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8135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

而“中西医结合医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则始于1956年毛泽东同志“把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

  年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建时期期间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纲领,涌现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学术共同体,创建了《中西医结合杂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则于1982年将“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

  世纪90年代以后,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建设发展阶段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中西医结合医学”设置为一门新学科,以“病证结合”为重要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也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国家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在中国卫生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交叉学科,通过对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科学思维、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的比较、分析、研究和应用,吸收并整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实现在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等领域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目标。

  2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面临的困境及优势

  中医的特点

  中医学“医哲交融”,以中国古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主线,以观物取象、外揣、类比、推演络绎等为具体研究方法,以精气血津液神、藏象、经络、个体体质、疾病的病因、发病、病机、防治等为研究内容,形成了“哲学思想-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为一体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理念上讲求整体观念、天人相应、心身合一、形神相合等宏观医学观念,强调功能联系,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和辨证施治。

诊治上重定性和人体变化的相对值如阴阳、五行、气血、脉象、经络等抽象和无形指标,偏主观感性认识,属经验医学范畴。

  中医面临的困境和优势

  中医以动态平衡观为理论主线,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宏观、思辨,对人体结构、生理病理等微观认识不足,思想性有余而技术性不足。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学在我国的主流医学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中医西化”、“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啃老守旧、创新不足”、“经验医学主观性强,缺乏标准规范”等实际问题的存在,也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同时也应该看到:

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整体观顺应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形势,符合当今医学发展潮流。

中医学摄生保健、防病养生的独特理论和技术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的需求,适应当今世界人口谱变化的需求。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对机体整体性调节方法的独特优势在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情志病等诸多病证上也不断展现。

  西医的特点

  西方医学以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微生物、药理等为基础理论,以还原论为核心,重视局部与微观观察,方法学上注重直观分解、实验测定、技术使用和定量分析,属实验医学范畴。

  西医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

  西医注重理化指标的检测,客观具体,因量化而直观。

西医诊断对病名的定义和专指性较为严格,有利于临床医疗、科研与学术交流的开。

西医研究考虑随机、双盲、大样本、对照、统计学意义等诸多因素,具有客观、标准、规范、严谨等特点,其诊治方法具有操作性强、可比性明确、标准化程度高,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的优点,特别是在对特定病原微生物、癌症、某些急危重症等的诊治上优势明显。

此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重组DNA、细胞克隆、干细胞移植等生物实验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现代西医学的发展空间无疑是巨大的。

然而,西医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度不够,重驱邪,而轻扶正,虽也有提高免疫力、补液支持营养等治疗手段,但在诊治疾病时长于对抗疗法(抗菌、抗病毒等)、替代疗法(激素替代等),而短于对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患者往往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机体本身的适应性调节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

诊治上重程序性、规范化,对人性的关注度不够,社会、心理、环境因素与个体的联系与相互影响较为忽视,重治病而轻调养摄生防病延年。

吸收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把“治病”转变为“治病人”,无疑将对西医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深远的作用。

  3中、西医学结合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沿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定义,“中西医结合医学”指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产生的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作为我国独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医学,半个世纪来的实践证明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两种医学并存下的必然产物中西医结合的形成和发展,是从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实际出发,从我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利益出发,是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需求。

中西医学根植于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思维方式不同、理论体系不同,但各有其优势,且都为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中医是民族的根,而西医则是不可或缺的养料。

在当今中国,虽然不乏“废止中医”的言论,但无论是政府决策部门、医学有识之士,还是广大老百姓,总的来说,是欢迎西医,也珍视中医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次调研中也显示:

中医仍然被民众需要,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从来都占有一席之地。

  中西医结合医学成就显著,具有强大生命力经过半个世纪来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蓬勃发展、医师队伍不断壮大、临床优势不断显现、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正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2011年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中西医结合医学在防治疾病、保障公众健康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诸多学者撰文,回顾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光辉成就[11-12]。

如:

新概念与新理论的提出(如“病证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证候研究(如症候的实质、分类、规范等)、四诊方法研究(如舌诊、脉诊研究等)、阴阳学说研究(如cAMP和cGMP相关与阴阳对立消长的研究、、体重的阴阳调控、补体与阿兹海默症的阴阳关系等)、针灸机制研究(如针麻原理、针刺镇痛脊髓机制、针刺治疗休克机制、电针足三里抑制胃气上逆机制等针刺机制研究、经络与肌电、声波、内脏相关性研究等)、中西医结合药学研究(如中药制剂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刘耕陶院士从中药五味子中开发出联苯双酯和双环醇抗肝炎创新药研究、陈竺院士课题组和美国耶鲁大学郑永齐课题组在中药复方药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复方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方证对应等)等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研究则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打下了实践基础,在内、外、妇、儿、传染病等多个领域均开展了广泛、深入、卓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其中,陈可冀院士主持的“血瘀症与活血化瘀研究”、张亭栋等“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及实验研究”、陈竺院士课题组的“复方黄黛片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II期临床试验”;

吴咸中院士首创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急腹症”、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制剂抗疟研究、中西医结合方法应对SARS、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研究等颇具代表性,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产生了极大的国际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疗效也不断得到众多临床工作者的肯定和关注。

而循证医学研究(临床研究质量评价、证据整理、临床路径的制定)等则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方法学拓展了思路。

中西医结合医学标准化研究及临床实践指南制定、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学科的创建、学术团体的成立、学术著作的涌现等等无不展示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强大生命力。

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的防治方面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医疗成本和患者费用,为维护人民健康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多样,前景广阔如前所述,中、西医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而相互间的长短之处又互具弥补性,采取怎样的方式实现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强强结合,继而创造出共同的语言,是重要的课题。

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学者们尝试和探讨了诸多将两种医学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制定证的客观化标准时将现代医学生化学、免疫学、影像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手段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中药分析化学成分提纯西用、西药药性分析赋予中药特性,中西医诊疗方法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分阶段、主次、先后等单独或联合使用等。

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必将创立更为丰富多彩的结合途径与方法。

  4结语

  尽管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惑,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在中国卫生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人类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身为华夏子孙有幸拥有中西医两套较为完整的医疗体系。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将促使研究者对两者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入探索。

西医可以从我国传统医学中寻找理论智慧,而中医也将借鉴西医的科学成就,弥补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如普利高津所言:

“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和性理解的很好的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

同样,笔者有理由相信,中、西医学携手共进、优势结合,也必将为世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创新局面,为全人类造福。

  作者:

彭静

  第2篇:

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情况分析

  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在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医疗卫生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1993年起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但是局限于部分中西医结合医院。

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支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我国结合医学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制订政策和长远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1.方法

  针对医疗工作者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态度、患者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态度和对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问题,设计出被调査人员基本情况、中西医结合医学医疗调査、中西医结合科研调査、医疗方法民意调査等调査表,利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学术交流网络优势,各省中西医结合医学会分会派专人负责发出、收回问卷调査表。

共发出问卷调査表万余份,收回1万余份。

调査范围包括全国56个中西医结合医院和12个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的医疗、科研工作者和患者。

  2.结果

  1医务工作者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态度。

从诊断和治疗方法方面调査了从事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医务工作者对结合医学、西医和中医的态度。

参与者允许选择一个或多个选项。

6083位参与者在被问及最喜欢的诊断方法时,有112位选择中医诊断方法,1423位选择西医诊断方法,而最喜欢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诊断方法的有5548人;

对6932位医务工作者的调査表明:

最喜欢中医治疗方法的有186位,最喜欢西医治疗方法的有363位,最喜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有6483位,占总数的%。

  2患者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态度。

所有参与调査的患者都曾经使用过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选取“最喜欢的医学”、“最喜欢的医院”和“最喜欢的治疗方法”作为调査指标。

结果显示:

3747位患者在回答“你最喜欢中医、西医还是中西医结合”时,有%(2580位)的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选择最喜欢西医的患者有426位,最喜欢中医的患者有741位。

3480位患者被问及“你最喜欢中医院、西医院还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时,%(2278位)的患者认为他们会选择中西医结合医院,%(470位)患者选择西医医院,而选择中医医院的有%(732位)。

2748位患者在回答“你最喜欢中医、西医还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时,超过(1957位)的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515位)的患者认为中医治疗方法最好,而%(276位)的患者最喜欢西医治疗方法。

  3医务工作者对最佳医学科研方法的态度。

问卷调査了6595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医务工作者。

仅有%(335位)的人认为以中医药传统研究方法最佳,%(960位)认为是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大多数人(%)认为应该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2380位)或者现代科学方法(2920位)来研究中医。

这种结合现代医学或者现代科学来研究中医的方法可以认为是结合医学形式的一种。

  4结合医学的发展与中医的现代化、西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结果显示:

超过90%的参与者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有很清楚的认识。

在7401位参与者中,有%(6807位)的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的现代化能互相促进,%(6628位)的人认为中医和西医能互相结合,(6744位)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中西医的结合。

  5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发展前景在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的大多数医务人员都对医院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当参与者(37位)被问及“你是否明确医院的建设方向?

”、“你是否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和“你们医院有没有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

”时,36位参与者回答他们对医院的建设方向很清楚,也有信心搞好中西医结合;

33位参与者认为他们医院开展了临床科研工作。

  6存在的问题选取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人力资源和学术活动4个方面作为调査指标,结果见图5。

在被调査的7401位医疗和科技人员中,1/2以上的人认为“缺乏政府支持”(3952位)和”缺乏财政支持”(3798位),1/3以上的人认为“缺乏人力资源”(2950位)和“缺乏学术活动”(2332位)。

  3.讨论

  1与其他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的比较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之一,与其他国家的补充和替代医学的处境有很多不同之处。

虽然国外补充和替代医学近年来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常常局限于对慢性疾病的辅助或者替代治疗&

31,患者也常常因为某些原因而对医生隐瞒他们曾经使用过或正在使用补充或替代疗法[45]。

而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的使用已经超过二千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是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整合中医和西医优点的结合医学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

对中医师和西医师的调査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结合医学没有偏见。

  2调査的局限性这次全国性的调査并没有在结合医学的教育系统大范围展开,但所有中医院校和大部分西医院校都开始了中西医结合课程,而且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

因此开展教育系统的调査,会对结合医学的现状有个更清楚的认识。

另一方面,调査人群也仅限于在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或在这些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所以取样限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误差。

  3结合医学发展的原因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最早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大部分省份已经建立了中西医结合医院,而且呈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截止到2004年,全国已有15个各具特色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

许多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管理者都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学科带头人及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级科技人员有所增加,重点学科总数增加至94个,部分条件较好的医院已建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结合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克服了两者的不足。

中医治疗反弹少、不良反应小,尤其对多因素致病、病因不明性疾病及慢性病等疾患有其独特优势;

但其诊治缺乏效应证据,作用机制也不是很明确。

而西医对很多疾病的治疗有靶向特异性,但存在反弹多和不良反应大的不足。

而结合医学表现出使不良反应最小化、治疗作用最大化的整合作用。

这次调査结果显示,大部分中西医结合医院既有中医院的优势,又有综合性西医医院的雄厚基础,如技术队伍、技术设备等;

同时还有综合性西医医院所不具备的中医药治疗手段等。

因此在对很多顽固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上,中西医结合医院提供的治疗方案明显优于中医院或者西医院。

730份调査表显示:

%的参与者认为有必要多建立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4问题分析这次调査暴露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发展碰到的4个问题:

政府支持、财政支持、人力资源和学术活动。

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以来,尽管归中医局(处)管理,但由于大部分是在原西医综合医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隶属关系出现了双重领导的局面,给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993年的问卷调査显示,有%(332位)认为,地中医主管部门对中西医结合工作重视不够(内部资料)。

而2004年的7401份调査问卷仍然有%的人认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5解决对策对这次调査所暴露的问题,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要加强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支持,提高结合医学发展政策的执行能力,制订结合医学发展的具体规划,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应加强资助力度,特别是对中西医结合基础医疗设施的建设,鼓励结合医学创新研究,造就一批国际公认的高水平结合医学研究成果。

针对人力资源问题,应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结合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创建吸引结合医学研究人才的机制,扩大结合医学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议在条件较好的高等医学院校成立中西医结合学院,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结合医学医师的注册、结合医学专业职称的评定工作,鼓励多学科人才加人结合医学研究队伍。

我们还应该构建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平台,多途径、多渠道地举办国际髙水平的结合医学学术研究交流活动。

  6发展前景结合医学的发展已经代表了一种生物医学发展潮流。

对结合医学的美好未来持乐观态度,他们调査中显示,%的成年人相信使用结合医学治疗对他们的健康有帮助。

越来越多关于结合医学的文章出现在主流医学杂志上。

随着研究人员对结合医学独特效应机制评价的明晰,患者对医疗决定的更多自主权,西医医疗费用的提高和其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结合医学将呈良好发展态势。

从这次全国性调査获得的证据也表明,结合医学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陈可冀,吕爱平,陈士奎,危北海,吕维柏,穆大伟,陈小野,王硕仁,史栽祥,王学美,刘成起,宋军,马晓昌,周素云,靳秀琴

  第3篇:

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中西医结合医学

  我国政府于2006年初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了“増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目标。

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成为各个学科考虑的重点所在。

中医药领域中存在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会在中医药学的创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尽管两种医学在观点、方法和手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的科学。

  中医药学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药学是一门拥有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学,正是这些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泉;

而现代医学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大量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现代医学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可能,两种医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因此,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实行中西医结合的根本目的在于取两种医学之长,优势互补,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最大程度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可靠的健康保障;

同时,最大程度地运用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发展我国的中医药学并最终“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药学”。

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经验已经显示,两种医学的有机结合对于发展中医药学所起的重要作用。

近几十年来在中医药领域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重要的科研成果,无不与中西医结合密切相关。

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学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医药学得到医学界的重视;

同时,中西医结合医学也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进一步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针刺麻醉,青蒿素治疗疟疾,砒霜治疗白血病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中西医结合是以中医药学的存在为基础,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没有中医药学,也就不可能有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医药志为转移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现实。

中医药界中的一些人士视中西医结合如洪水、猛兽一般,确实没有必要,说严重一点,中医药学灭亡之日,就是中西医结合消失之时。

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同仁,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中医药学的消亡,发扬光大中医药学才是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借用一个时下人们常说的词,他们也是真正的“铁杆中医”。

对于从事中医药学专业人员来讲,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努力学习,潜心钻研业务知识,増强信心,提高中医的临床诊疗技能、提高临床疗效才是当务之急。

也只有中医药工作者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团结一致、精诚合作才能使中医药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得以很好的发展。

  2当代科研方法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基础

  中医药创新应当是符合当代科技水平的创新,滞后于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则谈不上创新,超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创新也是不切实际的。

引入或借鉴当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才是发展中医药,促进中医药学创新的切实举措。

  从目前来看,能与中医药学发生关联的学科、专业实在太多了,有社会科学方面、有生物学方面、有植物学方面、有工科方面、有理科方面、有信息技术方面,几乎可以涵盖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

因此,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参加有关中医药学方面会议的人员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发言也是各不相同的,应该肯定,有如此众多的各方面人士关注中医药学的现状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的发展献计献策是很好的事情,至少说明中医药学在我国仍然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

发展中医药不但需要各方人士的热心,更需要热心于中医药事业的人们为中医药学研究提供科学、可靠、适用的方法学。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投身到中医药学的研究中来,真正能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添砖加瓦,也才能真正摆脱“看热闹”的局面。

  由于中医药学形成于数千年前,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医药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存在着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的地方,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