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246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7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涂鸦解析文档格式.docx

......

我只好给她提出一个画题:

那么,请你画一个人吧。

我不会画人,老师没教我们画人。

母亲指着一本有画的书说:

你就画这条鱼吧。

实际上我和小女孩的对话刚刚开始,母亲就从书包里取出一本小书,急不可待地翻找着。

我坚持诱导小女孩画一个人,而小女孩反过来坚持要求我给她画人。

我意识到她不会自己动笔画时,就顺手画了一个"

蝌蚪人"

,给她看了一下就移开了,然后让她自己想一想怎么画人。

这时她犹犹豫豫地画出一个大头人,之后又自感不足,问我还要画什么。

我让她看看妈妈就知道还应该画什么了。

她看了一眼,说:

画眼睛。

先画了一只,想了想又画了另一只。

画完两只眼睛高兴地喊:

我画完人了(图1)。

孩子兴高采烈,可是妈妈却沉不住气了,赶紧拿过笔来画了一个人头(图2),让孩子模仿着画。

(图1)作者:

女孩,4岁,北京。

说明:

1、小女孩的自由画画本领受到约束;

2、女孩潜在着儿童画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

(图2)这张人头画是女孩的母亲所画,想让孩子模仿。

可能许多家长对这种情景并不感到陌生,也不会认为特殊,甚至可以说是司空见惯。

正因为它具有普遍性,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情景,可能会从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看看那位母亲对孩子画画的心情和态度:

1;

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画,并且画出令人满意的图画;

2.她认为应该让孩子照着样子画才是正理儿,所以又拿画书,又动笔画人头像给孩子示范。

一句话,就是让孩子模仿;

3.她是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4岁孩子的画,以成人的审美观来衡量儿童画。

所以当她看到女儿画了一个"

残缺不全"

的大头人时,竟显得神色不安,若有所失。

小女孩的口齿流利,大大方方。

我从她对这次画画的表现中看到:

1.她只习惯于模仿画,就是照着现成的图画或者别人教她怎样画她跟着学;

2.她自由画画的本领受到了束缚,没有尝受到用图画进行自我表现的乐趣,所以对自己独立画画畏怯不前:

3.她对会不会画画的态度和对图画的好坏的评价受到成人的影响,将自己置于"

不会画"

的无能境况;

4.小小童心中保持着用图画表现自己的欲望,并潜在着儿童画独特风格的表现力。

所以我才能引导她画出了自己的画。

我的考察是先通过交流和谈话了解小女孩的特点和学画的情形以及她对画画的态度;

然后引导她自主地画自己的画(这一步未获成功);

下一步通过启发,因势利导(提出画题,按她的要求画一个做引子)地诱导她自己画一幅画,终使这个女孩迈出了自己画画的第一步。

上述分析给我们的启发是:

儿童画具有鲜活的灵气,如果由于认识上的偏颇,把儿童画画视为只不过是小孩子描图仿画而已,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束缚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在这一领域失去生动的活力和童真的乐趣。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儿童画呢?

儿童画是一种游戏

儿童画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

孩子画画应该是不受强制的自由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自己想表现什么就画什么。

他们对自己的画感到赏心悦目;

画画是简便的活动,无需特殊的物质条件,只要有纸张和笔(甚至沙土和小棍)就可以;

画画是静态游戏,不需要伙伴和对手,孩子热衷于在家里画画,特别是在外边下雨或大动作游戏疲倦之后需要安静地活动时更适宜玩画画这种游戏;

画画与其他游戏一样,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从中得到安慰和满足。

儿童画是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孩子们都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画画正是容易表现自己的特殊形式。

他们总喜欢孜孜不倦地用图画表达自己对外界的认识、生活经验、情感、兴趣和愿望。

儿童画可以记录并反映孩子的成长。

儿童画是孩子的形象性语言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最主要的工具,但在孩子们运用语言还困难的时候,他们便倾向于通过形象进行交流,图画恰是被经常运用的交流工具。

因此可以把儿童画称作孩子们的形象性语言。

图画书、电视节目都是通过形象语言与人们进行特定交流的;

从小重视发展孩子的形象语言对他们适应未来文化潮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儿童画是开发孩子创造能力的一种最佳活动方式

孩子们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头脑中充满了奇异的想象,他们喜欢无拘无束地标新立异。

但是许多知识都有严格的规则不容随意改变。

唯独儿童画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翅飞翔。

(图3)和(图4)都是画"

天热"

的画。

(图3)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巨大、鲜红、灼热的太阳,特大而成串的汗滴,一大把冰棍,来形容热。

画中浪漫的想象力难道不令我们成人相形见拙吗!

(图4)摆脱了通常表现热的太阳、汗水和冰,采用拟人的手法给狮子剃掉满头长发。

这新异,这奇特,这创见,让我们耳目一新,赞叹不已。

(图3)作者:

女孩,5岁7个月,北京。

题目:

《天热》。

(图4)作者:

男孩,5岁8个月,北京。

题目《天热》。

(图5)作者:

女孩,4岁9个月,桂林。

题目《长大我要当医生》。

  儿童画是启迪孩子心智的教育手段

我长大想干什么"

是(图5)这幅画的题目,小画者的说明是:

我长大当医生。

我刚才给病人看完病出来,病人睡在床上。

这幅主题意愿画形似稚拙,它却凝聚着小画者的思考力、经验、情感、志向和智力技能。

面对这个题目,孩子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社会角色(医生),要思考表现角色的情节,要设计画面的结构和布局,然后动手把自己头脑中的意思、内容、人物、物品表现在二维的画面上。

图中医生穿着白大褂走出来。

病房里的床上躺着病人,还有床头柜,一双鞋和盛水的脸盆,黄蓝色毛巾挂在上边,病人身体上方那条褐色线条是用来表示被子的--这样的构思和表现方法,对一个4岁多的孩子来说,可是一项不简单的智力工程。

所以说画画过程本身就蕴涵着开发,体现着教育,反映着发展,对儿童画不能只着眼于画面,更主要的是要重视绘画过程的教育功能。

儿童画是艺求

孩子们是艺术家"

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画的美的真谛的表述。

专家们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发现儿童画深远的艺术价值。

孩子们表达感情的某些方法,竟使艺求家们感佩不已。

涂鸦解析

(二)

有一幅画是我非常喜欢的,每次看到它都要情不自禁地欣赏一阵子,越看越有兴味。

它就是图

(一)这幅画。

是我从书上看到的一幅德国儿童画。

您觉得怎么样?

如果不看说明的话,您能品尝出画中那浓浓的意味吗?

依您看,这画是丑得很,还是富有童真的美妙呢?

这里画的是一个小朋友正在吃饭,其中最醒目之处是从口腔向腹腔"

喷洒"

的饭流。

饭流中的饭粒清晰可见且已经积聚了半个肚子。

小画者还告诉我们在碗中、勺中都存蓄着满满的饭,还有半个腹腔的空间正待"

装满"

--显然正在吃的过程中,"

泼撒"

还在继续。

再看画的神态,那从口腔进入的饭流给人一种喷射散落的动感,那张开的大口、高高翘起的鼻子、高举的手臂、伸展的五指,似乎在表现吃得香喷喷的满足感……经过这样如此细细的琢磨和品味,您觉得自己可以和画中的灵感相通了吗?

可以发现这幅画貌似稚拙实则魅力无穷的品格了吧。

诚然,对这种意味的品尝还要从了解并欣赏儿童画独特的造型谈起。

儿童画不同于成人画,它有自己特殊的造型。

这种造型不是大人们臆造出来的,而是儿童绘画发展过程中自身出现的特点。

这些特点一般是表现在4~7岁年龄段的儿童画中。

(图一)《吃饭》德国儿童画 

儿童画的透明画法

(一)中从口腔开始经食道进入腹腔的饭流以及腹中积累的饭粒都是典型的透明画法。

孩子为什么要把明明看不见的东西画出来呢?

在这里,他们是要表现自己的所知。

到了这个时期孩子们知道了食物在"

人体中的运行过程,这对他们来说是认识上的重要的发现,他们要突出自己的发现,就很自然地画出了内部的被遮掩的东西而毫无不合理的感觉。

更通常的表现是裤子或裙子及里面的腿,房子及其里面的人(不是指从窗户看到的人),都一起出现在画面上。

孩子画这种透明画的时期并不长,随着对事物之间的存在和遮盖以及遮盖和被遮盖的关系认识的发展,透明画法就会逐渐消失。

(图二)《打针》作者:

男孩,5岁2个月。

儿童画的夸张画法

儿童画画往往倾向于把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强或正在动作的部分描画得最突出,表现得最大。

这可以称为夸张。

夸张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艺术家通常采用这种手法传达所要表现的意境。

这一点儿童画和艺术作品是相通的,只不过艺术家是有意夸张,而孩子则是心灵活动的自然流露。

许多成年人读不懂图

(二)画的是什么。

这是注射的场面,是一个5岁2个月的男孩在注射后第二天所画的打针情景记忆画。

画面上最显眼的是注射器的夸张和鲜血的渲染。

粗大的注射器几乎与小人的身高相当,红色的针头、小孩臀部的血色欲滴的大鼓泡、一大滩在地上流淌着的鲜血......把小画者自己对打针的疼痛感和恐怖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多么高超的画法,这种夸张的表现力怎能不让我们成人自叹不如呢!

为什么小小的孩童会如此这般地表现夸张呢?

这是因为孩子对事物的印象和他们脑中的物体形象都不是像照镜子那样原原本本地反映,而是经过自己的认识、经验和情感的"

融化"

,转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认识。

他们所获得的概念经过一定水平的抽象,具有了模糊性和笼统性,但是事物的典型特征与具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内容总是居醒目的优势地位。

儿童所要表现的就是这些特点突出,鲜明夺目的东西,画面上惊人的夸张,正是这种心理特点的体现。

儿童画中的最佳视觉面

孩子们画画有一种喜欢画物体的最佳视觉面的倾向。

所谓最佳视觉面就是最能表达物体特征的那个立体面。

人们依据经验和物体的形态总是习惯于选取对物体的某一角度来突出其特点。

例如人物、房屋的正面,马、猪等动物、交通工具的侧面,剪刀、花朵的顶面。

任何物体的这一个方面都是容易被把握的,如果不是正面画马就不容易表现出高昂的长脖子、刚劲的四肢和潇洒的马尾巴。

孩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捕捉住那些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就会在儿童印象中占有优势地位。

孩子虽小但他们善于抓住优势的视觉而表现事物。

图(三)是一个5岁9个月的男孩以"

弯腰捡东西"

为题画的主题画。

他充分地开动了小脑筋,费了很大的苦心使人物折了腰,然而这个腰没能向前折,而是像小杂技演员一样折向后背方向,使人物的漂亮的小脸依然从正面对着我们。

实际上在他们的心目中表现人就得画正面的人才是正理儿。

(二)中的医生本该面向儿童,而他还是被画成面向观众,连身体也未能转过去,可见儿童画最佳视觉面的造型特点在一个阶段内具有某种保守性。

(图三)《捡东西》作者:

男孩,5岁9个月。

一个画面多个视点的表现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同一对象所见到的形象并不相同,一般的图画都是从一个角度看过去的,即从一个视点来表现的,但幼儿的图画却具有多视点性。

他们总习惯于按自己想当然的思考在画面上对付复杂的关系。

比如在横竖交叉的马路两侧画树,那些树都以马路边为立足点,垂直于马路沿线而躺在地上。

孩子们喜欢画一群人围着桌子做什么事情的场面,如图(四)画的是一群小朋友正在围着桌子吃饭。

画这幅画既要传达出群体活动的内容又要把一个复杂的各个方位都有人的三维立体场景用二维平面表现出来。

这的的确确是很难的。

然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小画者们并不感到困难,他们满有自信地边旋转着画纸边画,"

三下五除二"

就可以完成这幅画。

乍一看,画的是一个大圆线,里边一些圆东西,外边躺着一圈小孩。

小画者说:

这是小朋友围着桌子吃饭。

在孩子看来,画中的每个人都得依着一个桌子边立足,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正面人),他们都要"

脚踏实地"

呆在画中。

于是这类倒着式的多视点的图画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图四)

(图五)

儿童画中表达的特殊远近法

一般从近到远观望景物时,位于近处的景物显得大些,位于远处的景物显得小些,在面积上,近宽远窄,这是一种透视现象。

这种透视变化反映在画面上就是把靠视点近的景物画得大些、宽些,靠视点远的画得小些窄些。

如伸向远方的火车轨道,其远端就应画得越来越狭窄。

一长列队伍,排在远方的人,越近乎远端画得越小。

儿童的画却不然,他们所画的长长的道路,一系列并排的树木,街道两旁排列的房屋,马路上的长列汽车等,不论其远处还是近处,大小和宽窄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儿童画中所表现的孩子们自己的特殊远近法。

孩子们的经验和对事物的印象大多来自于活动,比如一边走路一边观看道路及其两侧的树木,所以任何一段路都是一样宽,哪一端的树都是大小一样的。

另外在孩子心目中解放军都是一样大的叔叔,再长的队伍也应该画成一样大的人。

他们就是这样在个人经验和体验的影响下来处理画中远近事物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儿童画中的远近法是主观印象远近法。

(图五) 

一条基准线的画法

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喜欢在一条基准线上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就是在画纸下边先画出一条线,然后将所有要画的,全都挤着画在这条线上,故称为一条基准线的画法。

这是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地面承载一切事物的空间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是便用一条基准线代表着地面,认为一切物体都应该落在地面上而不应该放到别的地方去,这就是一条基准线画法的心理活动背景。

儿童画的这些特殊表现都是他们心理活动的反映。

那些经常受模仿画训练的儿童所画的画,这些特点都被指令性的要求遮盖起来。

实际上这些特点只在一个不太长的年龄阶段内表现,此后就会逐渐改变。

面对儿童画的特殊造型,成人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画法强加给儿童,以免造成孩子心理的紧张和不平衡。

涂鸦解析(三)

人的一生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是一幅谱写自己成长、奋斗和奉献的图画。

其中涂写在纸上的第一张画应该是最早的人生创作,也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自我表现的开端,因此它是最珍贵的纪念。

从第一张画开始,孩子们从歪歪斜斜的笔道和乱七八槽的图形步入儿童画画者大军的行列,可不能小看这支队伍,那是很了不起的,最生动活跃又威武壮观的大军。

这个大军营如同绚丽烂漫的大花园,孩子们的画如同春天的花朵,在雨露滋润下经历着含苞欲放、花蕾绽开、鲜花怒放、姹紫嫣红的开放历程。

这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儿童画的发展过程。

如果我们把一些孩子的图画从一开始到10岁左右都积累起来,再和研究儿童画的专家一起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孩子们的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是一步一步地画过来的,是从头开始一直连续地发展起来的。

这就是儿童画发展的连续性。

所谓发展的连续性就是指儿童的画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再到高水平的过程。

可是这种变化跟一步一步走平道并不一样,其间要经过激励和挫折,顺利和艰难,进步、退步、止步不前和再进步的循环曲折历程。

(一)的几张图是一个孩子画"

人"

的发展过程。

1岁9个月13天画 

1岁9个月22天画 

1岁10个月画 

1岁11个月22天画 

1岁11个月25天画

2岁零4天画 

2岁5个月22天画 

2岁7个月20天画 

(图一)

从给第一张画命名为"

妈妈"

开始,经历了接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一个人们能够认出来的"

(也叫"

头足人"

)。

这足以表明儿童画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儿童绘画在连续发展的链条中还能区分出不同的阶段,儿童画的每一个阶段具有相异于其他阶段的特点,或者说每个阶段都有区别于别的阶段的典型的特征,这就是我们大家都很想了解的儿童画发展的阶段性。

下面要谈的主要内容就是儿童画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点。

一般说来学者们多把儿童画的发展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这4个阶段分别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写实期。

每个阶段的年龄是从多大到多大,也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

我们认为划分年龄范围不宜于采取"

一刀切"

的方式,应该看到不同阶段之间在年龄上有重叠性,应该承认同一年龄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个体间差异。

从下面的表格中看到各阶段的年龄范围是参差不齐的。

比如涂鸦期的起始时间就有早有晚,早的可能过半岁或七八个月就开始抓笔涂画,晚的也可能到1岁多或者再晚些时间才有条件涂涂画画。

涂鸦期的截止时间也不一致,有些孩子可能延续到3岁多,从表格中还看到其他各阶段的起止时间也都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较长的重叠性。

这种差别因人而异,因环境条件而异,但都属于正常范围,请大家不要在年龄上作机械地比较。

从这期开始将谈不同阶段儿童画的特点。

年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涂鸦期

象征期

图示期

写实期

(一)涂鸦期儿童画的特点及指导

“涂鸦”一词的本意是对书法拙劣的比喻,用在儿童画上便是"

胡乱涂画"

的意思。

对于成人,"

是贬意词,但是对站立不稳、身心发育稚嫩的娃娃,对还不会握笔就起步画画的孩童来说,只能理解为"

涂涂画画"

,而丝毫不含贬意。

涂鸦期的画指的就是孩子们最初画的那些横七竖八的笔道道,这些笔道道又可以由于小手臂控制能力的不同而分为无控制的涂画和有控制的涂画两种。

(二)是一个1岁4个月男孩的涂鸦画。

 

一天他跟随奶奶到我家来,我见他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晶莹透明,一对又黑又圆的大眼珠灵动可爱,马上想到让他画一张画。

他大把握笔,将大拇指和食指的方位朝下就痛痛快快地画了起来。

腕部、肘部和肩部都随之活动。

起笔的位置时时变化,一下子从右上开始,忽又转为从下向上。

有横线,有竖线,也有曲线和折线,时不时地还咚咚地触上几个点。

动作颇快,如不及时"

抢救"

出来,再过一会儿这幅画就会变成漆黑一团,无法辨认。

这张画就是孩子难以控制手臂活动的涂画--无控制的涂画。

这个时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在身心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诸多动作中独立行走和手的抓握能力是最关键的。

拿笔涂画是用手抓握工具进行的活动,儿童的主要乐趣就蕴聚在自主地、反复地涂画的动感中。

动作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条条道道,使之产生新奇感,从而促使他更加饶有兴致地乱涂乱画。

在不断地涂涂画画中孩子会发现他画出的线条和他的动作有关系,这就是对动作和视觉关系的最初的认识。

这个新的发现令他无比兴奋,于是他便开始试图对涂画的动作进行某种控制。

尽管控制动作是困难的,但他们会不懈地、有意识地作出努力,这种努力需要经过多日乃至数月之久的艰难历程。

这个历程对他们的发展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向动作和视觉之间的协调发展,向手眼协调发展。

(图二)1岁4个月男孩画 

(图三)图二的画者在1岁8个月画

图(三)就是有所控制的涂画,是图

(二)的画者在1岁8个月时画的。

图画的立体部分是一笔下来的,从笔道看明显地表示出孩子对手臂动作的控制能力。

许多家长都很想从孩子的涂画中发现某种实物的形象,甚至某种事物的内容,或者热心于画圆、苹果、人等范例让孩子临摹。

这都是不适合的方法。

这时孩子涂画的兴奋中心在于涂涂画画的动作以及随后对控制动作与线条间的关系。

因势利导地帮助应该是提供条件--满足需要,促进动作发展--训练手眼配合,给予精神鼓励--增加自信心。

1.给孩子提供画画的机会、合适的座位、必要的纸和笔。

纸张的大小以16开(普通信纸那么大)为宜,便于动作的舒展。

初期的画没有明显的颜色爱好倾向,只要色彩深而清楚即可,要避免淡而浅的颜色。

使用流畅、鲜明而不易断的笔为好,初期以铅笔较为适宜,但需经常保持笔尖的适当粗细和长短。

2.不要直接干涉孩子涂画的动作,对动作的训练应在画画之外的游戏中进行,多做些适合孩子年龄和动作发展水平的手眼配合的活动。

3.要使孩子在良好的情绪中画画,为了保持他的活动兴趣,成人可以用赞赏的目光注视着他涂画,分享他的快慰,用适当的方式和态度给予精神鼓励,使他感到自己"

能干"

,以增强进一步自我表现。

涂鸦解析(四)

涂鸦期儿童涂画的特点和家长应该如何引导的问题在上一期已经谈及。

涂鸦期的后期孩子们可以对自己的小手和手腕的动作有所控制,也能涂画出某种形来。

这个形并不是有意描绘出来的图形,一般也不具有对某种物品的象征性,其着意点多在于从小手和手腕的动作中获得快感和满足感。

但当在涂涂画画中逐步过渡到由于控制手及腕的活动而画出一定图形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孩子的画画开始向象征期进发。

所谓象征,指的是以某种图形代表某种事物,或者说把图形作为符号来指称与之形象相似的事物。

象征期的起止时间占据一个大体的范围,开始早的在2岁左右,晚的可以3岁多才起步。

向下一阶段转化的时间也迟早不一,晚一点的可能延续到5岁左右。

起止时间的早晚与儿童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由于儿童个体内在和外在条件的不同,不宜于在时间早晚上做强求一致的比较。

象征期与涂鸦期一样,也可以分为两个发展步骤,第一步属于圆形轮廓线和意义开始期,第二步属于图形分化和意义表征期。

第一步骤,即象征期初期儿童画的核心特点是"

本源的圆形"

的出现。

这里所说的"

圆"

不是从几何图形意义上讲的真正的圆,而是泛指围合起来的轮廓线。

这种闭合形式的线是图画的主要媒体,在作为图画的各种图形媒体中最简易的就是圆形,它最便于涂画,因此孩子们初期的画所使用的图形都以圆为主。

确切地说,这种"

并不专门代表什么形,又什么形都可能表示。

同时,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给画命名,也就是开始给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某种意义。

小孩从1岁多开始喜欢看图画书,从画中看到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兴奋感,有时自己直接叫出名字来,有时按成人说的名称指出相应的图画。

从这时期开始,他们知道各种东西都应该有名字,他们向成人提问的主要内容就是东西的名称,不论在什么场合都不厌其烦地频频而又反复地提出"

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的问题。

同理,他们感到自己的画就是某种东西的表现,常常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地说:

我画妈妈,妈妈买菜。

我画大汽车,小朋友坐汽车。

等等。

一个"

六一"

儿童节,我正在进行儿童教育咨询,见两个小孩随妈妈等候咨询时,蹲在地上画着什么,我就因势利导请他们各画一张画。

小男孩画得很快,笔道浓重而顺坦。

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是"

大象"

,还指出象的鼻子和腿。

经他一说,再眯起眼睛仔细一瞧,的确能领悟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