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7490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1.重点

(1)理解新经济政策。

(2)了解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化集体化。

2.难点

评价斯大林模式。

(二)解决方法

1.理解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个创举。

建议教师把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比讲,通过大量的材料来理解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和作用。

第一步:

出示幻灯片,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

再出示幻灯片,列宁的一段话。

请同学们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理解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

第三部:

带领学生看教材逐条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第四步:

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和具体内容概括新经济政策的历史意义。

第五步:

学生动手实践,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经过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涵,也认识到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典范。

2.了解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化集体化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苏联二三十年代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等方式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苏联取得的成就,然后探究这些成就取得的原因。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观看苏联一五计划的视频和相关图片资料,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感悟苏联发生的变化。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苏联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从而引出五年计划的相关问题。

其次,关于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成就、结果等问题,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可以独立解决。

最后,让学生讨论:

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生动、直观性,增加说服力,强化重点。

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于农业集体化,教材叙述的比较简略。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农业集体化的具体做法。

为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们在学习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之后,设置这样的探究题:

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给国家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分别说出其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为学习斯大林模式做好铺垫。

3.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性很强,对中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

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建议采用讲解、对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做到有所知又有所疑。

第二步:

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影响,教师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具体事例进行补充讲解。

关于它的消极意义,以邓小平的文字来引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如何理解弊端的表现,可以通过文字材料和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等史实,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三步:

设置讨论题目,“苏联在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加强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综合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资源:

视频──苏俄的国内战争片段。

教师过渡:

十月革命后,苏俄又开始了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为了战胜内外敌人,苏维埃政府在经济上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现在战争结束了,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那么这一政策还要继续执行吗?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导入还有其他的方式。

例如:

1.新旧知识联系的方式。

提问:

十月革命结束后,为了打退内外敌人,苏俄在经济上实行了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那么战争结束后苏俄在政策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由此导入新课。

2.创设情境的方式。

请同学们观看列宁的一些图片或者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十月革命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也有创新,我们今天就学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采用历史线索的方式。

我们第一单元的内容是“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课我们学习的是革命道路的探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讲授新课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幻灯片文字资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列宁的讲话、经济发展状况材料、表格。

出示幻灯片:

“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现在战争结束了,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这一特殊政策还要不要继续执行下去呢?

“我们有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请同学们分析列宁这段话的含义。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合俄国现在的国情了,必须进行改革。

)于是列宁在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内容学生阅读教材可以独立解决。

“1921~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3814万公担,1926年度就增加到8913万公担。

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根据材料分析得出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设置讨论题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学生分组讨论后,可以自己动手列表归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恢复了国内自由贸易

好处

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活跃了流通,刺激了生产

教师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实行的特殊政策;

新经济政策虽然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但是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方式,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

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所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典范。

(2)苏联的成立

动画苏联的疆域图、俄国名称变化的示意图、图片苏联的国徽和国旗。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期间经济上采取的第一项重大举措,而苏联的成立则是它在政治上采取的另一个重大举措。

请同学们回忆,俄国自从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名称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用幻灯片向学生演示。

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然后让学生结合动画地图说出最初加入联邦的4个地区和后来扩大的15个共和国。

观察苏联国徽和国旗的图片,指出它的含义。

镰刀、斧头代表着苏维埃俄国。

绸带包裹着小麦,表现了劳动人民大团结。

布尔什维克的标志站在地球上,表现了共产主义一定在世界传承,发扬光大。

在太阳的衬托下,表现了共产主义是光明的,和平的。

苏联国旗是一面由镰刀、锤头和闪耀星星组成的红旗。

铁锤象征工人阶级;

镰刀象征农民阶级,两者组合,是工农联盟的标志,也是共产党的标志。

五角星既象征工农联盟,也代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的口号。

红色是革命的颜色,黄色则是革命光芒的颜色。

教师补充:

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

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盟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

首都为莫斯科,国家元首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图片:

斯大林的照片、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河上的大坝、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一五计划的视频。

1924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逝世。

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的探索都体现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师创设情境:

观看视频“一五计划成就”、展示图片资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文字资料(“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主要力量和资金集中于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五”计划开始于1933年,重点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教师设问,俄国一直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经济不发达。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

(五年计划。

)请学生探究:

五年计划的重点、取得了哪些成就,结果如何。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五年计划,从1928年到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教师总结:

苏联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请同学们思考:

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目标的实现说明了什么?

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五年计划的实施、人民群众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等,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从30年代初期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教师结合图片介绍农业集体化的具体做法。

1930年1月5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的决议,确定了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和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并具体规定了不同地区完成农业集体化的速度和任务。

苏联掀起规模空前的农业集体化新高潮,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一些地方甚至把农民的家禽、家畜等完全收归国有。

城市工会和各级党组织派出大批工作人员到农村去帮助开展集体农庄运动。

一个月后,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从占总农户的3.9%骤增至60%。

到1934年7月,71.4%的农户和87.4%的耕地面积实行了集体化,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问题探究:

学生可以分组完成,一组总结积极影响,另一组归纳消极影响。

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国家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还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不但使苏联的经济发展起来,而且还增强了国防力量,并且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不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工农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比例失调;

在农业方面的全盘集体化,也使农民渐渐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由于工业化完全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进行的,逐渐形成一个无所不包、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长期不良影响。

(2)斯大林模式

幻灯片──文字资料。

在全国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于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补充:

1936年11月25日,全苏苏维埃第8次非常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开幕,斯大林作《论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

大会于12月5日批准了宪法最后文本。

新宪法共含13章146条。

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基础是劳动者代表苏维埃,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新宪法规定,苏联最高苏维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联盟院和民族院组成,新宪法申明,凡苏联公民,不论民族和性别一律平等,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劳动、休息等自由。

新宪法的制定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那么,斯大林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又给苏联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教师设问:

材料中邓小平提到的“苏联的模式”指什么?

(斯大林模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从字面上看,经济上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的特点是个人的高度集权。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

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所以出现了高度集中的现象,这一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苏联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例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卫国战争期间能成功打败法西斯德国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例如,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盲目追求产值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农民没有生产的积极性;

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等。

苏联在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中有那些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仅对苏联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各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中,都不同程度的沿用了斯大林的理论和模式。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的,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既要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同时也不能生搬硬套。

(三)巩固练习

见本课随堂练习。

六、参考资料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工业的恢复

大工业很快地恢复起来。

它的总产值每年都有很大的增加。

1925年总产值达到77.39亿卢布……1913年是102.51亿卢布……但是1926年就已经超过战前工业水平8.1%。

在恢复时期的五年中,工业生产增长了4.5倍。

……

……发电站的数量和平均供电面积增加了。

与1921年比较,在1925年发电站的发电量几乎增加了五倍,并超过了战前的供电面积。

1925年苏联的全部发电站的发电量是29.25亿千瓦小时,而1913年只有19.45亿千瓦小时。

恢复时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长非常迅速。

在这五年之内工业产值每年平均增加4l%。

没有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时期能以这样的速度来恢复自己的工业。

帝国主义战争的结果,法国的工业生产1920年降低到1913年水平的62%。

把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的法国花了6年(从1919~1924年)。

同时它还利用了根据《凡尔赛和约》所得到的大量赔款。

德国为了把自己的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规模,就用了10年工夫,而且是在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输出的条件下恢复的。

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开了第10次代表大会。

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5日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宣布,苏联将着手实行一项所谓新经济政策,其要点是,征集粮食将由税收来代替,私营企业将逐步合法化,借以重新搞活经济和改善食品供应状况。

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

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

自从战争结束以来,这些农民一直处于悲惨的困境之中。

预计对外贸易将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以便防止外国的竞争。

拥有全国工人85%人数的工业基地也将主要地由国家来控制。

按照列宁的意图,农业将基本不受政策的限制。

这意味着接受了农民的要求。

这些农民很希望拥有自己的农场。

列宁说,这项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使苏联人摆脱严重的战后萧条。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是逐步实行的。

1922年苏维埃政府又颁布法令,规定农民有选择使用土地形式的自由,允许农民在一定范围内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在流通方面,政府允许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把自己的产品拿到市场自由买卖,恢复国内的自由贸易。

1922年~1924年国家进行了币制改革,稳定了货币。

在工业方面,国家继续掌管重要的工矿企业,但把一些中小企业租赁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独立进行生产管理和经济核算。

合作社也获得了自主经营权。

在分配方面,废除了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

3.苏联简介

苏联,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存在的联邦制多民族国家。

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面积2240万平方千米,为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人口2.901亿(1990)。

有10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51%,乌克兰人占15%,乌兹别克人占6%,白俄罗斯人占4%,其他为哈萨克人、鞑靼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摩尔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库曼人、德意志人、吉尔吉斯人、犹太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等约占24%。

官方语言为俄语,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和方言,其中斯拉夫语族占75%,除斯拉夫语之外的其它印欧语占8%,阿尔泰语占12%,乌拉尔语占3%,高加索语占2%。

主要宗教为俄罗斯东正教,其他为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

首都莫斯科。

苏联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15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达格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尔梅茨达、卡累利阿、科米、马里、莫尔多瓦、北奥塞梯、鞑靼、图瓦、乌德穆尔特、切切诺—印古什、楚瓦什、雅库特、阿布哈兹、阿扎尔、卡拉卡尔帕克、纳希切凡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

苏联全境中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山地和高原分别占20%。

叶尼塞河以西主要是俄罗斯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和图兰平原,以东主要是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

80%地区属温带,16%属寒带,4%属亚热带。

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春、秋季短,气温年较差较大。

首都为莫斯科。

国家元首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统。

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理。

武装力量名称为苏联红军,1946年后称呼为苏联武装力量。

但是陆军部队习惯上仍然称呼为红军,海军部队称呼为红海军。

4.斯大林简介

斯大林(1879~1953),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领导人。

出生于俄国南高加索梯弗里斯(1936年改名为第比利斯)州哥里城(位于今天的格鲁吉亚境内)一个鞋匠家庭,格鲁吉亚人,原名朱加施维里。

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来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教会中学开除,成为职业革命家。

1904年被捕,流放西伯利亚。

1903年,缺席当选为高加索社会民主工党联盟委员会委员。

1904年,从流放地逃回家乡,领导了这一年的巴库石油工人大罢工。

1905年,他作为高加索地区革命领导人,出席了在芬兰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第一次代表会议,见到了列宁。

此后,他多次被捕,也多次逃脱。

1912年,当选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委员;

负责创办《真理报》并担任主编。

1917年成立政治局时是政治局委员,负责指导彼得格勒党的工作。

十月革命胜利后,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1917~1922年),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1919~1922年,1920年改称工农检查人民委员)等职。

内战和反对国外武装干涉期间,担任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参与军事指挥工作。

1922年4月,在俄共(布)第11次代表大会上,根据列宁提议,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担任这一职务一直到1952年10月联共(布)第19次代表大会。

之后,他担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斯大林领导苏联期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清除了不同于他意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大清洗运动”。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

在此期间,他在苏联推行了个人崇拜。

1941年,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1946年起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列宁逝世后,他还担任了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

苏德战争爆发后,出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领导苏联军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

1945年,获得苏联大元帅军衔。

1953年3月5日,因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

5.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1)斯大林式的工业化道路,使苏联在30年代获得了极快的资本积累速度,实现了国家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的优先发展。

(2)这一模式保证了苏联在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战后苏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