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8227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学时数

第一讲

云南大学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2学时

第二讲

当代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

12学时

第三讲

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第四讲

历史上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

第五讲

中国各民族文化

8学时

第六讲

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疆域

第七讲

民族与宗教

第八讲

中国民族的婚姻与家庭

第九讲

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

总计

44学时

(注:

此计划,可视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变动。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

笔试与平时作业相结合。

2、成绩评定办法:

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期中作业占20%,期末考占70%。

六、理论部分

第一讲云南大学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

了解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和民族学的学科发展历程,缅怀前辈学者的学术经历和辉煌成绩,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方国瑜、江应樑、杨堃的民族史与民族学研究。

教学难点:

方国瑜、江应樑、杨堃的民族史与民族学研究的历程与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一、杨成志在云南的人类学调查

二、吴文藻建立的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

三、方国瑜与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

四、杨堃、江应樑教授先后到云南大学任教

五、方国瑜、杨堃、江应樑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

六、云南大学历史系少数民族专门化的建立

七、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

本章基本概念:

方国瑜  江应樑  杨堃

本章思考题:

1、阅读方国瑜《略述治学经历》、江应樑《自传》、杨堃《杨堃自叙》,结合三位先生的学术经历,谈谈你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讲当代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12学时)

逐一介绍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族源、简史、文化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与基础知识,结合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各少数民族的感性认识,从而正确理解和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平等政策。

正确理解和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平等政策。

理解和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平等政策。

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一节新中国的民族识别

一、乾隆二十六年的《皇清职贡图》

二、新中国民族识别的历程

三、56个民族56朵花

第二节五十六个民族概况

一、语言学的分类:

中国民族语言系属简表

二、五十六个民族的地域分布

三、回族

四、东北地区

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民族:

满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

未定语系民族:

朝鲜族

五、北方地区

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民族:

蒙古族、东乡族、土族、达斡尔族、保安族

六、西北地区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民族: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

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

俄罗斯族

印欧语系,伊朗语族:

塔吉克族

七、西南地区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共17个民族

藏语支民族:

藏族,门巴族

羌语支民族:

羌族,普米族

彝语支民族:

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

景颇语支民族:

景颇族,独龙族

缅语支民族:

阿昌族

未定语支民族:

珞巴族,土家族,白族,怒族

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民族:

佤族,德昂族,布朗族

八、西南、中南和东南地区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

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壮族,毛南族,仫佬族,黎族

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苗族,瑶族,畲族

汉藏语系,语族未定民族:

仡佬族

暂定汉藏语系民族:

京族

九、台湾地区

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民族:

高山族

目前享受原住民权益的台湾少数民族共14族:

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鲁凯、卑南、阿美、雅美、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赛德克族

第三节未识别民族

夏尔马人、克木人、僜人、白马人

《皇清职贡图》民族识别回族满族蒙古族(55个少数民族均可)

1、如何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与民族平等政策?

2、列举你自己感兴趣的3~5个少数民族,简要介绍其人口、分布、族源、简史、文化等基本内容。

3、就目前台湾地区的高山族状况,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4、简述台湾地区享受原住民权益的14种少数民族。

5、就目前中国境内的未识别民族夏尔马人、克木人、僜人、白马人等,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第三讲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4学时)

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各民族的凝聚核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汉民族的来源即华夏族的起源与形成,汉民族形成的条件与标志,有关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争论,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等问题。

如何理解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及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由于汉民族形成问题在中国民族识别历程中最具代表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民族识别政策的认识。

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及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起源

一、远古人类在华夏大地的生息繁衍

二、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

土著与多元

三、考古学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起源

四、古代传说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及早期活动

五、华夏族的起源

六、华夏族的形成

七、华夏族处理夏夷关系的策略和原则

1、五服之制

2、尊王攘夷

第二节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一、汉民族的形成

二、汉民族形成的条件

三、汉民族形成的标志

四、有关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争论

第三节汉民族的历史作用

一、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

二、汉语和汉字的特殊功能。

三、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华夏族五服之制尊王攘夷“五朵金花”

1、简述华夏民族的起源及形成。

2、简述华夏族处理夏夷关系的策略和原则。

3、简述汉民族的形成条件与标志。

4、你如何评价有关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争论。

5、试述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

6、试述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7、观看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拍摄的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共8集,题目自拟,写一篇小论文式的《观后感》。

第四讲历史上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10学时)

逐一介绍历史上曾经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古代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的形成过程。

匈奴的来源、匈奴国家的建立、匈奴的政权机构与官制、匈奴与两汉王朝的关系;

突厥的来源、突厥汗国的建立与分裂、后突厥汉国、突厥与隋唐王朝的关系、突厥的社会文化等。

匈奴的来源、匈奴与两汉王朝的关系;

突厥的来源、突厥汗国的建立与分裂、后突厥汉国、突厥与隋唐王朝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古代民族(2学时)

一、东夷

二、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

三、北狄

四、北方地区的古代民族

五、西戎

六、西北地区的古代民族

八、南蛮

九、南方地区的古代民族

十、胡

第二节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代民族

一、匈奴

1.匈奴的来源

2.匈奴国家的建立

3.匈奴的政权机构与官职

4.匈奴与汉朝的关系

5.匈奴的经济文化

二、乌桓

三、鲜卑

第三节隋唐宋时期的古代民族

一、突厥

1.突厥的来源

2.突厥汗国的建立

3.东突厥汗国

4.西突厥汗国

5.后突厥汗国

6.突厥的社会与文化

二、契丹

华夷五方格局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

1、简述华夷五方格局的内涵及其影响。

2、简述匈奴的历史与文化。

3、简述匈奴与两汉王朝的关系。

4、简述乌桓的历史与文化。

5、简述鲜卑的历史与文化。

6、简述突厥的历史与文化。

7、简述突厥与隋唐王朝的关系。

第五讲中国各民族文化(8学时)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民族识别的基本要素之一。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语文直接关系着民族识别与权利,是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文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民族识别政策的认识。

中国各民族的语言系属分类,停止使用的中国古代民族文字。

第一节中国各民族语言

一、中国各民族语言概述

二、中国民族语言系属分类

三、汉藏语系(Sino-Tibetanfamily)

汉语(Chineselanguage)

藏缅语族(Tibeto-Burmangroup)

壮侗语族(Zhuang-Donggroup)

苗瑶语族(Miao-Yaogroup)

四、阿尔泰语系(Altaicfamily)

蒙古语族(Mongoliangroup)

突厥语族(Turkicgroup)

满-通古斯语族(Manchu-Tungusicgroup)

五、南岛语系 

(Austronesianfamily)

印度尼西亚语族(Indonesiangroup)

六、南亚语系 

(Austro-Asiaticfamily)

孟高棉语族(Mon-Khmergroup)

七、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family)

斯拉夫语族(Slavicgroup)

伊朗语族(Iraniangroup)

八、未定语系语言:

朝鲜语和京语

第二节中国各民族文字

一、中国各民族文字概述

二、历史某个时期开始一直使用的民族文字

三、为少数民族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四、停止使用的中国古代民族文字

五、非字母文字和字母文字

六、汉字在中国统一中的作用

1、简述中国民族语言概况。

2、简述中国民族文字概况。

3、简述中国各民族的语言系属。

4、简述汉字在中国统一中的作用。

第六讲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疆域(教学时数2)

通过讲授中国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疆域的发展、形成与演变历程和“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祖国疆域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处于动态之中而非一成不变,“中国”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所指。

中国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疆域的发展、形成与演变历程,“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

中国历史疆域的发展、形成与演变历程,“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经过。

第一节中国民族赖以发展的地理环境

一、中国地理大势

二、地理环境影响中国历史的具体表现

三、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下的中国文化

第二节“中国”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

一、夏商周三代的“中国”概念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概念

三、汉唐时期的“中国”概念

四、宋元明时期的“中国”概念

五、清代到民国时期的“中国”概念

第三节中国疆域的形成与演变

1、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下的中国文化有何表现?

2、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3、夏商周三代的“中国”指的是什么?

4、“中国”一词的含义发展到现代中国含义是在什么时期?

其大概情况如何?

5、中国疆域的形成与演变经过了几个阶段?

6、“中国”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7、中国疆域的形成与演变。

第七讲民族与宗教(教学时数2)

以具体民族宗教为例,向学生阐释宗教的本质、社会功能及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粗通“宗教”概念。

宗教的本质、社会功能及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宗教的本质。

教学方法:

第一节宗教的本质

第二节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第四节民族宗教释例

1、什么是宗教?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宗教本质的几种认识是什么?

3、谈谈你对马克思“宗教鸦片论”的看法。

4、宗教在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5、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6、结合你身边的实例,谈谈对“民族与宗教”的看法。

7、宗教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什么地方?

8、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是什么?

第八讲中国民族的婚姻与家庭(教学时数2)

本讲主要用具体实例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族的婚姻与家庭,让其了解、掌握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婚姻与家庭形式,从而把握婚姻与家庭的实质。

中国民族婚姻与家庭的实质。

婚姻与家庭的实质。

第一节婚姻

一、人类婚姻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婚姻

三、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第一节家庭

一、家庭发展史的研究

二、家庭的历史变迁

三、我国少数民族家庭

四、我国的婚姻与家庭发展趋势

婚姻妻姐妹婚夫兄弟婚交错从表婚平行从表婚服役婚

交换婚家庭从妻居

1、婚姻的基本形态。

2、纳人(摩梭)的走婚有和特点。

为何纳人走婚能够长期延续?

3、家庭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纳人的家屋有何特点?

5、何谓姑爷种与丈人种?

6、试述我国婚姻与家庭的发展趋势。

第九讲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教学时数2)

通过讲授中国境内民族主要传统节日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民族节日的特点,理解民族节日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

民族节日的特点,民族节日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

民族节日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传统节日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

三、几个主要节日的形式与内容

四、传统节日与民族的关系

泼水节  古尔邦节  新年祭

1、请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民族节日。

2、民族节日与民族的关系如何?

参考文献

[1]方国瑜.略述治学经历[A].林超民.方国瑜文集(第一辑)[C].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江应樑.自传[A].江应樑.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

民族出版社,1992年.

[3]杨堃.杨堃自叙[J].史学理论研究,1998,(4).

[4]林超民.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引下——记云南大学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A].林超民.林超民文集(第二卷)[C].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5]黄学光、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年.

[6]杨圣敏、丁宏副.中国民族志(修订本)[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7]陈杰.台湾原住民概论[M].(台湾原住民丛书),北京:

台海出版社,2008年.

[8]该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

民族[M].北京: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6年.

[9]贾敬颜.汉人考[J].中国社会科学,1985,(6).

[10]《历史研究》编辑部.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M].北京:

三联书店,1957年.

[11]卢勋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0年.

[12][法]汪德迈(Lé

onVandermeersch)著、陈彦译.新汉民族圈[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4]马长寿.北狄与匈奴[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林干.东胡史[M].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16]林干.匈奴史[M].呼和浩特:

[17]马长寿.乌桓与鲜卑[M].桂林:

[18]林干.突厥与回纥史[M].呼和浩特:

[19]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0]“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共57本,包括59种少数民族语言。

200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共6卷,增写了《满语简志》共60种。

[21]该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

语言文字卷[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22]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23]杨建新.“中国”一词和中国疆域形成再探讨[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

(2).

[24]邹逸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J].

[25]谭其骧.中国历史疆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3).

[26]葛剑雄.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M].上海:

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年.

[27]赵志毅.宗教本质新论[J].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4).

[28]别振宇.宗教的社会功能探析[J].民族大家庭,2009年,(4).

[29]张岱年、季羡林.新编中国宗教史[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

[30]徐艳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宗教本质的论争及其反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6).

[3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年.

[32]和钟华.生存和文化的选择——摩梭母系制及其现代变迁[M].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3]周华山.无父无夫的社会[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

 

执笔人:

潘先林周立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