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1306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9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午后与爷爷散步,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路两旁的庄稼都被盖上了厚厚的塑料布,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些许绿意。

那天淡淡的风,淡淡的太阳。

“每次走在这路上,我心里都踏实得很。

”爷爷走在我前面半步,低哑的嗓音里流转着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

“我的母亲幼时裏了小脚,后来放开了,走在路上也总是喊疼。

那时候的路其实也并不算得路。

我在外边时,她摔断了腿,我也没得法子,留了后遗症,雨天里疼得厉害也没办法。

”我心里极力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想象着一位身为后辈面对母亲伤痛时无能为力的焦灼与煎熬。

“我心里总想着得给她修上条好路,不能再摔了伤了。

你太奶奶这辈子都没有走过柏油路,现在有了这个条件,人却早就没了。

人一走什么都没了,什么都空了,我真怕她迷了南北,找不到我,害怕得直掉眼泪。

”我没有接话,只看见爷爷挺直的鼻梁、高高的额骨,被淡淡的太阳镀上一层脆弱的薄薄的金光。

漫长的思念和等待尽孝的岁月在老人松巴巴的皮肤上留下缱绻的刻痕。

⑦总听人说,百善孝为先。

有时候我想,短促的人生,其实就像一条路,温情冷暖、悔恨遗憾,都缺不得。

爷爷修了这条路,尽了一个儿子的孝,也补全了自己漫漫人生路上的坑坑洼洼。

⑧一切都已过去,然而爷爷修路的形象我却无法忘记,总觉得这是孝心的最好象征。

子欲养而亲不待,又如何?

太奶奶啊,请你在某一月色阑珊的夜里,沿着这条路,找到方向,找到无处安放的疼痛的归宿,踏进你儿子的梦里与他一叙吧。

⑨我谨以最真挚、最感动的心意将老人淳淳的孝道铭记。

(选自《美文》,有改动)

(1)文章围绕“路”,回忆了关于爷爷的哪些往事?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⑦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②结合语境,品析第②段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爷爷的人物形象。

(4)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汹涌的风携着雨滴撞在窗玻璃上,榕树摇摆着身子企图挣脱桎梏,发出苍老的喘息。

(5)有人认为将文章标题“路”改为“孝,从未缺席”更好,你更喜欢哪一个标题?

为什么?

【答案】

(1)①爷爷当兵时放假回家,他的母亲总会来接他。

路不好走,母亲的裙子总是被弄脏。

②县政府拨款修水泥路,爷爷主动请缨加入修路的队伍,并努力修路。

③隔一天夜里,风雨大作,担心修路的黄沙被打湿,爷爷冒雨找塑料布来盖。

(2)①文中是指爷爷一生当中为实现替母亲修条路的愿望而经历的种种坎坷以及未能在母亲生前修一条路的遗憾。

②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爷爷修路时的卖力用劲儿,表明爷爷对修路的用心和想要修好路的决心。

(3)①孝顺母亲。

从文中爷爷想象为母亲修一条路,心里总不愿苦了母亲可以看出。

②吃苦耐劳。

从文中爷爷修路的细节可以看出。

③执着。

从文中爷爷一生坚持要为母亲修一条路可以看出。

(4)环境描写。

写出了夜里大雨将至时,狂风肆虐的情形。

为下文爷爷急着遮盖修路的黄沙做铺垫。

突出了爷爷的人物形象。

(5)

【示例1】“路”更好。

“路”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围绕“路”组织安排材料;

一语双关,既指爷爷为太奶奶修的水泥路,又指实现爷爷孝顺母亲的心愿的心路。

【示例2】“孝,从未缺席”更好。

“孝,从未缺席”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无论母亲在世与否,为母亲修一条路的心愿终究实现。

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

(1)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1~5段是回忆的内容,依次回顾了与爷爷相关的几件事:

在县政府拨款修水泥路时,六十七岁的爷爷主动请缨参加修路;

爸爸回忆了当年当兵时放假回家,他的母亲总是行走在泥泞的路上来接他,使得衣服鞋子都弄脏了,爷爷琢磨着该给母亲修条正经的好路;

夜里,风雨大作,爷爷担心修路的黄沙被打湿,爷爷冒雨找塑料布来盖。

据此概括作答。

(2)①语句“爷爷修了这条路,尽了一个儿子的孝,也补全了自己漫漫人生路上的坑坑洼洼”中的“坑坑洼洼”,在文中是既指爷爷为实现为给母亲修条正经的好路而经历的种种坎坷;

也指爷爷未能在母亲生前修一条路的遗憾。

②语句“爷爷宽大的手掌牢牢地掌控住铲子,又稳又狠的一铲子下去,将凸出的沙石填补到凹处”中的“牢牢地”一词,具体传神地写出了爷爷修路时紧紧抓住铲子的情形,表现了爷爷的卖力和用心,从而表现出爷爷决心要修好路的决心。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从文章叙写爷爷修路的过程来看,他是一个吃苦耐劳,责任感强的人;

从爷爷要修路的目的来看,他是一个讲求孝心的人;

从爷爷一生坚持要为母亲修一条好路来看,他是执着而坚定的人。

据此可概括作答。

(4)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汹涌的风携着雨滴撞在窗玻璃上,榕树摇摆着身子企图挣脱桎梏,发出苍老的喘息”是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描写风大和榕树摇摆发出的声音,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大雨将至时,狂风肆虐的情形,为下文叙写爷爷去遮盖修路的黄沙的事做铺垫。

从而突出了爷爷是一个吃苦耐劳,且有责任感的人。

同时,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5)本文叙写了爷爷修路的故事,并由此得到了对“孝”的深刻认识。

所以文章标题无论认为用“路”好,还是用“孝,从未缺席”更好,能围绕着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阐述理由即可。

选择“路”,可从文章的线索、叙写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来阐释理由;

选择“孝,从未缺席”可从主题、表达情感和吸引读者的角度来阐释理由。

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①爷爷当兵时放假回家,他的母亲总会来接他。

⑵①文中是指爷爷一生当中为实现替母亲修条路的愿望而经历的种种坎坷以及未能在母亲生前修一条路的遗憾。

②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爷爷修路时的卖力用劲儿,表明爷爷对修路的用心和想要修好路的决心。

⑶①孝顺母亲。

⑷环境描写。

⑸【示例1】“路”更好。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

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词语的深层次的含义和实际所指。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的事件,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理解。

考生要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内容,结合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理解。

⑸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

毕淑敏

①雨天,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

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

②“今天你晚了。

”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

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

别的同学都住校,惟有我走读。

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

”我撒腿就跑。

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

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我双腿。

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

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算迟到。

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

可是,说什么好呢?

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那么久”吗?

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分子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

“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不过这难不住我,我造了联想方式。

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

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

惟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

“侯师傅好。

”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

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

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

“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

”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

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⑥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

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

“侯师傅好!

”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

“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

”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

”我好奇心发作。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

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

”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

(1)文章以“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为题,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3)请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作者在文中设置了多出伏笔。

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从本文对看门老师傅的描绘中,你能分析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老师傅的所作所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80字)

【答案】

(1)文章题目采用设问的形式,形式新颖,充满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秘密”指的是老师傅为了让“我”不迟到而特意将铃绳拽久些,让悠长的铃声陪我走进教室。

(3)运用了神态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师傅想说出真相又怕“我”介意,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表现出老师傅善良、淳朴的性格特点。

(4)伏笔:

①“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②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

③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作用:

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为故事结局做铺垫。

(5)老师傅是一个宽厚、细心、朴实、慈祥、有宽容心的人。

感悟或看法:

围绕“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他人”来谈。

(1)该标题“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点明了本文的线索,运用疑问句,设置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具有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巧妙点明文章的主题。

(2)仔细阅读第⑤段的内容。

根据“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可得知“秘密”的含义:

只有我自己知道这秘密,那这秘密就是指老师傅怕“我”迟到而延长铃声的事,这铃声我和老师傅之间就有了某种默契。

(3)从第⑦段内容来看,“你不要放在心上。

”“他踌躇着,……”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老师傅想说出真相又欲言又止的情态,表现出老师傅宽厚、善良(为人着想)的性格特点。

(4)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伏笔这种写作手法,“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根据这一理解,可以找到小说结尾的伏笔是:

伏笔的作用:

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5)第一问,从同学说“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

”这是对老师傅的侧面描写,突出表达了老师傅的善良的品质;

从老师傅最后“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

‘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突出表现了老师傅做事谨慎,为人和蔼,亲切的性格特点;

从写老师傅对我说“‘你不要放在心上。

’他踌躇着。

”突出表现了他的宽厚,为人着想的性格特点。

第二问。

开放性试题,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阐述即可。

从老师傅身上“我”学到了宽厚善良、为人着想、做事谨慎的品质。

平时与同学的交往,免不了有误会、矛盾,我要以宽容理解包容之心来对待。

⑴文章题目采用设问的形式,形式新颖,充满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秘密”指的是老师傅为了让“我”不迟到而特意将铃绳拽久些,让悠长的铃声陪我走进教室。

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⑷伏笔:

⑸老师傅是一个宽厚、细心、朴实、慈祥、有宽容心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注意从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理解,考生在平时要加强此类题型的训练,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题意,从内容和表达的赏析进行分析,考生要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注意不要失分。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感悟,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人生经历进行回答,注意语言的连贯。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记忆力

申平

这帮老人家都已年过六旬了,这日却突发奇想,要搞小学毕业50周年同学会。

50年,整整半个世纪。

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们的头发,揉皱了他们的面庞,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

他们是否把珍贵的少年时期的友谊埋藏心底?

于是就打电话、发通知,足足折腾了半个月,还真的把人给弄齐了。

全班除4人提前去了另一个世界聚会以外,其余41人都答应一定来。

聚会选在一家酒店的一楼,门口挂了标语和彩球,显得非常隆重。

来得最早的当然是几个发起者。

他们发现,这家酒店的服务真不错:

门外有侍应生开门;

一进大厅,服务员就把热毛巾递了过来;

还有一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给每个人都发一包纸巾。

显然,这是为他们流泪准备的。

发起者连连赞叹:

好,真是想得太周到了。

同学们陆续来到。

每一个人的到来,都会引发一阵激动。

大家先是静静审视来人,然后突然有个人叫出了他的名字,于是就是一阵欢呼,就是一阵热烈拥抱。

也有一些人实在认不出来了,但当他自己一报家门,大家立刻恍然大悟。

这种激动就更热烈,因为其中还包含着惊喜。

想想吧,50年一聚,容易吗?

人生会有第二个50年吗?

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那位小老头儿发给大家的纸巾真的派上了用场,而且有人发现,这个小老头儿竟然也被他们感动得热泪纵横。

他也频频用篮子里的纸巾擦自己的眼睛。

激动过后,发起者开始清点人数,发现已经来了40人,就差一个人没有来。

大家都在询问:

他是谁呢?

那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此时突然放下了篮子,走上前来说:

是我啊,你们谁都没有把我认出来啊!

“刷”地一下,众人齐齐把惊讶的目光向他射去:

你?

你是谁啊,有没有搞错啊?

小老头儿在40双眼睛的审视下有点发窘,他急忙挺了挺腰,大声地说:

我是陈大福啊,你们再看看、再想想。

发起者赶紧去查名单,果然有陈大福这个名字,可是……40双眼睛又从头到脚把他审视了半天,有个发起者忍不住说:

你不是酒店……干这个的吗?

他指了指老头儿的篮子。

接着他又说:

你别开玩笑,我们可是同学聚会……

小老头儿就显得有点着急:

我知道是同学聚会,这种事情谁会冒充啊。

我明明就是陈大福嘛,你们睁大眼睛好好认认嘛!

小老头儿随后又有点委屈地嘟哝道:

这纸巾是我自己给大家买的——酒店还管你这个!

于是40双眼睛再次聚焦,恨不能看穿了他的骨头,可结果还是失望地摇头。

小老头儿这回可真有点急了,他说:

你们的记忆力……怎么这么糟呢?

你们仔细回忆一下,那时咱班每天是谁最早来搞卫生的?

你们再想想,学校开运动会,是谁给你们看衣服,是谁给你们打开水?

班里组织劳动,又是谁干得最卖力气……众人仍然半信半疑。

突然,一个女同学尖叫了起来:

哎呀,我想起来了,他的确是陈大福,他是我们的同学啊!

众人就一齐把目光投向女同学,显然希望她拿出证据来。

女同学就有点兴奋地说:

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次他偷了学校附近农民的地瓜,让人家抓住,押到学校门口来示众……

噢——!

众人齐发一声喊,他们的记忆闸门一瞬间呼啦啦全部打开。

现在再看陈大福,怎么看怎么像他们的同学了。

但是此时的陈大福却没有半点兴奋,反而像中了枪一样痉挛了一下,他张大嘴巴,面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说:

天哪,你们还记着这件事啊!

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就是想让你们忘了这件事,可是你们太……太伤人了!

陈大福慢慢转过身去,提起他的篮子,摇晃着向门外走去,任凭后面喊破了嗓子,他也一直没有回头。

(2018年微型小说选刊第15期)

(1)结合小说内容,在横线上补充相应的故事情节和情感。

过程

情节

情感

故事开端

一群年过六旬的老人举办“小学毕业50周年同学会”

大家非常激动

故事发展

被忽视的小老头自报家门,同学们都不信

众人都①________

故事高潮

②________

众人很兴奋

故事结局

陈大福离场

陈大福③________

(2)第一段划线的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他张大嘴巴,面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说:

(句中下划线的词句有何表达效果)

(4)请结合本文的故事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

【答案】

(1)愕然、惊讶;

尖叫的女同学讲起了小老头的不堪往事,其他同学记忆的闸门打开;

黯然、伤感

(2)①从情节上看,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

②从小说的主题来看,引起人们对小说主题的思考(他们还将少年时期的友谊埋在心底吗?

)。

③从结构上看,以问句的形式,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通过对此时张大福“嘴巴张大”,“面部扭曲”等神态、动作的描写和说话时声音的细致描绘,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小老头陈大福因同学们牢记他的不堪往事而受到伤害时的失望沮丧愤怒的心情。

这些词语的运用更能带给读者更强的冲击力,更能感同身受,容易引起共鸣。

(4)当年陈大福在犯错后,努力做好事来进行弥补,渴望得到同学们的尊重。

但是50年后,几乎被人们淡忘的陈大福,却因女同学回忆陈大福当年不光彩的事情而被大家准确地认出,这彻底打击了陈大福的自信和自尊,显示出不恰当的记忆给人带来的伤害和打击(故事内容)。

暗含了对人们善于遗忘别人的帮助和恩惠,只记得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的思想的批判。

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以唤起人们的人文关怀(现实意义)。

(1)小老头自报家门后,众人“于是40双眼睛再次聚焦,恨不能看穿了他的骨头”表示“惊讶”;

尖叫的女同学就开始小老头的囧事,其他同学记忆的闸门打开;

结局是“陈大福慢慢转过身去,提起他的篮子,摇晃着向门外走去。

”此时他心里是万分沮丧和失落。

(2)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所以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为下文做铺垫等,在内容上,要跟据小说的主题来回答。

答案围绕这两个方面来组织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