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1100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工资率造成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令劳动力需求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从绝对数量上的角度,即工资率变化一个单位,劳动力需求量会有多大变化,这个关系由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斜率表示;

从相对数量的角度,即工资率变化1%,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这就是通常使用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概念。

(3)在考察劳动力需求时通常有哪些假设条件?

1.生产技术的假设。

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可变。

2.组织目标的假设。

有三种情况:

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3.市场环境的假设。

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三种情况。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在进行基本分析时,我们通常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

(4)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有哪些特点?

当工资率提高时,长期与短期比较,劳动力需求下降得更多;

反之,工资率下降时,长期与短期比较,劳动力需求增加得更多。

总之,长期劳动力需求比短期劳动力需求具有更大的弹性。

(5)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A要素替代。

如果工资上升,受产出效应的影响,企业在短期内的雇工数量将会减少;

从长期看,企业还会以资本或其他投入要素来替代劳动,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进一步减少。

B.产品需求。

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度越强,该市场中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就越大。

而整个行业或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要比单个企业的小得多。

C.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

以资本为例,一般来说,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其价格的上升速率就越快,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的变通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D.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

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由于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工资的变动会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五.论述题

(1)试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在短期,假设技术水平和资本投入量不变,根据利润最大化原理及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单个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时,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此时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即为单个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量。

(2)试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

A.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

B.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在单个企业中或范围较小的经济体中,技术进步有可能导致劳动力需求量的减少,但在范围较大的经济体中,技术进步则很有可能通过收入的增加,带来对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增长,从而创造出为提供新增消费而产生的劳动力需求。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5.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二、单项选择

1.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作了(B)假设。

A两点B三点C四点D五点

2.基数效用论将效用分为总效用和(A)。

A边际效用B心理效用C消费效用D生产效用

3.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C)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

A生产者个体B消费者个体C劳动者个体D消费者群体

4.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就业、工资、(A)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A福利B医疗保险C社会保险D社会救济

5.(D)在继承了基数效用论的部分理论基础之上,为效用理论的实际应用寻找到了可靠的方法。

A.边际效用论B.生产效用论C.消费效用论D.序数效用论

三、判断改错

1.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同样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

(不属于)

2.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间歇性交替。

(周期性交替)

3.基数效用并不假设每个人都是“经济人”。

(基数效用论假设每个人都是“经济人”)

4.在序数效用论的假设中,要求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单向性。

(√)

5.无差异曲线是可能相交的。

(不可能)

四、简答题

(1)试述个人和家庭的劳动力供给的特点。

个人:

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

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

家庭:

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低;

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这种关系称为道格拉斯-有泽法则。

(2)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的主要因素有:

财富总量、工资率、个人偏好等。

(3)个人劳动力供给受到哪些约束?

个人劳动力供给主要受到个人可支配的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的约束。

(4)哪些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产生影响?

A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

B.工资政策与工资关系

C.工资水平

D.个人非劳动收入

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F.社会保障制度

G.宏观经济状况

H.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五、论述题

(1)分析劳动力供给通常有哪些假设。

A每个人都是合乎理性的人,即“经济人”假设

B.每个人都具备完全的信息

C.边际效用递减

D.序数效用理论

E.余暇时间可以带来效用

F.收入约束

(2)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是什么?

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其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

此外,由于劳动参与率指标准确地反映了劳动力参与的变动,故它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名词解释

1.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U-V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雇佣调整——指如何使现有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调整活动。

二.单项选择

1.劳动力市场均衡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变量均等和(B)

A.选择最优B.行为最优C.效用最大D.产量最高

2.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中,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情况称为(C)

A.发散型蛛网B.封闭型蛛网C.收敛型蛛网D.开放型蛛网

3.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供求可以相等的状态下,根据市场价格形成的需求称为(B)

A.凯恩斯需求B.瓦尔拉需求C.马歇尔需求D.斯密需求

4.“蛛网中立条件”是指(A)

A.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D.劳动力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无关

5.“失业均衡”是由(C)提出来的。

A.亚当斯密B.蒙代尔C.凯恩斯D.庇古

三.判断改错

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第二个意义表现在即使是同质的劳动力,在不同的地区和行业也会有工资差异。

(不存在工资差异)

2.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供求均衡的标志就是劳动力供给被社会全部吸收。

(还有一个标志是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能够得到全部满足)

3.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是现行市场工资率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制定者。

(不是制定者,只是接受者)

4.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短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5.劳动力滞存若发生在企业内部,称为显性失业。

(应为隐性失业)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古典均衡的概念?

“均衡”这一概念是从物理学中借用来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

在均衡状态下,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

(2)如何理解现代均衡的含义?

现代经济学对均衡的概念进行了两次扩充。

第一次扩充是将市场均衡的概念应用于对各种经济形态分析,将市场均衡条件一般化,用其来概括包括非市场经济的各种状态,即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第二次扩充是把只满足古典均衡两个条件当中的一个条件的经济状态也认定为均衡,如凯恩斯提出的失业均衡的概念。

(3)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主要有三个原因:

1)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

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2)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3)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

除此之外,在劳动力供求既定的前提下,还有一些原因使得劳动力供求处于非均衡状态,如信息的传递、经济制度与劳动体制、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等因素。

五.论述题

1.分析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形成的原因。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也就是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所谓均衡工资就是在此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处于量的相等状态,高于这一工资水平,劳动力的供给欲望会变得十分强烈,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会有明显的增加。

但劳动力需求则与之相反,需求极度降低,这时市场的均衡就会被打破,市场会向新的均衡点运动,均衡工资条件下的就业水平就是均衡就业量。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是通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双方自发地相互作用形成的。

2.试分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现象。

当劳动力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状态时,表现为劳动力过剩;

当劳动力市场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时,表现为劳动力短缺。

但是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的实际情况不完全如此,由于摩擦性失业的存在,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的现象通常是并存的,在这种情况下,失业称为充分就业下的失业或均衡失业。

均衡失业并不是由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是所谓的摩擦性失业。

如果摩擦性失业很多,表明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低。

第四章劳动时间

1.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2.劳动投入量——指劳动者人数乘以劳动时间,也就是“人员*时间”为单位的劳动服务量。

3.准固定成本——指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

4.制度劳动时间——由企业规定的劳动时间

5.余暇时间——指在市场性劳动时间之外的时间。

1.劳动投入量是一个(B)的概念。

A.存量 

B.流量 

C.矢量 

D.向量

2.劳动时间不具有(B)

A.人际交往功能 

 

B.协调生产功能

C.指示功能 

D.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3.1884年,美国劳工联合会决定,从1886年5月起,(A)小时工作制为正式的工作时间。

A.8 

B.7 

 

C.12 

D.14

4.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D)

A.使劳动产品增多 

B.有利于节约能源C.有利于扩大就业 

D.利于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

5.德国关于劳动时间的《工作时间》是(A)4月30日颁布。

A.1938年 

B.1939年 

C.1940年 

D.1941年

1.劳动时间只包括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

(除了实际劳动时间,也包括劳动者从事与生产有关的活动和依照法律规定或有关行政机关指令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

2.兼职工作不算是超时工作。

(兼职工作也算是一种超时工作)

3.政治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作用。

(经济性因素)

4.劳动时间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指示器。

5.无差异曲线是由一个群体的偏好决定的。

(个人的偏好)

(1)劳动时间有哪些类型?

劳动时间分为制度劳动时间和不规则劳动时间。

其中,不规则劳动时间又分为超时工作,兼职工作、倒班与非全日制工作。

(2)不同的劳动时间分别对劳动力的供求有什么影响?

1)制度劳动时间由企业规定,即使工资率相同,随着劳动时间的不同劳动参与率也会变化,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的可能性增加。

2)超时工作。

当超时工作并不经常发生时,收入对劳动时间长短的效应几乎等于零,替代效应发挥着绝对的支配作用。

3)兼职工作。

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从事第二职业的工资率越低、第一职业的工资率越高(劳动收入越高),则人们乐于提供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就越少。

4)倒班。

由于中班和夜班比较辛苦,企业大多为劳动者提供稍高的工资或各种补贴,但补贴工资的给付量较低,并不足以诱使人们提供更多的劳动时间。

5)非全日制工作。

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态势方面起主导性作用,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

(3)试述劳动时间的主要功能与特点。

劳动时间的主要功能有:

A计量功能;

B指示功能;

C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D人际交往功能。

劳动时间的特点:

A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

B劳动者履行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

C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

(4)试分析弹性劳动时间发展的社会经济原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大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经济体制改革,要素市场正在缓慢地发育成长,劳动力的流动性正在日益加强,非全日制就业者的数量与日俱增。

此外,非全日制的就业群体多为青少年、养育未成年子女的妇女、老年人。

正在工业化的国家,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农村劳动力中非全日制就业者的比重呈日益提高的趋势。

(5)试述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定范围内劳动时间的缩短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3)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4)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5)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6)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1)试分析劳动时间与劳动投入量的关系。

劳动时间是计量劳动投入量多少的主要尺度,它在计量劳动投入量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度量工具难以替代的。

劳动投入量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计量的流量的概念。

对企业而言,最关心的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假如劳动者愿意,企业可以减少劳动时间而增雇新人,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通过这种方式增加雇用人数是增加就业的可选措施之一。

(2)试从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角度,分析劳动时间的主要差异。

从劳动者供给者的角度,劳动时间是劳动供给者作为最佳时间进行选择的,他们根据既定的工资率,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的最佳劳动时间。

在实际情况中,劳动者很少选择短时工作,主要原因是准固定成本的存在;

而从生理要求的角度,没有人工作时间会超过某种长度。

这些说明劳动时间不会超出一定范围。

从企业的立场来看,企业只关心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劳动力流量,同时企业会特别关心劳动时间的决定是劳动时间的长短与工作效率相关。

如延长劳动时间所带来的疲劳度增加,工作效率下降,企业的利润必然会减少。

此外,企业还要考虑准固定成本的因素,如果延长劳动时间比增加劳动者人数更为低廉,企业就会用延长劳动时间来满足产量的增加。

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1.生命周期——这里所说的生命周期是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也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2.家庭生产函数——衡量家庭中供自家消费的财富和服务所创造的效用的函数。

3.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1.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包括直接支付和(B)

A.间接支付 

B.机会成本C.选择成本 

D.生活成本

2.日本家庭实际收入的上升在20世纪(B)年代后期趋缓。

A.60 

B.70 

C.80 

D.90

3.市场性劳动时间之外的时间可分解为(C)和余暇时间。

A.培训时间 

B.学习时间C.家务劳动时间 

D.社会活动时间

4.影响实际退休年龄的因素不包括(D)

A.养老金制度 

B.社会经济环境C.个人生理条件 

D.子女的工作偏好

5.利用家庭生产函数不能的说明的问题是(B)

A.劳动力供给 

B.个人偏好的形成C.家务劳动时间 

D.消费结构

1.从全球的范围看,跟过去相比,人们的平均寿命并没有多大变化。

(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2.如果父亲的工资上升了,无论母亲的工资如何变化,都会导家致家庭对孩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扩大。

(还取决于母亲工资变化的方向和幅度)

3.期望工资收入现值是指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的加总。

(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现值的加总)

4.决定劳动者最低供给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经济环境。

(是每个劳动者固有的收入—余暇偏好)

5.信息的不完整性是影响工作转换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1)何谓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也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在人生的不同期,人们参与社会劳动的生产率是不同的。

为了获得比较收益的最大化,如果条件充许,人们在其生活的不同时期提供给劳动力市场的劳动时间的数量是不同的。

(2)影响就业与就学选择决策的因素是什么?

1)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包括直接支付和机会成本。

2)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状况

3)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

(3)试述生育决策与女性工作决策的关系。

在母亲负责育儿的情况下,如果父亲在工资率上升时使家庭收入增加,则通过收入效应导致对孩子的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的需求的扩大。

但是,必须育儿的母亲在工资率上升时,因母亲不能参加工作加大了机会成本,此时通过替代效应使人们选择少生育。

这种相互抵消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差额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决定着孩子的数量。

(4)决定实际退休年龄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实际退休时间决策的因素除了个人或家庭的财富积累程度和工作兴趣之外,主要还有以下三个因素:

1)养老金的影响

2)再就业机会多寡的影响。

3)健康程度的影响。

(1)家庭生产函数与婚姻、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之间有什么关系?

家庭生产函数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考察家庭经济行为以及为这些行为对家庭生活产生的效用。

家庭经济有很多生产方法可供选择,可以有完全自给自足的方式,也可以有完全利用外部服务的方式。

在这两种极端方式之间,人们可以选择更多的自制还是更多的购买,从而形成多种组合,利用家庭生产函数可以同时说明劳动力供给、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三个问题。

而这三个问题正是影响婚姻、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生产函数在说明和衡量婚姻、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上有着重要的量化的作用,使人们对决策的分析更为直观。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1.工资率——指单位时间的劳动力价格。

2.基本工资——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实际工作时间得到的报酬。

3.实物工资——雇员以实物形态获得的劳动报酬。

4.工资刚性——指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向下浮动的可能性或工资向下变动的弹性非常低。

5.按要素分配——各种报酬取决于各种相应的要素投入。

1.计时工资与(B)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A.计量工资 

B.计件工资C.实物工资 

D.货币工资

2.基本工资是以(A)为支付手段,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A.货币 

B.实物 

C.股权 

D.债券

3.实物支付是普遍的(C)支付方式。

A.分红 

B.补贴 

C.福利 

D.奖金

4.按要素分配的方式不包括(D)

A.劳动分红制度 

B.年薪制C.股票类薪酬制 

D.薪酬股权计划

5.目前国内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阐述不包括(D)

A.板块论 

B.过渡论 

C.融合论 

D.分离论

1.年薪制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时薪加风险收入。

(基薪)

2.劳动分红是对企业年终净利润的分配,属于企业内部的第一次分配。

(是二次分配)

3.最早提出三要素理论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4.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是等价的。

(不等价)

5.重农学派的创始人是配弟。

(魁奈)

(1)集体谈判是怎样影响工资生成与变动的?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

先是单个之间的谈判,后来由于工会力量的发展壮大,劳资双方的谈判也就趋向于集体方式,即资本家组织与工会组织之间的集体交涉。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工会被看成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因而能够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