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8915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doc

第七章19世纪文学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试简述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些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一、法国文学

司汤达——《红与黑》(副标题:

《1830年纪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山之作)

梅里美——《卡门》(小说特点:

简介、含蓄、浪漫激情)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中短篇)《羊脂球》(长篇)《漂亮朋友》

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1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

2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

3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意思。

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松神学院:

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

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论述《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小说通过了3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客观真理

2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

于连收到玛特儿小姐约他半夜来的信时的心理活动。

他即高兴又怀疑,即犹豫又自责心理活动互相冲突,揭示了他内心的冲突和感情的瞬间变化,突出了他的性格。

3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和德•瑞娜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恋爱生活为“纬”。

经纬交织、条理明晰。

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

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条,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司汤达《红与黑》的三大典型环境是?

于连的生活分为三个时期:

维立叶尔小城做家庭教师,贝尚松省城入神学院,巴黎首都当秘书。

三大典型环境:

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先生家、贝尚松神学院、巴黎贵族德·那·木尔侯爵府。

《红与黑》书名的政治象征意义?

(1)“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

(2)“红”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代表复辟时期。

(3)“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士的黑袍。

(4)“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

(5)“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教堂,“黑”象征玛特尔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被砍掉的头。

这种看法源于《红与黑》最初的版本,当时《红与黑》分两册,第一册封面是开枪场面,第二分册是吻头颅场面。

这种种解释,都表明了书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是一种政治象征。

福楼拜:

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简述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艺术成就?

(1)环境描写生动逼真。

背景、人物、故事三者融为一体。

着意于环境气氛、时代(典型环境)对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所产生的作用;修道院的教育,幻想中巴黎上流社会生活的诱惑,现实生活的庸俗、空虚、乏味成为爱玛浪漫、放荡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冷静客观的叙事文体(白描手法);

(3)语言精确,质朴优美。

简述《高老头》的主题思想。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19世纪法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91部小说的总称。

作者采用分类整理法和人物再现法将这些作品联结成一个整体。

具体将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内容最丰富小说总集的主干部分“风俗研究”又分:

“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6个部分。

这些作品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真实和风俗人情,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及新的社会罪恶,成为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从而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其中主要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

试述《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我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

1作品深刻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史。

在《古物陈列室》和《农民》中:

作者通过描写资产阶级和贵族间的矛盾,来揭露封建贵族必将灭亡的客观历史规律。

名门贵妇鲍赛昂夫人的盛衰史和贵族阶级的盛衰史紧密相联。

《高老头》中她情场失意,被资产阶级小姐击败逼迫离开巴黎,是贵族厄运的写照。

《弃妇》中男爵卡斯顿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抛弃了她。

贵妇人再次受到社会的弃绝,就这样资产阶级妇女靠金钱击败了贵族妇女并代替她们活跃于上流社会。

2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作者通过一系列本质相同而形象各异的资产阶级人物真实地再现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高利贷者》中的高布赛克是单纯的高利贷者,不懂商品的流通和资本的周转。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懂得在流通中使资本增值。

《纽沁根银行家》中纽沁根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典型,不仅懂得怎样获得高利润,还会制造谣言、假象等。

3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金钱罪恶《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不让女儿爱破了产的查理,断送了女儿的青春。

被查理抛弃,使她即遭到金钱关系的摧残,又受到金钱关系的毒害,罪恶,是其父的牺牲品。

4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对共和主义者即不完全理解他们的思想实质,但又看不到他们是高尚品德的人。

《幻灭》中的克雷斯蒂安、《农民》中的尼雪龙艺术形象虽不够丰满,但描写他们的精神却十分突出。

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高老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1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暴发户对封建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

(子爵夫人告别巴黎)。

2小说描写资产阶级凭借金钱和财富的力量打败封建贵族。

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小说揭露了与资产阶级野心家极端利己投机取巧完全不同的诚实的个人奋斗之路。

简述高老头父爱悲剧的社会意义。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高老头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宗教观念的商业资产者的典型。

高老头爱女儿十真诚的,但只懂得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用金钱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他的悲剧是一个通晓资产阶级生意经却不通晓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现象的反映。

他的父爱反衬出女儿的无情无义,他的人性反衬出社会的残忍。

有力地控诉了金钱败坏道德,腐蚀社会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化。

特别是家庭关系金钱化的可悲景象。

分析拉斯底涅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典型。

(小说描写他由一个没落贵族子弟腐化成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过程)他的性格发展有三个阶段:

他到巴黎上大学,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

但是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

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

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

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道路:

往上爬!

不顾一切地往上爬2经过人生两个导师的教唆,拉斯底涅开始了明显的蜕变。

鲍赛昂子爵夫人是他的第一位导师,她给年青而善良的大学生上了第一课,告诉他支配社会的两根魔术棒:

门第和金钱,而获取其中任何一种都需要把别人当作“驿马”,最后教他去追求钮沁根太太,作为向上爬的跳板。

伏脱冷则是他的第二位导师,他唆使拉斯蒂涅去追求银行家泰伊番的女儿,自己派人杀死银行家的儿子,而后劫财分赃,尽管此计未成,但使拉斯蒂涅确信了“有财便是德”的金钱规律。

3高老头的苦难与惨死是拉斯蒂涅接受的人生第三课。

当高老头的钱财被女儿榨干,变成赤条条两足动物后,也被女儿抛弃了,高老头因无钱孤苦死去;紧接着,鲍赛昂夫人因钱而情场失意,伏脱冷因钱而被出卖……这一系列由金钱导演的悲剧发生了,促使拉斯蒂涅终于明白,清白诚实一无用处,只有金钱是金科玉律的道理。

于是,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埋葬了自己最后一滴神圣的同情泪,自甘堕落,终于自觉走上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

拉斯蒂涅由一个稍具同情心的青年堕落为资产阶级野心家,既显示了贵族被资产阶级征服的必然趋势,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环境对青年人的腐蚀作用,批判了金钱的罪恶。

论述《高老头》的艺术特色。

1结构精致,情节富有戏剧性。

小说围绕拉斯底涅向上爬安排情节,有主有次、多情节、多故事。

拉斯底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其它人主要围绕他的性格形成而展开的。

伏脱冷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后被捕;鲍赛昂夫人完成任务后隐退;高老头的悲剧促进了他性格的最后形成。

2从现实的精致观察进行精确生动的典型环境的描写对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人物性格发展提供依据。

如伏盖公寓的颓废、寒酸与上流社会灯红酒绿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出拉斯底涅向上爬的野心,形成了典型环境相适应的典型性格。

3广泛地运用了对比的原则。

如高老头对女儿的溺爱与泰伊番将女儿赶出家门;高老头的痴情与女儿的绝情,从中引出抑恶扬善的教训。

(人物对比)上流社会和伏盖公寓下层社会对比,刺激了拉斯底涅的野心,揭露了贵族表面兴盛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的粗俗。

(环境对比)4语言多姿多彩、比喻深刻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

如伏脱冷语言锋利、充满强烈味、赤裸裸一针见血;高老头的语言中充满对女儿的痴情。

比喻:

高老头没钱是遭到女儿们的遗弃“就像柠檬榨干了”,她们“把剩下的皮扔在街上”。

5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高老头的父爱持久不变;同为野心家拉斯底涅涉事不深,伏脱冷老谋深算。

人物再现法:

作者让同一人物在几部作品中出现,每部作品只表现这个人物的某一段或某一侧面的生活,几部作品共同完成了这个人物的生活史。

在《人间喜剧》中,有460多个人物是重复出现的。

如拉斯蒂涅、吕西安、伏脱冷、纽沁根、皮安训等。

莫泊桑(世界文坛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中短篇小说300余篇、长篇小说6部)《羊脂球》(短篇小说):

成名作、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简述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世界文坛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他的创作有以下特点:

(一)基本主题表现在两个方面1写资产阶级的风俗习尚,揭露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和拜金主义,嘲讽小市民的追求浮华与爱慕虚荣。

如《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玛蒂尔特)。

2写普法战争。

如《米隆老爹》《两个朋友》《菲菲小姐》

(二)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羊脂球》中把贵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反对党人、下层阶级等10人安排在一辆马车上,这实际上是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2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手法细节:

羊脂球带了一个装满食品的篮子,说明她不甘做亡国奴,决心逃出敌占区的爱国精神。

对比:

“下等人”和上等人,前两次在车上对待饥饿同伴的态度的对比;多特旅馆对待普鲁士军官无礼要求的态度对比。

莫泊桑小说的艺术成就?

(1)完全脱离了浪漫主义表现非凡和神奇的传统,有意识地以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他最熟悉的生活。

(2)冷静、客观的风格,在表面上客观的描写中,在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作品的意义,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回味的余地。

(3)构思奇特,布局巧妙,不拘一格。

二、英国文学

马克思称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是“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萨克雷——《名利场》副标题“没有英雄的小说”。

主人公:

蓓基•夏泼。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

反映了宪章运动中的劳资矛盾。

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女性意识和对维多利亚传统的叛逆精神、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唯一的长篇小说。

男主人公“希斯克厉夫”。

小说突出的三点:

1打破了流行的“奋斗—成功”的模式代之以“复仇—毁灭”的情节。

2打破了流行的“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代之狂野不羁的新人3打破了流行的从容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歌特式风格。

安妮勃朗特

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双城记》

宪章派文学:

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

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

琼斯和林顿。

《卡门》:

(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卡门是一个“拥有娇小而出色的姿态,热情如火的大眼睛中不时射出凶暴的眼神”的奔放而浪荡的、吉卜塞女郎。

简述狄更斯《艰难时世》的主要思想内容。

1它反映了40—50年代英国的劳资矛盾(社会的根本矛盾)。

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揭露了当时的繁荣盛世其实就是冷酷的扼杀人性的艰难时世。

2小说通过葛雷硬、庞得贝为代表的利己主义和“事实哲学”,抨击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哲学,揭露其扼杀人性的罪恶。

3小说通过以西丝为代表的善良人感化冷酷的资产阶级的设想。

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作者解决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

简析《双城记》的写作目的和思想内容。

《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达到成熟时期的杰作

一写作目的:

作者想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向英国统治者敲起警钟,具有明显的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

二主题思想:

1对贵族阶级做彻底的否定。

小说通过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及被捕人狱18年之久的情节描写。

无情地揭露了腐败了的统治阶级专制政体、法律制2描写了法国人民在封建暴政下的悲惨生活。

3生动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打巴斯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反映了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准确而又形象地展示了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4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简析《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复杂严谨,由三个对立而又相交织的线索组成。

梅尼特医生的故事;贵族后代代尔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

体现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结构完整性的统一。

二浪漫色彩和现实手法有机结合。

1浪漫色彩: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紧张生动又富有戏剧性。

2写实手法:

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场面的描写。

三大笔勾勒和精雕细刻有机结合1大笔勾勒:

巴黎人民起义。

2精雕细刻:

人物肖像、心理及叙述事件。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中狄更斯以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1同情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

如正直的知识分子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至被投入监狱18年之久。

他的行为不为生活所容,最后家破人亡。

2同情法国大革命,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场面展示了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必然性。

小说生动的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

表现了人民的愤怒、仇恨、革命情绪,描绘了封建贵族和广大人民的尖锐矛盾,封建压迫剥削所造成的贫穷和饥饿是革命的根源。

谴责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

她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的疯狂及无止境的复仇,不惜秧及无辜。

得伐石太太最后和保姆扭打致死,以此来表明人道对暴力的胜利。

对得伐石太太的革命政权是否人道的问题,作者对次表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

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人道主义的化身,和他们相比得伐石太太是不人道的,因次苦大仇深的得伐石太太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作者企图用阶级调和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现象。

他希望统治阶级能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代替恨。

作者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

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但又认为过火。

得伐石太太的结局,说明了作者的观点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典型。

代尔那自动放弃贵族特权,为营救管家而被捕入狱。

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一个酒鬼,后来被感化这样的人、最后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上断头台。

作者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如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者的错误作对比,以此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也使他不能准确认识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中的是非功过。

简析狄更斯《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情节曲折。

《双城记》的情节头绪纷繁,曲折,包含了三个家庭的故事,时间跨度几十年,但作者处理巧妙恰当。

采用多元整一的网状结构。

马奈特一家的故事、得伐石夫妇的故事、厄弗里蒙家族的故事、卡尔登的故事和克朗丘的故事,五条线索既独立平行发展,又相互联系,交叉渗透。

人物往往不局限在一个叙事单元内,情节上互为因果,以马奈特的故事为贯穿全书的主线,

将五个故事联为一个整体。

(2)构思巧妙,紧张生动,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

侦破小说手法,设置悬念,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复活”“复生”,造成神秘效果。

(3)粗笔勾勒与精雕细刻相得益彰。

在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中选取几类有代表性的人物细细勾勒。

(4)塑造了狄更斯式的扁平人物,“怪人”形象。

漫画式的夸张手法。

(5)对比手法。

《双城记》在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和思想表达上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用厄弗里蒙地侯爵的穷奢极欲、专横跋扈对照人民群众的贫困屈辱。

用梅尼特在英国宁静的家庭生活对照法国苦难混乱的社会。

用梅尼特的宽恕仁爱对照得伐石太太得报复残忍。

用卡尔登的自我牺牲对照革命者的滥杀无辜。

这些对比鲜明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三、俄国文学:

自然派——代表人物:

屠格涅夫《前夜》《父与子》《猎人笔记》、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果戈理(自然派奠基人)——《狂人日记》《钦差大臣》《死魂灵》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被认为“世界小说中最令人感动的事件”。

自然派:

俄国早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派别,又称自然学派。

其形成背景是19世纪40年代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发表之后,一批青年作家纷纷仿效之,形成了所谓“果戈理派作家”,被反动文人诬蔑为“自然派”,意即毫无艺术价值可言。

别林斯基在理论上阐述了自然派基本原则,他指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和批判农奴制社会的黑暗面,以下层社会的人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是俄国社会迫切需要的文学。

别林斯基的理论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后自然派遂成为文坛的主流,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如赫尔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罗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谢德林,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

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多余人:

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有一定教养,自命清高,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缺乏生活目的,远离人民,精神空虚,性格忧郁、彷徨,无所作为,在俄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多余人”。

“多余人”这个名称出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奥涅金,其后有毕乔林,别里托夫(赫尔岑《谁之罪》),罗亭,奥勃洛莫夫,而奥勃洛莫夫是最后一个多余人。

通过多余人形象系列,反映了贵族知识分子革命性的丧失,提出了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问题,批判了造成多余人的封建制度。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很高的典型性,不同的人物既具有共同的特征,又各具性格特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新人:

平民知识分子时期的文学主人公渐由多余人而转向新人,新人即平民知识分子。

新人的特点有:

出身平民,热爱科学,唯物务实,勇于实践,品德高尚。

屠格涅夫《父与子》中的主人公巴扎罗夫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新人形象。

其他的新人形象还有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

》中的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薇拉、拉赫美托夫等。

小人物:

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典型人物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

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且对果戈理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以此为主题的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果戈理《彼得堡故事集》中的名作《狂人日记》和《外套》,反映了官僚们统治下公务人的悲惨遭遇,深化了普希金开创的描写小人物的主题。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则使该主题又有了新的发展。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的主要人物:

贫穷法科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失去工作的小文官马尔美拉陀夫、典当婆阿寥娜及她的女儿:

索尼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的主题

1小说通过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痛苦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罪恶的痛恨。

2他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

复调结构:

一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改》一文中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三大发现。

其中:

1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

2小说的全面对话性,这两个方面是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并详尽论述的“复调结构”。

二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共同奏成交响曲。

试析《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现实主义作品:

1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

如小说写拉斯科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

由酝酿到实施;从犯罪后的精神混乱到自首;最后归依上帝,情节有头有尾。

围绕拉斯科尼科夫的犯罪,设了许多悬念、情节紧张、扣人心弦。

2深刻的心理描写,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多种心理表现手法:

如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直觉等表现人物犯罪前后近于疯狂的复杂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的紧张、痛苦、孤独、疲惫3“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

果戈理《死魂灵》中泼留希金的人物形象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