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7789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4套最新改版Word下载.docx

②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

潋lià

nyà

n 空蒙kōngmé

ng

淡妆浓抹dà

nzhuāngnó

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

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唐)苏轼(宋)

天然美热爱大自然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乐观豪迈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长江、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诗导入,了解长江。

1、课件出示一组有关长江诗词,学生读。

2、你对长江了解有多少?

(汇报有关长江资料)

二、朗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

2、师范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三、品读理解,感悟诗情。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

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2、汇报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门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

3、汇报第一句。

(1)指名解释第一句(一、二名学生汇报)。

(2)启发提示。

理解古诗中的“断”、“开”和“回”。

(3)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汇报第二句。

(1)指名释意古诗(一、二名学生汇报)。

(2)看最后一句古诗,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

现在能更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吗?

(3)这“一片孤帆”从哪里来?

作者正往哪行驶呢?

(4)点拨难点。

A:

“出”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

B:

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

C:

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D:

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E:

学生讨论汇报,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

听别人的发言,请你认真思考,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帮助。

5、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6、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

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吗?

四、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1、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

2、能背出李白写的其它古诗吗?

五、结语升华,提出希望。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诗歌只是这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星。

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待我们去欣赏、去诵读。

课后同学们多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宣布下课)

总课时数编号:

科目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人

谢艳梅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题

17望天门山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4个生字,这4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难点:

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

出示《望天门山》

2.了解作者李白

3.你还学过李白的哪首古诗?

4.提示课题,理解“望”

板块二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

注意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断、楚、孤、帆师运用字理识字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出示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3.再读课文。

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要求:

①自由读。

②指名点读。

③教师范读。

板块三

 三、创设情境,感悟诗文

1.过渡。

2.课件出示:

天门、楚江、孤帆、日。

3.结合课件画面及文中注释,说说读懂的和不懂的内容。

4.学习第一句。

理解“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5.学习第二句。

课件:

江水视频及第二句。

理解“至此回”。

指名读读!

6.小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增换调补”来理解诗意。

7.学习第三、四句。

运用学习一二句的方法,自学这两句诗,同桌互助。

8.师点拨,理解“出”。

9.说说整首诗意,想象画面。

10.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跟课件读,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师引读,师生配合读。

板块四

四、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过渡。

2.播放视频:

李白是什么情况下写的诗,说说诗人当时的感受?

师讲解。

2.比一比,看谁最先把这首诗记住?

①快慢赛读②轻重赛读③快乐读

3.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配课件音乐

.4.

(1)出示课件:

生字“断、楚、孤、帆”。

说说书写这4个生字要注意些什么?

(2).师范写(3).写在《写字本》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教案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

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

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感悟诗境。

一、巧妙引诗文

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师:

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

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指名答:

天门山真雄伟啊!

长江真浩瀚啊!

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

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

山),什么字?

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

喜欢游山玩水吗?

都游过哪些山?

还想去游哪些山?

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

那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

望天门山。

二、初读知大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会读这首诗吗?

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

那就与老师一起读吧!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

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

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

(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

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

有何依据?

三、品读悟诗情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

这是——?

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怎么样呢?

(山:

高大雄伟、陡峭险峻)(介绍天门山)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老师画的是什么?

(水)怎样的水?

(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

(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水:

碧绿、波浪滔天,滚滚东流)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

(楚江)楚江又叫什么?

(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

你也想读读吗?

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

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

(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

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

怎样的小船?

怎么行驶的?

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诗人李白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老师展示天门山的图片)

既然大家都画出了这首诗,那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画上的景物说一说,谁来啊?

(注释:

中断:

从中间断开。

至此:

又作“直此”。

回:

回旋,打转。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的旁边悠轻快驶来。

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的画面。

学生质疑:

(师预设文题)

生A:

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

“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把这句诗改为:

“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

“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

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5吟诵背诵古诗,默写并展示自己的画作。

(1)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

可以做做动作背。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大家会背了,那会写吗?

请大家把这首诗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默写在刚画好的图画上,给自己的画配上诗,好吗?

(3)3、请同学上台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升感情

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

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学生点击网络资源学习:

(白,眉州(今四川)人,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以豪放著称,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

试与同学共同吟诵:

《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

不但大诗人李白写了很多关于长江的诗歌,历史上好友其他很多诗人也写过歌颂和赞美长江雄奇壮美的诗词,老师收集了一些名句,你愿意同我一起分享吗?

读有关长江的诗词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

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都描写了长江水波浪滚滚,气势磅礴的雄奇壮美的景象。

我们都不由得赞叹:

祖国的山水真美啊!

结语留言: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夺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水也是无比壮美,江山如此多娇,也等着大家去欣赏,去歌颂赞美呢!

请在留言板抒发你的感受和收获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

今天,陈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

《动人的西湖》)

旁白:

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

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

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

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

是啊!

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

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

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苏轼)你了解苏轼吗?

(生答。

师补充:

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

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书效果。

3、师范读古诗。

4、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

(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

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

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

瞧!

这就是晴天的西湖!

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

)(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

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

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

(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

好)

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

晴天的西湖真美!

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

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

)(播放课件:

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

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播放音乐:

《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

(课件出示:

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

山色空濛)

雨后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

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

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

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

)(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奇。

)(板书:

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

)(课件出示:

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

(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

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

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

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

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4、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

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

想想,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

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

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吗?

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 (好)

西子湖         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