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1972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河北省大名县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割据隐患D.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7.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

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

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

以上变化表明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8.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

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得矛盾:

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

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A.经济发展水平落后B.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政治生活特色鲜明D.民主制的衰落根源

9.据古代雅典若作《诉美狄阿斯》记载:

美狄阿斯在公共场合同德摩斯提尼发生了争执,并打了德摩斯提尼一巴掌。

对此,德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

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雅典

A.公民争执须通过司法解决B.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C.司法诉讼彰显了公民权利D.司法审判会上持公平正义

10.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

“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

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

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B.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C.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D.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11.战国李悝《法经》是战国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订法律的蓝本。

有《盗》《贼》《网》《捕》《杂律》《具律》六篇。

而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

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

若将这两者比较。

罗马法

A.能更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统治B.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

C.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D.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

12.哈里·

狄金森认为,16世纪前英国议会召开的次数很少且不定期。

但16世纪后,随着议会召开的次数日益增多,议员们的政治认同感也越强,至17世纪,王权和议会权力的冲突一直时断时续,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后,王权和议会才达成稳定妥协。

从世界现代化的视角看,英国王权与议会的关系演变过程揭示了

A.英国历史发展的独特过程B.工业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C.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艰难历程D.英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13.英国革命期间,议会中有人说:

“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

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

”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

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

这说明当时英国

A.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B.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

C.欲为革命披上合法外衣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14.178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民众认为,宪法应由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制宪会议)自己来制定,然后把它交给政府,而不应该预先由政府制定它,然后把它“恩赐”给人民。

如果一个政府能够制定自己的宪法,那么这个政府也就可以任意改变宪法,从而堕落为暴政。

这反映马萨诸塞州民众认为

A.反复无常的政府易走向暴政B.制定宪法要遵循民主的程序

C.联邦宪法的内容要件现民主D.制宪会议要由地方选举产生

15.与世界其他国家整齐划一的观范车牌不同,美国车牌异彩纷呈,州与州互不相同。

如威斯康星州:

“American’aDairyland(美国的牛奶场);

明尼苏达州:

“10000lakes”(万湖之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的多元化B.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C.地理的差异性D.各州宜传自己的优势

16.1871年德意志通过对外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

在随后的短短30年内,德国在工业生产上赶上超过英法。

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灾难。

现代化领导力“错位”指的是

A.德国的工业资产阶级B.德国的商业资产阶级

C.德国的容克地主、贵族D.德国的自由派贵族

17.1871年有德意志观察家说“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用来获得这种伟大成就的手段却给我们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

”由此判断,德意志统一中的局限性是

A.自上而下的统一使德国未能建立起代议制B.普鲁士一邦独大不利于德国统一真正实现

C.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D.联邦制国家不利于德国海内外市场的开拓

18.对外战争的胜利以及统一帝国的建立,使得容克(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获得了合法统治权。

当容克阶级的力量和声望如日中天时,我们很难想象在容克具有合法统治权的政府下所确定的政体会压缩这个阶级的利益,因而德国建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据此,德意志帝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出于政治独立和争夺霸权的需要B.兼顾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具有民众认同与政治威权的基础D.适应了德国政治民主化发展趋势

19.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

“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材料表明领事裁判权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一项特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是一种中国与列强对等的治外法权D.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

20.太平天国规定:

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

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

该项政策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C.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D.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

21.在鸦片战争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买办”被视为洋商之奴,唯知奔走奉命,为世人所不齿。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员的首选职业,连不少政界名流都争相与他们交往。

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B.买办在中外贸易中的作用增强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22.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B.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D.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

23.清末新政中曾出台《大清民国刑事诉讼法》,该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

“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

”该规定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

A.折射出清末政治的民主化方向B.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财产私有权

C.表明近代人权意识的影响扩大D.体现民主自由原则的法律认同

24.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阔吴佩孚发给大总统徐世昌通电: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

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

”这说明吴佩孚

A.同情并支持学生的进步思想B.表面支持实质反对学生行为

C.施压北洋政府实现争权夺利D.欺编舆论积聚政治升迁资本

25.1931年9月25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针对学生的救国运动,提出了“七项要点”,要求“学生应努力学业不得罢课”,严令“学生一切行动应遵中央旨意,遵守中央及政府颁定法规”。

这说明

A.国民政府教育政策调整依循既有的统治套路B.国民政府注重社会人才培养以应对民族危机

C.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D.中共的统一战线方针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同

26.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B.中共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C.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D.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27.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

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

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

这一报告

A.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C.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D.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28.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

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

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全党对此应有充分的信心。

”据此可知,当时的斗争形势是

A.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9.下表是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

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最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资本主义仍旧处于不断上升和发展的时期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不完全具备

C.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D.社会主义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

30.戴维·

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拍出:

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

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

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

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入头地;

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

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

B.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C.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世界政治发展方式的不同

D.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31.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到2010年,“……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村经济的发展B.民主政治的发展C.城市化水平提高D.城乡人口的变化

32.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

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B.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D.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33.《华盛顿邮报》资深副主编莱利·

韦茅斯对蔡英文进行了专访。

在采访中,韦茅斯两次提到“大陆(mainland)”,蔡英文始终用CHINA一词指代大陆。

蔡英文还批评美国政府自1979年后“不公平地”将台湾定义为“政治实体”,宣称“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国家”。

这说明了蔡英文当局

A.力图实现与美国平起平坐B.反对美国的对华政策

C.赞同“一国两制”的方针D.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34.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第三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

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

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

A.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B.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D.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35.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

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

这反映出

A.美苏冷战重点转向亚洲B.国际关系格局面临重大转变

C.中国崛起影响美苏外交战略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36.1950年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

他们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驱逐。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

A.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

C.美国对亚洲采取敌视政策D.两极格局在政治领域凸显

37.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

“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D.德意与法国激烈争夺欧共体领导权

38.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时英国拒绝加入,因为它认为同欧洲大陆的亲密关系与自身利益相悖。

直到1973年它才成为欧共同体成员国。

仅仅两年后,就发生了脱欧公投,当时留欧派在投票中以67%获胜选择继续留在欧共体中。

这反映了

A.英国与欧洲国家关系处于敌对状态B.英国的政治走向取决于民众的意愿

C.英国的自身利益影响着政治走势D.经济全球化获得了发展的根本动力

39.有学者认为:

“‘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

”“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

”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A.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B.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C.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D.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40.“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

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

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

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B.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C.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D.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二、主观题(3小题共40分)

41.法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法制建设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

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

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

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

——万方《浅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

材料二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

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

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

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三

序列

内容

第11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545条

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国家征收私人财产只能根据公益的理由,并以给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补偿为条件。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法国民法典》(1804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挥的积极作用。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

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5分)

(3)材料三的法律条文体现了怎样的立法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法律走在西方前列的原因。

42.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

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河南

河北

陕西

山东

山西

甘肃

江苏

湖北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西汉

11

4

7

12

1

63

49

67

21

44

27

20

10

两宋

8

2

19

15

14

9

6

 

材料二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

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

咸阳(4)、沛县(7)

唐朝

长安(28)、咸阳(7)、西安(10)(今浙江衢州)、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

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衢县(3)

晋江(6)、余姚(3)、湖州(3)

注:

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材料三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

趋势维何?

时代愈前,相权愈重;

时代愈后,相权愈轻。

法则维何?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不断用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4分)

(2)论证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论从史出)(6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矛湘,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

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

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史台的设立。

——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

材料二封建君主对官员的道德要求首先是“忠”,其次才是“廉”,而人治下的反腐倡廉难免具有主观随意性。

皇帝口含天宪、出言即法,随意性极大。

——于永军《封建社会反腐败最终“败”在哪里》

材料三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

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

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

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反腐败最终“败”的原因,谈谈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

(8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目前中国反腐倡廉的建议。

参考答案

1.A

【解析】宗法制是用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的政治制度,排除B’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排除C,选A;

D没有揭示材料的实质,排除。

点睛:

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一般知识。

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支柱,前者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表现为尊卑有序。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而实施。

礼乐制度是为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故选A。

2.B

【解析】材料“秦国人殉之风最为兴盛”“与秦国人殉较为接近的是保存了东夷人习俗的齐国,但人殉规模还是比秦国稍逊一筹,而齐国一山之隔的鲁国,人殉现象就很少”可以看出,社会习俗受到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殉制度逐渐被废除,故A项错误;

C项材料中无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