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8145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必修3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1)“中体西用”的含义及其实质

①含义: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②实质:

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体用之争

洋务派

顽固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坚守“夷夏”精神,原封不动地保持文化格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

“力师西法”、求强求富

“异端邪说”“败坏人心”

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主题三 19世纪60~90年代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

强经济侵略加剧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领导

地主阶级洋务派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重点

先进科技

政治制度

主张

倡西学,兴民权,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实践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影响

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史料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作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基准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

主题一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经济上: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

(2)政治上: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政府推行专制统治。

(3)思想文化上: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直接原因)

主题二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史料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

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史料二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信息解读] 上述史料表明了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与“民主”,主要意图是:

以民主反对专制,以科学反对迷信与愚昧,启发民智;

以科学与民主清理中国旧思想、旧文化,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主题三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1)态度:

①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

①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

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主题四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史料 现象一: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现象二: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

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

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

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

《自觉的女子》

现象三:

《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

毛泽东说看的谈的讨论的都是《新青年》。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现象四:

中国存亡,就在这一举了!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

同胞起来呀!

——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节选)

现象五:

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信息解读] 现象一:

沉重打击专制主义和守旧势力;

动摇传统礼教的正统地位;

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到来;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近代前期学习西方概貌

民国时期西学东渐展开的第一次正面的理论对峙是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开始的。

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评价和认识。

《新青年》一问世,就大张旗鼓地宣传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而他们提倡的“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公开主张以西方文化来取代传统的封建文化。

为了强调西洋文明的先进性,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中,把东方文明和西洋文明加以比较后,概括了东方文明和西洋文明的特点,他认为,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方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文中尽是以西方文化之长来映照中国文化之短,这样的态度和明显的取向,很快引起了文化保守者的强烈反对。

探究思考:

如果你是当时的反对者之一,也采用陈独秀的比较方法,而其结论却完全相悖,谈谈你是如何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的?

提示 将西洋文明概括为动的文明,将中国文明概括为静的文明。

这两种文明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却又“不可不以静为基础”。

甚至西洋文明也必须由吾国文明,去救之弊,济之穷。

告诫国人不要受西方物质文明的“眩惑”,坚持要以儒家思想为是非之标准。

指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破坏了这一传统标准,于是造成了“人心之迷乱,少国之丧失,少精神之破产”。

 

例1(2012·

天津高考)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审题突破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准确阐释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提供的《醒世歌》的歌谣内容看,只是强调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借此批判长期以来阻碍中国进步的“天朝上国”观念,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A、B、C三项的结论。

答案 D

例2(2012·

山东高考)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

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

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审题突破 本题以严复的经历和思想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

本题的突破点在于充满浓厚的价值观教育理念——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1)问,要能够透过材料信息分析出隐含的时代背景,如政治上的民族危机、思想文化上的西学东渐及经济上的洋务运动等。

(2)问,要先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知识归纳两者的具体不同,然后总结出严复主张的进步之处。

第(3)问,关键是能够结合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不要在某一个方面过多阐述,要做到“面全点精”。

答案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

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

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

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命题感悟

康梁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是本讲命题的重点,命题方式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兼具。

备考复习重点把握近代前期学习西方历程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的原因。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文化强国)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传统专制观念的斗争。

它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解析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体现了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2.(立意——主干知识:

对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理解) 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到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19世纪60年代以前向西方学习涉及到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例如太平天国运动中《资政新篇》是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通过排除法,所以选D。

3.(立意——核心概念:

文学革命)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

这首诗反映出(  )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③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对立,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发表于1917年得知是新文化运动。

选项中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近代化史观) 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B.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答案 C

解析 在百日维新的内容中并未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内容,因而A项错误;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除设立的中小学堂和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之外,其他措施都被废除,由此可排除B、D两项。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5.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解。

由“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得知他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6.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

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的学术思想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解析 在陈独秀看来,中国人先是学习西方“学术”,结果“相形见绌”,后学西方“政治”,结果“抱残守缺”,因此陈独秀认为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伦理问题”,即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西学东渐

1.现代日本学者井上靖说过:

“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例如,横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

”这反映出《海国图志》(  )

A.主张倡导发动民主革命B.主张推行实质性改革和开放

C.推动了近代日本社会变革D.摆脱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反映出《海国图志》推动了近代日本社会变革。

其它与材料不相符合。

2.时人曾对当时的某一著述作如此评论: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

“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据此推断该书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3.“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

”(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领戈登语)对这里“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

B.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最进步的思想”指的是洋务运动。

B项是维新派的主张。

C项是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主张。

D项是资产阶级的主张。

4.严复曾说:

“牛有牛的‘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

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

”主要批评了洋务派(  )

A.师夷长技不合国情B.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C.目的是巩固清朝专制统治D.违背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5.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

学堂开设的科目有:

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

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

该学堂的创设(  )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开启了留学教育的先河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解析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洋务运动创办学堂,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项是错误的,洋务运动在办学堂之前就揭开了序幕。

C、D两项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

6.1903年,中国《大公报》:

“……宪法不立,则随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也;

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回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

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离者。

”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

A.建立民主共和B.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C.实行君主立宪D.向德、俄学习

解析 1903年中国还处于清政府的统治之下,材料主张制定宪法,可以得知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7.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销毁,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贬低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权威D.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解析 《孔子改制考》的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这就有力地冲击了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

8.北大博导汤一介教授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思考》一文中提出:

“正是西学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主流地位的儒学,得到一个自身反思的机会,从而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

”西学对儒学的冲击最大的时期是在(  )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思想的宣传时期

C.民主革命思想宣传时期D.民主科学思想宣传时期

解析 对儒学冲击最大的时期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为正确选项。

9.《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解析 审题关键是把握《新青年》创刊后的十余年中国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

深化训练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2.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

“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

”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  )

A.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作用突出

B.把中国近代反儒学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C.其现代化旗帜即“民主”与“科学”

D.对西方文化有了彻底而全面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材料反映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它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3.“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

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几个中文系学生看了这段话,对“那时”具体是指哪个时期意见不一,他们向一位历史系教授求教,得到的答案是(  )

A.戊戌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前期D.国民大革命时期

4.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请回答:

(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

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政治思想观念。

(2)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

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

(3)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

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

专制统治腐朽;

社会矛盾尖锐;

八股取士导致学术思想因循守旧。

表现: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2)民主宪政(君主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实业救国思想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革命政党(国民党、共产党)的宣传鼓动;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等;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

“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

——《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