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8508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事实证明:

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

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

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

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

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

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

朱子说:

“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

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

“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

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

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

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

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二、散文阅读。

(25分)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

徐怀谦

多年前听日本民歌《北国之春》,其中唱到“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

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

”听得我肝颤——大多数中国农村的父子关系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我进城二十多年了,性格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可是每次回到农村老家,与父亲相对而坐,还是找不到什么话题。

 

“工作忙吗?

”“还行。

”“最近出差没?

”“没有。

”或者:

“去了趟广州,呆了四五天。

”然后就是长久的沉默。

我特别想告诉父亲北京的交通有多拥堵,那里的空气有多糟,我有多么想家。

特别想告诉他我出差时看到了哪些美景,遇到了哪些怪事,可是见到父亲黑瘦的面孔,便把这些话又咽了回去。

我觉得这些生活离他太遥远,告诉他,反而会打破他内心的平衡。

父亲的脸色确乎又黑了不少,听姐说,因为我和弟弟不在身边,父亲百无聊赖,便和二三老友约着天天去河边钓鱼。

父亲患过动脉血栓,久坐钓鱼显然是不利于健康的,但我无法阻止他,因为我知道父亲钓的不是鱼,是寂寞。

我特别想说:

“您搬到城里去住几天吧?

”可是怎么也说不出口,因为此前已向他发出过N次邀请,都被他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了,所以日子久了,也就懒得张嘴。

及至女儿长大了,回到老家,父亲脸上绽放出从未有过的笑容,领着他的宝贝孙女在村里四处转悠,我们父子俩彼此都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不必相对无言了。

其实,父亲有很多话想对我说。

有一次出差,我顺路回家小住数日。

我睡在伯伯的炕上——伯伯因为身体残疾独身一辈子,一直和我们一家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从小我就和伯伯在一盘炕上睡,所以我和伯伯的交流远比和父亲的交流来得多。

这天晚上,伯伯和我聊了很多,恨不得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跟我絮叨一遍。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父亲说:

你们俩昨晚可真能聊,我两点起夜的时候听见你们还在说话呢。

听得出,父亲有一点嫉妒的意思。

在家待的最后一个晚上,吃完饭,父亲就出去串门了,而我因为连日劳顿,睡得比较早。

父亲回家时,我已进入梦乡了。

后来听伯伯说,那天晚上,父亲回来想和我说说话,发现我已经睡熟了,就没让伯伯开灯,他独自坐在我身旁,静静地看了我很久。

伯伯说,你爸的目光在你的脸上停了很久,他担心你平常用脑太多,营养跟不上;

更担心你一人在外,受了委屈无处诉。

听了伯伯的转述,我泪流满面。

我知道,中国绝大多数父亲的爱都是如此深沉、压抑甚至扭曲的。

每每看西方电影,见人家父子之间直接说“爸爸,我爱你”“孩子,我也爱你”,总让我羡慕不已;

见人家的孩子可以不叫爸爸而以“查理”或“约翰”相称,也让我对他们的平等关系敬重三分。

可是,我和父亲之间的爱是静默的,它深深埋在我们彼此的心中。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越来越觉得有一些爱是需要及时表达的,虽然我说不出“爸爸,我爱你”,但我要让爸爸知道,我渴望与他沟通,我愿意与他沟通,我们可以是无话不谈的哥们,可以是平等交流的父子。

父亲啊,虽然我们一年只见两三次面,虽然我们的电话沟通一周只有一次,但我对您的牵挂与日俱增,如今已经变成一本沉甸甸的账簿,压得我喘不过气。

您感受到了吗?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没错,但我想告诉更多的朋友:

让爱,不只在静默中流淌。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平实的语言记述“我”与父亲相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父子之间深沉的爱以及对父亲的感恩与赞美。

B.“我”进城多年,性格开朗,但每次回家与父亲相对而坐,还是找不到话题,足见父亲的沉默寡言,不善表达。

C.“我”有很多事特别想告诉父亲,也想邀请父亲到城里住几天,但最终没有开口,是怕这些话打破父亲内心的平衡。

D.有一次出差回家,父亲有话想对“我”说,而“我”却早早睡去。

这使“我”非常感动和后悔,以至于泪流满面。

E.本文以中国农村的父子关系与电影里的父子关系的对比,表现对前种父子关系的反思,对后种父子关系的向往。

5.文中花了很多笔墨写伯伯,有何用意?

(6分)

6.文章结尾处先说“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但接着又说“我想告诉更多的朋友:

让爱,不只在静默中流淌”。

这矛盾吗?

为什么?

(6分)[来源:

学科网]

7.大多数中国农村的父子关系呈现出何种特点?

结合文本,并联系民族心理和社会现实,探究其成因。

(8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4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24分)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

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

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

俺答猎,虎虓其前,芳一发毙之。

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

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

周尚文镇大同,奇之,署为队长。

数御寇有功,当得官,以父贫,悉受赏以养。

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

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

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

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之。

奋勇跳荡,敌骑辟易十里。

寇营野马川,克日战。

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芳战益力,寇乃去。

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

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

寻以功进左,赐蟒袍。

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

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

寇不知芳在,芳免胄示之,惊曰:

“马太师也!

”连却。

四十五年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

堡圮,众请塞之,不可。

请登台,亦不可。

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

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

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

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

“彼军多反顾,且走。

”勒兵追击,大破之。

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

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

家蓄健儿,得其死力。

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寇大震;

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

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戒谕。

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者多之。

(节选自《明史·

列传第九十九》)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B.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靡至

C.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D.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

如文中的“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

B.“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芳年少英勇,事亲至孝。

马芳年少时被北寇掳去做了牧童,后在危急时刻,一箭射杀猛虎救了俺答,俺答让他随侍左右;

他把抗敌所得封赏都拿来奉养父亲。

B.马芳巧破敌谋,名震边陲。

威远之战,马芳识破敌人诡计,将计就计大破敌军;

界岭口之战,敌寇初以为马芳不在,后来见到他就惊吓而退。

C.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

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也不计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D.马芳智勇双全,多次建功。

马莲堡之战,马芳先采用疑兵之计,大开堡门,通宵鼓噪,次日中午又卧床不起,麻痹敌军,最后一举击破敌人。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芳战益力,寇乃去。

(5分)

(2)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

课内翻译: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首宋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凝香斋①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

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

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②香炉:

香炉峰。

12.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

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

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

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

颈联上句湖光,下句泉水。

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

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尾联归结全诗。

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清幽意境与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

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13.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默写。

(10分)

14、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10分)

(1)《诗经·

氓》中“ 

, 

”两句,沉痛地写出了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行为前后不一致的情形。

(2)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是是不了解自己的心志。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东坡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曹操《短歌行》中作者借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建立统一大业的两句话是:

“ 

, 

”。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两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句,集中描写自己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自己向往田园的情绪。

第Ⅱ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和表达(共72分)

四、语言文字基础运用。

(12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夏日的济南大明湖,华天丽日,岸柳飘摇,泛舟湖上,水光潋滟,秀色可餐。

②上级领导要具备高素质,高能力兼具人文关怀,才能做出更科学,更合理,人性化的决策,树立好的榜样,从而使基层干部群众上行下效,为转变作风提供动力。

③问他他不回应,一个人去湖边静静坐着,我想他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④该产品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负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秀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⑤王教授的文章能够大胆地针对当今社会弊端,大放厥词,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⑥南京大屠杀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日本侵略者罪不容诛,设立“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不仅是缅怀死难者,更是对历史的正视。

A、②③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一定能在国际展览大会期间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B、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其他学科的题意、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习惯。

C、去年“双十一”,淘宝24小时便创造出350多亿元的成交额。

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的“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疯狂的购物节日。

D、工作压力、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17、下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 

A、古代山南水北曰阳,山北水南曰阴。

《游褒禅山记》中”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B、“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农历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

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而每月的三十号古代习惯称之为“晦”。

C、“令”是“美好”的意思,可以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D、《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古代指公公和婆婆;

古代的“舅姑”也是指公婆。

18、下面几种情境话语,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额头闪光。

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

(发给父亲的短信)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同桌张山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水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D.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王强情不自禁地说道:

“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作文。

(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800字)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

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灿烂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也许类似的事情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宁夏育才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9分)

1、C 

3分 

对应的原文“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选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曲解文意,混淆逻辑范围。

2、C 

3分 

A“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是作者的体会选项由于所有读书,以偏概全;

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不是朱熹的观点,张冠李戴;

D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

3、 

3分“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选项曲解文意。

4、5分 

答案:

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E得1分;

选B、C不得分。

解析:

E应是与西方电影里的父子关系的对比。

B“性格开朗”不准确,原文是“性格比以前开朗了许多”;

“足见父亲的沉默寡言,不善表达”不准确,“我”自己也是这样。

C根据原文,怕“打破父亲内心的平衡”是前面一个想法。

5、6分①以和伯伯交流很多来反衬在父亲面前的沉默;

②以父亲对“我”和伯伯聊到很晚有点嫉妒,表明“其实,父亲有很多话想对我说”;

③借伯伯之口,交代父亲对“我”的关爱与体贴。

每条2分

6.6分

不矛盾。

(1)说“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意为父子之间的爱深深埋在彼此的心中,没有表达出来;

(2)说“我想告诉更多的朋友:

让爱,不只在静默中流淌”是作者对父子关系的思考与感悟:

爱,需要及时表达;

父子之间要常常沟通,平等交流。

7、8分答案:

特点:

父子之间的爱是静默的,深深埋在彼此心中,有些压抑甚至扭曲;

父子之间缺少沟通,很少有平等交流。

原因:

①中国人的感情比较含蓄内敛,不善表达;

②受封建社会父尊子卑传统观念影响,父子之间地位不平等,难以沟通;

③在现代社会,父亲和儿子分处乡村和城市,见面机会少,交流不够;

④父子之间年龄差距大,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文化程度不同,缺乏共同语言。

(如有其他原因,分析有理即可)

四、古代诗文阅读。

(44分)

8、C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可先根据句子大意将能断开的断开,然后再根据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之”“芳”“贼”“而”“曰”“矣”等。

9.A 

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乃至多个。

10、C 

“每次出战”不准确,“识者多之”的“多”为“赞许”之意。

所以选C。

11.(10分)

(1)马芳战斗得更加尽力,敌寇最终退去。

多次升迁到指挥佥事,又因军功,越级提拔为都督佥事。

(“益”、“去”、“迁”各1分,大意2分。

(2)第二天,马芳突然一跳而起,登上城头,指着敌人对众人说:

“敌军多回头看,将要逃跑。

”(“明日”、“蹶”、“乘”、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马芳,字德馨,蔚州人。

十岁时被北方敌寇掳掠去,让他放牧。

马芳暗中用曲木做箭弓,削成箭习射。

俺答打猎,猛虎在他前面怒吼,马芳一箭将老虎射死。

于是俺答授予马芳上等弓矢和好马,让他在身边侍候。

马芳佯装为他所用,却暗地从小路逃回。

周尚文镇守大同,对此感到惊奇,让他代理队长。

数次抵御敌寇有功,应授官职,而他因为父亲贫困,接受全部赏赐来侍养父亲。

嘉靖二十九年秋天,敌寇侵犯怀柔、顺义。

马芳驰马斩敌将,授职为阳和卫总旗。

敌寇曾经侵犯威远,在盐场埋伏骁勇骑兵,而用二十骑兵挑战。

马芳了解敌人诡计,用一百骑兵迫近敌军埋伏的地方,将精兵分成三部分,依次攻击敌人。

军队奋勇跳跃,敌军骑兵惊退十里。

敌寇扎营在野马川,约定作战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