的村庄》

三、三代同堂

第三、四、五代导演均有创作

四、市场化时代(1992年以来)

1、娱乐片

80年代武侠片——红(牡丹)、黄(英姑)、蓝(色的档案)、白(莲花)、黑(面人)等一批影片

90年代都市题材——冯小刚电影:

《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大腕》(2002)等

2、主旋律电影【突出主旋律,坚持多元化】

v✍内容:

革命、政策、伟人、英雄(好人好事)

v✍形式:

大规模、大场面、大投入、大制作

v✍问题:

批判“拳头加枕头”的现象(娱乐片应不应该拍摄)

v✍主旋律影片出现了以下几种态势:

①第四、五代导演与主旋律影片的合流动推动了这类影片的精品化:

如:

黄建中《我的1919》(1999);郑洞天《故园春色》、《刘天华》;丁荫楠《周恩来》、《相伴永远》;陈国星《黑眼睛》、《超导》;胡柄塯《安居》(1998);李少红《红西服》等。

②强国的理想和主流商业化的道路合流:

如:

《横空出世》、《国歌》、《我的1919》、《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等

③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商业化的外衣

第六章?

新世纪前后的中国电影

一、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

第五代:

陈凯歌《荆轲刺秦王》、《和你在一起》

张艺谋《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

第六代:

《长大成人》(1998)标志青年导演群开始了一次集体成长,他们不仅调整了叛逆的姿态,还尽量的避免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出现,?

使得政府主管部门意识到“第六代”的整合的可能性。

张元《回家过年》;路学长《非常夏日》;陆川《寻枪》和《可可西里》;王小帅的《梦幻田园》;阿年《呼我》;管虎《古城童话》;王瑞《冲天飞豹》;王全安《月蚀》;吴天戈《女人的天空》;毛小睿《真假英雄兄弟情》构成了90年代后期的中国电影的新景观

二、21世纪之初的中国电影

1、新生代的分流:

⑴以贾樟柯为代表的平民视点的创作:

原因:

1)制作成本的困境;2)自身生活经历的激发欲望。

3)利用电影节的影响。

特点:

纪实、平民视点、工整的构图,开放的结尾。

⑵新生代与主流的合流:

原因:

国外低资本的介入,如《洗澡》等:

政府积极整合的努力,如《冲天飞豹》(王瑞导)等;与商业市场的积极靠拢,《非常夏日》(路学长)和《寻枪》(陆川)等。

特点:

圆满的叙事结构、悬念的设置、不平衡的构图。

【法国《电影手册》评论:

"《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

"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则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2、《冲天飞豹》开创了我国电影史上四项第一:

第一部使用目前我国最先进、公开解密时间最短的新型战机“飞豹”进行拍摄;

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新型兵器研制过程,表现高科技领域里一幕幕精神与肉体的较量、生存与死亡的抗衡、以及当代军人的挑战尖端军事科技的恢宏诗篇;

运用国际流行大片大制作手段,实施实景与电脑三维特技制作的第一部“中国大片”;我国动用多种真实军用战机投入拍摄,是机种最多、兵味最足的一部军事影片。

3、以《英雄》为发端的中国大制作的影片现象

原因:

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带来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和活力;合拍片形式的变化;政府电影政策的进一步的放宽。

特点:

成本高、影像的地位居首、高科技手段的使用。

作品:

《手机》、《无极》等。

4、其他小成本电影

第七章?

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及作品

一、第一代导演:

这是一批自学成材的电影导演,活跃于1910~1930年代。

张石川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其代表作有:

《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

他和郑正秋被并称为中国电影的奠基人。

第一代重要导演还包括:

黎民伟/《庄子试妻》、郑正秋/《姊妹花》、任彭年、但杜宇、杨小仲、洪深、邵醉翁、史东山、王优游、徐桌呆等。

杰出贡献:

从人才、资金、技能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为中国电影奠定了发展基础。

开创了“家庭伦理片”和“武侠片”——这两种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影片类型。

为电影从默片向有声片过渡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开拓性探索。

二、第二代导演:

主要指那些在1930年代开始独立执导影片、并活跃于1930~1940年代的导演。

最着名者为蔡楚生,其代表作有:

《都会的早晨》、《新女性》、《渔光曲》、《迷途的羔羊》、《孤岛天堂》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这批作品不但以其对商业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的兼顾,多次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在票房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的翘楚,而且这些作品也以其浓郁的平民情怀与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使得蔡楚生被誉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风格的奠基人。

这一时期的重要导演及作品还有:

吴永刚/《神女》、《浪淘沙》;袁牧之/《都市风光》、《马路天使》;费穆/《小城之春》、《生死恨》;孙瑜/《大路》;沈西苓/《十字街头》等。

卓越成就:

成功的实现了中国电影由默片向有声电影的过渡。

标志作品为《歌女红牡丹》。

使中国电影在思想和艺术上走向了成熟。

让中国电影确立了自身的民族气质和社会声誉。

尝试拍摄了中国首部彩色电影《生死恨》(1947,费穆)。

三、第三代导演:

泛指那些1949年前后从影,主要活跃于“17年”时期的导演(1949~1966)。

他们主要由来自两种背景的艺术家构成:

1)、“红色”背景:

主要指来自1949年以前中共军队里的文艺工作者,主要有“北京电影制片厂”的:

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谢铁骊等;“长春电影制片厂”(原“东北电影制片厂”)的:

沙蒙、吕班、郭维、王炎、王家乙、林农、苏里、武兆堤等;此外,还有1949年以后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导演,如: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苹、严寄洲、李俊等。

2)、“旧上海”或“国统区”背景:

主要指来自1949年以前上海地区的电影导演,如:

沈浮、张骏祥、汤晓丹、桑弧、郑君里、石挥、谢晋等,他们大都集中在“上海电影制片厂”。

以上两部分人中最杰出的导演有:

成荫、水华、崔嵬、凌子风(被誉为“北影四大帅”);谢铁骊、谢晋(被称为“南北二谢”)等。

成荫(1917~1984):

代表作为《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停战以后》、《红灯记》(样板戏)、《拔哥的故事》、《西安事变》等。

他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重要奠基人,其风格以“宏大叙事”见长。

水华(1916~1995):

代表作有《白毛女》、《革命家庭》、《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伤逝》等。

其影片以塑造特殊性格的人物见长,具有含蓄凝练的风格。

崔嵬(1912~1979):

导演的代表作有《青春之歌》、《杨门女将》(戏曲片)、《小兵张嘎》、《平原作战》(戏曲片)、《红雨》;他主演的代表作有《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

在中国导演队伍中,他是在“导演”与“表演”方面均很有建树的五位导演之一(其他四位:

袁牧之、郑君里、石挥、姜文),崔嵬的影片以激情澎湃、感人至深见长。

凌子风(1917~1999):

代表作为《中华儿女》、《陕北牧歌》、《红旗谱》、《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

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揭示其内心世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谢铁骊(1925~):

代表作为《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样板戏)、《海霞》、《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灿烂》、《知音》、《包氏父子》、《红楼梦》(总导演)。

其代表作是《早春二月》/1963年,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味。

谢晋(1923~):

代表作为《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大李、老李和小李》、《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的钟声》、《鸦片战争》等。

在中国前四代导演中,谢晋是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最多、拍片数量最多的导演,也是迄今我国所有导演中艺术生命最长的一位。

其作品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注重人物情感与性格刻画(特别是女性形象),激情洋溢,艺术感染力很强。

他的创作风格被评论界归纳为“谢晋模式”,并在1980~1990年代引起过广泛争论。

桑弧(1916~2004):

代表作为《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太平春》、《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魔术师的奇遇》、《他俩和她俩》、《邮缘》、《女局长的男朋友》等。

桑弧谙熟市民观赏趣味,堪称“中国城市电影”的开拓者。

他擅长中国式的家庭情节剧,其作品总是远离大时代的硝烟,聚焦于家长里短中的人情纠葛、世俗利益中的人际冲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市民阶层在个人事业或情感方面的焦虑与挣扎。

在新中国电影史中,桑弧有三个第一:

拍摄了1949年后首部彩色戏曲片《梁祝》;首部彩色故事片《祝福》;首部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

历史贡献:

1、确立了“革命历史题材”这样一种新的影片类型,如:

《南征北战》、《青春之歌》、《董存瑞》、《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等。

2、集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如:

《农奴》、《刘三姐》、《阿诗玛》等。

3、创立了“歌颂型”喜剧电影,如:

《大李、老李和小李》、《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李双双》等。

4、在戏曲艺术片的拍摄上取得了显着成就,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天仙配》/黄梅戏/、《刘巧儿》/评剧/、《野猪林》/京剧/、《红灯记》/京剧/等。

5、在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成功实现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向彩色的跨越。

代表作有:

《梁祝》、《祝福》、《早春二月》、《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等。

此外,他们还在各自的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大量旋律优美、传唱至今的电影插曲;他们还极大地拓展了农村题材、儿童题材影片的风格样式。

总之,第三代导演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在羁绊重重、危机四伏的创作状态中,仍然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数十部经典作品。

四、第四代导演:

泛指在文革前接受了电影教育,文革结束后,才开始独立执导的一批导演,他们主要活跃于1980年代前后。

主要有:

张暖忻、谢飞、郑洞天、黄健中、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丁荫楠、滕文骥、杨延晋、胡炳榴、董克娜、郭宝昌、颜学恕、翟俊杰、赵焕章、陆小雅、史蜀君、王君正等。

他们的代表作主要有:

谢飞:

《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1986/1989/1992/1995)

郑洞天:

《邻居》/《台湾往事》(1981/)

张暖忻:

《青春祭》/《沙鸥》(1985)

黄健中:

《小花》/《过年》(1979/1992)

吴天明:

《老井》/《变脸》(1987/)

吴贻弓:

《城南旧事》(1982)

黄蜀芹:

《人·鬼·情》(1987)

丁荫楠:

《逆光》/《孙中山》/《周恩来》(1982/1986/1991)

颜学恕:

《野山》(1985)

杨延晋:

《小街》(1981)

胡柄榴:

《乡音》(1983)

孙羽:

《人到中年》(1982)

陆小雅:

《红衣少女》1984

史蜀君:

《女大学生宿舍》(1983)

王君正:

《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1986)等。

历史贡献:

大力提倡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了“纪实美学”。

这些来自国外的电影美学资源经过第四代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有效的本土话语,参与阐释并提升了本土电影的艺术水准。

他们对以谢晋为代表的老一代导演的超越,对于中国电影从传统创作范式中走出来,回归电影的艺术本体,更新中国电影的视听语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有效地缩小了与世界电影的差距。

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实践极大地淡化了“17”年电影中的“歌颂”主题,使中国银幕开始倾向于“非政治化”的大众题材,表现出了对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的真切关怀,并以其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真实人生的剖白震动了影坛,感动了观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代导演中还集中涌现了一批卓有建树的女性导演,如:

张暖忻、陆小雅、黄蜀芹、史蜀君、王君正等。

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空前的。

五、第五代导演:

整体上大都出生于1950年代,是“文革”结束后,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的首批大学生(1978~1982)。

他们的代表作主要涌现于1984年~1990年代,进入199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他们的艺术探索精神明显减弱,但“观众/市场意识”却大为增强,至今仍不断有颇具票房号召力的作品问世。

第五代导演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及其作品有:

陈凯歌:

《黄土地》/1984、《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边走边唱》/1993、《霸王别姬》/1993、《风月》/1996、《荆轲刺秦王》/1998、《和你在一起》/2002、《无极》/2005等。

张艺谋:

《红高粱》/1987、《代号美洲豹》/1988、《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199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有话好好说》/1996、《一个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亲母亲》/1999、《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千里走单骑》/2005、《满城尽戴黄金甲》/2006等。

黄建新:

《黑炮事件》/1985、《错位》/1986、《轮回》/1988、《站直了,别趴下》/1992、《五魁》/1993、《背靠背,脸对脸》/1994、《红灯停,绿灯行》/1996、《埋伏》/1997、《说出你的秘密》/1999、《谁说我不在乎》/2001、《求求你表扬我》/2004等。

田壮壮:

《红象》(1982年)、《九月》(1984年)、《猎场札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鼓书艺人》(1987年)、《摇滚青年》(1989年)、《大太监李莲英》(1990年)、《特殊手术室》(1992年)、《蓝风筝》(1993年年)、《小城之春》(2002年年)等。

吴子牛:

《喋血黑谷》(1984年)、《鸽子村》(1985年)、《最后一个冬日》(1986年)、《晚钟》、《欢乐英雄阴阳界》(上·下)(1988年)、《南京大屠杀》(1995年)、《国歌》(1999年)、《英雄郑成功》(2001年)等。

此外,第五代导演还有:

张军钊、周晓文、张建亚、冯小宁、霍建起、孙周、尹力、何群,女导演:

李少红、胡玫、刘苗苗等。

重大贡献:

1)、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奖项”,真正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

2)、他们以“全新的电影语言”使中国电影“从形式到观念”都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

可以说,第五代的崛起使中国电影步入了一个“新电影时代”……

六、第六代导演:

大都出生于1960~1970年代,目前平均年龄在40岁上下,要比第五代小10岁左右。

他们于1980年代中后期分别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并于1990年代初陆续开始拍片,最初以低成本的“地下电影”首先在国外引起关注。

1990年代中期,他们在国内逐渐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创作群体,其中以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等人为代表。

从1990年代末开始,第六代导演陆续回到“体制内”工作。

尽管他们目前仍处于艺术生命的旺盛时期,但囿于个人素养和志趣等原因,近年却来鲜有重要作品推出。

张元:

《妈妈》、《东宫西宫》、《回家过年》、《江姐》(京剧)、《看上去很美》

王小帅:

《冬春的日子》、《17岁的单车》、《梦幻田园》、《扁担姑娘》、《青红》

贾樟柯:

《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

管虎:

《头发乱了》、《上车走吧》

路学长:

《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

娄烨:

《周末情人》、《紫蝴蝶》

张扬:

《爱情麻辣烫》、《洗澡》

章明:

《巫山云雨》、

李欣:

《谈情说爱》、《花眼》

阿年:

《城市爱情》、《呼我》

此外还有:

李虹/《伴你高飞》、金琛/《网络时代的爱情》、施润玖/《美丽新世界》和《走到底》、王瑞/《冲天飞豹》,田曦/《兵》、王全安/《月蚀》、吴天戈/《女人的天空》、毛小睿/《真假英雄》、胡安/《西洋镜》等……

尽管第六代导演已经出道十多年了,但迄今仍未推出一部享誉全国的作品,既没有赢得市场/观众的认可,也没有获得主流评论的尊重,更没有得到官方的肯定,几乎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仅有的收获就是在国外的一些电影节上获得了一些边缘化的、常常是无足轻重的奖项,并且在国内的引起了一些微弱的反响。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在于:

十分有限的阅历与学养,使得他们既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也无法剖析历史的沧桑,因而也就不可拍出切中观众兴奋点的作品,而常常以一种过于自恋的态度,把电影作为一种个人化的情感宣泄方式。

【尽管在个人经历与影片风貌上,姜文(1963年生人)和冯小刚(1958年生人)与第六代导演大相径庭,但他们开始独立执导影片的时间却与第六代导演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姑且也把他们放在这一批导演里。

冯小刚:

《大撒把》(1992)、《永失我爱》(1994)、《甲方乙方》(1997)、《没完没了》(1998)、《不见不散》(1999)、《一声叹息》(2000)、《大腕》(2001)、《手机》(2003)、《天下无贼》(2004)、《夜宴》/2006等。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鬼子来了》(1999年)。

七、新生代导演:

目前平均年龄30岁上下,要比第六代小10岁左右(大都为1970~1980年代初生人),1990年代毕业于各大艺术类高校,随后开始陆续执导影片。

其中最具影响力、并较有品位的两位导演及其作品是:

陆川:

《寻枪》(2003)、《可可西里》(2005)

马丽文: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俩》

宁浩:

《疯狂的石头》

此外还有:

《我和爸爸》、《陌生女人的来信》、《当梦想照进现实》/徐静蕾

《父亲·爸爸》/楼健

《押解的故事》/齐星

《苦茶香》/吴兵

《我的兄弟姐妹》/俞钟

《开往春天的地铁》/张一白

《100个……》/滕华弢

《女孩别哭》/李春波

《天使不寂寞》/张番番

《我最中意的雪天》/孟奇

《TV小子》/郦虹

《我是一条鱼》/李鸿禾

《王首先的夏天》/李继贤

《妈妈没有走远》/石建都

《像鸡毛一样飞》/孟京辉

《母亲快乐》/邓建国

《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黄宏

《井盖》(原名《完美女人》)陈大明

《恰同学少年》/赵燕国彰

……

总结:

纵观20世纪以来中国导演的精神历程和生存环境,我们会发现:

不同话语背景中的艺术家曾面临不同的历史要求,追寻不同的艺术理想,塑造不同的电影形象:

第一代导演初创电影形态,以言情与武打,挣扎在早期资本上海的票房商海,在为中国电影培育了最基本的人才、资金、技术根基的同时,也为我们奠定了至今仍是中国电影主流样式的两种类型片——伦理情节剧与武侠片。

第二代导演受命于民族危难之时,凝重的影像深切地寄托着人民的苦难与希冀,是他们赋予了中国电影以思想和成熟的魅力。

第三代导演周旋在荒唐而残酷的政治旋涡之中,尽管起伏跌宕的生存环境像镣铐一样,时常束缚着他们艺术创造的翅膀,但在那个时代所流传下来的“红色丛林”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闪烁着他们的智慧与才华的奇葩异卉……

第四代劫后重振,一面在现实与艺术间摸索着电影的本体皈依之路,一面把中国电影从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里解放出来,重新回归到了“大众艺术”的百花园中。

他们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第五代置身启蒙大潮之中,他们以对影像和历史的崭新表达,在折服了世界影坛的同时,更让中国电影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六代和新生代导演侧身商业时代,他们受到体制与市场的双重压力,加之他们大都思想苍白、情感漂浮,这常常使他们那变幻的影像如同丢失了灵魂的傀儡般虚弱乏味,但是他们毕竟还人在旅途,毕竟还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因此,成长的未来是可以期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