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8025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x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07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篇一: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08月21日【浏览字号:

大中小】来源:

大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2月12日在自贡市大安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大安区人民政府区长詹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200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人民政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围绕跨越式发展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和衷共济图振兴,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

全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29.11亿元上升为2006年的54.23亿元(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3.5%;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14.79:

52.42:

32.79调整为2006年的12.19:

59.78:

28.03。

一、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四年来,我们坚持“工业兴,大安兴”的理念,强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着力壮大支柱产业,

着力培育优势企业,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工业经济呈现增长快、质量高、效益好的良好态势。

五大产业逐步形成。

机械、化工、医药、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不断发展,2006年五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9.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1.5%。

规模工业上档升级。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4年净增36户,累计达67户;2006年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29亿元、增加值8.6亿元、利税2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5.7倍、5.8倍、8.7倍。

东锅工业集团、川润集团等6户企业跨入国家中型工业企业行列。

自主创新成效明显。

累计投入技改资金4.2亿元,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27个。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达8户,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40项,省级名优、名牌产品10个。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0.3%提高到2006年的58.5%。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四年来,我们坚持以助农增收为核心,以调整农业结构为重点,以夯实基础设施为保障,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畜禽、蔬菜、花卉、水果、水产5个特色产业和中药材、草编、蚕桑3个亮点产业初具规模,生猪换种、蛋鸡养殖、蔬菜花果种植等基地发展壮大,发展市级龙头企业5户、专合组织20个、专业大户2000户,带动农户5万余户。

生姜、无花果等8个农产品通过省部级无公害产品认证。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48.2%提高到2006年的51.5%,农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4.3亿元上升为2006年的6.4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实施“金土地”工程①,开发整理土地39000亩,新增耕地6700亩;实施病险水库整治10座,新改扩建提灌设施12处、渠系20公里,建设微型水利7000余处;新改扩建农村公路278公里;实施红层找水打井9263口;日元贷款生态县、“一池三改”等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四年累计完成涉农投资

1.5亿元,其中2006年投入达1.17亿元。

助农增收取得明显成效。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四年兑现粮食直补、退耕还林、“两免一补”资金2829.07万元。

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8.32万人次,输出劳务19.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0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四年净增1049元、达到3585元。

2006年,成功抗御了六十年不遇的特大自然干旱。

第三产业日益繁荣。

四年来,我们大力发展以物流配送、专业市场、特色旅游为支撑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商贸物流发展良好。

新增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1户、上5000万元企业4户;东方物流公司跻身“中国物流百强企业”。

专业市场初具规模。

川南建材、干副食品、汽贸汽配、红灯笼食品等专业市场入驻商家580余户,年交易额突破13亿元。

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

累计开发各类商品房120万平方米。

旅游业稳步发展。

燊海井整治、三多古寨风情开发有效推进,北环路、青莲寺等都市休闲农家乐蓬勃兴起。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2002年的7.76亿元上升为2006年的13.6亿元;四年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1.59亿元。

财政工作成效明显。

四年来,我们坚持增收节支调结构,狠抓税源培植,加强税收征管,规范收支管理,着力调整收支结构,确保了财政运行质量的稳步提高。

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2年的3717万元上升为2006年的9450万元,增速连续四年超过20%;财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非税收入占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23.1%下降到2006年的16.9%。

累计争取上级财政各类转移支付资金3.37亿元。

坚持“有保有压”的方针和“四保”②原则,基本保证了政权运转和社会事业必需,财政支出由2002年的1.10亿元上升为2006年的2.46亿元。

高度重视债务及化解工作,全面清理并锁定了区乡债务,初步构建起多措并举的长效偿债和规范有序的良性举债机制。

2005年以来,通过协商缩减、资产抵偿、发展偿债等多种举措,全力化解敏感性债务1.07亿元。

二、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项目带动成效明显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政府机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人事、编制管理改革有序推进,人事调配和机关临时人员使用管理得到规范。

财政改革有序推进,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规范;区乡财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效推进;按照“招标定价、审计列支”的原则,实行政府投资、采购项目公开招投标,节约财政资金709万元,资金节约率达24.4%。

农村税费改革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村财乡管”等农村综合改革配套措施初步构建。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

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顺利完成。

区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

项目工作成效显著。

按照“争取上力、借助外力、激活内力”的总体思路,围绕发展抓项目、围绕建设争项目、围绕招商跑项目,项目工作实现新突破。

四年,累计对上争取项目160余个、资金1.41亿元。

其中,2006年向上争取项目59个、资金1.2亿元。

累计对外引进项目286个,引进到位资金13.18亿元,并实现了利用外资“零”的突破。

“四个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四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3亿元,年均增长18.5%。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坚持城乡互动。

积极推进马吃水片区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和试点小城镇建设,建成区面积达13.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

着力推进背街小巷整治和公厕、垃圾库改扩建工程,累计整治背街小巷89条,改扩建公厕59座,新改建垃圾库12座。

相继建设和改造仁和路支干道、人民路、红旗路、站台路等城市道路,“三横两纵”城市道路骨架基本形成。

东门汽车客运站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完成。

新农村建设顺利启动。

先后硬化威自路、

自华路等通乡公路,硬化新民、大山铺、何市等乡镇农村公路49.42公里。

四年,累计新改扩建农村公路278公里,建设乡镇客运站5个、小码头4个,实施渡改桥4座。

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全面实现。

农村电网改造、广电和通讯“村村通”等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四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73亿元。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积极推进人居优良环境建设,先后实施釜溪河大安段整治、美化及盐都大道、仁和路、人民路等主街亮化、美化工程;着力实施城区环境卫生、社会治安整治,解决了大安老街、大高路马冲口段等长期以来群众反映强烈的烂路扰民问题;相继建成绿洲花园、天然居、紫荆花都等城市住宅小区;先后建成龙井、勉流井、仁和半岛等5个城市休闲广场;着力推进仁和半岛小区建设。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4平方米。

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整治,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84万人次,新增就业和再就业岗位1.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累计发放社会养老保险金6500万元、失业保险金2500万元、医疗保险金1800万元;累计发放城乡困难群众低保金

5220万元、救灾救济救助资金1100余万元;实行了农村五保户补助社会化发放,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4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1.1%,参合农民达24.25万人;改造农村特困对象危破烂房632户。

2005年,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区县”。

先后恢复党政机关综合目标管理奖,落实公务员津贴和教师地方生活补贴。

为民办实事工程顺利推进,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四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8%、达到8100元。

五、社会政治持续稳定,自身建设切实加强

民主法制建设加快。

依法治区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定期汇报、通报政府工作。

四年,共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392件、政协委员提案239件。

坚持依法行政,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完善政务监督体系,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增强。

支持区人民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

全面完成“四五”普法,顺利启动“五五”普法。

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着力强化息诉息访。

高度重视稳定工作,着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长江化工、盐都花园、仁和烂尾楼、龙凤商场等重大不稳定因素。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大安”创建活动,社会治安有序安定。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四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自身建设明显增强。

按照构建法治型、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先后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行政执法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行政效能监察等制度,行政决策、执行、监督体系逐步完善。

坚持执政为民理念,着力推进政风行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作风兴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增强。

各位代表、同志们,四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四个理念”,切实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政府工作,抢抓一切机遇促发展,以发展的科学目标鼓舞人心,以发展的务实举措激励人心,以发展的实在成绩凝聚人心,才能不断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是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改革开放是强区之路。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有创新、有突破,才能破除思维禁锢;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一定

【篇二: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终稿】

各位代表:

�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受xx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的基本回顾

五年来,本届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镇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同心同德,较好地完成了第十五届人代会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保持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连续五年进入省百强乡镇行列。

二00六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2亿元,与2002年相比较,年均增长28%;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6.8亿元,年均增长26%,实现财政总收入1.9亿元,年均增长25%。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顺利实现跨越目标。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年均增长22%。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61.9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73亿元,年均增长29%;完成销售收入170亿元,完成工业利税9.2亿元,完成自营出口8300万美元,年均增长都达到25%以上。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五年累计技改投入达到24亿,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约占全市的7%,2006年全市十大高新技术企业中我镇占三席,久立、双狮率先在全区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久立”荣获了全区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淘汰作坊式纺

织纤维褪色、水泥机立窑和粘土砖瓦窑取得显著成效。

2005年,在湖州市工业经济十强镇中排名第四。

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品牌和农村经济组织取得新成效。

2006年农业总产值达3.8亿元。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增加值达到7.66亿元,年均增长36.4%。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实施科技项目216项。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累计招商引资实到外资2240万美元,区外内资9.3亿元。

启动了xx工业功能区建设,入驻企业97户,引入世界500强的美国泰科公司,涌现出新加纺织、维多利时装等具有良好业绩的外资企业。

出口贸易取得新突破,五年共新增自营出口企业近20家,累计完成自营出口2.72亿美元。

企业改革扎实推进,乡村集体工业企业改制全面完成,闲臵的存量资产全部盘活,引进企业30余家。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实效,农民负担得以减轻。

工业强村战略取得实效,三田洋、千亩山、黄龙兜等工业园区初具规模,态势良好。

——城乡面貌日益改观。

完成了《xx镇城镇总体规划》、《xx三桥旅游发展规划》和《南部新区发展详规》的修编和编制,确定了北部文化旅游区、西部工业功能区、南部行政商住区、东部市场商贸区的城镇总体发展格局。

五年共组织实施城镇重点基础设施项目20余项,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

中心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南部新区、内环路、外环路、湖盐西路、垃圾中转站、停车场、虹桥港整治等城镇设施建设工程都有序完成。

百千康庄工程推进顺利,共完成近300个

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累计受益人口达到4.6万人,累计完成康庄工程80多公里,实现村村通公交。

华桥村被评为省级小康示范村,并以之为范,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建虹桥苑、都市花苑等有一定品位的小区商品房13万多平方米。

积极配合做好申嘉湖高速公路、湖嘉申航道拓宽、金嘉湖输油管道、塘桥变电站、“三新、莫墙”公路改建等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各大工程的顺利进行。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的17800元和8385元,年均增长在10%以上,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体系,参保人数大幅度增加。

继续实施并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认真做好低保户资助、残疾人危房改造、贫困大中小学生就学资助等工作,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

城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累计新增就业人数5300余人,实现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3100余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中小成幼的教育质量和普及率保持高水准,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南浔区率先组建了初中教育集团。

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成功举办了费新我先生百年诞辰活动和梁希邮票首发式活动,成立了全市首家乡镇级的京剧俱乐部,书画爱好者协会,着力打造湖州市“书画之乡”。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防御台风的胜利。

2005年争创成为市级文明镇,省级卫生镇。

人口与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推进,计生符合率达到98.1%。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成“四五”普法,狠抓安全生产监管和信访工作,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臵机制,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人大的依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工作有序开展。

人武、人防、统计、审计、档案、宗教、移民、慈善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得益于历届党委、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更凝聚着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深切关爱,反映着政府全体工作人员和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协作和奋勇拼搏,包涵着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xx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

加快发展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转变干部思想观念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首要前提,通过创立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等措施,先后解决了肯不肯干、会不会干和如何干出成效的问题,促进了广大干部职工观念的更新和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特别是在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工作韧劲、尝试换位思维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从而形成了少说多做、注重落实的良好工作氛围,确保了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

加快发展必须发挥产业优势。

五年来,我们按照“工业立镇、经济强镇”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不锈钢、毛纺、磨料磨具、链条、木业、物资再生六大块状特色产业经济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工

业强村”、“835工程、136工程”、“招商引资推进年”等工业发展战略,全面打响“省特色机电产业集聚区,浙北毛纺原料集散中心,太湖南岸最大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国内最大的磨具磨料生产基地”四张工业经济“名片”。

2006年全镇六大块状特色经济产值达到112亿元,约占工业经济总量的65%,切实增强了xx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加快发展必须搭建项目支撑。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抢抓机遇争投入,招商引资上项目,一千万以上的项目已达到78只。

通过实施久立、丝得莉、先登、湖磨、华尔泰等企业的大高优项目,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通过实施城镇道路修复、房地产开发、镇区出口拓宽、南部新区建设等项目,不仅有力地改善了城镇面貌和居民生活条件,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加快发展必须服务广大群众。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为民执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认真办理人大、政协的议案、提案和意见建议,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千方百计加大投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有计划地解决了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就医、就学、行路、饮水等问题,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快发展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推行“阳光政务”,实行了镇长接待日制度,建立了便民服务室、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和平安协会,推出了流动人口“三证合一”、“一站式”管理等新举措,xx派出所推出“四警合一”,提高了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深入开展“满意单位”创评

【篇三: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07-02-2611:

42:

36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杭州)网友评论2条进入论坛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29日在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浙江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政府的主要工作

2006年,是我省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的一年。

一年来,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推进“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正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实现,为民办实事的十个方面任务如期完成,“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

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3亿元,增长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5亿元,实际增长14.1%;进出口总额1392亿美元,其中出口1009亿美元,分别增长29.6%和31.4%;财政总收入25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98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15.1%和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实际分别增长10.9%和9.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

1.1%,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1%;人口自然增长率4.87%。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下降3.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1%和3.4%。

我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过去一年,我们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和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重点围绕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努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部署新型城市化工作,推动新农村建设。

开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374亿元,增长19.9%。

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等参与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强龙兴农”、“百万农民信箱”等工程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在11个县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建成标准农田102万亩,粮食生产实现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三增加”,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

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取得新成效,累计完成852个示范村和8236个整治村建设任务,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120万人,解决了农村17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7.5万人,等级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90.2%和80.8%,“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覆盖面分别达到92.3%和96.3%。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扎实推进,食宿改造工程竣工107万平方米,资助49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为30万名贫困学生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14万名教师接受培训。

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0.2万人,资助6.1万名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免除大专院校农业种养类专业本省学生的学费。

各级财政安排17.6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行,2902万人参加合作医疗,1441万人接受免费体检。

组织11.7万场电影、1.6万场演出和306万册图书到农村,开展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5500个村的有线电视光缆联网。

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制定实施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规划和政策,实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地区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年度计划,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3.4%,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33.9%。

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全省财政科技支出54.3亿元,增长21.7%;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1.34%,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

启动实施16个科技创新平台、24个重大科技专项和585个重点项

目,新增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8家。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3%和28.3%。

推进品牌大省建设,新增55件驰名商标、57个中国名牌产品。

启动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增长50.9%。

积极发展服务业,商贸、物流、旅游、金融、通信和文化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业增加值增幅高出生产总值增幅1.5个百分点。

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船舶修造、石化等临港工业发展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深入推进,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1亿吨,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