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1355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但其局限性明显,它简单地把人比作机器,忽视了生命极其复杂的一面,也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生物特性。

(四)生物医学模式

进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有了重大的进步。

——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等一系列重大发现,细菌学、免疫学的发展、麻醉法和消毒法的发明等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础

——1910年由Flexner提出,他认为:

每一种疾病都可以找出特定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经过实验检查,对疾病作出诊断。

再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转机,给予适当治疗的全过程。

(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由恩格尔(Engel)提出,又称恩格尔模式

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思考及处理健康和疾病相关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1977年美国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

该模式基于系统论的原则,在这个系统框架中,可以把健康或疾病理解为从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组织系统到人,以及由人、家庭、社区、人类构成概念化相联系的自然系统。

它们互为因果、协同制约。

健康反映为系统内、系统间高水平的协调。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

(一)健康即无病

“没有病”就是健康,被称为消极的健康观,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

其表现形式常为单因单果。

这是一种剩余模式的思维方法,但为人们长期沿用,其原因是:

1.人们凭主观感觉判断自身是否有病,对保护自身健康可起到积极作用。

2.医生凭主诉诊治疾病的思维方式至今仍在起重要作用。

3.流行病学通常将疾病发生频率作为健康评价指标,而疾病发生率的测量多以病人的主诉或医生的诊断为依据。

(二)健康与疾病共存

病人本身也包含有健康成分,而健康人也同时含有疾病的因素,因而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而绝对的疾病就意味着死亡。

(3)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性的完好状态、

1.躯体健康:

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

2.精神健康:

包括心理健康、情绪健康和道德

健康。

1)心理健康:

包括:

(1)正确认识自我;

(2)正确认识环境;

(3)及时适应环境。

2)情绪健康:

(1)能够愉快地从事工作、学习或其它个人活动;

(2)了解自己的情绪,善于处理每天遇到的各种问题;

(3)能够应付紧张形势,不至于用化学物品(酒或药物)解脱自己。

3)道德健康

不做失德、缺德、丧德之事。

3.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

指人们进行社会参与时的完好状态。

即:

1)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发挥。

2)人的行为与有关的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

3)能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

掌握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诸多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熟悉社会经济水平、社会营养、社会关系与文化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了解社会因素的内涵、社会因素对健康的作用特点及机制。

1、社会因素的内涵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人口、文明和环境三个方面。

二、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

1.非特异性

疾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交互作用

一种社会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人群健康,也可以作为其他社会因素的中介,或以其他社会因素为中介作用于健康。

3.广泛性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所处环境社会因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

4.持久性和累积性

社会因素作为一种慢性应激源对健康产生缓慢持久、不见形迹的作用。

同时,社会因素是以一定的时间顺序作用于人体的,可形成反应的累加、功能损害的累加和健康效应的累加作用。

3、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

社会因素影响人类健康主要是作为一种外界刺激因素,通过引起心理情绪反应这个中心环节发生作用的。

社会因素可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影响健康

直接作用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间接作用主要通过心理感受来起作用

第二节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与健康

(一)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人均GNP、人均卫生费用等。

居民健康状况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等。

其中,期望寿命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高综合指标。

(2)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可促进人群健康水平提高:

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营养、环境改善)的前提

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3)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生活方式的改变;

现代社会病的产生;

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

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

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4)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增加劳动力供给;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减少疾病损失;

4.促进教育收益实现;

5.促进自然资源利用

经济发展与健康水平提高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健康水平提高是双向的关系,即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提高,而健康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发展。

2、社会阶层与健康

社会阶层(socialclass)也称为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status,SES)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相对于他人的位置,反映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尽管收入是应用最广的测量社会阶层的指标,但后者是教育、收入、职业、价值观念、生活条件、拥有财富和居住地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中教育、收入和职业的不平等是主要决定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是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般地,社会阶层越低,健康状况越差

目的:

从不同阶层的角度研究健康问题、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措施;

发现高危人群。

改善健康的公平性

三、社会营养与健康

 评价指标:

人们摄入的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的适合比例。

1、生理需要:

(中等强度体力劳动)

男12552kj(3000kcal);

女11715kj(2800kcal);

儿童8368kj(2000kcal)

食物摄入量及食物结构与健康关系极大,WHO研究表明,居民食物摄入量与平均期望寿命呈正相关。

2.食物的营养结构:

  合理的摄入营养素,有利于防止疾病,促进健康。

  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3:

4:

13

  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各占50%。

  营养不良状况:

   发展中国家,贫困人群,膳食结构中蛋白质和脂肪比例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不足,饥饿和营养不良现象严重,极大地损害着儿童的体格和智力发育。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富裕阶层,膳食中动物蛋白及脂肪含量偏高,热能和营养素过量,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

在我国:

  居民平均食物摄入量基本满足。

  食品结构不太合理:

C:

75%,P:

10%,F:

15%。

  中国P:

F:

C=2:

3:

15

  贫困家庭:

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缺乏营养学知识,不懂得平衡膳食和科学烹饪,导致营养素损失。

 生活水平高的家庭:

过多食用精制谷类,微量元素减少,离退休老人和儿童偏食、挑食、忌食等,导致营养失衡。

  铁缺乏  碘缺乏  氟过量  砷摄入

四社会营养政策与健康

1.粮食生产政策与人群健康:

  主要因素,粮食生产需要国家从政策、经济上给予支持。

  保证粮食生产:

①稳定播种面积,粮田保护区制度。

②优惠政策,建设投资不能少。

③市场经济下粮食产销宏观调空体系。

④增加大豆的播种面积。

⑤大力发展养殖业。

2.引导食物消费:

  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营养科学知识水平。

根据膳食营养标准,合理搭配,均衡营养。

第3节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

一社会制度与健康二社会关系与健康三人口与健康四社会发展与健康

一、社会制度与健康

1.制度的定义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的涵义有三层:

一是社会形态;

二是指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

三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

2.社会制度对健康的影响

  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与其有直接联系的政策是造成居民健康水平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

不同分配制度影响居民健康分配制度与社会人群健康相关。

基尼(Gini)系数反映居民收入公平性。

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决定作用,社会制度影响人的行为

2、社会关系与健康

人际关系、家庭、职业

职业倦怠(burnout)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一)人口数量与健康

1.加重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

2.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质量;

3.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

(二)人口结构与健康

1.人口年龄结构

a.老年人口系数b.儿童少年人口系数c.老少比:

老年人口与儿童少年人口之比

d.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规定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

2.人口性别结构

性比例=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

性别比例平衡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因素之一,性别比例失调则是滋生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

(三)人口素质与健康

1.身体素质;

2.文化素质;

3.思想道德素质

(四)人口流动与健康

1.概念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2.人口流动与健康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及人口特点;

给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4、社会发展与健康

(一)科技进步与健康

1、科技进步影响健康的途径

2、科技进步与医学发展

(1)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2)提高医学技术整体水平(3)发展医疗卫生信息高速公路

3、技术滥用的负面影响

(二)城市化与健康

城市化(urbanization)亦称城镇化、都市化,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逐步演变成城市,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健康的影响体现在:

环境污染加重、精神障碍增多、现代病的出现、交通危害

第四节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

无形性、本源性、软约束性、稳定性、民族性

文化的类型

文化可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思想文化。

智能文化通过影响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作用于人的健康。

规范文化通过支配人们的行为来影响健康。

思想文化主要通过干扰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影响人群健康。

(1)教育影响人群健康

1、教育的职能

教育具有两种职能,一是按社会需要传授知识,即对人智能的规范;

二是传播社会准则,即对人行为的规范

2.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教育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教育影响人们对疾病的感知,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和对健康的投资

教育影响人们的就业机会及收入

(二)风俗习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概念

风俗也称为习俗,它是逐渐形成的社会习惯。

风俗习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体育、卫生等各个环节。

  2、风俗习惯与健康

有的是不良影响,有的是积极作用。

喝开水分餐进食

(三)宗教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概念宗教是以神的崇拜和神旨意为核心的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宗教伦理及教义以观念意识注人思想,强烈地影响人的心理过程及行为。

2、宗教与健康宗教对健康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方面:

  1、宗教的发展推动医学的发展 2、宗教的精神力量3、宗教对行为的影响

消极的方面:

  一方面,宗教信仰的强大心理驱动作用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教徒的盲目信仰对健康带来危害。

如:

印度的古典霍乱流行

思考题:

社会对人群健康应承担哪些责任?

(如生产合格产品、提供安全医疗服务等)

第七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以及气质、性格、认知、情绪的理论以及与健康的关系,心理压力的概念和行为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分类;

熟悉放松训练法、合理情绪疗法、阳性强化法和厌恶疗法以及群体干预的方法;

了解人格、情绪、性格等测量方法。

(1)评估心理健康的三个维度

第一,体验维度,看个人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第二,操作维度,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测量的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

第三,发展维度,是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是运用“三原则”进行区分的。

违背三原则就属于心理异常的范畴。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心理因素会影响躯体健康;

而躯体健康反过来又会影响心理健康,它们可以互为因果,相互转化。

社会因素有时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躯体,有时社会因素作为外因,心理因素作为中介,作用于身体,产生躯体疾病、心理疾病或心身疾病。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包括人的气质和性格。

性格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气质则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动力方面的人格特征。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各种心理特征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空内,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使个体具有区别于他人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特点:

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功能性

气质(temperament)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气质对健康的影响:

气质并无好坏之分,但每种气质都具有对健康的有利一面和不利的一面。

多血质的机智、灵敏,容易用很巧妙的办法应付环境的变化,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

黏液质的人常用克己忍耐的方法应付环境的变化。

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在不顺心的时候容易产生攻击行为造成不良后果。

抑郁质的人过于敏感,工作中耐受性较差,易感到疲劳,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挫折。

但感情比较细腻,做事审慎。

后两种类型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不强。

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从神经类型的角度看,对神经系统弱型的人来说,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较低,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刺激下产生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如神经衰弱、抑郁症或胃溃疡。

而对于神经系统强而不均衡的人来说,经常处于兴奋、紧张和压力之下,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属于这些气质的人应积极改善个性,扬长避短,促进自我心身健康。

性格(character)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的主要特征:

(1)态度特征:

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以及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

(2)意志特征:

包括对行为的自我调节、控制等;

(3)性格的情感特征:

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情感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主要表现为人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个别差异,主要涉及人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的个体差异

A型性格的特征:

有雄心壮志,喜欢竞争,出人头地,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容易激动,有时间紧迫感,总想一心二用,行动匆忙,工作投入,对人有敌意。

A型性格的人常处于紧张、急躁、忙乱的状态,情绪反应强烈。

易患失眠、头痛、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A型性格被认为是与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及高血压并列的四项冠心病危险因子之一。

B型性格主要特征:

安于现状,不好与人竞争;

主动性、进取心不强;

悠闲自在,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

无时间紧迫感,做事不慌不忙,喜欢慢节奏的生活,遇事从容不迫,

耐心沉着,有耐心,性情温和。

此种性格相对健康。

C型性格主要特征:

强烈的自我克制:

情绪上持续处于压抑状态,即不善于表达或发泄,诸如焦虑、抑郁、绝望等情绪,尤其是经常竭力压制原本应该发泄的愤怒情绪。

行为出现退缩:

由于负性情绪不能及时宣泄,而导致一系列退缩表现,出现忍让、自我克制,依赖、顺从、回避矛盾、怒而不发,迁就或怕得罪人而放弃自己的爱好、需要,易出现无助、无望的心理状态。

疾病发病率高:

宫颈癌发病率比其他人高3倍,患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危险性更高。

D型性格的特征是孤僻、沉默、消极、固执、不合群,并容易焦虑和冲动。

D型性格与冠心病关系密切。

情绪与健康

1.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统称为感情(feelings)。

情绪是指感情反映的过程,是人的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

而情绪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表情。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首先,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

其次,情绪和情感具有动机功能。

再次,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功能。

还有,情感和情绪具有信号功能。

3.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与分类 

情绪和情感从进化的角度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还可以按情绪的状态进行分类,也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亦称心情。

心情持续时间短则几小时,长则几周、几月,甚至更长。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此种情绪伴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

应激是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心理压力与健康

(一)心理压力相关理论

1.应激理论

2.生活事件刺激理论

3.心理认知理论

4.压力适应理论

(二)压力源的种类

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

(三)压力的后果

健康问题、工作问题、管理和决策问题

第3节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生活方式(lifestyle)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方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狭义的生活方式则指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

健康行为方式的特点:

有利性、规律性、一致性、和谐性、适宜性

第4节心理与行为生活方式的干预

个体干预:

自我放松训练、阳性强化法、合理情绪法、厌恶疗法

群体干预:

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咨询、社会工程干预

不同场所的干预:

家庭干预、社区干预、学校干预、工作场所干预

本章小结

1. 心理(mind)是心理现象的简称,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又可分为认知过程(cognitionprocess),情感过程(feelingprocess),意志过程(willprocess),简称知、情、意。

2.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相对稳定。

心理不健康指是一种动态失衡的过程。

心理不健康状态可以含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3.心理学中将“stress”被译成应激或压力,压力理论出现综合化的趋向,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事件或小的生活困扰时,认知系统、人格特征作为中介系统对压力的适应起到了增益或消解的作用;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消解了压力的作用。

4.行为是心理的外显表现,生活方式是一种连续性的行为。

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的形成有其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

5.针对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和心理问题的干预,运用群体的干预方式效益较高,如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咨询与工程、组织干预等。

针对个别性的问题可采用个体干预。

1.试分析一个人的个性、压力、认知与行为生活方式的内在联系。

2.谈谈人的生物属性、心理属性与社会属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对健康的影响。

健康管理与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掌握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危险因素评价、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的概念以及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类型的特点;

熟悉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及基本策略、健康危险因素的种类、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了解人群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方法以及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应用。

1.健康管理的概念

狭义:

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的健康需要为导向,通过对个人和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影

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以实现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