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6914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docx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

2010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集(2010-06-2122:

46:

11)

标签:

杂谈

一、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6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

定林:

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

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

参考答案:

“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

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3分)

参考答案:

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

次年复拜相。

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

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二、湖南卷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分)

好事近①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

答: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解析:

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

三、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

四、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答案】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

“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

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五、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答:

【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

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

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

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

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

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

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

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

“朝廷谁请缨?

”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济时敢爱死?

”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

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答案提示】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分)

【答案提示】月、风衬托双星相逢,新欢与旧愁的比较。

六、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

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

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

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

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

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

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

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

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

后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著作佐郎等职,不久谪监陈留酒税。

北宋亡,奔徙于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

高宗绍兴元年(1131),抵临安(今浙江杭州)。

历任中书舍人、侍讲、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等职。

绍兴七年任左中大夫,参知政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

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最近于杜甫。

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象《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

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雨》诗2首、《除夜》等

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

"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

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

〔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

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总的说来,

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笺注《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陈简斋诗外集》。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

诗歌简析:

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

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七、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

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

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

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

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

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

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4分)

(1)答案: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4分)

(2)答案:

既是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隐含”提示要看景的深层含义,应当结合注释理解。

八、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2分)

【参考答案】:

“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不矛盾:

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菩萨蛮·北固题壁》赏析:

原文: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赏析:

这首《菩萨蛮·北固题壁》是自号望三散人,清末学者兼书法家郭麟所作。

这首词在形式上采用了拟人手法描写江流绕着群山盘旋流逝远去以及江中的帆船依流或行或停的景象。

作者形象的写出了江河流逝、群山却似乎要百般阻拦,但却终究奔流而去。

释义:

上天(大自然)要让江河流下去,但旁边的青山却想要江流停下来。

谁不替江流发愁呢,那一座座连绵的山川一眼也望不到头啊!

远处的船帆如飞鸟一样的落停了下来,船停泊不动的时候似乎江流也停住了流逝。

可笑群山依然显得无力和自作多情,又怎么能把她留住呢?

(译文为草根博览所作,仅供参考,敬请指正。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郭麟:

(1823~1893),字子嘉,自号望三散人。

清末学者、书法家,潍县(今潍城区)人。

出身于没落的书香门第。

他幼承家学,酷爱金石文字,栖居乡间,悉心考古,精研六书。

数十年搜罗金石不辍,鉴赏能力为陈介祺所推服。

性情傲僻,不随俗流,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份外之财毫厘不取。

虽贫困,而不移其志。

他曾被郭熊飞聘为家馆教师,随其宦居南北10余年。

返籍后,于城西杨家庄置田10余亩,筑舍居住,名为“杨峡别墅”。

因住处濒临大于河,居室名“听渏山房”。

他隐居乡间,埋头著述,并于荒冢破寺中、断碣残碑间,剥剔苔藓,搜集古迹金石文献,10余年得90余种。

自乡居后,六七年不入城市,更不与缙绅交往。

独于考证篆籀,辨别碑版真伪时,与陈介祺共相研讨。

补订得232种,辑为8卷,名《潍县金石志》。

晚年寄居妹家。

 1883年(光绪九年),侍郎汪鸣銮视学山左,慕名来访。

他为之缕述详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汪明銮为之倾服。

汪见他著述甚丰,却因家贫无资刊行,欲赠金相助,他辞谢。

汪又欲为之请、授之以官,他亦辞谢。

最后,汪鸣銮执意留金作为写书费,并允为校刊诸书,郭麟才起谢。

为使近30卷著述,能尽快问世,他历时3月,力疾校雠完成后,因汪被罢官归里,致使该书未能出版。

他耗费多年心血,其著述因无力出版而被埋没,深为痛心,忧郁成疾,于1893年(光绪十九年)含恨去世。

临终前,将遗稿悉付友人王承吉。

著有《灵芬馆诗初集》四卷,《二集》十卷,《三集》四卷,《四集》十二卷,《续集》八卷,《杂著》二卷,《杂著续编》四卷,《江行日记》一卷,《樗圃消夏录》三卷,《灵芬馆诗话》十二卷,《续诗话》六卷,及《蘅梦词》、《浮眉楼词》、《忏余绮语》各二卷等,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九、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g):

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3分)

提示:

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提示:

托物言志、象征。

怀才不遇的悲伤。

十、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

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6分)

答案:

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

“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

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十一、北京卷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鵷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

落日余晖。

②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鵷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答案:

A(非昂扬奋发)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十二、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唐诗)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案:

暮春飞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

能力层级是C级。

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

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

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案:

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答案:

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