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0936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重在知识点Word格式.docx

“一切景语皆情语”,答案就在“景”中包含着。

参考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似乎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启示: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记一些术语。

其次结全诗句确定题目中的手法。

最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不可泛泛而谈。

二,题型分析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答题步骤范式: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析效果(此手法有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例析二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例析三鹧鸪天·

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该题第一问,首先要回答词作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次要回答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解答第二问,则要分析词中运用这种手法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解答第三问,应联系词后注释,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作答。

答案: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山词人要做坚强的荠菜花,给人以感发和启迪,效果独特。

记忆平台

一.修辞方式(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对比、设问、反问)

1、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或情景。

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使事物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

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描绘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的景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秦观《鹊桥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古人在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而常用借喻,如“玉轮、冰轮、银盆、五环、玉盘”等。

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

如李贺的《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

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人。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

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又如“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品格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增强表现力,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

”(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自然景物的,也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社会生活的,更多的情况则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

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

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恨,以及对难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4、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

从音律上看,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如杜甫《登高》一诗,从篇章结构来讲,该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使它博得了“旷代之作”的盛誉。

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

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

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

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

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

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

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

5、比拟

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做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做拟物。

比拟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更形象生动。

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更进一步烘托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及幽居之乐。

如刘攽《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可以使被比较的对象区别得更加鲜明,可以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

如梅尧臣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鲜明强烈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如高适的《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说出看法。

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

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

人物的英雄业绩。

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

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古诗词中还常用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

二.常见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其中考查的重点是抒情与描写。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

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等;

(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烘托;

(5)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和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等。

常见的描写手法:

(1)白描。

白描原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的一种画法,文学上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2)工笔。

工笔是指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绘。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后两句就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诗: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里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等都是在渲染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以表达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4)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的是以乙托甲,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用千古风流人物来衬托周瑜,突出了周瑜在自己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反衬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5)细节。

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

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

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等右等,朋友还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

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人摆棋谱玩。

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6)虚实结合。

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到,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景象和境界;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象和情境。

如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一词中,写梦中的胜利是“虚”,写醒来后的白发是“实”,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7)动静、远近、高低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

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动和静这对矛盾,在诗词中常表现为相辅相成、互相转化,对立统一。

我国古代山水诗在表现那种清静境界时,往往捕捉某种细微的动态物象或声象来作反衬,更能显出此境之清静。

例如,王维的《萍池》诗就是这样写的: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诗中巧借绿萍的开合来反衬萍池的幽静:

在那绿萍靡靡的一汪清池里,当一叶轻舟荡过之后,满池的绿萍渐渐弥合;

而岸边拂荡的垂杨却又轻轻地把刚刚弥合的绿萍再度撩拨开了。

这满池的绿萍在轻舟与垂杨的拂荡下,一开又一合,一合又一开,萍池显得如此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绝非一潭死水。

静静的萍池,本是很不好写的。

而诗人能写到这般幽美,全仗以动显静的功力。

元散曲家周德清的《塞鸿秋·

浔阳即景》写道: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此曲写浔阳一带的秋景时,由近写到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生动活泼、形象细腻,通过铺排,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画面。

(8)、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

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

是很难描绘的。

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作者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常见的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如: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1)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2)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

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

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