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868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1)“查”和“察”的区别——调查、检查、观察、察言观色。

(2)“汇”和“会”的区别——“会聚”这个词里的“会”可换为“汇”,但“融会贯通”里的“会”不可换为“汇”。

(3)“曲”和“屈”的区别——有时“委曲”与“委屈”的意思相同,但在“委曲求全”这个成语里不能把“曲”写为“屈”。

4、在所有汉字中,也有好多形近字极容易混淆,在复习中必须得仔细辨别。

(1)“点拨”中的“拨(bō)”不能写为“拔”也不可读为“bá

(2)“销声匿迹”中的“销”不能写为“消”。

三、词语(包括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一)总体要求:

1、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1、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的辨析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在了解它们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不同的因素来体会其间意义和用法上细微的差别。

常用的辨析方法有如下几种:

(1)从词义的轻重来辨别。

如“失望”和“绝望”,前者的程度浅后者的程度深。

(2)从词义的范围大小来辨别。

“战斗”和“战争”,前者范围小,后者范围大。

(3)从成语的感情色彩来辨别。

如“爱护”、“保护”和“袒护”三个词都有表示护卫,免受伤害之义,但爱护是褒义词,保护是中性词,袒护是贬义词。

(4)从词的搭配对象来辨别。

如“充足”、“充分”和“充沛”三个词都有“满”和“够”的意思,但“充足”常与具体的物质方面的东西搭配,如:

粮食充足;

“充分”和“充沛”则常与比较抽象的事物搭配,如:

条件充分、精力充沛。

(5)从词的语体色彩来辨别。

如“死亡”和“逝世”,前者用于一般(平凡)人的死,而后者则用于伟大人物的死。

(6)从词性来辨别。

如“障碍”和“阻碍”,它们都有阻挡、妨碍事物发展和进行的意思,但“障碍”是名词,可作主语和宾语;

而“阻碍”是动词,常作谓语。

2、成语的正确使用

(1)注意辨别理解成语中的关键字。

如“事半功倍”中的“功”字,有的学生常把它当“工”来理解,以致把整个成语的意思理解为:

付出成倍的工作,才完成一半的事情。

再如“销声匿迹”中的“销”字,也有不少学生常把它当“消”字理解,从而把整个成语的意思理解为:

声音消失了,踪迹不见了。

(其实“功倍”指成倍的功效,“销声”指不公开讲话。

(2)注意辨析近义成语。

如“鬼斧神工”和“巧夺天工”,两个成语都用来形容技艺高超、奇妙,但“鬼斧神工”指鬼神所造,不是人力所为,因而常用来形容一些天然形成的景物,“巧夺天工”则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因而常用来形容一些经过人工雕饰的景物。

(3)注意辨别成语的使用范围。

如“咄咄逼人”和“盛气凌人”,两个成语都含有“气势汹汹,使人难堪”之意,但前者的应用范围广,不仅限于人,还可用于气势、形势、命令等;

后者只用于人,并含有傲慢自大的意思。

(4)注意辨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两个成语都含有“没有一处不到”的意思,但前者常形容待人处事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含褒义;

后者多指什么事(包括坏事)都干得出来,含贬义。

 

四、句子

1、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

2、能够辨析并修改常见病句。

3、掌握句子衔接与排序的方法。

4、能够仿照所给句子再写一两句话,即仿写。

1、常见的病句类型及修改

(1)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a、自参加函授学习以来,我的知识水平有了明显的增长。

此句的主语“生产水平”和谓语“增长”不搭配,应把“增长”改为“提高”。

b、青年学生应从小就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此句的谓语“养成”和“人生观”不搭配,应把“养成”改为“树立”。

c、自己有双聪明灵巧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此句的定语“聪明”和中心语“手”不搭配,应把“聪明”删去。

d、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此句的补语“整整齐齐”与中心语“打扫”不搭配,应把“整整齐齐”删去。

(2)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主要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缺修饰语。

a、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团结协作的可贵。

此句滥用介宾结构“在……中”,使原来的主语“这次抗震救灾”变为状语,最终造成整句缺主语,此句应删除“在”和“中”。

也可删去“使”字,让“我”作主语。

b、天气这么寒冷,他身上仍然既破烂又单薄的衣服,怪可怜的。

此句缺少谓语,应在“仍然”后面加上“穿着”。

C、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

此句的谓语“成为”,没有相应的宾语来与之搭配,即缺宾语。

应在“3个生产厂”后加上“的大型企业”。

d、家庭环境往往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此句缺少必要的修饰语,因为家庭环境有好有坏,所以应在“家庭环境”前面加上“良好的”。

(3)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包括词义使用不当,词性使用不当。

词的感情色彩使用不当。

a、“五一”假日里,滔滔不绝的游客使普者黑风景区热闹非凡。

此句属词义使用不当。

形容来往的游客连续不断,只能用“络绎不绝”,而“滔滔不绝”用于形容话多,连续不断。

b、鲁迅作品里的部分异体字常困难着许多师生的心。

此句里的“困难”被误用为动词,应把它改为“困扰”或“困惑”。

C、初中三年,语文学习一直是我的嗜好。

此句里的“嗜好”多指不好的、特殊的、成习惯的爱好,含贬义,应把它改为“爱好”。

(4)不合事理

不合事理就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要么前后矛盾,要么违反人们的思维,要么违背客观现实情况等。

a、他是汶川地震灾区所有死难人员中的幸存者。

此句中的“幸存者”与“死难人员”相矛盾,既然他是“幸存者”,就不该包含在“死难人员”之中。

应把“所有死难人员”删去。

b、为防止此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应加强安全教育。

此句要表达的意思应当是“防止事故再发生”,才符合常理,但因加了个否定词“不”,成了“防止事故不再发生”,意思是事故不发生都不行,一定要让它发生,这就违背了人们的客观愿望。

应把“不”字删去。

(5)重复累赘

重复累赘指的是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而仍使用一些不必要的句子成分。

a、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

此句的补语部分“最多”与“不超过”在语意上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b、教育局长亲自光临到我校强调“减负”应注意的问题。

此句里的“光临”与“到”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6)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是指把两种句式或两个意思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

甲队在最后一分钟大举进攻乙队时,被乙队断球反攻,最终攻破甲队大门。

此句从前半部分(甲队在最后一分钟大举进攻乙队时,被乙队断球反攻)看,陈述对象是甲队;

从后半部分(最终攻破甲队大门)来看,陈述对象显然是乙队。

因而造成前后主语不一致,表意不清。

可把“攻破甲队大门”改为“失败”,使整句的陈述对象为甲队。

(7)表意不明,造成歧义。

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同一个句子表意不确定,既可这样理解,也可那样理解。

三个电视台的主持人正聚在一起交流经验。

此句既可理解为甲电视台,乙电视台,丙电视台的主持人聚在一起交流经验,也可理解为同一电视台的主持人甲、乙、丙正聚在一起交流经验。

应将“三个”与“电视台的”调换位置。

(8)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一般包括逻辑语序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语序不当,关联词的语序不当。

a、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此句不符合客观规律,应该把“修剪”与“栽种”两者对调位置。

b、减轻负担是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思考和动手的时间,促进他们学会动手、动脑、做事、生存、共同与别人生活。

此句里的“共同”应该放到“生活”的前面,成为“生活”的状语。

C、就业不论多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

此句属关联词语的语序不当,应把“不论”放在“就业”之前。

2、句子衔接与排序的方法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常出现的,而学生解答这类题型的得分率又通常较低,所以很有必要仔细探究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

依据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这类题型总结出来的解题方法如下:

句子的衔接三法——

(1)注意符合时间、空间及逻辑等关系。

依次在下列语句中横线上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那霏霏的春雨,像轻烟那么迷蒙,使所有的景物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

A、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B、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的笔墨能如此飘逸。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此题应从前后句的逻辑关系来分析。

“软绵绵的”属于手上或脚上的触觉,用于脸上是不合事理的,因此排除C、D项;

“凉沁沁的”应该是春雨先飘在脸上才会产生的感觉,如果先感到“凉沁沁的”之后春雨才飘在脸上,就显然不合逻辑。

故选B。

(2)注意陈述对象的一致。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农村的道路像一些遗弃的绳子,永远不会有人想起来把它弄直;

河流始终妄图躲开人类,;

树林是淡青的,它们已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

①被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②把它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③村庄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踩住它;

④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被村庄踩住;

⑤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不再能藏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

⑥任何一个童话也不能藏匿在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中了。

A、②④⑥B、②③⑤

C、①③⑥D、①④⑤

此题应从句子前后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来分析。

第一个分句陈述对象(主语)是道路,如果选择②,就不再是紧接着陈述道路,而是在陈述(什么)把道路扔在田野上,陈述对象即主语变了。

因此,只能选①才能使前后陈述对象一致;

第二个分句的陈述对象(主语)是河流,如果选择③,就不再是紧接着陈述河流,而是在陈述村庄,要使前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就只能选④,由此可知本题选D。

(3)注意所举事物的对应。

依次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

旋风一样;

乱蛙一样;

火花一样;

斗虎一样,。

①是强健的风姿;

②是飞扬的流苏;

③是蹦跳的脚步;

④是急促的鼓点;

⑤是闪射的瞳仁。

A、④②③⑤①B、③⑤④②①

C、④①③②⑤D、③①④⑤②

此题应从各事物所具有的特性来找分别与各事物的对应关系来分析。

第一空与第二空可先放一下,之后看第三空的对应关系比较明显:

“乱蛙”对应“蹦跳”,这样可排除B、D两项。

再看第四空,“火花”自然与“闪射”对应,于是又排除C项。

故此题选A。

句子的排序四法——

(1)注意找总领句或总结句来确定首句或末句。

(2)注意句里有代词的一般都放在中间或末尾指代前面相应的内容。

(3)注意关联词的搭配。

(4)注意组合句子单元,即将有紧密联系的句子合并为一个单元。

(5)整合句子单元。

例: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读书应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

②因此这两种读书方法,不但不可以偏废,而且应该讲究巧妙的结合;

③如果对可以泛读的,采用精读的方法;

④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只能有一点可怜的收获;

⑤就可能对必须精读的东西囫仑吞枣;

⑥如果对应该精读的,采用泛读的方法;

⑦读后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

A、①③④⑦⑥⑤②B、①②⑥⑤③④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⑥⑤⑦③④②

分析:

先浏览各句就可发现①为总领句,理应确定为首句;

再抓住②当中的“因此”两字,“此”是指代上文内容,说明②是对上文的总结,理应排在末句;

第三考虑用关联词的搭配组合句子单元;

③④为一个单元,⑤⑥⑦为一个单元;

第四,整合句子单元。

抓住④当中的“又”字,说明此单元(③④)是顺承另一单元(⑥⑤⑦)的。

故此题选D。

3、句子的仿写

仿写句子,这类题型是近十年来中考试卷中不断出现的。

估计在今年的中考试卷里仍然很有可能出现,但我们不必担心,只要把握好以下三个“一致”,便可把这种题型解答好。

(1)做到句子一致。

(2)做到修辞一致。

(3)做到字数一致。

也就是所写句子的结构形式、修辞手法、字数应当与原句相同,但在字数上少两字或多两字也并无太大的妨碍。

另外,还应注意使所写句子与原句保持语意的连贯。

五、标点符号

(一)总体要求

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能辨别句子中所使用的标点符号的正误。

在此不对各标点符号作解释性说明,只对几个容易用错或有特殊用法的作出分析。

1、引号

(1)引用语不能独立成句,而只作为作者所写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句未标点应在引号内;

我认为“一天之计在于晨,”做任何事都应及早行动。

(错误)

我认为“一天之计在于晨”,做任何事都应及早行动。

(正确)

(2)完整引用的,句未标点放在引号内,如:

他看见她的眼睛红肿红肿的,便问:

“你怎么啦”?

“你怎么啦?

”(正确)

(3)间接引用,即可以在文字上有所变动,就不用引号。

鲁迅先生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

(4)引文之内还有引文的,要用单引号。

老师说:

“马致远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无数漂泊在外的人表达出浓浓的乡愁。

2、问号

(1)选择问句只能用一个问号。

只有一张票,你去呢?

还是他去?

只有一张票,你去呢,还是他去?

(2)有些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语气的,不能用问号。

鲁迅先生为什么写《自嘲》这首诗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鲁迅先生为什么写《自嘲》这首诗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3)主语和谓语倒置的问句,问号放在末尾。

怎么了?

你。

怎么了,你?

3、感叹号

(1)主语、状语等成分倒置的感叹句,以及呼语在感叹句句末,叹号不能用在句中,必须放在句末。

多美啊!

黄山的风景。

——错误。

多美啊,黄山的风景!

(主谓倒装)——正确。

歌唱吧!

为迎接这辉煌的胜利。

歌唱吧,为迎接这辉煌的胜利!

(壮中倒装)——正确。

(2)感叹号不仅用于感叹句,而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也可用。

起立!

(祈使句)

世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反问句)

4、括号

(1)句内括号(只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的括号)里的注释,末尾不用标点。

然后我回到家里,下令(皇帝颁发了一份委任状给我,所以我可以下令)赶办最结实的缆绳和铁棍。

(2)句外括号(注释和补充说明全句的括号)里的注释,如有标点都按正常使用。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

(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3)括号可用在次序语的外面。

(甲)(乙)(丙),这时和顿号作用相同,后面不能再用顿号。

5、顿号

(1)顿号常用在次序语之后,但若次序语打了括号,就不能再用顿号。

(甲)、(乙)、(丙)三队同时施工。

(甲)(乙)(丙)三队同时施工。

(2)表示推测的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

今天的会大概要到四、五点钟才会结束。

今天的会大概要到四五点钟才会结束。

6、省略号

省略号是用来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但若文中已用“等”或“等等”表示列举未尽时,就不能再用省略号。

水果店里有桃子、苹果、鸭梨等……(错误)

水果店有桃子、苹果、鸭梨等。

基础知识及阅读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

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

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

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

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议论文语言特征:

严密

记叙文语言特征:

生动、形象、准确

(七)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

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

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

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

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

提出问题2、本论:

分析问题3、结论:

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风格:

柔婉豪放灵秀庄严绮丽朴实繁复凝练生动

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

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

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

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

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