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7329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第6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识记)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日本分别向沈阳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日本来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

2.华北事变。

(识记)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

日本还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

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

3.卢沟桥事变。

(识记)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4.伪“满洲国”。

(识记)

1932年3月,在日本关东军的导演下,伪“满洲国”发表“建国”宣言,年号“大同”。

早已被中国人民革命赶下台的清代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举行“就职典礼”,担任伪“满洲国”的“执政”。

日本通过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

5.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领会)

日本推行独霸亚洲的“大陆政策”,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是作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重要一步。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

2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其侵略野心并没有得到满足,又开始向中国华北地区渗透。

制造华北事变。

3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6.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

(简单运用)

1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极端残暴的军事殖民统治。

2在占领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

3大肆掠夺站领区的土地及其农产品。

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治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廉价出卖给为伪政府。

7.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

(综合运用)

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2疯狂的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8.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识记)

1935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任同盟军总司令。

9.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

(识记)

1935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

10.《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识记)

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好找中国人民自己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11.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识记)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由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12.八路军、新四军。

(识记)

红军主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3.《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领会)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4.瓦窑堡会议。

(领会)

1935年12月,长征到达陕北不久的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作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15.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

(领会)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如果国民党将这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思想保证:

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6.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简单运用)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

学生们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并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在群众的压力下,冀察政务委员会被迫延期成立。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7.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简单运用)】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飞抵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地区的红军。

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依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

经过张、杨以及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市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8.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综合运用)

①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②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台儿庄战役。

(识记)

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大捷。

20.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

(识记)

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一师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

在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帅孤军据守四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激战中殉国。

21.豫湘桂战役。

(识记)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大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

在这次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损失50多万兵力,丢失拥有146座大小城市、6000万人口的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22.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

(领会)

①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

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②日本对国名党军发动若干次进攻性打击的阶段,国民党对抗站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多次的反共“摩擦”事件。

23.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

(领会)

1942年中国战区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

1942年2月,国民政府组成了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

中国远征军英勇作战,在东吁保卫战中,歼灭日军5000多人。

中国陆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中国远征军还在1942年4月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的英军7000多人,受到了国际上的称赞。

24.国民党正面战场溃退的原因。

(简单运用)

①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②国民党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多次的反共“摩擦”事件。

25.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日文化工作。

(综合运用)

①中国共产党积极团结国统区抗日民主力量,推进国统区民主改革。

②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先后具体领导了大后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文化工作:

③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在重庆公开发行,及时向大后方人民宣传党的主张,鼓舞和激励群众的抗战热情。

④抗战开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分别由北平、天津迁往昆明,合并组建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26.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识记)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关于抗日的基本主张。

27.敌后抗日根据地。

(识记)

1937年11月,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晋察冀、晋西北、晋翼豫、山东、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

28.为国捐躯的八路军、新四军将领。

(识记)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先后在作战中以身殉国。

29.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

(识记)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

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共产党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30.“三三制”政权。

(识记)

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1/3.

31.精兵简政。

(识记)

1941年当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提案,中共中央把“精兵简政”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求各根据地实行。

根据地的干部和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关系,根据地证券成为当时中国最民主、廉政的政权。

32.教条主义。

(识记)

教条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33.中共七大。

(识记)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

七大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

34.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领会)

①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②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3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领会)

①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②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③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36.大生产运动。

(领会)

1940年至1943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开展大生产运动。

各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困难,解决了部队的粮饷,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37.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

(简单运用)

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负担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战略上的相互配合。

38.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简单运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敌后游击战争对阻止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换入战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作用。

39.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综合运用)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从民族大义出发,积极维护统一战线,并领导人民军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克服困难,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①制定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②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③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

⑤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40.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综合运用)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41.中国共产党关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综合运用)

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

①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

②尊重他们的利益。

③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时,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即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把统一战线中的摩擦和斗争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始终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及其意义。

(综合运用)

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为了将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便更好地指导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理论著作,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43.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

(综合运用)

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进行认真的清理。

为了总结和吸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实际4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

主要内容是: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44.联合国制宪会议。

(识记)

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45.抗日战争的胜利。

(领会)

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书。

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

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

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4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综合运用)

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47.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综合运用)

主要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